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2-2023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2-2023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40小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这一现象有助于
A.扩大国家控制范围 B.突出血缘宗法色彩
C.调整地方行政体制 D.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2.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为秦“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秦朝
A.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 B.手工业经营发展水平
C.官僚体制的运作方式 D. 地方职官体系的变迁
3.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
4.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 8914 705户,人口总数为 52919 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 1933 174户,人口总数为 16 990386人。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 B. 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
C.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D. 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5.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A.①强干弱技;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
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
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
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
6.宋人常言:“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庄田置后频移主”,“千年田换八百主”。这反映出当时
A.租佃经营成社会共识 B.财富利用方式的转变
C.土地买卖开始合法化 D.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7.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8.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只设进士一科,共录取 1139人,而且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的人口基数相差悬殊,但录取名额一样。据此可知,元朝的科举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
A.民族平等的实现 B.民族凝聚力增强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元朝统治的强化
9.明太祖、明成祖等有为之君“于奏章有所制定后,口授学士笔书之”。宣宗宣德年间“始令内阁杨士奇等于中外奏章,用小纸墨书,贴于奏章,进呈皇帝,谓之条旨,一曰票拟”。上述变化
A. 说明内阁的性质和职能逐步发生改变
B.体现了入阁官员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C.是司礼监的太监参与政事的根本原因
D.使得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10.传统相权可分为“决策”和“执行”。明中期之后,内阁通过“票拟”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但不能控制身为法定最高执行机构的六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铺张居正在内阁之下设立六科给事中,以此监察六部行政,间接获取执行权。据此可知,张居正改革
A. 使得内阁有效制衡皇权 B.有利于中央行政效率提高
C.让首辅实质上掌握相权 C. 推动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1.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开禁,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向政府提起申请,申请书上要注明商人的姓名、年貌、户籍、住址、贩运货物的种类、数量、船只大小以及将要前往的国家和回销日期等,核对备案无误之后,商人交纳引税,由官员发给商引。这一制度
A.规范了民间外贸行为 B.强化了传统抑商观念
C.冲击了朝贡贸易体系 D. 提高了中外贸易效率
12.军机处自创设伊始就只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层,有官无吏,“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军机大臣人数很少,雍正刚建立军机处时,只有3—5人,后来多的时候也仅11人。这反映出军机处
A. 机构设置较为简单 B. 只是一个临时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内部形成分权制衡
13.乾隆时期的官员谢济世说道:“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请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
A. 加剧了君相间矛盾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分割了军机处权力 D. 规范了官员行政
14.雍正帝要求广大臣僚用密折言事,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 。当时除了雍正的少数几个心腹大臣稍敢勇于任事外,广大臣僚都“人人自危,斤斤自保”。据此可知,密折制度
A. 减少了政府的决策失误 B.助长了官场的因循之风
C.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D.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15.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清朝积极反抗外来侵略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民族政权走向对立与对抗
16.明朝后期,雇工大量涌观,“广州边海诸县,皆有沙田,顺德、新会、|香山龙多》,“其佣自二月至五月谓之一春,每一人一春,主者以谷偿其值”。江西宁都“田旷人少,耕家多佣南丰人为长工”。这表明了当时
A.生产关系出现本质变化 B.租佃经济发展日益兴盛
C.农业经营方式有所变革 D.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17.下图所示为清朝陕西三区专业化生产与地区经济交流图。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8.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据此可知,黄宗羲
A.呼吁废除“一家之法”的君主制 B.反对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工商皆本
C. 推崇儒学所倡导的“民本”思想 D.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
19.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反映了中国戏剧
A.时空自由任性而为 B.表演受限制于舞台
C.内容丰富文武兼备 D.象征虚拟的表意性
20.1853年时马克思写道:“在英国武力面前,清王朝的权威倒下,成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密封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该观点揭示了
A.清政府与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B.清朝中央权力的不断下移
C.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双重影响 D.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
21.太平天国时期、贡生沈梓在日记中说道:“徐抚军(指曾任江苏巡抚的徐有壬)合两浙官员禁除赌匪、穷年累月而不得,而伪忠王以一土寇之号令一朝灭之而肃清。”吴江人柳兆薰在其日记中也称:“长毛往来,市人不惊。”这说明
A.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失望 B.太平天国社会治理取得成效
C.工人都认同太平天国政权 C.太平天国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22. 1894年9月15日,清军主帅叶志超下令清军放弃平壤北撤。在相关当事人的公文报告和私人回忆中都提到,当天叶志超曾召集诸将,提出“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 不如暂弃平壤”,众将未提出异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源于清王朝的腐朽
B. 叶志超对战败负有完全责任
C. 清军将领谎报军情逃避罪责
D.清政府陆海军协同对日作战
23.右图漫画讽喻了列强对近代中国的某次侵略战争。一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一帮西方人在旁边无动于衷地互相嘀咕:先别忙,让他们那帮黄脸人自己先打个痛快再说。此次战争导致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24.范稳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中有这么一段话:“根据大清国咸丰皇帝和大法国大皇帝签署之《辛丑条约》,大法国天主教传教会之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保教权。”这段话对《辛丑条约》的表述
A.签约双方错误,条约内容正确 B. 签约双方正确。条约内容错误
C.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正确 D. 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不正确
25.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
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 B. 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C.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26.身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曾说:“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据此可知,康广仁
A.肯定了戊戌维新的积极意义 B. 批评了戊戌维新的守旧软弱
C.分析了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 D.赞扬了戊戌维新的斗争精神
27.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B.宣告了清政府的灭亡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宣告了封建制度终结
28.下表所示为 1913年和 1919年中外纱厂纱锭、布机实数对照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外资纱厂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 B.外部环境改善推动民族纺织业发展
C.实业救国思潮促进民族工业兴起 D.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
29.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宋教仁、蔡元培等自发成立了社会改良会,下图所示为该会章程的节选。据此可知,该章程旨在
A.传播自由平等思想 B.废除传统的风俗
C.塑造共和国民人格 D. 掀起新文化运动
30.右图名为《专制椅》的漫画刊登于 1912年8月出版的《真相画报》。该漫画表明
A.袁世凯复辟缺少相应社会基础 B.浪漫主义推动了民国文艺创作
C.北洋军阀专制混战引起了不满 D.当权者若再行专制将面临危险
31.春秋早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中有“诛不孝”“尊贤育才”“敬老慈幼”“无专杀大夫”等内容。由此可见,齐桓公的目的在于
A. 维护诸侯国内部政治秩序 B.确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C.解决贵族间财产继承矛盾 D.巩固周天子的威望和权威
32.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必须对人的恶的本性加以控制,并提出了三种社会控制手段:使群、隆礼、至法,以达到“至平”的社会控制的秩序目标。由此可见,荀子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社会的变革 B. 适应争霸战争需要
C.达到“克己复礼” D.重塑社会有序体制
33.东晋南朝时,南方的水稻产量有明显提高,三国时上等良田才能达到的亩产十石在此时已成为普遍的产量水平。这主要得益于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3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 243年“蝗蔽天下”,前 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秦始皇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秦始皇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 秦政府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 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
35.唐高宗即位后,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附”“西海郡王”。松赞干布遣使奉书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献金银珠宝请置唐太宗灵座之前。唐高宗嘉许,为他刻了石像列于太宗陵旁。这说明当时
A.唐朝政府强化对西藏管理 B. 吐蕃已经是唐帝国的藩属
C.唐蕃的政治关系得到加强 D.唐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36.有学者研究指出,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早就声名远扬,因而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该学者意在强调
A.选官制度还没有基本定型 B.皇室干预朝廷人事任免权
C.科举不是选官的唯一途径 D.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渺茫
37.唐朝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据此可知,唐朝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规范了权力使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降低了决策效率
38.“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起晚清中央权力下移 D.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39. 左宗棠在兰州开办织呢局需要大量羊毛,使得周边地区的农牧业商品化获得发展;张之洞开办的织布局引进美国棉种,令江夏等 10州县棉农“小心培植”。据此可知,洋务企业
A. 提升了城市社会近代化程度 B. 推进了城市附近农业商品化
C. 推动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C.加速了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
40.下表所示为《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自采消息肯定符合事实 B.消息来源多且可以互相证实
C.外界消息的客观性最高 D.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描述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清朝,冰嬉是大型宫廷冰上活动的统称。每至冬日,皇帝亲自阅视大规模冰上射箭和冰嬉表演。满族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善于北方冰雪条件下的骑射、滑雪滑冰等,逐渐强大后入主中原、一统中国。乾隆帝曾言:“冰嬉益以肆武习劳,隐寓练戎之意,不徒供岁时娱玩也。”可以说清朝的冰嬉属于一种军事体育的性质。冰嬉仅供皇家娱乐,不允许民间观赏,后随清政府国力日衰而中断……
——摘编自叶榕《弋射、马术、蹴鞠——传统艺术中的竞技与体育》
材料二 溜冰新潮是在清末中西方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的 溜冰打破长幼、男女尊卑界限,向所有人开放了一个转向自由、平等、共情、共融的文化秩序。在国势衰弱的背景下,“体格落后的民族”与善于溜冰的西洋各国进行对比,溜冰与否成为民族兴衰的“明证”,被社会精英看作“保国保种”的途径。1922年,北洋政府将滑冰(溜冰)等现代体育项目陆续纳入体育课程。“身体——国家”的身体观实则是儒家“修身——治国”的身体观的转译,个人与家国观念从儒家转向了近代民族主义,溜冰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推进了民众日常生活,逐步形成了国家、社会精英与民众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秩序和现代国家建构的文化实践。
——摘编自杨宇菲、张小军《文化共融: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初期与晚清民国时期冰上活动的不同之处。(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时期溜冰新潮的影响。(8分)
4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比图1、图2,提取元朝行政区划相较于北宋变化的两条信息,并加以说明。(12分)
4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更兼为了“整饬礼乐,以正人心”,颁布国歌《巩金瓯》。这首国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干枯。”这首国歌颁布仅仅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 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烂兮,纠绶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启用新国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该国歌销声匿迹。1921年,北洋政府最终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在此期间,学者吴研因提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 古典文章是不行的”。
——摘编自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歌《巩金瓯》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歌《卿云歌》创立的背景。根据吴研因对《卿云歌》
的批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4分)
一、选择题
1~5:AABAC 6~10:DADBB
11~15:AABBC 16~20:CDCDC
21~25:BABDC 26~30:CCBCD
31~35:ADADC 36~40:CBCBD
二、非选择题
41. (1)清初冰嬉活动是封建国家自身历史和现实发展的结果,晚清民国溜冰新潮深受列强侵略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清初冰嬉为政府主导,晚清民国溜冰为政府、社会精英、普通大众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清初冰嬉服务于儒家道德体系,晚清民国溜冰体现近代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清初冰嬉具有军事体育性质,晚清民国溜冰属于大众文化活动。(12分)
(2)促进近代中国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推动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转变;推动思想解放、推动民众救亡图存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发展;推动社会近代化转型。(8分,任答4点即可)
42.信息1:元朝行省的数量比宋朝路的数量大幅减少,行政区域更大。(2分)
说明:元朝相比于宋朝,疆域辽阔,行政管辖区域更大。(2分)元朝摒弃了宋朝因过度削弱地方势力而划分行政区域过多的弊端,强化行省权力,提高行政效率。(2分)
信息2:元朝与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划分标准不同。(2分)
说明:元朝的行省取代了宋朝的路,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更大,在命名上行政职能超越地理属性。(2分)
元朝在行政区划上更注重犬牙交错:,便于军事控制,而宋朝更注重山川形便,便于对地方进行监察。(2分)
信息3:元朝把函、西夏、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纳入管辖范围。(2分)
说明:唐宋以来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封建化程度较高,各政权并立。元朝国家重新走向大一统,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4分,任答两点即可)(任选两条信息进行作答。)
43.(1)遵循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接轨),歌功颂德(或粉饰太平),巩固专制统治。(4分,任答2点即可)
(2)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创立中华民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6分,任答3点即可)
变化:开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4分)
(3)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从人治走向法治。(4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