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这里出土精致的石器、陶器(如图)和骨器。遗址中还出土了碳化的稻粒(如图)和家猪的骨骼。这表明( )
A. 原始农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B. 贾湖先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C. 贾湖遗址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D. 该遗址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2.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 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 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 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D. 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3. 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
A. 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 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 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 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4.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这个新生的政权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势:它规模更大,精力更加充沛,需要更多的粮食,而产粮地已经开始渐渐南移。光靠黄河中下游已无法供给庞大的帝国中枢。为此隋朝( )
A. 建立科举制 B. 开凿大运河 C. 设立市舶司 D. 南下灭陈朝
5. 公元644年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反映出唐太宗( )
A. 重视民族平等 B. 善于接受建议 C. 注重任贤用能 D. 重视农业发展
6. 有学者估计,“南宋初年财政总收入不到一千万缗,而外贸收入约一百五十万缗,占总收入的15%左右。绍兴末年财政总收入达到四千五百万缗左右,而外贸收入约二百万缗,占总收入的4%左右”。这反映出( )
A. 南宋时期国防实力强大 B. 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C. 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南宋时期农业较为发达
7. 列表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可以对同类型史实或者人物进行归纳总结。某同学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
姓名 时代 主要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北朝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撰写《齐民要求》
宋应星 明朝 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编著《天工开物》
A. 中国古代科技多居于世界前列 B. 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
C. 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 D. 科学家勇于创新钻研的精神
8. 如表是不同史书中关于岳飞的记载,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宋史 岳飞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金朝将领)兀术怒,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与韩常之兵逼郾城。(岳)飞遣子云领骑兵直贯其阵,戒之曰:“不胜,先斩汝!”鏖战数十合,贼尸布野。飞进军朱仙镇,方指日渡河,而(秦)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 绍兴十年六月:岳飞率兵攻金,收复颖昌。
绍兴十年七月:岳飞与完颜宗弼(金兀术)战于郾城,败之。
绍兴十年九月:秦桧主罢兵,召岳飞赴行在(宋高宗所在地方)。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下岳飞大理寺,赐死。
A. 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兵,秦桧主张罢兵 B. 宋高宗召见岳飞
C. 岳家军一鼓作气收复了颖昌和朱仙镇 D. 大理寺赐死岳飞
9. “在清朝,由于改为按地收税,家里的土地是固定的,所以税收也是固定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里人口多了,也就是劳动力多了,这样就能够最大地保障田地增产,所以底层百姓的生殖欲望被激发出来……到了清朝末年达到惊人的4.5亿人口。”材料认为清朝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种植 B. 清朝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
C. 清朝时期政局的和平安定 D. 清朝土地税收政策的影响
10. 康乾时期,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中俄边界;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这些做法体现了( )
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C. 国家疆域远超历代 D. 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11.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材料说明( )
A. 洋务运动抑制了外国势力的扩张 B. 洋务运动摧毁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 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触及了旧制度 D. 洋务运动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变革
12. “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 ,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由此可知,一些有识之士预见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A.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B.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C.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3.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这反映出( )
A. 商人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天津 D. 商人群体具有爱国情怀
14.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他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毛泽东的这一发现有助于( )
A.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 南昌起义的发动
C.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D. 红军长征的胜利
15. 如表所示为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部分外交活动。这反映出( )
时间 事件
1942年1月 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罗斯福亲自安排签字国顺序,中国仅在美、英、苏后,位列第四
1943年12月 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6月 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A. 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B. 中国为赢得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
C. 中国国际地位在抗战中逐步提升 D.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16.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材料描述的是( )
A.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B.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垮台
C. 三大战役取得重大成果 D.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7. 如图列举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这些生活情形的出现表明( )
服饰类型:长袍、马褂、西装等交通工具:马车、电车、汽车等
通信方式:电话、电报、邮传等
饮食文化:淮扬菜、洋葱、罐头
A. 自由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B. 中西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
C.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 服饰革新改变了社会的风气
18. 如图是195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土地改革》邮票,方寸票幅中,老农手指一台由年轻农民驾驶的大收割机,而小小的牛、犁位于收割机履带之下。该作品体现了( )
A. “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形成 D. 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夙愿
19. 如表内容反映的中苏、中俄关系,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节选)1950年2月14日签订 《中俄联合声明》(节选)2022年2月4日发表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将继续巩固亚太经合组织作为区域主要多边经济对话平台的作用……构建自由、开放、公平、非歧视、透明和可预测的区域贸易投资环境。
A. 中苏是战时盟友关系;中俄是战后合作共建关系
B. 中苏是统一战线关系;中俄是联合国家成员关系
C. 中苏是抗日合作关系;中俄是区域强强联合关系
D. 中苏是军事同盟关系;中俄是经济合作共赢关系
20. 中央政府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澳门中葡平台建设、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澳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深化合作。这些事实充分体现(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B. 海峡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
C. 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 D. “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推进
21. 原本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罗马经济发展的羁绊。屋大维考虑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革新。屋大维在罗马帝国开创了“元首制”,对军事、经济、宗教等方面进行了独裁。这说明( )
A. 罗马实行民主政治 B. 罗马帝国走向衰落 C. 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D. 罗马对外侵略扩张
22. “人们应该讴歌古代罗马英雄们的业绩,缅怀他们的成就,让未来的人们可以因此受到激励而去为人类开创新的文明篇章,因此不应该也没必要用神的标准去要求人。”下列史料可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西欧庄园 B. 租地农场
C. 攻占巴士底狱 D. 文艺复兴
23.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那时候,商业在发展,贸易在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欧亚两洲商贸发达,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黑奴贸易由此兴起。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为“三角贸易”提供了条件 B. 黑奴贸易的路线贯通欧亚非三大洲
C. 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劳动力 D. 三角贸易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24. 没有一个西方列强愿意宽免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身为副使的大久保利通苦恼之余,逐渐为欧美各国的富强所倾倒:……在英国,“世界工厂”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空前的强大和自信。为此,日本所采取的举措是( )
A. 普及教育 B. 武力扩张 C. 殖产兴业 D. 改变习俗
25. 早在公元前120年,古埃及就有人曾研究蒸汽作动力。据统计,在此后的一千八百多年里,试用蒸汽作动力的发明者不下二十人,但他们都未制成较为完善的蒸汽机,并广泛运用于生产。于是,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由此可见( )
A. 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核心发明 B. 环境因素对机器的发明使用至关重要
C. 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D. 瓦特只是蒸汽机的发明者不是改进者
26. “谁能举起真理的火炬?……从落地的苹果到天上飞行的彗星:从纸上的二项式定理到射入房间的一道阳光,_____如一座灯塔,将人们带出无知与迷茫。”这段颁奖词中的“_____”应填写的名字是( )
A. 达 芬奇 B. 牛顿 C. 达尔文 D. 爱迪生
27. 维也纳一家报纸曾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就是一个强盛的奥匈帝国。”奥匈帝国“要战争”的借口是( )
A. 波士顿倾茶事件 B. 三级会议召开 C. 萨拉热窝事件 D. 巴黎和会召开
28. 历史老师在某专题复习课上展示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埃及华夫脱运动”“纳米比亚独立”等内容,该专题名称可能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 B. 民族独立运动 C. 思想解放运动 D. 国际工人运动
29. 基于对战争的反省……日本确立了“经济立国”的发展战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适时提出了“贸易立国”方针,以高出口带动高增长。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又适时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方针,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材料强调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 )
A. 政策适时调整 B. 推行民主改革 C. 引进西方科技 D. 美国大力扶植
30. 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阶层分化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引起经济议题在政治上意识形态化,并在客观上阻滞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一观点反映出( )
A. 全球化导致世界动荡不安 B. 逆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全球化进程受阻 D. 政治因素主导全球化进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这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各种新的文学体裁的形成,最初往往产生于民间,由劳动人民所创造。……有的文学体裁由于经过文人的加工改造,会逐渐趋于完美,有的也可能由于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加工改造而逐渐僵化。其关键就在于那些文人是否或多或少地接近人民、和人民群众保持一定的联系,是否能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地予以改进、提高。……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文学体裁最初由国外传入,……逐渐地和本民族的文学传统相结合而生根、成长起来。
--摘编自《文学体裁》材料二: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三国演义》
材料三:明清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文学体裁的来源,并简述我国的文学体裁能否流传下来的关键在于什么?
(2) 材料二中的文、图都是对赤壁之战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文学体裁。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文学体裁的发展趋势。
32. 献礼片对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讴歌正能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影片 剧情简介 影片 剧情简介
该片演绎了1911-1921年共十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该片讲述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该片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某部前卫营克服重重险阻,最终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该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胜利的开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举行开国大典的过程。
该片是中苏首次合作的故事片,围绕某水电站建设中发生的抗洪前线故事,展现了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同时讴歌了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影片反映了邓小平坎坷曲折的革命生涯,展现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创立邓小平理论,倡导“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的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该片根据广州一名国企干部郭建男帮助粤西农村的乡亲脱贫致富的真实故事改编,并且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展现出广东的区域元素。 该片以四个不同的故事讲述了1997年香港的人、情、事,细说这些年来香港普通市民走过的日子,讲述不同社会群体如何拼搏奋斗实现美好生活。
(1)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选取一部影片,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并评价该历史事件。
(2)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部影片,结合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3. 俄乌冲突的表象掩盖的是美俄利益的角逐。回顾历史,美俄(苏)关系一度引领世界局势的发展,在国际关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美苏(俄)关系。
1919年,战胜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凡尔赛和会,考虑重画欧洲地图的时候,已经把苏俄视为敌人。
——《地狱之行:1914—1949》 在战时外交的赛局里,哪个玩家在战场上投入最多部队作战,讲话自然就最大声。由于红军节节胜利,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材料二二战后的美苏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当今世界局势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有巨大挑战性的世纪……是充满一切可能的世纪。可能性要想成为现实,要靠具有崇高品质并且富有聪明才智的人类去创造它。
——摘编自海斯等《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苏联(俄)在国际会议中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苏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两点即可)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解决全球冲突风险增加等问题而贡献的智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题干材料“遗址中还出土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可以看出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A项正确。
B.题干材料不涉及定居生活,排除B项。
C.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贫富分化,排除C项。
D.舞阳贾湖遗址位于淮河上游,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遗址中还出土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
本题主要考察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基于法治立场,认为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变法制度,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变得富足,国家变得富裕强大,国民很团结,各个诸侯都很亲近;根据题干“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导致对商鞅变法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反映出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D项正确;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过于武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商鞅变法利大于弊,因为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也革除了秦国积弊,让它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打下基础,排除B项;秦走向灭亡的根源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认识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认识等知识。
3.【答案】D
【解析】A.材料不光是强调地域上的统一,还强调文化上的多样性;B.材料没有强调思想的碰撞和交融;C.从材料看不出,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基础;D.从材料中“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可以看出统一性的特征,从材料中“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可以看出多样性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朝统一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A.科举制与粮食的运输无关,排除A项。
B.依据题干“……需要更多的粮食,而产粮地已经开始渐渐南移。光靠黄河中下游已无法供给庞大的帝国中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隋炀帝下令修建并开通了大运河,B项正确。
C.市舶司是宋朝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排除C项。
D.南下灭陈朝属于统一战争,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可知,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和对待中原汉族一样,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重视民族平等,A符合题意;善于接受建议、注重任贤用能、重视农业发展与题干的民族关系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重在考查结合史实理解材料的能力。识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南宋初年财政总收入不到一千万缗,而外贸收入约一百五十万缗,占总收入的15%左右。绍兴末年财政总收入达到四千五百万缗左右,而外贸收入约二百万缗,占总收入的4%左右”可以看出,南宋初年到绍兴末年外贸收入增加,说明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B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南宋初年到绍兴末年外贸收入增加,没有描述国防支出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南宋初年到绍兴末年外贸收入增加,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南宋初年到绍兴末年外贸收入增加,体现不出南宋时期农业较为发达,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兴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海外贸易的发展。
7.【答案】C
【解析】A.中国古代科技多居于世界前列,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
B.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论》;贾思勰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撰写《齐民要术》;宋应星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编著《天工开物》;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编著《本草纲目》,可知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符合题意。
D.科学家勇于创新钻研的精神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张仲景医学成就、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宋应星和《天工开物》,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树立专题意识,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为切入点整合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鏖战数十合,贼尸布野。飞进军朱仙镇,方指日渡河,而(秦)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和“岳飞与完颜宗弼(金兀术)战于郾城,败之”“秦桧主罢兵,召岳飞赴行在”可以得出,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兵,秦桧主张罢兵。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解析】A.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种植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但材料未提及,排除A项。
B.清朝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但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
C.清朝时期政局的和平安定不是材料中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D.根据材料“在清朝,由于改为按地收税,家里的土地是固定的,所以税收也是固定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里人口多了,也就是劳动力多了,这样就能够最大地保障田地增产,所以底层百姓的生殖欲望被激发出来……到了清朝末年达到惊人的4.5亿人口。”可知,清朝土地税收政策改为按地收税,劳动力多了,就能够最大的保障田地增产,所以底层百姓的生殖欲望被激发出来。因此,材料认为清朝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清朝土地税收政策的影响,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识记清朝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按地收税,家里的土地是固定的,所以税收也是固定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里人口多了,也就是劳动力多了,这样就能够最大地保障田地增产”。
10.【答案】B
【解析】康乾时期,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中俄边界;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这些做法体现了国家治理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题干现象反映了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解析】A.洋务运动抑制了外国势力的扩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B.洋务运动摧毁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说法错误,因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排除。
C.洋务运动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旧制度,排除。
D.根据题干信息“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重农抑商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高举“重商”思想。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变革,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洋务运动背景、目的、时间、经过、结果和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可以看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内容,排除A项;题目没有涉及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排除B项;题目没有涉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关条约》的影响。
13.【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李大钊、陈独秀等,排除A项;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人阶级,排除B项;
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五四运动中心转移,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商会罢市的原因是外交失败,惩办国贼”,这说明“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材料反映出商人群体具有爱国情怀,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过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过程等知识。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起义。起义军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南昌起义的发动与动员农民无关,排除B项;北伐战争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自己的军队,排除C项;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动员农民、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1943年,中美英三国召开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1945年,中苏美英等50国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因此材料反映的事中国国际地位在抗战中逐步提升,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排除A项;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与题干信息“从1942年1月到1945年6月”不符,排除B项;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一定提升。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信息提取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16.【答案】C
【解析】A.题干材料描述的是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胜利的影响,并没有描述“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排除。
B.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垮台的标志是南京解放,排除。
C.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略决战,主要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被歼灭,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符合题意。
D.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是始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发生在题干材料描述的事件之前,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大战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战役及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7.【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而自由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
根据题干“服饰类型:长袍、马褂、西装等;交通工具:马车、电车、汽车等;通信方式:电话、电报、邮传等;饮食文化:淮扬菜、洋葱、罐头”可知,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呈现中西结合的特点,即中西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B项正确;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
服饰革新改变了社会的风气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大收割机,而小小的牛、犁位于收割机履带之下”可知,这体现了大收割机对牛、犁的优势,表明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向往,故D符合题意;“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是小农意识的表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是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五计划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形成,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史实。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结合知识解析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掌握土地改革的史实。
19.【答案】D
【解析】据表格内容“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将继续巩固亚太经合组织作为区域主要多边经济对话平台的作用……构建自由、开放、公平、非歧视、透明和可预测的区域贸易投资环境”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说明中苏是军事同盟关系;《中俄联合声明》中俄是经济合作共赢关系。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中央政府支持澳门地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推进,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国两制”方针,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21.【答案】C
【解析】据“屋大维在罗马帝国开创了‘元首制’,对军事、经济、宗教等方面进行了独裁”可知,这说明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罗马进入帝国时期,C符合题意;A不符合史实,排除;B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D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查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
2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人们应该讴歌古代罗马英雄们的业绩,缅怀他们的成就让未来的人们可以因此受到激励而去为人类开创新的文明篇章,而不应该也没必要用神的标准去要求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复提到了“人”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故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掀起的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西欧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排除A项;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排除B项;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及核心思想,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以及核心思想。
23.【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那时候,商业在发展,贸易在扩大……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黑奴贸易由此兴起”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兴起,可知新航路开辟为“三角贸易”提供了条件,故A正确。
B.根据材料“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可知,题干强调地理位置的影响,体现不出“黑奴贸易的路线贯通欧亚非三大洲”,排除B。
C.题干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兴起,没有涉及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劳动力的内容信息,排除C。
D.新航路的开辟为三角贸易创造了地理条件,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三角贸易的历史背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三角贸易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没有一个西方列强愿意宽免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身为副使的大久保利通苦恼之余,逐渐为欧美各国的富强所倾倒:……在英国,‘世界工厂’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空前的强大和自信”,可知,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日本开始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采取的措施是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C项正确;普及教育是为了改变教育的落后面貌,与题干内容“在英国,“世界工厂”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空前的强大和自信。”不符,排除A项;日本武力扩张是在明治维新后,排除B项;改变习俗是为了提倡“文明开化”,与题干内容“逐渐为欧美各国的富强所倾倒”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知与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知与理解,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早在公元前120年,古埃及就有人曾研究蒸汽作动力。据统计,在此后的一千八百多年里,试用蒸汽作动力的发明者不下二十人,但他们都未制成较为完善的蒸汽机,并广泛运用于生产”“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分析可知,蒸汽机的原理很早就存在,且有很多人在研究,但都未成功。而瓦特却能够改良它,并加以推广使用,这与当时社会的需要、政府的支持等都是分不开的,所以,材料说明环境因素对机器的发明使用至关重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环境因素对机器的发明使用至关重要,没有描述“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核心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的内容,排除A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只是蒸汽机的改进者不是发明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知与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知与理解,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26.【答案】B
【解析】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据题干“从落地的苹果到天上飞行的彗星;从纸上的二项式定理到射入房间的一道阳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科学家是牛顿,牛顿力学体系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因此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B项正确;达 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排除A项;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排除C项;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大多数发明与电有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牛顿的相关史实。
27.【答案】C
【解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年仅17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开枪刺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这样的一个偶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是带有恐怖主义活动色彩的事件,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的借口。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
28.【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印度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20世纪初,埃及人民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埃及爆发了华夫脱运动;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由“印度民族大起义”“埃及华夫脱运动”“纳米比亚独立”可知,该专题反映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B项正确;该专题反映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项、C项;该专题反映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没有反映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印度民族大起义、埃及华夫脱运动、纳米比亚独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民族独立运动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独立运动的相关史实。
29.【答案】A
【解析】依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适时提出了‘贸易立国’方针,以高出口带动高增长。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又适时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方针,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可知,20世纪五六十到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制定政策适时调整。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
3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在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的同时,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破坏作用大,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全球化进程受阻,经济全球化不是一帆风顺的。据“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阶层分化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引起经济议题在政治上意识形态化,并在客观上阻滞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一观点反映出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全球化进程受阻。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31.【答案】【小题1】来源:民间、国外。关键:是否符合社会生活需要;是否符合人民群众需要。
【小题2】诗、词、小说、戏剧(京剧)。
【小题3】大众化、通俗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文学体裁能流传下来的关键、唐诗、宋词、小说和京剧、明清时期文学体裁的发展趋势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的文学体裁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文学体裁能流传下来的关键、唐诗、宋词、小说和京剧、明清时期文学体裁的发展趋势的相关史实。
32.【答案】【小题1】示例:电影名:建军大业。历史事件:南昌起义。评价: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两万多名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小题2】示例:影片:《建军大业》《万水千山》《开国大典》。观点: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论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历程。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多次围剿,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经过两年的艰苦斗争,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再经过14年的抗日战争、3年的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一南昌起义、新中国成立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树立专题意识,以中共光辉历程为切入点整合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3.【答案】【小题1】地位变化:由敌视边缘化到重视地位上升。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小题2】关系:美苏争霸(冷战);影响:美苏争霸,带来了世界的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小题3】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机遇与挑战并存;智慧:“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苏联(俄)在国际会议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美苏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我国为解决全球冲突风险增加等问题而贡献的智慧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联(俄)在国际会议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美苏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我国为解决全球冲突风险增加等问题而贡献的智慧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