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2020年7月28日,“根祖同源文化智链”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正式启动。有同学很想体验一下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当主持人发给她一块兽肉让她切割时,她选择的工具应该是(  )
A. 打制石器 B. 骨针
C. 青铜剑 D. 铁斧
2. 专题片《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立体大屏幕。这部专题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 种植水稻 B. 饲养家畜猪狗等
C. 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 D.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大夫有贰宗,土有隶子弟。”与此材料有关的制度是(  )
A. 丞相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分封制
4.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 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 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5. 某水利工程的功绩被史书记载为“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一水利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大运河 D. 灵渠
6. 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四羊方尊 B. 司母戊鼎
C. 利簋 D. 西周毛公鼎
7. 农业部研究统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这得益于(  )
A.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B. 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C. 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D. 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8. 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
A. 注重以农为本 B. 废除严刑峻法 C. 提倡节俭治国 D. 减免徭役赋税
9. 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  )
A. 树立皇帝权威 B. 重视选拔人才 C. 削弱贵族势力 D. 推儒家思想
10.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
A. 汉高祖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光武帝
11. 根据如表,找出两个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的朝代(  )
秦 西汉 东汉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蜀 西魏 北周
吴 东晋 宋 器 梁 陈
A. 秦和东汉 B. 秦和西汉 C. 秦和西晋 D. 东汉和西晋
12. “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13.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强之间矛盾加剧 B.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C.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14. 如图人物是张角的动漫形象,他在历史上的壮举是(  )
A. 领导了黄巾起义
B. 建立了“张楚”政权
C. 推翻了东汉王朝
D. 做了改朝换代的皇帝
15. “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民族融合的加强 C.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 中外文明的交流
16. 东汉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此时期的统治为(  )
A. 光武中兴 B. 文景之治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7.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8.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9.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20.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 书法艺术成熟 B. 北方民族融合 C. 江南经济开发 D. 南北政权对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改编自《凤凰网》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经济上,秦汉统治者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摘自《“大一统”之梦》
(1) 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应用?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 阅读材料二,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用何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3) 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汉武帝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4) 在经济方面,“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秦始皇和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5) 概括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2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上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 传承 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汉字之源】
(1) 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思想之光】
材料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 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3)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儒家学说历经传承与发展,在谁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文化之萃】
信息卡1
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信息卡1
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4) 信息卡1和信息卡2中的“他”分别指的是何人?信息卡1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信息卡2中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故她选择的工具应该是打制石器。
故选:A。
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解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所以ABD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C选项属于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
故选:C。
本题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西周的分封制,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的了解,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做。
4.【答案】B
【解析】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AC项;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历史意义。
5.【答案】A
【解析】“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反映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了都江堰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B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可知,选项B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故选:A。
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的表现。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这句话体现的是汉文帝提倡勤俭节约,为恢复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治世。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解析】据“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可知,材料说明了汉武帝重视人才,重视选拔人才。
故选:B。
本题以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统治,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C正确。
ABD.这三项均错误,排除。
11.【答案】C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故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秦和西晋。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西晋的统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西晋的统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排除;C项是唐朝医药学家,排除;D项是明朝医药学家,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的相关史实,关键信息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4.【答案】A
【解析】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故A符合题意;建立“张楚”政权的是陈胜,排除B;黄巾起义最终失败,没有推翻东汉的统治,排除C;张角因病去世,没有做皇帝,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黄巾起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
15.【答案】D
【解析】依据“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D正确;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题干没有体现,A排除;
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也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C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材料“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的正确解读分析。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掌握和对选项的辨识分析能力。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统治时期期,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17.【答案】B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各政权之间战乱纷争,北人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故选:B。
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为切入点,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解析】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故选C。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A
【解析】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本题考查《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齐民要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20.【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石窟艺术。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石窟艺术的相关知识。
21.【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制度”是秦始皇首创;是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的应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学派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秦始皇听取李斯的建议实施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据材料“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解决王国问题,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施,使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巩固了统一。
(3)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据材料“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经济上,秦汉统治者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方面,“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5)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对国家的统治进行了探索,都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加强。
故答案为:
(1)秦始皇;法家;郡县制。
(2)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推恩令。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5)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对国家的统治进行了探索,都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加强。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朝和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朝和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
22.【答案】【小题1】魏。措施: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等。
【小题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小题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小题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汉建立、三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23.【答案】【小题1】商周时期;小篆。
【小题2】创办私学;百家争鸣。
【小题3】“仁”;汉武帝(刘彻)。
【小题4】信息卡1:司马迁;信息卡2:张仲景;史学巨著:《史记》;代表作:《伤寒杂病论》。
【解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甲骨文的史实、孔子的教育贡献、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史记》与《伤寒杂病论》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史记甲骨文的史实,识记孔子的教育贡献,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识记司马迁与张仲景的主要成就。
第1页,共1页

2022-2023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