专题十五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24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含解析)

专题十五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24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含解析)

专题十五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01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9)
考点0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10-16)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2.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使英国成为工业大国,为了保护技术,英国政府通过了禁止出口纺纱机械的法律,规定出口纺纱机械或者图纸是非法行为,同时还禁止掌握纺纱技术的人员向海外移民,否则将受到罚款或监禁的惩处。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本国垄断组织的利益 B.维护英国纺织业霸主地位
C.封锁技术以压制美国发展 D.保持大西洋贸易中的优势
3.1774-1781年间,詹姆斯·瓦特分别申请了“分离式冷凝蒸汽发动机”和新型号“旋柄齿轮转动”的技术专利。这些技术给莫兹利发明的“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新动力,使得批量生产机器零件具备了可能性。这反映了( )
A.动力改进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B.专利制度开启了工业革命进程
C.机器零件生产是工业革命主流 D.新能源使用催生了新技术出现
4.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5.19世纪初,英国思想家欧文已经洞悉资本主义的剥削,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制度、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改革社会的理想主张。欧文的主张( )
A.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启发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C.指出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 D.没有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6.1833年,曼彻斯特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被调查的纺织工人共生育了3166名子女,其中死亡的子女占39.5%,儿童死亡率要比农村地区高出3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量童工被卷入劳动力市场 ②医疗技术水平的长期停滞
③城市扩张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④工业化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研究表明,19世纪晚期,英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加入工业品市场和原材料的竞争之中,使英国失去了“对某些特定市场或多或少的绝对控制”。随着火车、轮船和冷冻技术投入使用,世界各地的粮食和肉类也源源不断进入欧洲,欧洲本地的同类产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这反映出( )
A.工业革命的扩展促进了世界进步 B.欧洲国家的经济呈现出倒退趋势
C.交通运输业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D.欧洲的农牧业生产水平严重下降
8.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组织的博览会中,既有包含展现本国工业与现代化文明的展馆,又有源于各自殖民地的殖民展——主要包括来自殖民地的手工艺品、建筑物等,策展人尽量还原土著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色并将其展现给本国公众。西方国家推动博览会主要是为( )
A.彰显国家实力,寻求国人认同 B.宣传文明成果,促进技术进步
C.塑造国家形象,争夺殖民霸权 D.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世界交流
9.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补助法》,规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联邦雇员给予补助。在联邦政府的推动下,1909—1920年有43个州实施了《工人补偿金法》,以补偿工人因工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这说明当时美国( )
A.改革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B.政府协调社会发展的职能加强
C.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逐渐完善 D.垄断组织操纵了国家政策走向
10.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在曼彻斯特的一个纺织厂区里,每到星期天就有3000多个工人集体坐在路边谈论政治、社会和文化。工人们把宗教歌曲或赞美诗改为世俗歌曲,唱出他们希望联合力量改变社会现状的心声。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C.工人运动已走向国际联合 D.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迫切要求
11.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指出,“现在阶级分化日益尖锐,反抗精神日益深入工人的心中,愤怒在加剧,不久的将来,一个小小的推动力就足以引起山崩地裂”。这一论述( )
A.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
C.促成了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D.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1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打破了中世纪自然经济的地区分割、闭关自守状态,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这一论断( )
A.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强调了各国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合理性
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D.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1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序言)中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多次因现实问题的变化暂缓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反复地调整 B.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
C.坚持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完整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14.《共产党宣言》首先是以只言片语的介绍和个别章节段落的翻译被传播到中国来的,时间跨度从1899年2月上海《广学报》首次介绍并摘译《共产党宣言》词句,到1920年陈望道的完整《共产党宣言》译本出现。从192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目前能够确定的共有八种完整译本,莫斯科译本是建国前内容最全、翻译质量最高、最受中国共产党推崇的版本。《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过程表明( )
A.版本越早越缺少历史研究价值 B.莫斯科译本是迄今最客观公正版本
C.翻译书籍是思想传播唯一途径 D.图书编译有利于思想的传播与传承
15.据统计,巴黎公社成立后,巴黎社会上组建了近百个各种各样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经常开会,讨论研究公社内部事务,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崇尚中央与地方共治思想 B.践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C.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 D.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典范
16.巴黎公社建立后,公社委员会决定建立生产者的自治政府,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共同处理公社最重要的事务。该决定( )
A.体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 B.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C.说明稳固的工农联盟建立 D.倡导分权与制衡原则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康德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坚持卢梭的自由民主思想,发扬了卢梭的天赋人权论。他说:人民“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言论自由就是人民权利的唯一守护神——但须保持在尊敬与热爱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体制(法律秩序)这一限制之内”。
——摘编自裴德海《西方政治哲学简明读本》
材料二 1837年,马克思开始转向黑格尔,但是他对黑格尔思想的吸收,是在主动进行理论探索、力求自成一说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他没有就此成为一个严格意义的黑格尔主义者。他将重点放在对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吸收与改造上,形成了基于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科学实证的辩证法。这与黑格尔的抽象思辨的辩证法是迥然不同的。他对费尔巴哈的著作一度是“误读”的,对费尔巴哈进行了不恰当的评价,以致一度成为“虚假的”费尔巴哈主义者。
——摘编自罗雄飞《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卢梭、康德对资阶级自由观的发展,并扼要归纳康德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著为例,说明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发展。(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从公社委员,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不仅城市的管理,而且连先前由国家行使的全部创议权也都转归公社。……一切公务人员,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高度评价,认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时隔20年后,恩格斯再次肯定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
——捷编自何俊志《对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有关论述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公社体现的政治原则。(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在世界民主进程中的伟大意义。(6分)
19.在全球范围内,安格斯·麦迪逊对人均GDP估量是较权威的具有广泛性和可比性的GDP数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图1、图2分别为1500—1900年欧洲和印度的GDP总量和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生产率的标准,也是生活水平的指标。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统计学》
(1)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图1中1500—1900年欧洲和印度CDP的总量对比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6分)
(2)指出图2所反映的1500—1900年间欧洲和印度人均CDP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客邮”是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邮局,它们执行本国的邮政章程,发行自己的邮票。
外国在近代中国设立的“客邮”统计(单位:处)
国别 1870年 1879年 1906年 1913年 1918年
英国 2 8 14 14 20
法国 1 2 14 13 21
美国 1 1 1 1 4
帝俄(苏俄) — 5 5 18 119
德国 — 2 14 12 40
日本 — 7 17 129 140
总计 4 25 65 187 344
——据刘静《中国邮政的近代化之路》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在华“客邮”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中某一时段中的某一国家,围绕“列强在华‘客邮’的变化”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地上的平衡"指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宇宙中的平衡指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牛顿力学体系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D项正确;英国议会制产生于13世纪,排除A项;进化论诞生于19世纪,排除B项;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推动了英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保有本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因而英国采取措施防止技术外泄,B项正确;纺织业的兴起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英国的技术封锁是刻意针对美国,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英国在大西洋贸易中具有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这些技术给莫兹利发明的‘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新动力,使得批量生产机器零件具备了可能性”可知,詹姆斯·瓦特关于蒸汽动力提高及转动技术专利为莫兹利发明“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保障,促进机器零件标准化生产,有力的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由棉纺织业领域的技术革新引发,并非专利制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主流是机器大生产的应用,并非机器零件生产,排除C项;题干并未出现蒸汽动力之外新的能源动力,以推进新技术出现,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人们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以日升日落周期为参照生活,而“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B项正确;工业革命确实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但是材料重在说明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排除A项;C项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技术发展”等引发因素,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统一时间有利于人们搭乘火车、发展商业、方便生活,不体现是否有利于“国家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欧文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对未来新社会做出了展望,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发,A项正确;19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排除B项;要想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必须经过武装斗争,材料中欧文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排除C项;欧文指出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这说明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33年(英国)。根据材料“1833年”可知,此时是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进展迅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是因为当时普遍地雇用童工以及环境污染,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工业革命期间科技进步,医疗水平也随之发展,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B项;贫富分化并非导致儿童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晚期,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世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英国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下降,欧洲农牧业产品难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竞争,这反映出工业革命的扩展促进了世界进步,A项正确;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而非“倒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交通运输的作用,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的农牧业生产水平并没有下降,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方国家一方面展示本国工业成果和现代文明成就,一方面尽量还原理民地的原始和落后生活,两者鲜明对比,既能对外展示国家实力,又能在本国公众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寻求国人对殖民主义认同,A项正确;宣传文明成果,促进技术进步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对殖民霸权的争令,排除C项;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世界交流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补助法》,规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联邦雇员给予补助。”等内容可得出,政府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反映出其协调社会发展的职能加强,B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凯恩斯主义,排除A项;当时没有建立福利制度,排除C项;材料与垄断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材料“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工人们把宗教歌曲或赞美诗改为世俗歌曲,唱出他们希望联合力量改变社会现状的心声”体现的是早期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理论指导,A项正确;B项是经济危机的内容,与材料强调早期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不符,排除B项;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的表现的是第一国际成立,排除C项;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恩格斯提出阶级分化指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和对立,反抗精神指的是工人阶推翻资产阶级,由此可知,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B项正确;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排除A项;巴黎公社运动是1871年,且未收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排除C项;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早已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可见这一论断在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故这一论断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国对法国巴黎公社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阶级斗争的残酷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多次因现实问题的变化暂缓发表自己的观点。”可得出,马克思强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B项正确;其基本原理没有反复调整,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完整”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宣言》是通过以只言片语的介绍和个别章节段落的翻译被传播到中国来的,通过材料中《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过程可以看出图书编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历史研究价值与版本的数量和时间早晚无关,排除A项;依据材料“莫斯科译本是建国前内容最全、翻译质量最高、最受中国共产党推崇的版本”可知,莫斯科译本是建国前内容最全、翻译质量最高、最受中国共产党推崇的版本,不是迄今最客观公正版本,排除B项;“唯一”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巴黎社会上组建了近百个各种各样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经常开会,讨论研究公社内部事务,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及所学知识可得,群众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事物很积极,践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国际工人运动的典范”应该从政权的性质方面来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期间公社委员会决定建立生产者自治政府,共同处理公社事务,这一举措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A项正确;巴黎公社革命并未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未建立工农联盟,排除C项;题干内容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权力运行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发展:卢梭提出“人生而自由”;康德提出思想自由,自由要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
贡献: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2)影响: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费尔巴哈的思想给马克思以巨大影响,使他转向唯物主义。
批判与发展:《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他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
解析:(1)发展:根据材料“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但须保持在尊敬与热爱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体制(法律秩序)这一限制之内”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卢梭提出“人生而自由”,康德提出思想自由,自由要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
贡献:根据材料“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言论自由就是人民权利的唯一守护神”并结合所学可知,康德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2)影响:根据材料“他将重点放在对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吸收与改造上”可概括出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他对费尔巴哈的著作一度是‘误读’的,对费尔巴哈进行了不恰当的评价,以致一度成为‘虚假的’费尔巴哈主义者”可概括出费尔巴哈的思想给马克思以巨大影响,使他转向唯物主义。
批判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他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
18、答案:(1)原则: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
(2)意义:否定了资产本主义代议制,创立了新的民主组织原则;建立了新型的工人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解析:(1)“政治原则”,根据材料信息“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从公社委员,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的”、“一切公务人员,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分别概括得出:无产阶级专政、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主张人人平等、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等。
(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高度评价,认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否定了资产本主义代议制、创立了新的民主组织原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等角度分析。
19.答案:(1)示例:第一阶段:16—18世纪
理由:双方GDP总量变化不大,双方差距不大。
第二阶段:19世纪
理由:双方GDP总量增加迅速,双方差距加大。
(2)趋势:欧洲增加迅速;印度增长缓慢。
原因:欧洲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积极推行殖民扩张。
印度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增加;遭受殖民侵略。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中欧洲和印度GDP总量示意图,“1500年至1820年前,300来年欧洲和印度GDP总量可以说都变化不大,两地区相差也不大,而1820年—1850年,1850年—1900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欧洲GDP总量突飞猛进,远远超过印度”,可以得出第一阶段可划分为16~18世纪,理由是双方GDP总量变化不大,双方差距不大。第二阶段是19世纪,理由是欧洲GDP总量增加迅速,双方差距加大。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趋势:据欧洲和印度人均GDP变化示意图,可以看出从1500—1900年欧洲人均GDP一直在增加,尤其是1820年—1850年,1850年—1900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了之前几百年的发展速度,而印度从1500年—1900年几乎没有变化,可以得出欧洲增加迅速;印度增长缓慢。
原因:据材料中的时间节点“1820年”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欧洲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有了狂飙式的发展;欧洲积极推行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财富。而印度生产方式落后,GDP总量增加不多;再加上人口增加,一平均,人均GDP量也就不多了;另外印度遭受殖民侵略,财富大量流失。
20.答案:(1)趋势:参与的列强不断增多;“客邮”数量增长迅速。
影响因素:侵华列强和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通讯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发展。
(2)示例:
1913—1918年,日本在华“客邮”急剧增长。甲午战争后,日本在华势力急剧扩大,日俄战争后日本又将侵略势力扩展到中国东北。民国初年,中国政局混乱,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加紧侵华。
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近代中国。趋势:本题考生依据材料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即可,依据材料信息,自1870年—1918年,列强在华“客邮”数量越来越多,且参与的列强数量也在扩大。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1870年—1918年,中国受列强侵略,主权进一步被破坏;故在华“客邮”数量增加即是因为侵华列强和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和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外国进行通商交往;另一方面,此时正值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由于世界贸易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客邮”的发展。
(2)本题是观点论述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近代中国。本题要求考生任选表中某一时段中的某一国家,围绕“列强在华‘客邮’的变化”展开论述,即选定某一时期内的某一国家,从时间变化上论述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示例:1913—1918年,日本在华“客邮”急剧增长。这是因为此时由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扩大了其侵略范围,在华势力不断扩张;该时期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日本乘机在日俄战争中侵略中国东北;另由于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给日本侵华留下了可乘之机。
2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