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重庆市九龙坡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重庆市九龙坡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多校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分)
1.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反映了隋朝
(  )
A. 商业相当发达
B. 社会环境安定
C. 经济高度繁荣
D. 皇帝奢侈腐化
2. 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载体。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始凿至今已14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与大运河的开通相关的帝王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3. 为了解北宋初年的统治政策,王老师在某资料上节选了如下表的史料。可见宋初(  )
考试次数 合计取士人数 年均取士人数
贡举(文举) 81 600352 360
武举 28 868 5
A. 科举考试几乎停止 B. 政府放松军事设防
C. 文臣才能高于武将 D.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 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到南宋时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A. 西北地区 B. 北方地区 C. 南方地区 D. 东北地区
5.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元史 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有效地行政管理主要得益于(  )
A. 和亲制度 B. 册封制度 C. 朝贡制度 D. 行省制度
6.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铁木真统一蒙古族各部 为满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B 1227年蒙古灭西夏 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C 忽必烈接受“行汉法”的建立 严重影响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D 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7. 这一时期的中国,是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社会,在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间与君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乃至民族关系等方面,都给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标杆,留下了值得珍视的遗产。下面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康乾盛世
8. 对下表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第一批1950-1951年
第二批1951-1952年
第三批1952-1953年
A. 土地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超额完成
C. 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
9. 杜甫诗风淳朴,很多诗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映悲愤凄婉之情。主要原因是(  )
A.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B. 唐朝诗歌充满想象力
C.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D. 文化多姿多彩
10.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这段材料反映出(  )
A. 唐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B.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C. 五代时期武将掌权的危害 D. 宋初实现中原和南方统一
11. 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赵匡胤建议,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此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以下措施与这一思想不相符的是(  )
A.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B. 地方设转运使,财赋收归中央
C. 设置通判制衡知州 D. 任用武将担任地方长官
12. 如图中道路是广州城西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因为清朝初年在此设有一贸易机构而得名。该贸易机构(  )
A. 设立说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 代外商收购中国进口的商品
C. 负责管理来广州的中国商人
D. 负责承销外国商人进口货物
13. 隋朝时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水的流向难以控制等等,终于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这主要说明了大运河(  )
A. 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14. 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企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沙俄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与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 雅克萨之战 B.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 设置伊犁将军 D. 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15. 下表反映了清朝某时期的人口数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人口数量(亿)
1753(乾隆十八年) 1.84
1765(乾隆三十年) 2.08
1784(乾隆四十九年) 2.86
1812(嘉庆十七年) 3.34
1851(咸丰元年) 4.32
A. 晚清社会动荡导致人口减少 B. 清朝中期社会稳定人口膨胀
C. 清朝的建立有助于人口增长 D. 这一时期清朝统治没有危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设置机构,有效管辖
(1) 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并指出元朝设置的机构的意义。
(2) 请参照示例,从图片二、三中任意选择一幅图片,说明清朝对西藏采取的管辖措施,并归纳元清两朝对西藏采取管辖措施的共同特点。
示例:元朝时,元世祖册封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材料三:汉藏交流,相互促进
由于元代西藏被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和元朝对西藏的具体施政以及西藏和祖国内地之间官员、僧人、商贾的相互来往,进一步推动了西藏和内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发展,共同促进和繁荣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在内的统一的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清朝时期,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更加紧密,大批藏僧进京城学习、供职、主持寺庙法事等,把藏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带入中原。同时内地的大臣、军队驻扎西藏,汉族商人入藏贸易等都为藏汉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一摘编自《西藏在线 元明清朝时期》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清两朝对西藏有效管辖产生的共同影响。
(4) 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17.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都采取过积极有力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清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行政长官管辖西藏、新疆地区?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2) 材料二中侵占台湾的“贵国”是哪个国家?台湾收复后,清政府于哪一年设置台湾府?
(3) 举出中国古代史上两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及其主要事迹。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英国近代思想家)
(1)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二
科技著作 时期 成书过程
《齐民要术》 南北朝 贾思勰任太守时亲自参与耕作,还广泛搜集前人文献并引用200多种文献,但不盲从经典,注重记录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
① 明朝 徐光启大量引用古代农业文献,还试种甘薯等取得成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广,并在书中加入此类独特研究成果。
《天工开物》 明朝 宋应星全面总结古代多个部门的科技成果,亲自考察瓷、蔗糖等制作工艺并录入书中,还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技术数据进行定量描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①处科技著作的名称,并概括材料中三部著作成书过程的共同点。
材料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四大名著”中,明朝时期创作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是什么?清朝小说家曹雪芹创作的小说是什么?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材料二: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为“八股文”。
材料三: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1) 唐朝时期,统治者是如何完善科举制的?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也非常明显,请根据材料一中的描述,选取其中一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举例说明。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清朝对人才的摧残还有另一个举措,请问是什么?
(3) 对比隋唐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的差别和隋唐与明清社会发展的差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或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反映了隋朝经济高度繁荣。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史称“开皇之治”。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文帝的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文帝的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C
【解析】隋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始开凿大运河。自605年起,隋炀帝下令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故C符合题意;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与秦始皇、汉武帝和唐玄宗无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等知识。
3.【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宋初文举的考试次数、合计取士人数和年均取士人数都渊源高于武举,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符合题意;根据表格可以看出科举考试进行了100多次,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宋朝文举与武举的开始与录取对比,无法体现政府放松军事设防,排除B;题干表格只能反映文举比武举的考试次数、取士人数高,无法体现文臣才能高于武将,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科举考试的变化与重文轻武政策,注意题干表格的识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重文轻武政策。
4.【答案】C
【解析】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两宋时期的南宋;由于经济重心南移,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地区,尤其是东南地区,所以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故C项正确;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表述错误,排除AD;当时经济中心是从北方地区移到南方地区,排除B。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由于北方是政治中心,战乱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促使了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南方得到开发。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和亲、册封、主要是与其他民族、朝贡主要是针对其他国家,因此ABC项与“有效地行政管理”没有关系,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作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作用。
6.【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即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最终完成统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元朝;它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D表述正确,ABC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有误,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统一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统一以及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C
【解析】A.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排除A项。
B.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
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间与君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乃至民族关系等方面,都给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标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君臣关系融洽;实行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君民之间舟水相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民族关系和谐。唐太宗统治期间,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
D.康乾盛世是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时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识记贞观之治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君臣关系融洽;实行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君民之间舟水相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民族关系和谐。正映证了“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间与君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乃至民族关系等方面,都给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标杆”。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故A符合题意;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超额完成是1957年,排除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排除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于1956年,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A项正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杜甫诗风的成因在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B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杜甫的诗风及成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杜甫的诗风及成因,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历史现象。
10.【答案】C
【解析】根据“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可知,五代时期诸节度使不听朝廷号令,贪财之风胜于盗贼,杀人作恶毫无人性,C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西域,排除A项;题意中未提及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B项;题意中的时间未涉及宋朝,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重点掌握五代十国的时代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而非任用武将,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朝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设地方设转运使,财赋收归中央,设置通判制衡知州,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12.【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故选:D。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解析】A.题干材料未涉及大运河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排除A项。
B.根据材料,“隋朝时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可知,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修建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故B项正确。
C.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联系,但是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D.题干材料未涉及大运河促进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
故选:B。
考查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解析】A.据材料“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企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沙俄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及所学可知,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是中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
B.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排除B。
C.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了伊犁将军,是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C。
D.清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佛教事务的管理,设立了金瓶掣签制度,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雅克萨之战的历史意义,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雅克萨之战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B
【解析】A.晚清社会动荡导致人口减少与材料不符,排除A。
B.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B符合题意。
C.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增长而不是清朝的建立有助于人口增长,排除C。
D.材料体现不出这一时期清朝统治没有危机,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的发展。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熟记明清经济的的发展相关知识。
16.【答案】【小题1】元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官员是驻藏大臣,元朝设置的机构的意义: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小题2】清朝对西藏采取的管辖措施: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清两朝对西藏采取管辖措施的共同特点有:政府管辖,保卫疆土。
【小题3】共同影响:加强了汉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等。
【小题4】认识:国家要制定正确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要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元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解题关键是结合史实、归纳认识。
本题考查了汉藏交往发展的史实,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归纳认识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行政长官:驻藏大臣;伊犁将军。
【小题2】国家:荷兰。时间:1684年
【小题3】民族英雄及主要事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抗击沙俄(或康熙帝组织了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
【解析】本题以二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相关知识。
18.【答案】【小题1】观点: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论述: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小题2】名称:《农政全书》。共同点:广泛搜集前人文献;汲取前人的成果,但不盲从经典;注重亲身实践等。
【小题3】小说:《西游记》。《红楼梦》。
【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农政全书》、《齐民要术》、《天工开物》、《西游记》、《红楼梦》。
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农政全书》、《齐民要术》、《天工开物》、《西游记》、《红楼梦》相关知识。
19.【答案】【小题1】唐太宗(或李世民)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改善了用人制度,说明:唐太宗说天下人才都被他收纳了;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说明:唐朝诗歌列为考试内容,非常繁盛。
【小题2】选拔的是只会读死书的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文字狱。
【小题3】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人的束缚更加严格;我们不能实行文化专制,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文学艺术才能繁荣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积极作用、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积极作用、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知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