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3 年湖北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一年级 3 月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 年 3 月 14 日 10:30~11:45 时长: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中国学者运用“二重证据法”判断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 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但随着新的 14C 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 点的影响,部分学者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国考古研究远落后于西方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历史研究发展
C.二里头文化并非夏文化遗址 D.历史事实的认定依赖于考古发现
2.战国时期,统治者任用布衣的风潮盛行。如秦有客卿之官,请他国之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爵为左庶长)。又如赵国的虞卿、田奢,魏国的慧施、李悝,韩国申不害等都曾执掌大权,官列侯爵以上,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布衣将相。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
A.适应了贵族政治的发展 B.促成了变法运动的兴起
C.促进了思想文化的活跃 D.推动了集权方式的改变
3.汉武帝在位期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后“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武帝的上述举措( )
A.说明汉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B.表明王国问题已基本消失
C.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4.下图名为《胡商遇盗图》,出自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45窟,画面内容依据的是《法华经·观音普门品》中的一段经文故事:“一位西域胡商领着一队驮着丝绸珠宝的骡马,遭到不法强盗拦路抢劫,最后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得救。通过材料信息可知( )
A.中国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 B.盛世之下中西交通往来仍有艰难险阻 C.佛教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思想 D.这一时期政府对丝绸之路重视程度低
5.宋初法律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未备者,杖一百。”后又下诏:“诸州轻小恶钱及铁 鎉钱等,限一月悉送官,……敢私铸者弃市。”对于私铸铜钱者,不计铸造数量的多寡,皆处以死刑。这些规定( )
A.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B.说明宋朝厉行重农抑商
C.反映民间手工业水平高超 D.利于建立良好经济秩序
6.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议连署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这一政策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君主权威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民族交融 D.提高行政效率
7.1381 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 110 户为 1 里),登载各户 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同时,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主要为民、军、匠三大类。根据材料信息,下列结论中可以得出的是( )
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②说明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③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宋元时期,因抵抗契丹、防御西夏,“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为人所熟知。到了清代,嘉庆帝命人对故
事里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并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这
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影响巨大
9.1842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将“foreign affairs”译为“ 夷务 ”;1895 年,林乐知等人增补的
《增广海国图志》中将“foreign 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到 1908 年,颜惠庆在《英 华大辞典》里将“foreign ”翻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这些翻译的变化体现了( ) A.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10.秦汉时期,“中国”一词开始代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晚清时期,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 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并将“新”字与“中国”一词相结合,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新
中国”理想。这一变化不是因为( )
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
C.维新运动兴起和新思想传播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11、叶圣陶于农历 1911 年 12 月在日记中写道:“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选举总统一事 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上述内容作为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可以用来说明辛亥革命后( )
A.封建制度已被消灭 B.民主建设卓有成效
C.思想解放程度日深 D.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2.下面列出的是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将笔记内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
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

再造共和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荣氏企业等一批民族企业发展壮大
新气象、新习俗、新风尚
《新青年》杂志、民主与科学、白话文运动
)
A.革命进程日益加快 B.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C.人民群众逐渐觉醒 D.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13.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曾高度赞扬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评价它是“中国近代民族运动的发端”,也是“世界革命潮流在中国的波纹”,“统一并坚固学生的团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与残民媚外的军阀”。他所说的事件( )
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4.下表为 1920——1936 年中国部分工业部门产量变化数据,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 年 772 百万千瓦 14.2 百万公吨 436815 吨 30000 吨
1936 年 1724 百万千瓦 26.2 百万公吨 958683 吨 556347 吨
增长率 9.4% 7% 9% 40%
表明这一时期( )
A.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发展经济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成效显著 D.全国基本统一促进了经济恢复
15.据统计,1942 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 11 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人数分布中,共产党员占总数的 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占到 69.66%,这一人数占比( )
A.适应了当时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B.确保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胜利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16.美国《时代周刊》,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以下为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部分中国人的相关信息。
时间 封面人物 主题词 介绍
1924 年 吴佩孚 吴将军:中国的强者 军事天才,精通文化,科学和文学;刻苦学 习英文,说话柔和,手段强硬
1927 年 蒋介石 蒋介石将军:在孙 (sun)陨落之后升起 征服者
1949 年 毛泽东 民主统一 毛泽东把中国划入共产国际集团的版面,对 西方而言,这是一种无法估计的灾难
1971 年 周恩来 周恩来 中国人来了
上述内容( )
A.从侧面折射出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向
B.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世界能够客观认识中国
C.说明近代中国在世界上拥有较高的国际地位
D.体现了美国当时对中国抱有警惕敌视的态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中国传统历法】(14 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历法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国家经 济、文化的发展的需要。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代产生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每月以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为初一(朔),以月亮圆的那一天为十五(望)。月的开始从初一的子夜算起,岁首之月的初一(朔日)从子夜起就是这一年的开始,这一天也叫“年”。“年”的名称从周代开始“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周朝以十一月初一为“年”。秦颛顼历改每年十月初一为“年”, 直到汉武帝时才又恢复使用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这个“年”也就是“新年”,是新的一年 的开端。《后汉书》有“太史令一人……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北周庚信《庚子山集》 有诗句“新年鸟声干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宋代吴自牧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 序,此为之首”。
材料二:
——摘编自李立纲《秦汉时代的新年习俗》
(注:左图为甲骨文“年”字的字形。) 年,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是
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来像人负禾之形,表示丰收、收获等义,“人” 也兼表声。
秦汉时期都非常重视新年习俗,如秦“以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十月天子斋戒,然后郊祀以见上帝。),通权火(点燃篝火照明黑夜。),拜于咸阳之旁”。汉时“高祖制诏御史:其令郡国县立灵星祠。十年(前 197)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三月及时腊祠社稷,以羊豕。……直干戈之际,草创之时,日不暇给,而其笃于祠祭如此。”
——据吕思勉《秦汉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历法产生和发展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重视新年习俗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10 分)
18.【郑和下西洋】(12 分)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所谓的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内涵是走 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根植于历史与现实,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正是其明证。 材料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 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 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在贸易 活动中,采取议价成交方式和厚往薄来的做法,以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与当地人平等交易。同时,郑和 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赢得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直到今天,索马里和坦桑尼亚仍然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和中国传统友谊的象征。
——摘自石涛:《海外华文教育教材:中国历史》
(1)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4 分)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8 分)
19.【近代中国对国际法的认识】(14 分)晚清的历史,是中华帝国的世界秩序想象不断受到冲击的 历史,而国际法带来的冲击,尤为深刻。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清对于现代法权的接触,是从国际法开始的。这起因于帝国与西方以通商及战争为基础的互动过 程。对于国际法,从开始接触到积极渴望加入,大清经历过几个阶段。最初是针对特定问题,出于实用主 义的考虑,断简残篇式地翻译个别章节以便应付对外交涉所需,林则徐便曾让人如此翻译过片段的国际法。 嗣后是传教士翻译欧美国际法著作时期,这以京师同文馆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和江南制造局的英国传教士 傅兰雅为主,尤其是丁韪良所翻译的《万国公法》,对于大清精英理解国际法的作用相当大。随后维新变 法诸君曾经利用国际法来为变法寻找理据,以“春秋公法”的笔法来比附国际法,表达自己的国际秩序观, 从而得出变法的主张。……然后是在甲午之后,尤其是庚子之后,中国日渐增多的留日法政学生,将日本
对于西方国际法的研究与翻译,再转译回中国,形成了更加系统、体系化的国际法认知。 作为东亚世界的普遍帝国,其转型所要克服的惯性太过巨大,这一点与日本构成了鲜明对比。日本接
触国际法较大清为晚,但是迅即将国际法作为国民教育的必要内容,其对日本国民的世界想象产生了巨大 冲击。日本也迅速派人到西方去认真学习国际法,引入了最新的实证法路径的国际法,并依此来改造日本。
——施展《枢纽:3000 年的中国》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对国际法的认识过程。(4 分)
(2)根据材料,指出中日双方面对国际法时态度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这一 态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10 分)
20.【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2 分)1921 年 7 月 23 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 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 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
时期 内容
一 1924 年,孙中山指出: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地,都分到一般农
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
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
二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外,均归农民所有。
三 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
剥削,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
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 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
律取消。
四 1947 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
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
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
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1)请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分别指出材料中一、二、三、四对应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哪一个历史阶段。(4 分)
(2)请从表格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期,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通顺,表述清晰。)(8 分)
2023 年云学新高考联盟高一年级 3 月联考
历史科目评分细则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C
B
D
B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D
B
A
A

D
A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7.(14 分)
(都给分)
答案:(1)产生时间早;根据月亮圆缺变化制订;受政治影响不断调整;设专职官员掌管;影响 人们生活;(4 分,任意答对 4 点得 4 分)
(2)原因:是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地位;对农业的重视,以农为本的传统;长久的历史文化渊源;(6 分)
历史意义: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4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12 分)
答案:(1)规模大、范围广、友好和平交往、时间长、次数多。(4 分)
(2)目的:以政治目的为主,展示强盛国力,吸引沿途国家加入天朝宗藩朝贡联盟。(2 分)
影响: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利于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开拓海外贸易; 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文明交流;传达了和平、友善、平等的精神;(6 分,任意答对三 点得 6 分)
19.(14 分)
答案:(1)开眼看世界时期,断简残篇式的翻译个别章节;
洋务运动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传教士翻译为主;
维新变法期间,从国际法中筛选利于变法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尤其是 1900 年以后,留日学生将日本的研究翻译回中国,形成较为体系化的国际法 认知。(4 分)
(2)不同态度:中国:从开始接触到积极加入经历较长过程;日本:迅速接受,全面认识且用以 改造日本。(4 分)
原因:传统华夷观念的根深蒂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东渐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4 分,任意答对两点得 4 分)
影响: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长期流于表面;逐渐被日本赶超;在近代国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2 分,言之成理即可)
20.(12 分)
答案:(1)一、国民大革命时期;二、土地革命时期;三、全面抗战时期;四、解放战争时期。
(4 分)
(2)例:选择二、三、四(1 分)
论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适时调整土地政策。(2 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土地对国家和人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土地问题是中国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十分重视土地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从而找到了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深刻地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1928 年颁布了第一部成文的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喊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用法律形式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肯定了农民经过土地革命享有的耕种土地的权利,满足了农民千百年来最朴素的愿望,有效的激发了革命斗志;全面抗战时期,为了维护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稳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整了土地政策的内容,提出“双交双减”的方针,兼顾了各抗日阶层的利益,为抗日胜利打下坚实基础;而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共双方悬殊的实力对比,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以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对土地需求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与用户,革命队伍迅速扩大,促进了战争局势的扭转。
中国共产党用了近 30 年时间,带领广大工农群众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开展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土地改革,基本消灭了剥削阶级,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枷锁 赢得了当时最大社会阶层农民的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5 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