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等八县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等八县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等八县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人民日报》曾刊载文章: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代名词。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的政府。这评价的是中国(  )
A. 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B.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2. 如图是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恢复经济的需要 C. 抗美援朝的需要 D. 一五计划的需要
3. 政治漫画将过去的人、事以精妙的艺术形式进入了人类记忆的空间。该漫画(如图)反映的事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实行土地改革 D. 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
4. 如图是1964年的第三套贰角人民币,纸币上的图案是武汉长江大桥。它的入选体现了(  )
A. “大跃进”的需要 B. “一五计划”的成就
C. 设计印刷技艺高超 D. 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
5. 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制定的部分法律文件。以下机构有权制定并通过这些法律文件的是(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 政协全国委员会 D.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6. 漫画《大豆过江》,完成于1958年秋,配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这反映出(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果
B. 忽视经济规律的浮夸风
C. 中共“八大”精神落地
D. 国民经济调整获得成功
7. 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  )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8.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材料讴歌的历史人物是(  )
A. 莫言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雷锋
9. 下表是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情况表。两次增长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A. 经济体制的改革 B. 国家政策的调整 C. 农业技术的创新 D. 耕地面积的扩大
10. 1981年,首钢改变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成办法,开始实行承包制,即全年上缴利润2.7亿元定额包干。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胆尝试,首钢实行承包制取得显著成就。首钢“尝试”的目的是(  )
A. 改变国有性质 B. 发展商品经济 C. 增强企业活力 D. 消除城乡差别
11. 1977年9月,邓小平曾说:中国人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这段话表明当时邓小平主张(  )
A. 经济体制改革 B. 学习世界最先进科技成果
C. 走出去引进来 D. 自主研发创新发展生产力
12. 如图是国家博物馆知名新千年藏品“入世槌”。它是我国当代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因为它见证了中国(  )
A. 首批经济特区的设立 B.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 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
13. 邓小平说: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就坚持,不对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这说明(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型 B. 中国已完成经济体制改革
C. 改革在经验总结中不断前行 D.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已转移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表明(  )
A.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 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
C.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 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初心
15.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反映了我国(  )
A.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B.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 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发展 D.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6. 从1978年到2016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由324亿元增加到799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307元增加到 29099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由 138元增加到 9559 元。这反映出(  )
A. 民族地区实现当家作主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C. 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 D.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17. “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
A. 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 原有的生活方式
C. 主权的行使 D. 同根同源的血脉
18. 2023年4月1日,73岁的马英九才得以第一次踏上故土,站在祖父马立安的墓前祭拜,用乡音亲口向先人倾诉,慎终追远夙愿得偿。这说明海峡两岸(  )
A. 结束敌对状态 B. 关系走向缓和 C. 逐渐走向统一 D. 血脉同根同源
19. 邓小平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解决台湾问题必须采用和平方式 B. 武力统一后由中央统一派遣武装力量
C. 统一对外国资本没有根本影响 D. 邓小平正确解决了台湾问题
20.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了“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海防为我国今后主要的国防前线”等思想,并指导制定了“力量逐步前伸”和“不断加大防卫纵深”等重大战略方针,确立了海防建设的战略地位。这些思想方针有利于(  )
A. 巩固新生政权 B. 打破西方经济封锁 C. 维护海洋权益 D. 配合抗美援朝战争
21. 从开国大典到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中,我国武器装备经历了“‘万国牌'--苏联引进--自主研发”的过程。这说明我国军备发展(  )
A.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 自主科研能力增强 C. 主要依靠引进技术 D. 得到苏联全面支持
22. 2023年 4月,中国外交部牵头,安排大巴、军舰、油轮、飞机等紧密衔接,通过 5 条路线将 1500余名同胞安全撤出战火纷飞的苏丹,同时协助撤离了来自 8个国家的 231 名外籍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A.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B.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C.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D.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23. 阅读下列文字,它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项科技成就发表的评论(  )
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德国《汉诺威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A.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4. 屠呦呦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针对近几年来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2019年,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方面最终获新突破……这体现了屠呦呦(  )
A. 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B. 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C. 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D. 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
25. 云南多数地区是高山深谷地貌,这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阻碍。但截至2022年12月,云南省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0249公里,多数县已经完成了通高速的任务。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 国防实力的增强 B.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C. 一国两制 D. 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农村社会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建立使农村社会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借由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就此实现了对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农村民主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狄煜《基于SM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影响因素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初步确立的背景。
材料二农业生产承包制的实施,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最大难题,即吃饭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为非粮种植业腾出了空间,从而丰富了城乡农副产品供应。农村改革的成功,又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
——摘编自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农业生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并归纳这一土地制度的意义。
材料三我国贫困人口 80%集中在广大农村,对此,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扶贫伊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构建等为农村地区减缓贫困奠定了基础。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人口。
——摘编自孙咏梅《中国脱贫攻坚成就与反贫困展望》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采取的脱贫措施。
27.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并根据所学指出新中国在“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后制定的外交方针。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塔萨斯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根据尼克松主义的战略构想,尼克松政府首先急于在保全美国面子的情况下从越南脱身。其次,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以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背景。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1990-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摘编自新华网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并概括围绕这一外交目标我国展开的主要外交活动。
28.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新建情况表
年份 新建体育场地(万个) 场地面积(万平方米) 经费投入(亿元)
1978 0.1824 373.83 4.47
2020 371.34 309900 47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变化。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国际时尚登陆中国市场越来越迅捷。男性西装逐渐跟上了国际潮流,更加合体。一步裙、超短裙等女装很快流行。与此同时,中国服装界出现了寻找和恢复本民族服饰文化的意识,新旧世纪之交悄然兴起“唐装”热,掀起了中国传统服饰时尚的盖头。
——摘编自胡月等《百年衣裳:中国20世纪服装演变》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服装潮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材料三
(3) 请根据材料三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代名词。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的政府“,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所以A项正确;B项是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它打破了当时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史料、结合要求仔细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
2.【答案】C
【解析】如图是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抗美援朝的需要。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故C符合题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行了统一,排除A;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抗美援朝的需要,不是恢复经济的需要,排除B;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抗美援朝的需要。
3.【答案】C
【解析】分析漫画可知,描述了土地改革的状况。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故选:C。
本题以政治漫画将过去的人、事以精妙的艺术形式进入了人类记忆的空间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的有关内容。
4.【答案】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武汉长江大桥的入选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B项正确;“大跃进”与武汉长江大桥无关,排除A项;“设计印刷技艺高超”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于1957年,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武汉长江大桥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成就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的;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有权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这些法律文件的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政协全国委员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有权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的机构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有权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的机构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1958年”“叶作风帆荚作船”反映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忽视经济规律的浮夸风,故B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1956年,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忽视经济规律的浮夸风,不能反映中共“八大”精神落地,排除C;国民经济调整获得成功是1965年,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忽视经济规律的浮夸风。
7.【答案】A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的方式,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故选:A。
本题以三幅图片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8.【答案】C
【解析】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C符合题意。莫言是文学奖,排除;王进喜被称为“铁人”;雷锋被称为“人民好战士”。
故选:C。
本题考查焦裕禄的事迹。焦裕禄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焦裕禄的事迹。
9.【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看出,两次增长高峰出现的是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第一次增长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次增长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两次增长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故B符合题意;两次增长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不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技术的创新、耕地面积的扩大,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两次增长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
10.【答案】C
【解析】1984年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主要围绕所有制结构、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故1981年,首钢改变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成办法,开始实行承包制,即全年上缴利润2.7亿元定额包干。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胆尝试,首钢实行承包制取得显著成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C符合题意;改变国有性质、发展商品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胆尝试”无关,排除AB;现在还没有消除城乡差别,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题干中邓小平的这段话“中国人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经济建设的经验,实行改革开放,B符合题意;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10月,排除A;走出去引进来和自主研发创新发展生产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同时要识记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解析】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入世槌”是我国当代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因为它见证了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D项正确;首批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1980年,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关,与“入世”无关,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与“入世”无关,排除B项;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关,与“入世”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入世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图文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解析】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他提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明确指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他提倡做“实事求是派”,就是强调要在实践中不断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和总结经验。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改革在经验总结中不断前行,C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开始形成,排除A项;“中国已完成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使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此时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仍是经济建设,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在经验总结中不断前行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在经验总结中不断前行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解析】习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体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的初心,D项正确;题干中习总书记的论述都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并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排除A项;习总书记的论述强调为了人民,体现的是不忘初心,并非与时俱进,排除B项;题干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并没有体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解答此题要熟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排除干扰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没有反映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法治的相关内容,因此,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知识。
16.【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从1978年到2016年,民族八省区发展的成就,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B是正确的选项;材料体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没有体现民族地区实现当家作主,排除A;材料体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没有体现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排除C;材料体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7.【答案】C
【解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我国政府在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澳门的现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主权归属发生了变化,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站在祖父马立安的墓前祭拜,用乡音亲口向先人倾诉,慎终追远 夙愿得偿”可知,材料说明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血脉同根同源,D项正确;海峡两岸尚未正式结束敌对状态,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缓和,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海峡两岸逐渐走向统一,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问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海峡两岸的交往与祖国统一大业等知识。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可知,统一对外国资本没有根本影响,C项正确;邓小平并没有说一定要用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说明武力统一后由中央统一派遣武装力量说法错误;台湾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排除ABD项。
故选:C。
该题考查实现祖国统一的内容。台湾回归祖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关内容。
20.【答案】A
【解析】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了‘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海防为我国今后主要的国防前线’等思想,并指导制定了‘力量逐步前伸’和‘不断加大防卫纵深’等重大战略方针,确立了海防建设的战略地位”可知,这些思想方针有利于加强海防建设,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不是有利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排除B;题干材料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不是有利于维护海洋权益,排除C;题干材料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不是配合抗美援朝战争,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建设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建设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21.【答案】B
【解析】从开国大典到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中,我国武器装备经历了“‘万国牌'--苏联引进--自主研发”的过程。这说明我国军备发展自主科研能力增强。注意题目强调了我国武器装备经历了“‘万国牌'--苏联引进--自主研发”的过程。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我国军备发展历程,注意全面分析题干内容。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2.【答案】C
【解析】中国政府从苏丹顺利完成了撤侨任务,保护了在苏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故C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我国撤侨行动,没有涉及区域合作,A排除;我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维和行动,但没有主导该行动,B排除;撤侨行动与“一带一路”倡议无关,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理解我国的国家地位、形象。
解答此题,需要依据教材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完成答题。
23.【答案】A
【解析】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据“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及所学知识可知,它最有可能是对我国“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发表的评论。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屠呦呦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针对近几年来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可知,这体现了屠呦呦为了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科研精神,按一般规律分析,科学家这一群体身上自然体现的是探索和创新精神,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助人为乐、舍生忘死、艰苦朴素优良品质,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屠呦呦与青蒿素,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5.【答案】D
【解析】A.国防实力的增强,极大地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国防实力的增强与云南省的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
B.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排除B项。
C.“一国两制”解决的是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与云南省的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D.从“云南多数地区是高山深谷地貌,这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阻碍。但截至2022年12月,云南省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0249公里,多数县已经完成了通高速的任务”可知,云南多数地区是高山深谷地貌,交通极其不便,交通建设阻碍极大,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云南省的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果,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知识。
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分析。
26.【答案】【小题1】特点:根据“新中国的建立使农村社会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特点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初步确立的背景是人口只占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大量土地,人口占大多数的贫农、雇农、中农等只占用少量土地。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小题2】主要形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承包责任制。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
【小题3】措施:根据材料“扶贫伊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构建等为农村地区减缓贫困奠定了基础。”可知,我国采取的脱贫措施有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构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
27.【答案】【小题1】美苏争霸;冷战对峙;两极格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小题2】美国对外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与苏争霸处于守势,受到日本和西欧的挑战;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影响力扩大;美国国内经济处于“滞胀”状态;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
【小题3】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维护区域和平;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等相关史实。
28.【答案】【小题1】全国公共体育场地的数量增加;全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场地面积增大;国家加大了对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
【小题2】特点:款式(或样式)多样;着装追求美观、个性;紧跟国际潮流,与国际接轨;传统服饰文化的回归。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时尚的引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
【小题3】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出行方式日益便捷、环保。
阐述:1984 年的自行车购买券,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反映了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使得人们的出行方式比较单一;“共享单车”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人们出现方式理念的影响。由此可见,从“计划经济之下的限量购买,到互联网时代的扫码租赁,体现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自行车从家庭必备的出行工具变为绿色环保的公共出行方式,符合国家新发展理念。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服装潮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变化,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服装潮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