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之所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是因为( )
A.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B. 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C.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D.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
2. 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一百年前的这场运动中,“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是指( )
A. 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B. 农民阶级成为运动的先锋
C.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 反对一切外来的西方文化
3.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4. 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由此判断该题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湘南起义
5.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 拉贝,曾亲眼目睹了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书中还收录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日军在该事件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屠杀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
A. 20万人以上 B. 20万人以下 C. 30万人以上 D. 30万人以下
6. “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消灭那鬼子千千万,胜利的捷报到处传。”这是1940年晋冀豫区党委宣传部印发的一首民歌,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7. 如表是李杨同学做的历史笔记,该笔记应该属于哪次会议的内容( )
时间:1945年4月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新党章。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遵义会议 D. 政治协商会议
8. 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其中21个师投入侵华战争。1939年,日本陆军共41个师,其中34个师投入侵华战争。1941年,日本陆军共51个师,其中34个师和44个独立旅、混成旅团用于侵华。由此可见( )
A. 中国战场上只有中国人民在积极抗日 B. 日本不断地减少侵华战争的兵力总数
C.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实力严重不足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9. 如图所反映的会议通过的文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该“文献”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0.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B. “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 “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1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C. 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彻底废除
12. 张敏同学学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课后,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示意图,留有①②对应的内容用于考考其他同学,四位同学提供的答案如下,正确的是( )
A. 李同学:①马克思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B. 钱同学:①邓小平理论 ②毛泽东思想
C. 孙同学:①邓小平理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赵同学:①马克思主义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下列事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08年11月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A. 民族区域自治 B. 外交发展 C. 对外开放 D. 祖国统一
14.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与上述材料有关的史实是( )
A.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C.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5. 如图是1972年3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当年中美两国关系的是( )
A. 中美冷战
B.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
C. 中美正式建交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5.0分)
16.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共产党人进行了探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着重指出: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摘编自《秋收起义》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原因。该军事行动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如图。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 材料二记录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合1921-1949年的历史,分析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的原因。
材料三: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一一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该措施的实质及标志意义。
材料四: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他更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中国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他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剧变。
一一摘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4) 材料四中他和他的同事找到的“富民强国的道路”是什么?
17. 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着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1) 材料一中的“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及“巨大的成就”分别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进行“行军”的原因及结束的标志。这次“行军”铸就了长征精神,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材料三:“我们亲爱的将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全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
——《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3) 材料三中“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的结果如何?这种结果有怎样的标志意义?
材料四: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标志是什么?谈谈你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18.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一一节选自歌曲《松花江上》
(1) 与材料一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什么标志意义?
材料二:“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选自《卢沟桥歌》
(2) 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此桥的事件有什么标志意义?举出当时牺牲的一位将军。
材料三:如图,图一图二是老照片,图三图四是连环画。
(3) 任意选择图一图二的一幅图片,指出其历史影响。以上图片反映出我国抗日战争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19. 政策的调整与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1953-1957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年平均增长速度(%)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392 19505 19
——摘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生产所呈现的特点,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材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由重点一一由点到线一一点线面结合一一全方位,最后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 “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后,我国在农村采取措施及对城市经济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写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初)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遇到了什么问题?面对遇到的前无古人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材料四:2017年12月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于台湾逝世,《乡愁》是他漂泊异乡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更体现了诗人期望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4) 党和政府制定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来解决台湾同胞的“乡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方针得以成功实践的范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1915年,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之所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是因为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解析】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一百年前的这场运动中,“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是指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故选:A。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解析】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毛泽东等十三名党员参加,中国一大确立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一大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
本题以中共一大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B
【解析】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故“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与南昌起义有关。
故选:B。
本题以“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意义的认识。
本题掌握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历史意义。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随后对南京民众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杀害手无寸铁的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以上,犯下了滔天罪行。
故选C。
6.【答案】D
【解析】据“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消灭那鬼子千千万,胜利的捷报到处传。”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路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的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解析】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通过了新党章。大会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共七大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共七大的内容及作用。
8.【答案】D
【解析】由题干内容可知,日本投入侵华战争的陆军军力占其总军力的绝大部分,这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注意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解析】如图所反映的会议通过的文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该“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新中国法制进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地位。
10.【答案】D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则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题干选项中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选项D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里”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政治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本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
考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C
【解析】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邓小平埋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本题以“张敏同学学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课后,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3.【答案】D
【解析】据题干“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08年11月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可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相关知识的掌握,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一国两制的内容与影响。
14.【答案】A
【解析】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据“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及所学知识可知,与上述材料有关的史实是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1972年3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为切入点,考查尼克松访华。
本题以尼克松访华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答案】【小题1】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小题2】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人民军队的浴血奋战;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等。
【小题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等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小题2】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转移。(或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强大;中央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错误指挥)。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精神的内涵: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小题3】结果: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标志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小题4】标志: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要加强两党的合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关系的演变。需要考生掌握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其成就、红军长征的原因及结束的标志、长征精神的内涵、西安事变的影响、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标志,对国共关系演变的认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关系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8.【答案】【小题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小题2】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赵登禹、佟麟阁。
【小题3】图一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图二是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特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优秀品质:不畏强敌,勇于牺牲,众志成城,矢志不渝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需要考生掌握九一八事变及其标志意义、七七事变及其标志意义、台儿庄战役的影响、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我国抗日战争的特点、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9.【答案】【小题1】特点:速度快;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我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实行一五计划(或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小题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小题3】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方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题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工业生产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我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遇到的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台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生产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我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遇到的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台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