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八中学2022-202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八中学2022-202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六盘水市第八中学2022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 史 答 题 卡
(
姓 名:
____
__
___
_________
班 级:
____
__
___
_________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3 [A] [B] [C] [D] 14 [A] [B] [C] [D] 15 [A] [B] [C] [D]
16 [A] [B] [C] [D]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20 [A] [B] [C] [D] 21 [A] [B] [C] [D] 22 [A] [B] [C] [D] 23 [A] [B] [C] [D] 24 [A] [B] [C] [D]
非选择题(共3题,52分。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
(
25.(1)(6分)
(8分)
)
(3)(4分)
26.(1)(4分) (2)(6分) (3)(6分) (4)(6分)
27.(12分)六盘水市第八中学2022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时期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但周朝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体现了浓厚的宗法色彩
C.只有周王亲属才能受封 D.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格局
2.西周时期,一些贵族大臣可以对周王“谏议”,平民也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或评论,平民的意向影响周王的决策。这反映出当时(  )
A.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 B.原始民主传统尚存
C.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D.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3.商鞅变法后,秦国按照法家弃绝“文学”、“智术”的主张,实行禁言、思民政策,“以民于战”,结果秦国“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反映出( )
A.秦民好战促进了秦朝统一 B.秦国具有崇尚战功的传统
C.统治者政策影响社会风尚 D.商鞅变法提高秦国的国力
4.秦朝廷尉李斯在一次议政时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实施了(  )
A.中外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5.某学者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
A.重用近臣,设立中朝 B.重武轻文,内外相制
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 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
6.“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发展,到东汉宣告形成。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由于(  )
A.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B.州刺史权力的增大
C.察举制选官的扩大 D.中央控制区域萎缩
7.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汉代郡、县两级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制,宋代路、州(府)、县三级制,明清时期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调整。这种演变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 B.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抵御少数民族的袭扰 D.有效管理不断扩大的疆域
8.唐朝元和年间,有大臣上书请求减少内外官俸钱,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祐的意见。据此推知,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9.据《魏书》记载,太和十年四月,孝文帝“始制五等公服”,八月,“给尚书五等品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十一年正月,“诏定乐章,非雅者除之”,还通过圆丘祭天、方泽祭地、辟雍兴教化等方式倡导儒家礼仪建筑。孝文帝此举( )
A.弱化了鲜卑贵族的地位 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1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1.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1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13.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14.有外国记者这样描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为了公众的利益,决定谁应多交赋税、谁应少交……在具有远见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 D.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
15.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 )
A.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16.参加“新政协”的代表司马文森记录了《共同纲领》的讨论过程:“初步草案提出了,100多位筹备委员就分开成为许多不同的小组,按照不同性质内容,逐条逐句逐字来讨论,三番五次地谈了又谈,改了又改。就这样,足足忙了快有3个月时间。”这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B.新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C.新政协代表来源的广泛性 D.协商的平等性、充分性
17.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1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19.欧美很多小镇镇长只是权力很小的政务官,最经常性的事务是修理街道和维护公共图书馆,镇的大事如镇财政预算常由镇公民露天大会决议。古代雅典与此大事决策类似的是(  )
A.城邦各级官吏各司其职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法官表决流放独裁官员 D.维护小国寡民的城邦利益
20.史学家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记载:“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这一记载说明罗马(  )
A.元首实行独裁统治 B.维护公民大会的权威
C.建立城邦统治制度 D.确立帝国居民参政权
21.对下面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封臣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国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22.1215年6月,英国颁布的《大宪章》中规定:非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任何自由民不受拘捕、监禁、没收财产……国王如有违反,可采取剥夺其土地、没收其财产等手段予以制裁。这说明(  )
A.王权与教权的冲突较为激烈 B.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欧形成
C.英国王权受到了法律的限制 D.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23.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出英国代议制的特点是(  )
A.国王“统而不治” B.议会主权,限制王权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国王、议会和内阁互不统属
24.世界近代民主运动中,英国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以革命、战争和政变的方式最终形成“两院制加总统制”的政权组织形式;美国则以其独特的条件建立起总统制共和制政体。这表明,西方代议制中(  )
A.革命是实现民主的基本方式 B.民主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C.民主制度确立过程艰难曲折 D.共和制是时代发展主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奏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自罗志田等《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启示。(4分 )
26.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1884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
——王希《原则与妥协》
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6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指出“妥协”在调和当时美国国内矛盾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是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材料二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大多也有成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以招。
——以上材料均来自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022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商朝时期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但周朝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体现了浓厚的宗法色彩
C.只有周王亲属才能受封 D.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格局
【答案】B 
西周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周王对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称呼体现出血缘关系的远近,这实质上是宗法观念的体现,B项正确;分封制下中央很难实现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分封的主体是王族,但是功臣和先代贵族也可以受封,排除C项;夏朝启继位意味着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排除D项。
2.西周时期,一些贵族大臣可以对周王“谏议”,平民也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或评论,平民的意向影响周王的决策。这反映出当时(  )
A.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 B.原始民主传统尚存
C.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D.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答案】B 
西周平民、贵族大臣都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进而影响周王的决策,这体现了西周政治中原始民主传统尚存,B正确。
3.商鞅变法后,秦国按照法家弃绝“文学”、“智术”的主张,实行禁言、思民政策,“以民于战”,结果秦国“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反映出( )
A.秦民好战促进了秦朝统一 B.秦国具有崇尚战功的传统
C.统治者政策影响社会风尚 D.商鞅变法提高秦国国力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秦国统治者实行“以民于战”的政策,导致秦国人人崇尚战功,争立战功,如此也就铸就了秦人尚武好战的风尚,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秦朝统一,排除A项;通过题干信息只可以确认商鞅变法后秦国民众尚武,不能得出商鞅变法前秦国民众是否具有尚武传统的结论,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4.秦朝廷尉李斯在一次议政时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实施了(  )
A.中外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C 材料中李斯认为随着诸侯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分封制会导致诸侯混战,威胁统治。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解决分封制的弊端,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故排除A;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涉及地方管理,故排除B;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制度,故排除D。
5.某学者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
A.重用近臣,设立中朝 B.重武轻文,内外相制
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 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
【答案】A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故选A。
6.“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发展,到东汉宣告形成。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由于(  )
A.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B.州刺史权力的增大
C.察举制选官的扩大 D.中央控制区域萎缩
【答案】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州”的形成源于西汉时期设置的刺史制度,刺史由地方监察官员演变为地方行政官员,说明州刺史权力增大,故选B。
7.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汉代郡、县两级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制,宋代路、州(府)、县三级制,明清时期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调整。这种演变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 B.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抵御少数民族的袭扰 D.有效管理不断扩大的疆域
【答案】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朝代经过多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正确。
8.唐朝元和年间,有大臣上书请求减少内外官俸钱,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祐的意见。据此推知,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答案】B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材料中崔祐驳回了草拟的诏书,这属于门下省的权力,B项正确。
9.据《魏书》记载,太和十年四月,孝文帝“始制五等公服”,八月,“给尚书五等品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十一年正月,“诏定乐章,非雅者除之”,还通过圆丘祭天、方泽祭地、辟雍兴教化等方式倡导儒家礼仪建筑。孝文帝此举( )
A.弱化了鲜卑贵族的地位 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答案】D
【详解】”始制五等公服”“给尚书五等品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诏定乐章,非雅者除之”以及祭天、祭地等措施均属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内容,结合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可知,这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实行汉化政策,推进民族交融,并没有弱化鲜卑贵族的地位,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之间的交融,从空间上与江南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土族势力强盛,是当时政治上的主要操纵者,孝文帝改革一定程度上也与门阀士族之间寻找政治平衡,“打击”一词表述错误,C项错误。
1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答案】A
【详解】司马光、蔡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各自所处的时代的影响,故A项正确;后人的评价不一定就更具有正确性,排除B项;三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共同指出了其变法积极及局限的方面,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较准确的评价,排除C项;变法只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并不是核心,排除D项。
11.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答案】B
【详解】根据“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觉醒,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晚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没有实践君主立宪制度,排除C项;戊戌政变没有完全废除戊戌变法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依据材料可知,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这项规定的目的是限制将要就任临时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的权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保障议会中心地位的目的还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国会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与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D选项错误,确立责任内阁制是该措施的内容,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答案】C
【详解】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形成了党派林立的局面,而党派林立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说明民国初年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C正确;党派林立不等于阶层对立,排除A;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刚刚兴起不久,尚未达到成熟,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14.有外国记者这样描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为了公众的利益,决定谁应多交赋税、谁应少交……在具有远见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 D.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
【答案】C
【详解】依据美国记者的描述,农民参加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民主权利有了保障,根据“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得到巧妙的发展”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C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不再实行土地革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5.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 )
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后,政权机构吸收了很多党外人士,这样有助于扩大抗日政权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B项正确;该做法是政治方面的举措,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正式形成,排除C项;“三三制”下,在政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中国共产党,排除D项。故选B项。
16.参加“新政协”的代表司马文森记录了《共同纲领》的讨论过程:“初步草案提出了,100多位筹备委员就分开成为许多不同的小组,按照不同性质内容,逐条逐句逐字来讨论,三番五次地谈了又谈,改了又改。就这样,足足忙了快有3个月时间。”这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B.新政协代表来源的广泛性
C.新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D.协商的平等性、充分性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的过程中,会议中讨论的次数多,这说明政协制度具有平等、充分的特征,D项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排除A;新政协的代表是推荐的,不是选举的,B项错误;当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排除C。
17.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答案】C
【详解】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答案】D
【详解】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1992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
19.欧美很多小镇镇长只是权力很小的政务官,最经常性的事务是修理街道和维护公共图书馆,镇的大事如镇财政预算常由镇公民露天大会决议。古代雅典与此大事决策类似的是(  )
A.城邦各级官吏各司其职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法官表决流放独裁官员 D.维护小国寡民的城邦利益
【答案】B 根据材料“镇的大事如镇财政预算常由镇公民露天大会决议”并结合所学可知,“公民露天大会”集体讨论公共事务,与古代雅典的公民大会相似,B项正确。
知识拓展 古代希腊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但其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少数人的民主,其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
20.史学家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记载:“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这一记载说明罗马(  )
A.元首实行独裁统治 B.维护公民大会的权威
C.建立城邦统治制度 D.确立帝国居民参政权
【答案】A 材料反映了屋大维将军事、行政、立法等权力集于一身,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行独裁统治,A项正确。
知识拓展 由于罗马共和国在传统上一向厌恶“国王”的称号,屋大维便在共和国的架构上,让自己同时拥有传统的保民官、统帅等统治大权,并时常参与执政官的竞选。最后,屋大维成为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首席法官和最高统帅。基本上,元首制通常被认为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
21.对下面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封臣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国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答案】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大、小封建主之间是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故选C项。
22.1215年6月,英国颁布的《大宪章》中规定:非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任何自由民不受拘捕、监禁、没收财产……国王如有违反,可采取剥夺其土地、没收其财产等手段予以制裁。这说明(  )
A.王权与教权的冲突较为激烈 B.封君封臣制度在西欧形成
C.英国王权受到了法律的限制 D.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答案】C 依据材料“国王如有违反……予以制裁”可知,英国《大宪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约束和限制,C项正确。
23.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出英国代议制的特点是(  )
A.国王“统而不治” B.议会主权,限制王权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国王、议会和内阁互不统属
【答案】C 根据材料“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等信息可知内阁对议会负责,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议会、内阁并非互不统属,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法律上赋予国王的权力由内阁和议会行使,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故排除D项。
24.世界近代民主运动中,英国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以革命、战争和政变的方式最终形成“两院制加总统制”的政权组织形式;美国则以其独特的条件建立起总统制共和制政体。这表明,西方代议制中(  )
A.革命是实现民主的基本方式 B.民主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C.民主制度确立过程艰难曲折 D.共和制是时代发展主流
【答案】B 据材料可知,英国、法国和美国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起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说明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形式具有多样性,B项正确。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奏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自罗志田等《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启示。(4分 )
【答案】
(1)特点: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6分)
(2)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总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4分)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4分)
规律:在保存原有的旧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
启示:政治制度的建设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需要;政治制度的调整必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分)
26.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1884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
——王希《原则与妥协》
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6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指出“妥协”在调和当时美国国内矛盾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
【答案】(1)特征:主权在民,轮番而治。(4分)
(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6分)
趋势:选举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实现普选;选举的资格不断降低(或逐步取消了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民主逐渐下移。(4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人民群众要求普选权的斗争日益高涨。(2分)
(3)具体表现:通过确定联邦体制调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通过确定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产生的规则调和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通过确定黑人奴隶的人口折算调和了南方和北方的矛盾。(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是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材料二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大多也有成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以招。
——以上材料均来自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改革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阐述: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详解】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把握材料答题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和答题范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例根据材料“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是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可得出改革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其次,从所学结合结合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得出结论。注意题目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