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历史中考试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含解析)
2023年湖南省历史中考试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
1. (2023·湖南省邵阳市)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A. 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 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 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 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2. (2023·湖南省怀化市)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3. (2023·湖南省衡阳市)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 磨制石器 B. 青铜铸造 C. 彩色陶器 D. 瓷器烧制
4. (2023·湖南省岳阳市)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够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据此,下列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B. 司母戊鼎
C. 电视剧《康熙王朝》 D. 《西游记》
5. (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
C. “以法治国” D. “仁”“为政以德”
6. (2023·湖南省常德市)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其谜底应是( )
A. 秦汉时期特征 B. 明清时期特征 C. 隋唐时期特征 D. 宋元时期特征
7. (2023·湖南省常德市)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 )
A. 都定都长安 B. 都出现盛世局面 C. 都实现制度创新 D. 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8. (2023·湖南省邵阳市)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指出:“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材料所指的“四大发明”中,东汉蔡伦改进( )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指南针 D. 印刷术
9. (2023·湖南省郴州市)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皇之治 D. 贞观之治
10. (2023·湖南省衡阳市)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秦统一中国”的资料卡片,其中“ ”处是( )
年,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A. 公元前230 B. 公元前221 C. 公元前209 D. 公元前207
11. (2023·湖南省岳阳市)如果有机会让你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阳生活,你购买生活用品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12. (2023·湖南省常德市)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文化昌盛 B. 中央集权加强 C. 江南地区开发 D. 民族交融发展
13. (2023·湖南省衡阳市)《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桂陵之战
14. (2023·湖南省怀化市)“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水经注》
15. (2023·湖南省怀化市)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
A. 改汉姓 B. 穿汉服 C. 通汉婚 D. 用汉语
16. (2023·湖南省怀化市)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景象。下列盛世出现在唐朝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17. (2023·湖南省岳阳市)书法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唐代书法家怀素与张旭并称为“颠张醉素”,他们最擅长的书法是( )
A. 行书 B. 隶书 C. 草书 D. 楷书
18. (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
★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A. 海外贸易繁盛 B. 水稻产量增加 C. 经济重心南移 D. 都市经济繁荣
19. (2023·湖南省常德市)如图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 土地兼并空前严重B. 财政收入得到提高C.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 耕地面积逐渐增加
20. (2023·湖南省岳阳市)“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粮食产量很高。这反映了宋代( )
A. 人民勤劳 B. 手工业兴盛 C. 商业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
21. (2023·湖南省常德市)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A. 春节 B. 清明节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22. (2023·湖南省)从图中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
A. 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 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C. 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 D. 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23. (2023·湖南省)以下史实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后代割据台湾。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 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B.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 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D. 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24. (2023·湖南省)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 皇帝独掌朝政 B. 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 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 军机处高于皇权
25. (2023·湖南省)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民国时期“水云楼”戏班班主商细蕊,为弘扬“国剧”艺术虽吃尽苦头,却痴心不改,其精湛的舞台技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国剧”应该是指( )
A. 昆剧 B. 徽剧 C. 川剧 D. 京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26. (2023·湖南省张家界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名称。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哪两个?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利于民族交融的重大改革名称。其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措施有哪些?唐朝“在民族关系上有很大的建树”,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材料三:
(3) 图1中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图2是哪场战争胜利的重大成果?
(4)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的认识。
27. (2023·湖南省邵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人口增加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科学进步的综合体现。
材料西汉末(公元 2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开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朝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而小农经济是人口高增长的温床,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又是崇尚多生多育。
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分析西欧的人口变化时认为,造成人口损失的因素是灾荒和传染病,他并没有提到战争。西欧人口下降出现在两个时段(见图):第一次是公元200~600年,第二次是公元1300~1400年,此后人口变化又开始呈现为上行曲线。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四处都是我国古代人口大幅度下降时期。用直线将下列英文字母与对应的历史事件连接起来。
(2) 读图,从公元元年到1700年,中国与西欧人口变化曲线有何不同?
(3) 分析从公元元年到1700年中国人口数量整体处于增长状态并且长期高于西欧地区的主要因素。
(4) 当前,党和政府正大力倡导“以人口高质量的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请就提高人口质量或素质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8. (2023·湖南省衡阳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政策】
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 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政策。
【巩固边疆】
材料二
(2) 清朝于1684年在A处设置 ______ ,隶属福建省,图中B处曾在近代遭到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清政府派 ______ 收复此地。
【两岸情深】
材料三 2023年4月1日上午,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
——摘自《文萃报》总第3231期
(3) 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捍卫统一】
材料四林肯总统毫不迟疑地将国家统一摆在首要地位,作出历史性抉择,积极采取法律和战争手段坚决扭转分裂局面,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
——摘编自《大国崛起》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林肯总统为“扭转分裂局面”而采取的两方面举措。
(5) 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认识。
29. (2023·湖南省常德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在血雨腥风中重塑民族之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世界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实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商品贸易兴盛 17-18世纪:荷、法、英殖民争霸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试车
1830年: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
进入19世纪: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英、法、美等国在政治和对外关系方面各自的特点(英法美等国不可分开作答)。中国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怎样的巨大差异?
材料二中国历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说:“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是往下沉沦的历史(沉沦是指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是从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开始的,一直到1920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社会呈现出向上的发展趋势。”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开始”这一历史结论?
材料三千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列举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上的著名战役和抗日英雄各一例,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颚,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北京人结成原始人群,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故A符合题意;北京人能够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排除C;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北京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的特征。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我国早期的原始人类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颚。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故B项正确;元谋人遗址只发现了门齿化石,并未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排除A项;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项;半坡人已进入农耕时代,从事农业生产,最早种植粟,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重点掌握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的生活等相关知识。
3.【答案】B
【解析】A.新石器时代称之为磨制石器,排除A。
B.据材料“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及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又被称之青铜器时代,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的物质文明成就,故B正确。
C.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彩色陶器,排除C。
D.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4.【答案】B
【解析】A.“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具有明显的文学色彩,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A。
B.据材料“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够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及所学可知,司母戊鼎属于商朝时期的实物史料,能够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故B正确。
C.“电视剧《康熙王朝》”属于影视剧,不是原始史料,排除C。
D.《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D。
故选:B。
5.【答案】D
【解析】A.“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
B.“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排除B。
C.“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主张,排除C。
D.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儒家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A
【解析】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汉都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故A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B;隋唐时期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排除C;宋元时期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特征。
7.【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隋朝和秦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定都长安,秦朝定都咸阳,隋朝出现开皇之治,秦朝没有出现盛世局面。隋朝推行三省六部制,秦朝没有。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本题考查了隋朝和秦朝相同之处。隋朝和秦朝都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注意识记隋朝和秦朝的相同之处,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出现了纸,东汉时蔡伦对原来的造纸工艺进行改进,用树皮、麻头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使纸的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对世界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故A项正确;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排除B项;宋朝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排除C项;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可知,这是说,汉初吸收秦朝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项正确;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称为光武中兴,与题意不符,排除B;隋朝隋文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盛世局面,被称为“开皇之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时期的盛世局面,重点掌握文景之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
10.【答案】B
【解析】A.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这样,六国之中韩国最先灭亡,排除A。
B.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B正确。
C.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继位,排除C。
D.公元前207年秦王朝逐渐走向灭亡,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秦灭六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C
【解析】A.图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排除A。
B.图示是战国时期的刀币,排除B。
C.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故C正确。
D.图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排除D。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民族交融发展。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解析】A.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A。
B.据材料“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赤壁之战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故B正确。
C.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排除C。
D.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是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准确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A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并结合所学,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A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一部农学著作,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一部科技著作,排除C项;《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15.【答案】D
【解析】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用汉语,不是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排除ABC。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时期,排除A;“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时期,排除B;“康乾盛世”出现于清朝时期,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开元盛世出现于唐朝。
17.【答案】C
【解析】张旭,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因他常饮酒大醉,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颠张”的雅称。怀素是继张旭以后的又一位大草书家,好饮酒,饮酒后,不分墙壁衣物,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素”。怀素与张旭合称为“颠张醉素”。故他们最擅长的书法是草书,C符合题意;行书、隶书和楷书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卡片内容“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知,宋朝时期,南方人口超过了北人,南方成为农业、手工业等的中心,这些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只是说明苏湖地区成为天下粮仓,并不能说明水稻产量增加,排除B项;都市经济繁荣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注意题干知识卡片的识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
19.【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唐朝时期黄河流域的人口占比是61%,长江流域占比是36%,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占比58%,黄河流域人口占比35%;由此可见,南方人口所占比重慢慢超过北方,经济中心从唐朝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南移完成,故题干所示内容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C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无法体现土地兼并、财政收入得到提高和耕地面积增加,排除ABD。
故选:C。
20.【答案】D
【解析】A.材料强调江浙地区粮食产量高,未直接体现“人民勤劳”,排除A。
B.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的相关信息,排除B。
C.材料未涉及商业的相关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粮食产量高,这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故D正确。
故选:D。
21.【答案】C
【解析】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2.【答案】C
【解析】由图片信息“五军都督府”“三司”“锦衣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C符合题意。
23.【答案】A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包围了赤嵌楼和和台湾城。在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朝康熙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历史作用的相关知识。
24.【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它便于皇帝对国家政务的独裁,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A正确;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说明了皇帝独掌朝政,BCD与题意不符,故错误。
本题考查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的职责、影响。
25.【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选项D符合题意。
26.【答案】【小题1】秦朝。元朝、清朝。
【小题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联汉姻等。(答对两点即可)方式:册封;和亲;设管理机构;会盟;边境贸易等。
【小题3】郑成功。抗日战争。
【小题4】认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发展;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7.【答案】【小题1】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A属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的历史信息;B属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时期的历史信息;C属于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历史信息;D属于元朝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历史信息。故A——秦灭六国;B——三国争霸;C——安史之乱;D——元灭南宋。
【小题2】根据材料可知,从公元元年到1700年,中国人口数量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远超于同时期的西欧,西欧人口数量的增幅较慢。
【小题3】根据材料“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而小农经济是人口高增长的温床,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又是崇尚多生多育。”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为人口数量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
【小题4】根据所学可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要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创新,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8.【解析】(1)根据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是“华夷无别”“华夷同重”,政策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2)清朝于1684年在A处即台湾地区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图中B处即新疆地区曾在近代遭到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此地。
(3)据材料三“2023年4月1日上午,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根据材料四“林肯总统毫不迟疑地将国家统一摆在首要地位,作出历史性抉择,积极采取法律和战争手段坚决扭转分裂局面,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林肯总统为“积极扭转分裂局面”而采取的举措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领导北方同南方叛乱势力进行斗争,赢得内战胜利。
(5)通过以上探究可知,我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认识是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统一。
故答案为:
(1)“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开明的民族政策。
(2)台湾府;左宗棠。
(3)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领导北方同南方叛乱势力进行斗争,赢得内战胜利。
(5)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统一。
29.【答案】【小题1】政治方面: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清朝君主专制强化。英、法、美等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对外关系方面: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英、法、美等国: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殖民争霸。差异: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进步,但自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或中国仍然是农业国;或中国处于落后的农耕时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小题2】《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题3】“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役: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抗日英雄:正面战场,张自忠、李宗仁等;敌后战场,彭德怀、左权、林彪、杨靖宇等。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敌后战场的抗战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敌后战场的抗战等相关史实。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