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三年(2021-2023)年高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化学实验基础(单选题)(含解析)
上海市黄浦区三年(2021-2023)年高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化学实验基础(单选题)
1.(2023·上海·一模)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干馏 B.潮解、裂解 C.裂化、风化 D.液化、升华
2.(2023·上海·一模)下列各组物质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的是
A.油酸和硬脂酸 B.苯和己烷 C.乙烯和乙炔 D.甲酸和甲醛
3.(2023·上海·一模)以卤水(富含I-)为原料用高分子树脂提取碘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1”过程既可以用Cl2,也可以用H2O2
B.“解脱”过程指在酸性条件下用Na2SO3将I2还原为I-,离子方程式为I2+SO+2OH-=2I-+2SO+H2O
C.用高分子树脂“吸附”,再“解脱”是为了便于分离富集碘元素
D.“提纯”过程是先萃取分液、蒸馏得到粗产品,再升华纯化
4.(2023·上海·一模)下列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NH3 B.干燥NH3 C.收集NH3 D.制氨水
A.A B.B C.C D.D
5.(2022·上海黄浦·校考三模)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FeSO4(CuSO4):加足量铁粉后,过滤
B.Fe粉(Al粉):用NaOH溶液溶解后,过滤
C.NH3(H2O):用浓H2SO4洗气
D.MnO2(KCl):加水溶解后,过滤、洗涤、烘干
6.(2022·上海黄浦·校考三模)某同学采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不考虑其他杂质)制取绿矾(FeSO4·7H2O),设计了如图流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1中含有SiO2
B.溶解烧渣选用足量盐酸,试剂X选用铁粉
C.控制pH是为了使Al3+转化为Al(OH)3进入固体2
D.从溶液2得到FeSO4·7H2O产品的过程中,须控制条件防止其氧化
7.(2022·上海黄浦·校考三模)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H2S的性质,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E中FeS换成Na2S,该装置也可达到相同的目的
B.若F中产生黑色沉淀,说明硫酸的酸性比氢硫酸强
C.若G中产生浅黄色沉淀,说明H2S的还原性比Fe2+强
D.若H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氢硫酸是二元弱酸
8.(2022·上海黄浦·校考三模)用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清洗铜与浓硫酸反应后有残液的试管
B.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中,为定容时的操作
C.装置制取金属锰
D.装置为制备并用排气法收集NO气体的装置
9.(2022·上海黄浦·格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某K2CO3固体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和Ba(NO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13.8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A.肯定有KNO3,可能还含有Na2CO3 B.肯定有KNO3,没有Na2CO3
C.肯定没有Ba(NO3)2,可能有KNO3 D.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2
10.(2022·上海黄浦·统考二模)室温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约40体积的SO2。用试管收集SO2后进行如下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试管内液面上升,证明SO2与水发生了反应
B.试管中剩余少量气体,是因为SO2的溶解已达饱和
C.取出试管中的溶液,立即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原因是:SO2+H2O H2SO3、H2SO3 H++、 H++
D.取出试管中溶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pH下降,是由于SO2挥发
11.(2022·上海黄浦·统考二模)用已知浓度的溶液测定浓硫酸试剂中含量的主要操作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为
A. B. C. D.
12.(2022·上海黄浦·统考二模)用洗涤剂洗涤容器内附着的物质,合理的是
A B C D
附着物质 银镜 石蜡 食盐 硫磺
洗涤剂 氨水 蒸馏水 酒精 二硫化碳
A.A B.B C.C D.D
13.(2022·上海黄浦·卢湾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牙膏中甘油的存在
B.可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鉴别NaCl和NaNO3
C.食醋总酸含量测定的滴定实验中,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D.用纸层析法分离Fe3+和Cu2+,将滤纸上的试样点不能浸入展开剂
14.(2022·上海·统考一模)可萃取溴水中Br2的试剂是
A.石蜡 B.甘油 C.氯仿 D.新戊烷
15.(2022·上海·统考一模)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中,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已略去)正确的是
A.灼烧 B.溶解
C.过滤 D.分液
16.(2022·上海·统考一模)废易拉罐(含有Al和少量Fe、Mg杂质)制备明矾,分析流程,正确的是
A.为尽量少引入杂质,NaOH溶液应改用KOH或氨水
B.“沉淀”为Al2(CO3)3
C.上述流程中可用过量CO2代替NH4HCO3
D.滤渣的主要成分是Fe(OH)3和Mg(OH)2
17.(2022·上海·统考一模)下列现象不能用于检验的是
A.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
B.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将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
D.气体遇氯气产生白烟
18.(2022·上海·统考一模)乙酸乙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工业生产乙酸乙酯的方法很多,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④均为取代反应
B.反应②、③的原子利用率均为
C.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三种无色液体可用溶液鉴别
D.与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酯类化合物有2种
19.(2021·上海黄浦·统考二模)用所给试剂与图示装置能够制取相应气体的是(夹持仪器略)
选项 A B C D
X 稀硫酸 浓硫酸 双氧水 浓氨水
Y NaOH
气体
A.A B.B C.C D.D
20.(2021·上海黄浦·统考二模)已知四种盐的溶解度(S)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NaCl溶液蒸干可得NaCl固体
B.将MgCl2溶液蒸干可得MgCl2固体
C.Mg(ClO3)2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重结晶法提纯
D.可用MgCl2和NaClO3制备Mg(ClO3)2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5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蒸馏是利用互溶液体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冷凝而分离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干馏则是隔绝空气对煤进行加强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A不合题意;
B.潮解是物理变化,裂解是将各种石油分馏产品分解,得到气态烃的过程,是化学变化,B不合题意;
C.裂化是将重油中的长链烃断裂为短链烃,获得轻质液体燃料特别是汽油的过程,是化学变化,风化是指带结晶水的物质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液化和升华均为物理变化,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A
【详解】A.油酸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硬脂酸不含不饱和键,不能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A符合题意;
B.苯和己烷分子中均不含不饱和键,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不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B不合题意;
C.乙烯和乙炔均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故不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C不合题意;
D.甲酸和甲醛均均有还原性,均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故不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B
【详解】A.“氧化1”过程既可以用Cl2,也可以用H2O2,原理分别为:2I-+Cl2=2Cl-+I2,2I-+H2O2+2H+=I2+2H2O,A正确;
B.“解脱”过程指在酸性条件下用Na2SO3将I2还原为I-,溶液中不可能含有大量的OH-,故其离子方程式为I2+SO+H2O=2I-+SO+2H+,B错误;
C.由于海水中的I-的浓度非常小,故需用高分子树脂“吸附”,再“解脱”是进行分离富集碘元素,C正确;
D.由于I2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而易溶于有机溶剂苯或CCl4中,且具有升华的性质,故“提纯”过程是先萃取分液,得到I2单质的有机溶液(如苯或CCl4),然后再蒸馏得到粗产品,再升华纯化,D正确;
故答案为:B。
4.D
【详解】A.固体加热试管口需要向下倾斜,A错误;
B.带有水蒸气的氨气能与P2O5反应,故不能用P2O5干燥氨气,B错误;
C.氨气密度小于空气需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其他,在万能瓶中需要短进长出,C错误;
D.氨气极易溶于水,但不溶于四氯化碳,可以通过四氯化碳层在进入水层吸收氨气,可以防止倒吸,D正确;
故答案为:D。
5.C
【分析】除杂要遵循一个原则:既除去了杂质,又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因铁粉能与CuSO4反应生成FeSO4和Cu,铁粉不能与FeSO4反应,过量的铁粉和生成的铜可过滤除来去,既除去了杂质,又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A正确;
B.用NaOH溶液溶解后,铝会溶解,铁不会溶解,过滤即可除去杂质铝,又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B正确;
C.浓H2SO4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气体,但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NH3会与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达不到除杂的目的,C错误;
D.MnO2不溶于水,KCl溶于水,加水溶解后,过滤得到MnO2、洗涤、烘干,既除去了杂质,又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D正确;
答案选C。
6.B
【分析】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不考虑其他杂质),加足量酸,氧化铁、氧化铝与酸反应,二氧化硅不反应,因此固体1为SiO2,溶液1为硫酸铝、硫酸铁、硫酸,加入足量铁粉,生成硫酸亚铁,加氢氧化钠控制pH值,沉淀铝离子,溶液2为硫酸亚铁。
【详解】A. 根据分析得到固体1中含有SiO2,故A正确;
B. 最后要得到绿矾,因此溶解烧渣选用足量硫酸,试剂X选用铁粉,故B错误;
C. 控制pH是为了使Fe2+、Al3+混合溶液中Al3+转化为Al(OH)3进入固体2,故C正确;
D. 从溶液2得到FeSO4·7H2O产品的过程中,亚铁离子容易被氧化,因此须控制条件防止其氧化,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7.C
【详解】A. 若E中FeS换成Na2S,硫化亚铁是块状固体,硫化钠是粉末,不能达到随关随停的效果,故A错误;
B. 若F中产生黑色沉淀,是硫酸铜和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和硫酸,不能说明硫酸的酸性比氢硫酸强,故B错误;
C. 若G中产生浅黄色沉淀是硫化氢和氯化铁反应生成硫单质、氯化亚铁和盐酸,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得出H2S的还原性比Fe2+强,故C正确;
D. 若H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氢硫酸是酸,不能说明是二元弱酸,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8.D
【详解】A. 自来水中有杂质离子,清洗铜与浓硫酸反应后有残液的试管不能用自来水,应该用蒸馏水,且应该把反应液倒入水中,A项错误;
B. 定容时,当液面距定容刻度线1到2厘米处,改用滴管滴加,使凹液面最低端与刻度线相切,B项错误;
C. 利用铝热反应制取金属锰时采用的是高温条件,需要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促进镁条燃烧,利用镁条燃烧产生大量热制取金属锰,该实验装置中没有氯酸钾作引发剂,C项错误;
D. 铜和稀硝酸反应可以制备NO,NO的密度比CO2的密度小,采用短口进气、长口出气的集气方式,D项正确;
答案选D。
9.A
【详解】样品溶于水后,全部溶解,则样品中一定不含有Ba(NO3)2;若13.8g样品全部为K2CO3,则物质的量为=0.1mol,9g沉淀为CaCO3,物质的量为=0.09mol;若样品中不含KNO3、只含Na2CO3,则与CaCl2反应产生的CaCO3质量应大于10g;则样品中一定含有KNO3,不能确定Na2CO3是否存在,也就是样品中肯定有KNO3,可能还含有Na2CO3。故选A。
10.C
【详解】A.由信息可知,SO2易溶于水,也能使液面上升,故A错误;
B.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限度后,二氧化硫的量不再减少,液面高度也无明显变化,故B错误;
C.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为弱酸,分步电离出氢离子,故C正确;
D.亚硫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为硫酸,弱酸变强酸,也能使pH下降,故D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浓硫酸试剂中浓硫酸含量时,稀释、配制稀硫酸需要用到的仪器为烧杯、玻璃棒、容量瓶和胶头滴管,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稀硫酸时需要用到的仪器为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和锥形瓶,不需要用到分液漏斗,故选B。
12.D
【详解】A.银不溶于氨水,不能用氨水洗涤,通常用稀硝酸洗涤,故A错误;
B.石蜡不溶于水,不能用蒸馏水洗涤,故B错误;
C.食盐不溶于酒精,易溶于水,通常用水洗涤,故C错误;
D.硫磺易溶于二硫化碳,通常可用二硫化碳洗涤硫磺,故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A.甘油为丙三醇,多羟基的醇和新制Cu(OH)2作用得到绛蓝色溶液,所以可用新制的 Cu(OH)2 检验牙膏中甘油的存在,A正确;
B.AgNO3 溶液和稀硝酸可以和NaCl生成白色难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而与NaNO3不反应,因此可以鉴别NaCl 和 NaNO3,B正确;
C.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食醋总酸含量,滴定终点产物为醋酸钠,溶液呈碱性,应该用酚酞作指示剂,C错误;
D.纸上层析法是利用试样中各种离子随展开剂在滤纸上展开的速率不同而形成不同位置的色斑,如果试样接触展开剂,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导致实验失败,D正确;
答案选C。
14.C
【分析】萃取适合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选用的萃取剂的原则是:①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②溶质在该溶剂中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详解】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固体,不能用于萃取溴水中的溴,故A错误;
B.甘油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不能用于萃取溴水中的溴,故B错误;
C.氯仿是不溶于水的液体,能用于萃取溴水中的溴,故C正确;
D.常温下,新戊烷是不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于萃取溴水中的溴,故D错误;
故选C。
15.D
【详解】A.灼烧固体应该在坩埚中进行,不能用蒸发皿,故A错误;
B.溶解时在烧杯中进行,并用玻璃棒搅拌,不需要容量瓶,故B错误;
C.过滤时需要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溅出,图中缺少玻璃棒,故C错误;
D.分液操作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还需要烧杯盛放液体,而且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故D正确;
故选D。
16.C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易拉罐中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铁、镁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滤得到含有铁、镁的滤渣和偏铝酸钠溶液;向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铵溶液,溶液中铝离子与碳酸氢根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离子,过滤得到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沉淀溶于稀硫酸后,加入硫酸钾,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明矾。
【详解】A.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不能与弱碱氨水反应,则溶解易拉罐时不能用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沉淀为氢氧化铝,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也能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则可以用过量的二氧化碳代替碳酸氢铵得到氢氧化铝沉淀,故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滤渣的主要成分是铁、镁,故D错误;
故选C。
17.B
【详解】A.与浓盐酸挥发出的发生反应,会产生白烟, A项不选;
B.与水反应生成,呈弱碱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项选;
C.与水反应生成,呈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C项不选;
D.与发生反应,会产生白烟,D项不选;
答案选B。
18.B
【分析】由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可知,反应①为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与乙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②为在催化剂作用下,2分子乙醛转化为乙酸乙酯、反应③为在催化剂作用下,乙烯与乙酸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④为在催化剂作用下,丁烷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④为催化氧化反应,不是取代反应,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反应②、③的产物都只有乙酸乙酯,反应中产物唯一,原子利用率均为,故B正确;
C.乙醇溶于水,乙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则用氢氧化钠溶液不能鉴别乙醇和乙酸,故C错误;
D.与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酯类有HCOOCH2CH2CH3,HCOOCH(CH3)2、CH3CH2COOCH3共3中,故D错误;
故选B。
19.C
【详解】A.亚硫酸钠固体与硫酸反应Na2SO3+H2SO4═Na2SO4+SO2↑+H2O,不需加热,SO2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SO2密度比空气大,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不选;
B.乙醇消去制乙烯需要加热,故B不选;
C.双氧水分解制氧气,制取装置不需要加热,收集氧气可以用排水法,故C选;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D不选;
故选C。
20.B
【详解】A.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而且NaCl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所以将溶液蒸干可得NaCl固体,正确;
B.MgCl2是强碱弱酸盐,盐酸很容易挥发,将MgCl2溶液蒸干只能得到Mg(OH)2 固体;所以B错误;
C.Mg(ClO3)2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而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所以Mg(ClO3)2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重结晶法提纯,正确;
D.MgCl2和NaCl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都没有Mg (ClO3)2大,所以可以在高温下将MgCl2和NaClO3配成饱和溶液,然后迅速降温即可制备Mg (ClO3)2,正确;
答案选B。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