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随县2022-202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2022-202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随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评论“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也有学者指出“此时中国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可见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B.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C.改变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下列企业的创办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汉阳铁厂
3.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这里“大梦唤醒”的表现不包括
A.地主阶级掀起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B.资产阶级维新派尝试制度变革
C 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武装反清斗争 D.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4.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5.这部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其实践意义在于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以法治国的先河。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这部宪法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以下是历史探究学习年代尺,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 B.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7.有西方史学者认为,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导致的后果是整个中国陷入“大动乱”,但是中国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后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他们评价的是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8.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
①创建黄埔军校②进行北伐战争③举行南昌起义④发动武昌起义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A.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C.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D.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10.抗日战争中冲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台儿庄战役——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百团大战——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11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投降人数的总和。这一史实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
A.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B.以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为重要前提
C.以地道战和地雷战为主要方式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2.“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开始 B.《双十协定》签订
C.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千里跃进大别山
13. 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的示意图。请你研读地图判断此次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4我国当代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①中华民国成立②中共“一大”召开③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④蒋家王朝
的灭亡 ⑤30万军民惨遭日本侵略者屠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5.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大470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的企业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可以用来说明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加大对华侵略 D.国民党官僚资本出现后急剧扩张
第II卷(非选择题)
16.【变局:沉沦与上升】(11分)
材料一: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是往下沉沦的历史,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是从1901年开始的,一直到1920年。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沉沦”的谷底,也是中国“上升”的起始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社会呈现向上的发展趋势。——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哪一事件使中国完全沉沦到谷底?(1分)这一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1分)
(2) 1901-1920年是中国“沉沦”的谷底,也是中国“上升”的起始时期。根据材料你认为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点是什么?给出理由。(3分)
材料二:民国早年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 ),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尝试用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中国近代史》
(3)材料二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分)结合所学,他们提出的“唤醒国家和人民”的“基本东西”是什么?(1分)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社会呈现向上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4)材料三中的“28年”属于中国革命的哪一历史时期?(1分)这一时期“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1分)据史料写出2个在这条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伟大成就。(2分)
【国弱民辱哀国荡】
17.近代以来,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具有侵略性的强国,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19世纪末,作为“中国之巨祸”的那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之巨祸”的那场战争的名称? (1分)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1分)
【众志成城赴国难】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能体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侵华事件有哪些?(举两例,2分)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深深陷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具体表现。(2分)分析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1分)
【穿越硝烟谋复兴】
材料四:近代以来,由于我们一盘散沙,我们的民族总是在斗争中遭到失败。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抵抗力量,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讲话全文》
(4)根据材料四回答,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大意义?(2分)
18.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英明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了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进行简要论述。(提示:结合表格中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的知识,围绕“英明决策”这一核心主题进行阐述。要求:阐述论题必须史论结合,不少于80字,选择历史事件不少于两个)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学业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BAAD D BCAC C DDCC B
二、非选择题。
16.(11分)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辛亥革命(1分);理由: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分)(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亦可,事件1分,理由2分,根据事件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3)新文化运动(1分);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1分)。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例即可得满分2分)。
17.(9分)
(1)甲午中日战争(1分);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分)。
(2)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东北,威胁华北;七七事变(举两例,2分)。
(3)政治上: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答出具体战役也可,2分)。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1分)。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2分)。
18.(10分)(满分10分)
评分说明:本题为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以参考以下列评分标准
档次 评分标准
第一档(8—10分) ① 观点明确 ②史论结合 ③论证合理 ④无史实错误,⑤无错别字,语句通顺,合理,有逻辑 ⑥不少于80字
第二档(5—7分) 与上一档相比略差,但结构尚属完整,表述比较清晰,但论述简单,不能完全切合主题,
第三档(1—4分) 有文字,但字数较少且结构不完整仅有一个观点或论据或只写完了一部分
第四档(0分) 空白或完全不合题意
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论述:1927年,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8月1日,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决定上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红军长征初期,受“左”倾错误领导,红军损失惨重。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出英明决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革命胜利和国家富强。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