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2023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明的起源》中说:“有人说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始,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了白胡子”。学者意在说明(  )
A. 中国文明开始于商代 B. 中华文明开始于夏代
C. 中国文明远早于商代 D. 老子是商代的思想家
2. 如图为2009年山东高青陈庄出土的西周中期偏晚的青铜“引”簋,簋上铭文记录了周王派官员去承继其祖父管理齐国军队。该内容可以佐证(  )
A. 各诸侯国军队由周天子控制
B.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进行分封
C. 诸侯并非完全独立于周王室
D. 西周中晚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3. 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
隋唐 “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
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
A. 开放性与公平性 B. 自由化与宽松化 C. 保守性与单一化 D. 公正性与形式化
4.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记载,从成吉思汗以下,都收罗名工巧匠,凡有一技之长的俘虏常可免死。蒙元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许多官家的局院监所,管理列籍匠户的工匠,生产各种器具、服用等物品,其规模之庞大复杂,为前代所未见。这一时期生产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 农耕技术的推广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军事战争的需要 D. 行政制度的改革
5. 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
A.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 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 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6. 如表为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  )
时间 主要内容(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A.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 农民对共产党的拥护程度
C. 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7. 1943年,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指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毛泽东强调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  )
A. 发动群众参加土地革命 B. 奠定中国革命胜利基础
C.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 如图是近代某期刊的封面部分截图。据此判断该期刊发行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9. 下表为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后7、8两月头条新闻的统计数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分类 经济建设 文化教育 人民生活 会议新闻 涉外新闻 公告性新闻 总计
数量 31 5 5 2 14 4 61
A. 体现新闻适应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 B. 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C. 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做好舆论准备 D. 受到了向苏联新闻模式学习的影响
10. 如图为《1949-2018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A. ①处增长率快速增长,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 ②处增长率明显下降,只因自然灾害的影响
C. ③处增长率回升受改革开放等多种因素影响
D. ④处增长率低速平稳,因国民经济发展受挫
11. 1978年,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北部蒂拉丘地的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黄金制品,其中一件是贵霜帝国时期的镶嵌绿松石金踝饰。该制品采用中国的“失蜡——失织”技法制作,四周刻着龙纹,中心图案为穿着汉服的人驾神兽驱车而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失蜡—-失织”技法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此地
②金踝饰是中国汉代与贵霜帝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③金踝饰作为实物史料印证了龙已成为贵霜帝国图腾
④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带动亚洲区域文化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12. 万有引力定律使天地间的一切运动都变得可以领悟和预见,于是17-18世纪西欧出现一股狂潮:贵族和各界富人购置望远镜、捕捉蝴蝶、或者兴建家庭实验室,历史学家们搜集证据以弄清支配民族兴衰的法则,研究政治的学者则对各种政体进行比较鉴别,以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政治制度。17-18世纪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随之兴起 B. 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C.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普遍建立 D.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3. 下表国际法发展的历程说明(  )
年代 国际法内容
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919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
1945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A. 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 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
C. 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 D.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根本遏制
14. 1928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发展高等技术教育,并提出改进第二等级学校的教学,使其毕业生具有升入高等教育的足够的基础知识。1929年又把原来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高等专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按其专业性质分别划归各有关人民委员部管辖。这些措施旨在(  )
A. 完善教育结构层次促进高等教育 B. 保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培养必备人才 D. 保障新经济政策能够顺利实行
15. 如表是新加坡1959年以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  )
时期 1959-1965年 1966-1975年 1970-1985年 1980-1997年 1998年至今
措施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技术密集型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
——据杨建伟《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回顾》整理
A. 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 B. 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C. 经济发展战略应根据时势变化适时调整 D. 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0分)
16. 河泊所遗址
材料一:上(汉武帝)使王然于以越(南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滇王未肯听。元封二年,天子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近年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泊所遗址(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附近)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挖掘出了道路、建筑基槽与河道等大量遗存。道路路面总体宽约12米,主体部分分层明显。在洪积层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瓦当、砖块、红烧土块、铜器、铁器、铜钱等,共计2000余件。其中铜钱有“五铢”、“大泉五十(王莽新朝通行货币)”等字样。
2019年,在90号灰坑中发现了官印封泥“滇国相印”,这是继1956年“滇王之印”出土后,古滇国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弥补了传统文献关于古滇国史迹记载的缺失。2021—2022年在河道废弃堆积中发掘出837枚枚封泥,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官印封泥,有“益州太守章”等,涵盖益州郡24县当中的20个地名。此外在周边区域还发现了一些简牍残片,目前已辨认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是反映当时益州郡行政往来的文书。
——摘编自蒋志龙等《河泊所遗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西南缩影》
(1) 阅读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中所述史料的类型。
(2)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河泊所遗址的历史价值。
17. 历史解释
如表为学者对“历史解释”的不同观点。
序号 观点
1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强调人们对同一历史现象,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尽相同,千人千语。
——(美)卡尔 贝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论历史与政治》
2 只有因果性解释可以当做严格意义上的一种解释。因果性解释是历史学家超出简单的事件描述,并且将他的研究与科学规律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基本程序。
——(波兰)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3 每一代就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
——(英)卡尔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分别指出上述学者定义“历史解释”的依据。
18. 义乌模式
义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等。
义乌县城始建于秦汉时期,当时没有城墙,主要以周边的山水为城防,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宋代时义乌经济繁荣,丝绸、酿酒、陶瓷等产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代替金属钱币的关子与会子。元代和明代,义乌的商品经济更是对工商业集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商文化传统。明嘉靖年间,骁勇善战的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下平定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又北上修长城,用他们的血与肉书写了“刚正勇为”,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到了清代,义乌城镇集市继续发展,数量达到了29个,并出现了许多注重商业道德,受到乡里、亲族的尊崇的良商义贾,例如顺治年间的杨人杨思睿,咸丰、同治年间的佛堂人王文彬等。
——摘编自《义乌县志》等
义乌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
时间段/年 核心特征 内涵
1978-1992 市场化 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8-2002 城市化 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 国际化 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义乌的经济、社会特点。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义乌模式”。(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 信息革命
时代 近似日期 信息交流方式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 洞穴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 用鼓、灯塔、烟等信号进行远距离交流
农耕时代 大约公元前3000年 作为固定信息的文字
大约公元前2000年 字母文字
农耕文明时代 政府资助的或军事的通信系统
大约公元8世纪以来 木版印刷
近代以来 大约公元16世纪 全球世界体系;世界交通和运输体系
大约公元18和19世纪 印刷用于大众交流:报纸、邮政服务
19世纪30年代 电报
19世纪80年代后期 电话
20世纪 电子化大众媒体:无线电、电影、电视
20世纪晚期 因特网、即时全球信息交流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信息革命与社会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结构完整)
20. 中非关系
材料一:应该承认,非洲一系列独立国家的建立,正是暴力斗争与和平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尽管这些国家的确是最终以和平方式获得独立的,但这并不排斥暴力斗争在其整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陈香零《试论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
材料二:2000年10月12日,中非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本着“平等协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宗旨,通过了《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双方一致决定在21世纪建立和发展南南合作框架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大力推动中非在经贸、金融、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合作,促进中非共同发展。从此,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对话平台和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开辟了中非关系发展的新纪元。
——摘编自齐建华《中非合作论坛充满生机前程无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特点。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为促进中非友谊做出的努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有人说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始,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一生下来就长出了白胡子”可知,夏鼐先生对“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始”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商代已经是高度成熟的文明,在其之前肯定有一个文明产生并发展的过程,才能够达到商代文明的程度,商代不是中国文明的开端,C项正确;
中国文明开始于商代是“有人说”的观点,并非夏鼐先生的观点,夏鼐先生对此观点持反对态度,排除A项;
夏鼐先生认为中国文明应该远早于商代,但中华文明何时开始,材料并没有说明,排除B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并非商代的思想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周王派官员去承继其祖父管理齐国军队”可知,在西周中晚期,周天子可以通过任命官员的方式对齐国的军队进行管理,体现了周王室对诸侯国在军事上的控制,诸侯并非完全独立于周王室,C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周王派官员管理齐国军队,但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诸侯国的军队是否受到周王室派遣官员的管理,不能得知“各诸侯国”军队由周天子控制,排除A项;
分封指的是周王室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材料涉及的是周王派官员管理齐国军队,并没有体现以血缘亲疏与嫡庶进行分封,排除B项;
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有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擅自分封和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日益严重、诸侯国之间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等,材料反映的是天子对诸侯有相对较强的控制,并非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公荐”,“取士不问家世”,“封弥”,“誊录”,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科举制,不问家庭背景,体现了开放性,通过密封和誊录试卷,增加了公平性,A项正确;
科举考试并不自由,排除B项;
“取士不问家世”,向百姓开放,说明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排除C项;
科举制的实行,为唐宋政府选拔了一大批官员,是有实际作用的,并没有流于形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元时期,有其是蒙古时期,对外军事战争较多,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记载“蒙古四处征战,杀业甚重,但颇重视技术人才。从成吉思汗以下,每攻取一地,都搜罗名工巧匠。凡有一技之长的俘虏,常可免死。成千成万的工匠,随军队所至,处处有机会接触别处的工艺技术”,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生产制造技术主要服务于军事战争需要,C项正确;
蒙古时期以游牧经济为主,农耕经济并未得到推广,且材料中生产制造“器具、服用等物品”与推广农耕技术无关,排除A项;
蒙元时期收罗名工巧匠为“官家的局院监所”管理,为政府服务,其产品并不流入市场,不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
蒙元时期在行政制度上改革包括中央实行一省制,地方实行行省制等,手工业生产制造技术的发展与行政制度的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儒家经典受到了启蒙思想家的推崇,成为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D项正确;
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已经开通,与18世纪不符,排除A项;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宋代理学,与18世纪不符,排除B项;
四大发明的外传至欧洲,主要是在宋元时期,与18世纪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据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同时期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土地政策,在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大众和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就此破裂,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没收土地的政策,将土地分给农民,受到广泛的支持,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是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不仅团结了广大人民,还调动了地主阶级的抗日积极性,在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大众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土地政策也发生了对应的变动,将减租减息的政策转变为没收土地分给农民,促进了解放区的发展,1947年国家推出了土地法大纲,使原来没有土地或仅有少量土地的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切实做到了耕者有其田,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项正确;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均得到农民阶级的拥护,同时农民对共产党的用户是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土地政策的影响,并非原因,排除B项;
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土地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土地革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可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群众放在重要位置,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毛泽东强调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奠定中国革命胜利基础,B项正确;
土地革命时期为1927年至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是在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参加统一战线的有农民、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支持抗战的地主阶级,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并非仅团结群众,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时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可知该期刊发表的时间为1946年6月,结合期刊中“从国际形势看中国内战”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期刊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发动的国民革命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国共对峙时期为1927年至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1956年《人民日报》7、8月份的头条新闻中关于经济建设的头条新闻占据了一半以上,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7、8月份,一五计划正蓬勃开展,一五计划的原定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人民日报》中经济建设占据绝大比例正是此时期国内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体现,A项正确;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材料时间为1956年7、8月,此时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排除B项;
1949年至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排除C项;
苏联新闻模式受意识形态影响较深,1956年《人民日报》7、8月份的头条新闻中关于经济建设的头条新闻占据了一半以上,没有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据图示可知③处增长率回升,结合时间20世纪80年代,可知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C项正确;
①处在1949——1952年之间,这一时期三大改造还未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
②处增长率明显下降,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B项;
④处增长率低速平稳,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并不是国民经济受挫,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该制品采用中国......驱车而行”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与贵霜帝国之间存在着友好交往和交流,使阿富汗地区出现中国手工业技术制作、带有中国色彩图案的黄金制品,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达到印度北部,其余汉代之间的交往、交流推动了亚洲区域文化发展,④正确,D项正确;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中国与西亚部分的交流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汉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并未达到西亚地区,①错误,排除AB项;
考古发现贵霜帝国时期一件镶嵌绿松石金踝饰有雕刻龙纹,但一件金踝饰有雕刻龙纹不能说明龙成为贵霜帝国的图腾,这扩大了某一件考古发现的作用,③错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万有引力定律使天地间的一切运动都变得可以领悟和预见……贵族和各界富人购置望远镜、捕捉蝴蝶、或者兴建家庭实验室……”,可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近代科学形成,对贵族、历史学家等各个阶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使得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近代自然科学对西欧的影响,排除A项;
17—18世纪,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尚未普遍建立,排除C项;
材料并未提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集体安全机制指的是在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集体自卫组织及协定的范围内,各国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进行合作而形成的机制,在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一战后的《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二战后的《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均属于多个国家通过条约、协议以集体的力量威慑或制止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的安全机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集体制裁到“全体一致”原则再到“大国一致”原则,联合国在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整体体现了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C项正确;
独立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材料涉及到的是国际法、国际组织的发展推动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善,没有涉及各国的独立主权问题,排除A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国际联盟再到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排除B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国际法不断发展,但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就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所以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国际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国际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此时期“大规模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把……高等专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分别划归各有关人民委员部管辖”正是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C项正确;
教育结构层次指教育由于其一般对象的年龄差异、培养目标要求的高低、内容的多寡及其难度系数的大小等因素而形成的在先后顺序及水平发展上的排列顺序,材料强调的是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没有涉及完善教育结构层次,排除A项;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废止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1959—1965年,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时局,刚刚取得执政权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的决策是,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1966—1975年,在第一阶段成功引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基础上,新加坡开始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技术,推动国内经济起飞,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1970以来,新加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材料整体体现了新加坡经济发展战略根据时势变化适时调整,C项正确;
据材料可知,在1959—1965年新加坡实行进口替代策略,为发展本国工业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且材料没有涉及新加坡的发展利用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排除A项;
新加坡在1970—1985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在1959—1965年、1966—1975年,并没有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排除B项;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指同一地区的两个以上国家逐步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的过程,材料没有涉及新加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或史书或传世文献);简牍属于文献史料(或出土文献);封泥、汉砖、瓦当、铜钱等属于实物史料(或文物史料)。
【小题2】①从史料价值看,遗址所发现的封泥、简牍等史料是记录汉代西南地区历史的重要一手史料,与《史记》等记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并补充和丰富了相关史实,对研究汉代文明有重要意义。
②从政治角度看,“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等史料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汉代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边疆治理(或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
③从经济角度看,道路遗迹、砖块、瓦当和货币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建筑艺术和经济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佐证。
④从民族关系角度,河泊所遗址的发现,反映了汉代中原地区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问要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来解答。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据材料“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得出学者1以个人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是唯心主义;据材料“只有因果性解释可以当做严格意义上的一种解释”,得出学者2以因果性解释为依据;据材料“……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得出学者3认为历史解释有时代特性;据材料“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得出学者4认为应该以史实为依据,理解基础上客观理性评价事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
故答案为:
学者1以个人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是唯心主义;学者2以因果性解释为依据;学者3认为历史解释有时代特性;学者4认为应该以史实为依据,理解基础上客观理性评价事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城市格局开放与包容;工商业发展有良好的基础;经商文化历史悠久(商业传统);注重诚信等商业伦理;善于变通和务实肯干,刚正勇为的精神。
【小题2】义乌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缩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或改革开放初期):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义乌发扬优良经商文化传统,利用市场规律,采取优先发展商业,带动工业发展,贸商联动的模式,使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最为后期的城市化奠定基础。
20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共十四大确立深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义乌市发扬务实肯干,善于变通,在前期经济发展基础上,制定了“城市化”为核心的发展策略,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义乌城市、城区经济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义乌成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典型。
二十一世纪以来,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义乌适时制定“国际化”为核心的发展规划。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义乌已经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总之,义乌模式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解析】本题考查义乌的经济,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义乌的经济,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设问要求围绕“信息革命与社会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据材料可知,自旧石器时代到农耕时代再到近代以来信息交流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是社会变迁的体现,同时又推动了社会进步,据此可概括论点: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信息传播方式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在论述时,可以结合旧石器时代、农耕时代、近代以来、20世纪以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又推动了社会进步角度进行论述,如论述如下:旧石器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主要通过图画、乐器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流方式较为简单、原始,传播范围也相对较小。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多个地区先后进入文明时代。人们开始通过文字、文书和国家建立的邮驿通信系统等进行交流。拓展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印刷术更推动文化普及,加强各地区间信息联系。近代以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分散孤立状态,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两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使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印刷逐渐大众化,报纸、邮政、电信设备(电报、电话)等逐渐取代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成为世界各地信息交流的新工具。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20世纪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电子化大众媒体、互联网等成为信息交流新形式。交往方式多元化,交流范围广泛而快捷。这便利了人们生产与生活,也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人类文明与进步。
故答案为: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信息传播方式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旧石器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主要通过图画、乐器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流方式较为简单、原始,传播范围也相对较小。
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多个地区先后进入文明时代。人们开始通过文字、文书和国家建立的邮驿通信系统等进行交流。拓展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印刷术更推动文化普及,加强各地区间信息联系。
近代以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分散孤立状态,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两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使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印刷逐渐大众化,报纸、邮政、电信设备(电报、电话)等逐渐取代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成为世界各地信息交流的新工具。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
20世纪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电子化大众媒体、互联网等成为信息交流新形式。交往方式多元化,交流范围广泛而快捷。这便利了人们生产与生活,也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人类文明与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革命与社会变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信息革命与社会变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特点:基本上是由北向南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少数国家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大部分国家是通过和平斗争的方式取得的。
【小题2】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非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出现中非建交高潮。
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顺应潮流提出中非合作论坛,其宗旨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有利于促进中非的共同发展,为世界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新范例。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真实亲诚”的中非关系理念,形成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中非友好合作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非洲的民族独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一问要结合非洲的民族独立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非洲的民族独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2023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