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举子看榜图》,其中一位考生因为没有按照“八股文”形式答题而落榜。请你判断该图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一直在不断摩擦和调整之中。明太祖解决这关系的措施是( )
A.废行省,设立三司 B.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
4.洪式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伏诛后,皇帝朱元璋下诏“今我朝要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中央集权 D.限制大臣权力
5.“文体如此板滞……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知识分了埋首于空洞(僵化)的形式……,以猎取功名,日久年深,(以)至于民族的智慧,为之闭塞。”材料反映了( )
A.宋朝重文轻武的不足 B.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
C.清朝文字狱的危害 D.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
6.下图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强化示意图。其中相关措施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7.《明史·刑法志》中提到,厂卫只听命于皇帝,其本身的约束缺乏制度,逐渐沦为帝王极端私欲的鹰犬;厂卫具有单独的羁押、刑讯取证的权力,其设立对司法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由此可知,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自身缺乏制度的强制约束 B.传统的司法监察体系逐渐瓦解
C.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特务机构沦为皇权专制的工具
8.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处应填( )
隋 ①
唐 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
宋 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
明 ②
清 大兴文字狱
A.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兴办太学
B.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依据门第推荐
C.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废除丞相
D.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八股取士
9.下图反映了,当时( )
明代某知识分子的读书单 钦定《五经大全》(二程、朱嘉注) 钦定《四书大全》(二程、朱嘉注) 钦定《性理大全》(二程、朱嘉注) 《近思录》(朱熹) 《伊洛渊源录》(朱嘉)
A.科举考试有新变化 B.大众文学日益流行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科技创新逐渐落伍
10.明初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权重,对中央离心离德所致。鉴于此,朱元璋( )
A.派文臣做知州,下设通判 B.废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C.设军机处,皇帝总揽大权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11.如下图为中国历史纪年表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所指的朝代分别是
A.①北魏②南宋③元 B.①北周②陈③西晋 C.①辽②南宋③元 D.①辽②东晋③元
12.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①宋朝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②武则天翻阅史书《资治通鉴》
③临安城有许多回族商人用交子做买卖④清朝百姓喜爱吃马铃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揽阅奏折1160件,处理政事339件,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朱元璋
A.推行分封 B.设立行省 C.建立郡县 D.废除丞相
14.“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A. B.
C. D.
15.七年级李明同学在学习了明朝的历史后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论的是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1368年,定都应天府 B.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实行八股取士
二、综合题
16.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①郡县制度 ②刺史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八股取士 ⑤行省制度⑥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设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 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 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 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17.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360百科
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重大举措。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
——萧子文《简读宋朝史》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明高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两位著名词人。政府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利之门”的这些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请再列举一例该国策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
(4)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上所述,谈谈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八股取士”始于明朝。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D项正确;唐朝、宋朝、元朝,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一直在不断摩擦和调整之中。明太祖解决这一关系的措施是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C项正确;废行省,设立三司是明朝为加强地方统治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也是明朝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锦衣卫是专门对皇帝负责的特务机构,不受任何部门约束,为皇帝刺探情报,监督百官的言行举止,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解析】
【详解】
根据“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ABD项不是废除丞相制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文体如此板滞……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知识分了埋首于空洞(僵化)的形式……,以猎取功名,日久年深,(以)至于民族的智慧,为之闭塞。”可知,这一内容体现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只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本,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阻碍了科技文化事业进步,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宋朝重文轻武与八股文不符,排除A项;清朝文字狱与八股文不符,排除C项;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即废除了宰相,而不是设立中书省,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都符合相关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7.C
【解析】
【详解】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C项正确;自身的问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传统的司法监察体系仍然存在,并没有瓦解,排除B项;D项只是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表中内容“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可知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故①为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明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是八股取士,故②处填写八股取士。D项正确;兴办太学是汉朝,排除A项;依据门第推荐是九品中正制,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废除丞相是明朝的,但是与科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明代某知识分子的读书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科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这说明了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新变化,A项正确;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由此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排除C项;题干的书单没有涉及大众文学、科技创新,排除B、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权重,对中央离心离德所致”结合所学可知是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地方上权力太大导致的,因此明朝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D项正确;A项是宋太祖实行的政策,排除;废丞相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B项;设立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中①所给的时间“916年——1125年”结合所学知识,916年契丹解除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过,后该国号为辽,阿保机就是辽太祖。1125年金灭辽。可知①是辽;根据②的起止时间“1127年——1276年”结合所学知识,金灭辽后,在1127年灭亡北宋,北宋皇帝的弟弟赵构于同年在临安建立南宋,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故②是南宋;根据时间“1206年——1368年”结合所学知识,1206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定国号为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秋天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根据③的政权存在的时间可知是元。综上所述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①辽②南宋③元。故选C。
12.D
【解析】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①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②符合题意;回族形成于元朝,③符合题意;明朝引进马铃薯,清朝百姓喜爱吃马铃薯符合史实,④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
【详解】
根据“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揽阅奏折1160件,处理政事339件”可得出,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无人分担政务,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D项正确;AC项都与地方有关,不符合材料主旨,也不是明代建立的,排除AC项;B项是元代建立的,排除B项。故选D项。
14.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等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造成了安徽凤阳的贫穷落后,而题干中的朱皇帝指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登基称帝,建立明朝,C项正确;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皇帝,不是明朝建立者,排除A项;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皇帝,不是明朝建立者,排除B项;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皇帝,但不是明朝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可知,为了加强对百官的监督,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B项正确;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这一措施与题目无关,排除A项;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主权力,排除C项;八股取士培养了忠实皇帝的奴仆,加强了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秦朝①;汉朝②;元朝⑤;明朝④⑥⑦。
(2)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②汉朝设立刺史制度; ③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明朝推行八股取士; ⑤元朝创立行省制度;⑥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⑦明代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因此序号填入表格,秦朝①;汉朝②;元朝⑤;明朝④⑥⑦。
(2)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与科举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由“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 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可知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注重改革;由“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重用贤能、实行改革、发展经济。因此“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在于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4)根据材料四“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17.(1)标志:进士科的创立。特点:自主报名,择优录取。
(2)举措: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设立殿试和武举;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作用: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和统治阶级的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起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3)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重文轻武。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
(4)八股文。禁锢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5)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详解】
(1)关于“标志”,由材料“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可得出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朝进士科的创立。关于“主要特点”,由材料“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可得出自主报名,择优录取。
(2)关于“举措”,由材料“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可得出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由材料“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可得出设立殿试和武举;由材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可得出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关于“作用”,可以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等角度归纳。
(3)根据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 经》《百家姓》 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 L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宋朝时期的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政府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利之门”的这.些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和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是该国策的具体表现。
(4)据材料四“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八股文。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套制度是八股取士,这种“僵死的形式”禁锢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5)综上所述可知,科举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但是它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