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元朝时期,中央设立机构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该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驻藏大臣
2.“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这主要反映了
A.宋朝军事力量强大 B.元朝疆域辽阔
C.元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D.隋唐阶级矛盾尖锐
3.下面内容是某同学历史课后写的学习随笔,横线处可以填写的内容有( )
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还在发挥作用 ②纸币是市场中流通的一种货币形式
③行省逐渐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④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段文字主要是用来说明( )
A.元朝的中书省具有非常重要的管理职能 B.元朝对地方统治是相对比较松散的管理
C.行省制度促进了元朝境内的各民族交融 D.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地方实施有效的管理
5.今年3月份,西方国家又一次借口所谓“新疆人权”、“新疆棉花”等问题挑起事端,颠倒黑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遭到我国外交部门的强烈反对和严正驳斥,中国政府表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历史上,我国多个朝代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新疆地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属于元朝时管辖新疆地区的军政机构是
A.宣政院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6.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广袤的疆土实施有效统治,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的行政机构是( )
A.宣政院 B.尚书省 C.北庭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7.“(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年号)以来……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为了有效统治全国,元统治者创立了
A.郡县制 B.行省制 C.锦衣卫 D.军机处
8.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9.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A.傣族 B.蒙古族 C.回族 D.壮族
10.元朝时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一直被明清所沿用。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
11.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在
A.三国时期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2.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的管理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二府三司制 C.三公九卿制 D.行省制
13.元朝时,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采取说汉语、用汉姓等汉化政策
B.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C.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交往
D.设立西域都护
14.元朝开始形成的新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族 D.党项族
15.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征战西夏
④建立元朝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963年郭沫若书赠扬州大明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哪一事件?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示这位历史人物是谁。根据他的口述,由他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材料三 海外贸易为宋王朝带来丰硕利润,宋初指定广州、明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满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日本、朝鲜,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使印刷术、指南针等经阿拉伯商人之手,传入西欧,打破中世纪黑暗。
(3)根据材料三,说出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四 元代,由于地理大一统,出现穆斯林民族大规模迁居中国的态势,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迁到中原、江南,推动新民族诞生。也为当时元朝文化注入新能量。在史学领域,出现一批异域地理书籍,记载的风土人情和中外交通,为国人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
——《元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论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新民族诞生”指哪一民族?
(5)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或条件?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吉思汗,通常解释为“海洋般的统治者”,也就是说,享有普遍的统治权力。”
——《剑桥宇国辽西夏金元史》
(1)“成吉思汗”是谁?他是哪一民族的杰出领袖?
材料二 “世祖至元八年,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义。”
——《廿二史礼记》
(2)材料二中的世祖他在至元八年改国号为元,材料二中的世祖是谁?
(3)“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出自先秦古书《周易》,元朝的国号来自华夏典籍,反映了民族关系的什么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设置的管理新疆的机构,排除A项;北庭都元帅府是唐朝武则天时期在新疆地区设置的,排除B项;驻藏大臣是清朝时期在西藏地区设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啊”是指元朝疆域辽阔,即使汉唐鼎盛时期,版图也不能与元朝相比,B项正确;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的政策不利于军事力量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元朝疆域辽阔,并不是反映元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也不是体现隋唐经济矛盾尖锐,排除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学习随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因此在他生活在中国的17年间,可以了解到的元朝以前及其在中国生活期间的元朝的中国历史和风土人情。隋朝是元朝之前的朝代,故①正确。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元朝以纸币为主要通货,故②正确。元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负责行政事务,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行省或省)管辖地方行政事务,故③正确。B项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朝,明朝是元朝之后的朝代,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地方实施有效的管理,D项正确;“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说明元朝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管理职能的不是中书省,而是地方的路、府、州、县,排除A项;元朝通过设置行中书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并不是管理相对松散,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行省制度对促进民族交融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北庭都元帅府的设立,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B项正确;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排除A项;元朝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排除C项;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置的地方官署名,为设于沿海及边疆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中书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D项正确;宣政院是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排除A项;尚书省是魏晋到北宋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北庭都元帅府是管理新疆地区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由材料“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统治者创立了行省制,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B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时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锦衣卫是明代特务机构,军机处是清代设立的中枢权力机关,均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故B项正确;唐朝在元朝之前,明朝和清朝在元朝之后,排除ACD。故选B项。
9.C
【详解】
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藏、畏吾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项正确;ABD项民族不是在元朝时期形成,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行省制,一直被明清所沿用,故A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故B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机制,故C不符合题意;厂卫制是明代加强皇权的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由于元朝疆域辽阔,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排除A项;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排除B项;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民族长期杂居通婚,逐渐融合,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故B符合题意;ACD与元朝不符,故选B。
14.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在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率领蒙古军队征战西夏,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①②③符合题意;忽必烈定国号为元,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6.(1)鉴真东渡。
(2)玄奘;《大唐西域记》
(3)市舶司
(4)回族的诞生。
(5)条件:政府支持;国家统一;航海技术发达。
(1)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鉴真盲目航东海”指的是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事件鉴真东渡。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图中人物和地图路线是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的史实,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他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3)
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4)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穆斯林民族迁居中国,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到中原、江南,由此诞生了一个新民族就是回族,这个新的民族是波斯、阿拉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交融而逐渐形成的。
(5)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唐宋时期政府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且国家统一或者相对安定,这些都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或条件。
17.(1)铁木真;蒙古
(2)元世祖忽必烈
(3)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在1206年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铁木真是蒙古族的杰出领袖。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境内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交融。题干的“元朝的国号来自华夏典籍”反映了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