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对应的答题栏内)
1.(2023八下·沂南期末)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中华民族终于挺直腰杆站起来了。这一情景反映的史实是(  )
A.开国大典盛况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完成 D.抗美援朝胜利
【答案】A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不符合题意;
C.土地改革完成,是在1952年,不符合题意;
D.抗美援朝胜利,是在1953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2023八下·沂南期末)如图是1951年新中国发行的宣传画《多生产!多捐献!》,这张宣传画创作目的是(  )
A.宣传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 B.鼓舞人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号召群众全力支援抗美援朝 D.调动农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51年”“多生产,多捐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为了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全国掀起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热潮,宣传画创作的目的就是号召群众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宣传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 ,不符合题意;
B. 鼓舞人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不符合题意;
D. 调动农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3.(2023八下·沂南期末)针对下表反映的现象,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开展了(  )
成分 占全国农户总数比重 占全国耕地比重
地主、富农 不足7% 50%以上
贫农、雇农 57%以上 14%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工业建设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建国之初,地主、富农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占有土地超过一半,而贫农、雇农占据大多数,占有的土地却非常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从1950年开始,新中国开展了土地改革,把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抗美援朝,是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保家卫国,不符合题意;
C.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符合题意;
D.工业建设,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示意图的数据,对比这些数据,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4.(2023·安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 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 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文教、卫生、棉布、食糖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文教卫生的投入增大,棉布、食糖的产生也大幅度提升,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词获取正确信息。
5.(2023八下·沂南期末)如图反映了我国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的现象反映了我国(  )
A.国民经济已完全调整到位 B.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C.我国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到1956年,国民收入、商品零售额、工业总产值中,公有经济均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反映出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国民经济已完全调整到位 ,不符合题意;
B. 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不符合题意;
C. 我国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数据,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6.(2023·天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凭“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仅用三年时间拿下大油田。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铁人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体现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ABC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王进喜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7.(2023八下·沂南期末)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这一观点(  )
A.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B.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
C.表明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D.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这一观点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不符合题意;
C. 表明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不符合题意;
D.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8.(2023八下·沂南期末)“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
A.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改革浪潮已从农村涌向城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农村改革取得成效后, 城市里的企业管理 , 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 ,这表明当时 改革浪潮已从农村涌向城市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不符合题意;
B. 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不符合题意;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2023八下·沂南期末)八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如表)。这可以说明改革开放(  )
70年代末:蜂窝煤、鸽子笼、喇叭裤、铁饭碗 80年代初期:乘车难、三大件、彩电、立体声 80年代中期:打的、商品房、易拉罐、迪斯科
A.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D.缩小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体现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符合题意;
C.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缩小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2023八下·沂南期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十九大,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B.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D.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
11.(2023八下·沂南期末)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蓝天碧水保卫战的胜利,为人民追求健康、减少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图片说明了(  )
A.中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B.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极不利于环境保护
C.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
D.中国在改善环境方面率先承担了主要责任
【答案】A
【知识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包括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属于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 极不利于环境保护 ,不符合题意;
C.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 ,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在改善环境方面率先承担了主要责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细心观察这些图片,紧贴这些图片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2.(2023八下·沂南期末)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的建设。它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这主要体现的新发展理念是(  )
A.创新 B.协调 C.绿色 D.开放
【答案】D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体现了我国提出的开放的新发展理念,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创新,不符合题意;
B.协调,不符合题意;
C.绿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3.(2023八下·沂南期末)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实际,党中央作出了“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重大决策。截至2021年,内地西藏班(含中职班)累计招生14.3万人,向西藏培养输送了5.6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这反映出我国(  )
A.实行了民族区域民主改革 B.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D.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84年开始,我国创办内地西藏班, 向西藏培养输送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这反映出我国帮助西藏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实行了民族区域民主改革 ,不符合题意;
C.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不符合题意;
D. 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2023八下·沂南期末)如图所示,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西部人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主要得益于(  )
A.改革与开放 B.经济特区建立
C.西部大开发 D.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知识点】西部大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 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改革与开放,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B.经济特区建立,是在沿海地区,不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建国之初,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15.(2023八下·沂南期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香港问题,英国撒切尔夫人抛出了“三脚凳理论”,即要求香港作为单独一方参加中英谈判。为此邓小平公开表示:“香港问题我们会和英国解决,这里只有“两脚凳”,没有什么“三脚凳”。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
A.英国企图占据香港主权 B.邓小平坚决维护中国主权
C.邓小平提出了武力解决 D.一国两制能推动香港繁荣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针对香港问题,提出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体现了邓小平坚决维护祖国主权,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英国企图占据香港主权 ,不符合题意;
C. 邓小平提出了武力解决 ,不符合题意;
D. 一国两制能推动香港繁荣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6.(2023八下·沂南期末)《我和我的祖国》之回归篇,真实再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盛况。为了确保香港分秒不差回归祖国怀抱,大陆的官员和军人,香港的警察和市民,双方同心协力,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了香港回归的历史任务。香港回归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C
【知识点】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不符合题意;
B. 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不符合题意;
D.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7.(2023八下·沂南期末)据专家统计,98%台湾民众祖籍在大陆。2023年4月1日,73岁的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第一次到大陆回湖南祭祖,并用湖南方言念祭祖文。马英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反映出(  )
A.大陆坚持“和平统一” B.“两岸一家亲”
C.台湾坚持“九二共识” D.两岸交流频繁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台湾民众大多祖籍大陆,台湾地区领导人回大陆祭祖,这反映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一家亲,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大陆坚持“和平统一”,不符合题意;
C.台湾坚持“九二共识”,不符合题意;
D. 两岸交流频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2023八下·沂南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收集了以下图片,最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辽宁舰 战略导弹 歼 20 核潜艇
A.祖国统一 两岸互通 B.导弹部队 战略威慑
C.逐梦九天 纵横苍穹 D.科技强军 钢铁长城
【答案】D
【知识点】钢铁长城;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我国的辽宁舰、战略导弹、歼20、核潜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加大军队建设,科技强军,人民军队成为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祖国统一 两岸互通,不符合题意;
B.导弹部队 战略威慑,不符合题意;
C.逐梦九天 纵横苍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特别是图片下面的文字,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9.(2023八下·蒙城期末)习近平在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就是强军梦,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队建设是(  )
A.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B.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C.扩展战略空间的需要 D.抵御外国侵略的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军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防势力,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分析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军队建设的目的,要分析并正确理解材料内容。
20.(2023八下·沂南期末)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时谈到:“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印度总理欣然赞同,最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这表明新中国(  )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C.推动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D.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各国不分大小强弱, 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印度总理欣然接受, 最终双方发表 《联合声明》,这表明新中国 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不符合题意;
C. 推动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不符合题意;
D. 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1.(2023八下·沂南期末)“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亚非国家)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这段材料(  )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充斥着霸权主义的思维
C.出现于巴黎和会的场景中 D.预示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尽管我们(亚非国家)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充斥着霸权主义的思维 ,不符合题意;
C. 出现于巴黎和会的场景中 ,不符合题意;
D. 预示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2.(2023八下·沂南期末)1970年,中国与美国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双边贸易;1972年秋季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邀请了150名美国客商,直接从美国进口约1.5亿美元商品。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影响 B.经济全球化影响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美建交的推动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0年,我国与美国没有经贸往来,到了1972年秋季广交会,我国邀请美国客商,直接从美国进口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才有了中美商贸往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改革开放的影响 ,不符合题意;
B. 经济全球化影响 ,不符合题意;
D. 中美建交的推动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特别要注意其中的时间。
23.(2023八下·沂南期末)观察如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折线图》,对不同时期出现变化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全面封锁中国,外交事业艰辛起步
B.20世纪7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C.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事业发展一帆风顺,成就显著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79年到201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故选项D符合题意;
A.20世纪50 年代美苏两国全面封锁中国 , 外交事业艰辛起步 ,不符合史实;
B.20世纪70 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不符合史实;
C. 新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的外交事业发展一帆风顺 , 成就显著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4.(2023八下·沂南期末)屠呦呦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针对近几年来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2019年,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方面最终获新突破……这体现了屠呦呦(  )
A.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B.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C.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D.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
【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屠呦呦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针对近几年来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2019年,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方面最终获新突破”,由此可知,屠呦呦 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不符合题意;
C. 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不符合题意;
D. 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5.(2023八下·沂南期末)20世纪50年代,“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中国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1978年以来,西方传来的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在市民中流行。这说明(  )
A.社会主义阵营关系紧密 B.中国人放弃了传统服饰
C.改革开放改变消费结构 D.服装可以反映时代特征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中国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1978年以来,西方传来的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在市民中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我国深受苏联的影响,到了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这说明 服装可以反映时代特征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社会主义阵营关系紧密 ,不符合题意;
B. 中国人放弃了传统服饰 ,不符合题意;
C. 改革开放改变消费结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回答。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2023八下·沂南期末)根据以下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结果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失败
1898年 戊戌变法 失败
1949年 开国大典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56年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1)请补充完整1956年对应空白处的历史事件。该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三大改造。为了解放生产力。
(2)观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富强。
【知识点】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主题;四次探索运动的时代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发展中国; 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富强。;
故答案为:(1)三大改造,为了解放生产力;
(2)观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富强。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参照所给的其他事件,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观点,再进行阐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
27.(2023八下·沂南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图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图3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材料二 (中国)没有照抄教条和照搬苏联经验,没有采用暴力手段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刘林元《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条非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战略原则是:争取港、澳、台地区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之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构想中的策略原则是:在统一的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允许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只要这些差异不损害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振兴,都允许存在。
——王淑强《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材料四 台海局势面临新一轮紧张,原因是台湾当局一再企图“倚关谋独”,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华”。这一趋势十分危险,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是有耐心的,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习近平2021年11月16日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时的讲话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1、2、3所代表的政治制度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用的“和平”的方法是什么?这一方法的实行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实施“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前提是什么?这种政治构想在我国已有什么成功的实践范例?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影响两岸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哪些?作为青少年,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答案】(1)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赎买政策。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3)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香港、澳门的回归。
(4)台湾方面存在台独势力和国际上存在的反华势力。我们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公私合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2代表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3代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用的“和平”方法是实行赎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赎买政策的实行, 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 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实施“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实践是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 影响两岸统一的不利因素有: 台湾方面存在台独势力和国际上存在的反华势力 ;青少年要怎样做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等;
故答案为:(1)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赎买政策。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3)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香港、澳门的回归。
(4)台湾方面存在台独势力和国际上存在的反华势力。我们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图片下面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2023八下·沂南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截至2019年9月,中国与18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第一年的外交成就起到了什么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旗帜和宗旨各是什么?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作用:为国内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或巩固了新中国政权)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旗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宗旨: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目的: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3)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 , 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为国内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说明,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 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宗旨是: 恪守维护世界和平 、 促进共同发展 ;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是: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 、 公平正义 、 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故答案为:(1)作用:为国内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或巩固了新中国政权)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旗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宗旨: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目的: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3)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理解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回答。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对应的答题栏内)
1.(2023八下·沂南期末)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中华民族终于挺直腰杆站起来了。这一情景反映的史实是(  )
A.开国大典盛况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完成 D.抗美援朝胜利
2.(2023八下·沂南期末)如图是1951年新中国发行的宣传画《多生产!多捐献!》,这张宣传画创作目的是(  )
A.宣传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 B.鼓舞人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号召群众全力支援抗美援朝 D.调动农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3.(2023八下·沂南期末)针对下表反映的现象,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开展了(  )
成分 占全国农户总数比重 占全国耕地比重
地主、富农 不足7% 50%以上
贫农、雇农 57%以上 14%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工业建设
4.(2023·安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 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 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5.(2023八下·沂南期末)如图反映了我国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的现象反映了我国(  )
A.国民经济已完全调整到位 B.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C.我国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6.(2023·天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凭“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仅用三年时间拿下大油田。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7.(2023八下·沂南期末)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这一观点(  )
A.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B.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
C.表明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D.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2023八下·沂南期末)“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
A.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改革浪潮已从农村涌向城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2023八下·沂南期末)八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如表)。这可以说明改革开放(  )
70年代末:蜂窝煤、鸽子笼、喇叭裤、铁饭碗 80年代初期:乘车难、三大件、彩电、立体声 80年代中期:打的、商品房、易拉罐、迪斯科
A.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D.缩小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10.(2023八下·沂南期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11.(2023八下·沂南期末)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蓝天碧水保卫战的胜利,为人民追求健康、减少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图片说明了(  )
A.中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B.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极不利于环境保护
C.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
D.中国在改善环境方面率先承担了主要责任
12.(2023八下·沂南期末)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的建设。它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这主要体现的新发展理念是(  )
A.创新 B.协调 C.绿色 D.开放
13.(2023八下·沂南期末)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实际,党中央作出了“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重大决策。截至2021年,内地西藏班(含中职班)累计招生14.3万人,向西藏培养输送了5.6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这反映出我国(  )
A.实行了民族区域民主改革 B.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D.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4.(2023八下·沂南期末)如图所示,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西部人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主要得益于(  )
A.改革与开放 B.经济特区建立
C.西部大开发 D.社会主义改造
15.(2023八下·沂南期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香港问题,英国撒切尔夫人抛出了“三脚凳理论”,即要求香港作为单独一方参加中英谈判。为此邓小平公开表示:“香港问题我们会和英国解决,这里只有“两脚凳”,没有什么“三脚凳”。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
A.英国企图占据香港主权 B.邓小平坚决维护中国主权
C.邓小平提出了武力解决 D.一国两制能推动香港繁荣
16.(2023八下·沂南期末)《我和我的祖国》之回归篇,真实再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盛况。为了确保香港分秒不差回归祖国怀抱,大陆的官员和军人,香港的警察和市民,双方同心协力,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了香港回归的历史任务。香港回归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7.(2023八下·沂南期末)据专家统计,98%台湾民众祖籍在大陆。2023年4月1日,73岁的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第一次到大陆回湖南祭祖,并用湖南方言念祭祖文。马英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反映出(  )
A.大陆坚持“和平统一” B.“两岸一家亲”
C.台湾坚持“九二共识” D.两岸交流频繁
18.(2023八下·沂南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收集了以下图片,最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辽宁舰 战略导弹 歼 20 核潜艇
A.祖国统一 两岸互通 B.导弹部队 战略威慑
C.逐梦九天 纵横苍穹 D.科技强军 钢铁长城
19.(2023八下·蒙城期末)习近平在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就是强军梦,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队建设是(  )
A.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B.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C.扩展战略空间的需要 D.抵御外国侵略的需要
20.(2023八下·沂南期末)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时谈到:“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印度总理欣然赞同,最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这表明新中国(  )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C.推动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D.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21.(2023八下·沂南期末)“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亚非国家)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这段材料(  )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充斥着霸权主义的思维
C.出现于巴黎和会的场景中 D.预示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22.(2023八下·沂南期末)1970年,中国与美国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双边贸易;1972年秋季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邀请了150名美国客商,直接从美国进口约1.5亿美元商品。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影响 B.经济全球化影响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美建交的推动
23.(2023八下·沂南期末)观察如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折线图》,对不同时期出现变化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全面封锁中国,外交事业艰辛起步
B.20世纪7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C.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事业发展一帆风顺,成就显著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24.(2023八下·沂南期末)屠呦呦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针对近几年来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2019年,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方面最终获新突破……这体现了屠呦呦(  )
A.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B.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C.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D.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
25.(2023八下·沂南期末)20世纪50年代,“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中国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1978年以来,西方传来的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在市民中流行。这说明(  )
A.社会主义阵营关系紧密 B.中国人放弃了传统服饰
C.改革开放改变消费结构 D.服装可以反映时代特征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2023八下·沂南期末)根据以下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结果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失败
1898年 戊戌变法 失败
1949年 开国大典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56年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1)请补充完整1956年对应空白处的历史事件。该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2023八下·沂南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图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图3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材料二 (中国)没有照抄教条和照搬苏联经验,没有采用暴力手段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刘林元《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条非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战略原则是:争取港、澳、台地区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之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构想中的策略原则是:在统一的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允许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只要这些差异不损害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振兴,都允许存在。
——王淑强《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材料四 台海局势面临新一轮紧张,原因是台湾当局一再企图“倚关谋独”,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华”。这一趋势十分危险,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是有耐心的,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习近平2021年11月16日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时的讲话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1、2、3所代表的政治制度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用的“和平”的方法是什么?这一方法的实行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实施“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前提是什么?这种政治构想在我国已有什么成功的实践范例?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影响两岸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哪些?作为青少年,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8.(2023八下·沂南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截至2019年9月,中国与18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第一年的外交成就起到了什么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旗帜和宗旨各是什么?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不符合题意;
C.土地改革完成,是在1952年,不符合题意;
D.抗美援朝胜利,是在1953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51年”“多生产,多捐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为了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全国掀起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热潮,宣传画创作的目的就是号召群众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宣传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政策 ,不符合题意;
B. 鼓舞人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不符合题意;
D. 调动农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3.【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建国之初,地主、富农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占有土地超过一半,而贫农、雇农占据大多数,占有的土地却非常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从1950年开始,新中国开展了土地改革,把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抗美援朝,是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保家卫国,不符合题意;
C.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符合题意;
D.工业建设,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示意图的数据,对比这些数据,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4.【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文教、卫生、棉布、食糖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文教卫生的投入增大,棉布、食糖的产生也大幅度提升,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词获取正确信息。
5.【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到1956年,国民收入、商品零售额、工业总产值中,公有经济均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反映出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国民经济已完全调整到位 ,不符合题意;
B. 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不符合题意;
C. 我国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数据,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6.【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铁人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体现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ABC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王进喜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这一观点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不符合题意;
C. 表明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不符合题意;
D.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8.【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农村改革取得成效后, 城市里的企业管理 , 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 ,这表明当时 改革浪潮已从农村涌向城市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不符合题意;
B. 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不符合题意;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体现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符合题意;
C.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缩小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十九大,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B.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D.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
11.【答案】A
【知识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包括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属于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 极不利于环境保护 ,不符合题意;
C.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 ,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在改善环境方面率先承担了主要责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细心观察这些图片,紧贴这些图片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2.【答案】D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体现了我国提出的开放的新发展理念,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创新,不符合题意;
B.协调,不符合题意;
C.绿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3.【答案】B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84年开始,我国创办内地西藏班, 向西藏培养输送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这反映出我国帮助西藏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实行了民族区域民主改革 ,不符合题意;
C.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不符合题意;
D. 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C
【知识点】西部大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 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改革与开放,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B.经济特区建立,是在沿海地区,不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建国之初,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15.【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针对香港问题,提出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体现了邓小平坚决维护祖国主权,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英国企图占据香港主权 ,不符合题意;
C. 邓小平提出了武力解决 ,不符合题意;
D. 一国两制能推动香港繁荣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6.【答案】C
【知识点】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不符合题意;
B. 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不符合题意;
D.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7.【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台湾民众大多祖籍大陆,台湾地区领导人回大陆祭祖,这反映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一家亲,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大陆坚持“和平统一”,不符合题意;
C.台湾坚持“九二共识”,不符合题意;
D. 两岸交流频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答案】D
【知识点】钢铁长城;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我国的辽宁舰、战略导弹、歼20、核潜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加大军队建设,科技强军,人民军队成为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祖国统一 两岸互通,不符合题意;
B.导弹部队 战略威慑,不符合题意;
C.逐梦九天 纵横苍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特别是图片下面的文字,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9.【答案】B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军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防势力,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分析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军队建设的目的,要分析并正确理解材料内容。
20.【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各国不分大小强弱, 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印度总理欣然接受, 最终双方发表 《联合声明》,这表明新中国 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不符合题意;
C. 推动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不符合题意;
D. 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1.【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尽管我们(亚非国家)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充斥着霸权主义的思维 ,不符合题意;
C. 出现于巴黎和会的场景中 ,不符合题意;
D. 预示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0年,我国与美国没有经贸往来,到了1972年秋季广交会,我国邀请美国客商,直接从美国进口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才有了中美商贸往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改革开放的影响 ,不符合题意;
B. 经济全球化影响 ,不符合题意;
D. 中美建交的推动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特别要注意其中的时间。
23.【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79年到201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故选项D符合题意;
A.20世纪50 年代美苏两国全面封锁中国 , 外交事业艰辛起步 ,不符合史实;
B.20世纪70 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不符合史实;
C. 新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的外交事业发展一帆风顺 , 成就显著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4.【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屠呦呦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针对近几年来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2019年,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方面最终获新突破”,由此可知,屠呦呦 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不符合题意;
C. 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不符合题意;
D. 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5.【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中国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1978年以来,西方传来的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在市民中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我国深受苏联的影响,到了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这说明 服装可以反映时代特征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社会主义阵营关系紧密 ,不符合题意;
B. 中国人放弃了传统服饰 ,不符合题意;
C. 改革开放改变消费结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回答。
26.【答案】(1)三大改造。为了解放生产力。
(2)观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富强。
【知识点】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主题;四次探索运动的时代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发展中国; 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富强。;
故答案为:(1)三大改造,为了解放生产力;
(2)观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富强。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参照所给的其他事件,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观点,再进行阐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
27.【答案】(1)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赎买政策。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3)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香港、澳门的回归。
(4)台湾方面存在台独势力和国际上存在的反华势力。我们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公私合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2代表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3代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用的“和平”方法是实行赎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赎买政策的实行, 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 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实施“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实践是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 影响两岸统一的不利因素有: 台湾方面存在台独势力和国际上存在的反华势力 ;青少年要怎样做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等;
故答案为:(1)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赎买政策。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3)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香港、澳门的回归。
(4)台湾方面存在台独势力和国际上存在的反华势力。我们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图片下面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作用:为国内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或巩固了新中国政权)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旗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宗旨: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目的: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3)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 , 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为国内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说明,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 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宗旨是: 恪守维护世界和平 、 促进共同发展 ;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是: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 、 公平正义 、 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故答案为:(1)作用:为国内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或巩固了新中国政权)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旗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宗旨: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目的: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3)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理解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回答。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