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年武穴市春季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 当时隋朝刚刚一统天下,但是由于南北方长期的分裂,各地还离心离德,隋朝的政权还不稳固,不仅仅有江南的叛乱,东北高句丽也对隋朝虎视眈眈。由此可见兴修大运河的目的是( )
A. 加强南北方经济交流 B. 缓解都城的经济压力
C. 满足隋炀帝个人欲望 D. 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
2. 《资治通鉴》中记载隋文帝:“自己生活务求节俭朴素,所乘车驾及所用之物,旧了坏了都随时修理使用。”上述材料赞扬隋文帝( )
A. 崇尚节俭 B. 虚心纳谏 C. 注重吏治 D. 重文轻武
3.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消除了藩镇割据 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4.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从东都洛阳到西京长安,从遣唐使来华到新罗歌舞传入华夏。为上述内容提炼一个主题,最为合理的是( )
A. 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B. 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C. 王朝的兴亡与更替 D. 政权的并立与对峙
5.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位时期( )
A. 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B.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 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D. 派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6.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该建筑可用以说明唐朝( )
A. 思想呈现多元特征 B. 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C. 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D.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7.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繁荣昌盛成为过去;陇右诸州、剑南西川等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袭扰,大一统局面荡然无存。这说明了安史之乱( )
A.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直接造成唐朝灭亡
C. 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D. 促使少数民族崛起
8. 唐中叶爆发安史之乱,北方经济再度凋敝。唐后期中央财政主要依靠江南八道的支持,中外交通也从以西北陆路为主转为以东南海路为主。这体现当时( )
A.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B. 南方农业迅速发展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北方商业贸易发达
9. 纵观宋朝300多年战斗史,相对于秦朝的彪悍、汉朝的威武、唐朝的霸气,宋朝的弱简直不堪一击。尤其是后来的靖康之变,更是让宋朝的“弱”彰显无遗。导致宋朝“弱”的主观原因有( )
A. 中央集权的弱化 B. 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
C. 经济实力的落后 D. 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10. 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这说明契丹人( )
A 非常喜欢喝乳茶 B. 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C. 畜牧业发展落后 D. 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
11. 数百年来,岳飞抗金的事迹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尊崇和怀念岳飞主要在于他( )
A. 助人为乐 B. 敬老爱亲 C. 诚实守信 D. 精忠报国
12. 宋元时期,形成了多条航线,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往返。这反映了宋元时期( )
A. 经济发展迅速 B. 科技成就突出 C. 民族政权并立 D. 海外贸易繁盛
13. 元朝将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他地区设置10个行省。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特点足( )
A. 因地制宜 B. 民族歧视 C. 中央集权 D. 整齐划一
14. 下列图片反映出宋元时期( )
A. 科学技术先进 B. 诗词文化空前繁荣
C. 中外交通发达 D.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15题10分,第16题10分,第17题12分,共32分)
15. 隋唐时期社会发展】
材料一 隋以前,币制混乱,关中有五行大币、永通万国等钱,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开皇时,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大大便利了人民的商业交换,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隋朝经济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秦开凤《浅析隋朝迅速致富的原因》
材料二 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结束了隋末长期的战乱局面,基本统一中国,国家虽偶有战乱,但社会已基本稳定······同时,政府在全国采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休养生息政策,开垦大量荒地,粮食产量增加,商业贸易兴盛······使得在唐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人口也快速增长。
----摘编自王丽娜《再论唐前期人口增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简述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16. 【传统科技与社会经济】
材料一:初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人们需要大量的宗教经典和宗教画像, 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出现和完善使得教育得到了发展,还有科举考试自身带来的特定文献复制需求,都促进了印刷出版业的大规模发展。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雕版印书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完全成熟的时期。
——摘编自李凤华《踏“印”寻源——从中国古代印刷术谈起》
材料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印刷广告创造了条件,印刷品广告开始出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时期济南制造细针的刘家针铺的一块广告铜版,上面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这是我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保留下来的广告铜版。
——摘编自吴凯《北宋时期汴梁的商业广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唐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分析古代中国雕版印刷术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北宋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北宋商业印刷品广告出现的背景。
17. 论述题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种“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运用所学史实证明。(要求紧扣所选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不少于100字)2023年武穴市春季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 当时隋朝刚刚一统天下,但是由于南北方长期的分裂,各地还离心离德,隋朝的政权还不稳固,不仅仅有江南的叛乱,东北高句丽也对隋朝虎视眈眈。由此可见兴修大运河的目的是( )
A. 加强南北方经济交流 B. 缓解都城的经济压力
C. 满足隋炀帝个人欲望 D. 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时隋朝刚刚一统天下,但是由于南北方长期的分裂,各地还离心离德,隋朝的政权还不稳固,不仅仅有江南的叛乱,东北高句丽也对隋朝虎视眈眈”分析可知,材料讲述了隋朝政权还不稳固,江南有叛乱,东北高句丽也对隋朝虎视眈眈,由此可知,兴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兴修大运河的目的是满足隋炀帝个人欲望,排除C项。故选D项。
2. 《资治通鉴》中记载隋文帝:“自己生活务求节俭朴素,所乘车驾及所用之物,旧了坏了都随时修理使用。”上述材料赞扬隋文帝( )
A. 崇尚节俭 B. 虚心纳谏 C. 注重吏治 D. 重文轻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生活务求节俭朴素”可知,隋文帝崇尚节俭,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虚心纳谏、注重吏治、重文轻武等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消除了藩镇割据 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可知,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给下层士子带来公平的机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消除了藩镇割据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科举制与加强了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从东都洛阳到西京长安,从遣唐使来华到新罗歌舞传入华夏。为上述内容提炼一个主题,最为合理的是( )
A. 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B. 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C. 王朝的兴亡与更替 D. 政权的并立与对峙
【答案】B
【解析】
【详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出唐朝盛世景象,“从遣唐使来华到新罗歌舞传入华夏”体现出社会的开放。B项正确;材料没有单纯说明民族交往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是叙述唐朝繁荣开放,排除C项;政权的并立与对峙不是唐朝时期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5.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位时期( )
A. 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B.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 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D. 派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太说;”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秋,联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位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项正确;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排除A项;清朝在新疆设置伊型将军,排除C项;玄奘私自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排除D项。故选B项。
6.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该建筑可用以说明唐朝( )
A. 思想呈现多元特征 B. 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C. 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D.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可知,该建筑可用以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呈现多元特征,排除A项;题干材料意在说明唐招提寺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不能体现出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排除C项。故选D项。
7.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繁荣昌盛成为过去;陇右诸州、剑南西川等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袭扰,大一统局面荡然无存。这说明了安史之乱( )
A.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直接造成唐朝灭亡
C. 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D. 促使少数民族崛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繁荣昌盛成为过去”“大一统局面荡然无存”可知,材料说明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遭受破坏,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走向衰亡,A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衰亡,没有直接造成唐朝的灭亡,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了两点,一是“繁荣昌盛成为过去(社会经济遭受破坏)”,二是“大一统局面荡然无存(中央无力控制地方)”,CD项只是体现了题干材料“陇右诸州、剑南西川等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袭扰,大一统局面荡然无存”,不能全面体现整个题干材料,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8. 唐中叶爆发安史之乱,北方经济再度凋敝。唐后期中央财政主要依靠江南八道的支持,中外交通也从以西北陆路为主转为以东南海路为主。这体现当时( )
A.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B. 南方农业迅速发展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北方商业贸易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后期中央财政主要依靠江南的支持,中外交通也转为东南海路为主,这说明当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的经济以及海外贸易有了显著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南方与北方人口的比较,排除A项;中外交通也转为东南海路为主,反映了南方商业贸易的发展,并不完全反映南方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依据题干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再度凋敝,而且中外交通转为东南海路为主,因此不能体现北方商业贸易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9. 纵观宋朝300多年的战斗史,相对于秦朝的彪悍、汉朝的威武、唐朝的霸气,宋朝的弱简直不堪一击。尤其是后来的靖康之变,更是让宋朝的“弱”彰显无遗。导致宋朝“弱”的主观原因有( )
A. 中央集权的弱化 B. 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
C. 经济实力的落后 D. 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虽然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是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文臣掌兵,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从而在战争中常处于下风。D项正确;宋朝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属于客观原因,排除B项;宋朝经济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这说明契丹人( )
A. 非常喜欢喝乳茶 B. 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C. 畜牧业发展落后 D. 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可以得出,材料反映契丹族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D项正确;AC 项说得是契丹人的自己的情况,排除AC项;材料不能得出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排除B项。故选D项。
11. 数百年来,岳飞抗金的事迹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尊崇和怀念岳飞主要在于他( )
A. 助人为乐 B. 敬老爱亲 C. 诚实守信 D. 精忠报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数百年来,岳飞抗金的事迹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之所以称颂岳飞抗金的事迹,主要体现的是爱国的情怀,D项正确;ABC项不能体现人们尊崇和怀念岳飞的原因,排除。故选D项。
12. 宋元时期,形成了多条航线,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往返。这反映了宋元时期( )
A. 经济发展迅速 B. 科技成就突出 C. 民族政权并立 D. 海外贸易繁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宋元时期,形成了多条航线,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分析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盛,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发展迅速”,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科技成就突出”,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民族政权并立”,排除项C项。故选D项。
13. 元朝将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他地区设置10个行省。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特点足( )
A. 因地制宜 B. 民族歧视 C. 中央集权 D. 整齐划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他地区设置10个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元朝在不同地区设置不同机构,实行不同管辖方式,故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特点是因地制宜,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族歧视”,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整齐划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下列图片反映出宋元时期( )
A. 科学技术先进 B. 诗词文化空前繁荣
C 中外交通发达 D.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蹴鞠、歌舞、杂剧也兴盛起来,这体现了市民生活丰富多彩,D项正确;蹴鞠、歌舞、杂剧这是生活和娱乐,不能体现科学技术、诗词、交通,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15题10分,第16题10分,第17题12分,共32分)
15. 【隋唐时期社会发展】
材料一 隋以前,币制混乱,关中有五行大币、永通万国等钱,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开皇时,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大大便利了人民的商业交换,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隋朝经济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秦开凤《浅析隋朝迅速致富的原因》
材料二 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结束了隋末长期的战乱局面,基本统一中国,国家虽偶有战乱,但社会已基本稳定······同时,政府在全国采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休养生息政策,开垦大量荒地,粮食产量增加,商业贸易兴盛······使得在唐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人口也快速增长。
----摘编自王丽娜《再论唐前期人口增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巩固统一措施,简述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答案】(1)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积极影响:便利了商业交换,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制定政策得当;农业生产恢复,经济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开皇时,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可知,这体现的是,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大大便利了人民的商业交换,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隋朝经济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可知,这体现的是,便利了商业交换,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和材料二“ 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结束了隋末长期战乱局面,基本统一中国,国家虽偶有战乱,但社会已基本稳定”可知,这体现的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政府在全国采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休养生息政策,开垦大量荒地,粮食产量增加,商业贸易兴盛”可知,这体现的是,政府制定政策得当;农业生产恢复,经济发展。
16. 【传统科技与社会经济】
材料一:初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人们需要大量的宗教经典和宗教画像, 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出现和完善使得教育得到了发展,还有科举考试自身带来的特定文献复制需求,都促进了印刷出版业的大规模发展。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雕版印书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完全成熟的时期。
——摘编自李凤华《踏“印”寻源——从中国古代印刷术谈起》
材料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印刷广告创造了条件,印刷品广告开始出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时期济南制造细针的刘家针铺的一块广告铜版,上面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这是我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保留下来的广告铜版。
——摘编自吴凯《北宋时期汴梁的商业广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唐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分析古代中国雕版印刷术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北宋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北宋商业印刷品广告出现的背景。
【答案】(1)原因: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发展;统治者对宗教的推崇;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科举考试的需要;唐宋时封建经济的繁荣;唐宋文化世界领先。(答出任意3点即可。有其他表述,只要符合题意,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
(2)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印刷术的进步;市场发展的需要。(答出任意2点即可。有其他表述,只要符合题意,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初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人们需要大量的宗教经典和宗教画像, 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出现和完善使得教育得到了发展,还有科举考试自身带来的特定文献复制需求,都促进了印刷出版业的大规模发展。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雕版印书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完全成熟的时期。”结合唐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可知,古代中国雕版印刷术盛行的原因有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发展;统治者对宗教的推崇;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科举考试的需要;唐宋时封建经济的繁荣;唐宋文化世界领先。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结合北宋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北宋商业印刷品广告出现的背景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印刷术的进步;市场发展的需要。
17. 论述题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种“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运用所学史实证明。(要求紧扣所选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不少于100字)
【答案】
选择第三种发展模式: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科技文艺繁盛,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了册封、和亲等方式,例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中原民族为中心的相互交往,呈现出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因此唐朝时期符合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第三种发展模式。
【解析】
【详解】依据“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可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时代,中央王朝很强大,应属于第三种模式。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和亲、设立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和亲: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设立机构管理:如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今新疆地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唐玄宗册封南召首领为云南王。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