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中有各种农作物的名称,如稻、麦、黍、稷等。据此可知,甲骨文( )
A. 是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B. 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
C. 反映商朝农业发展状况 D. 佐证夏朝进入农业社会
2. 如图框内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良渚古城遗址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二里头遗址考古
分封制与宗法制
A. 华夏民族的形成 B. 早期国家的产生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 据《汉书》载,西域都护统管西域诸国,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这表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 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B. 标志西域纳入汉朝版图
C. 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 杜绝西域诸国军事冲突
4. 如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 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内迁 B. 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
C. 盛唐时期各族已归附中央 D.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5. 如图是11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和统治者采取的对策,①②分别对应的是( )
A. 察举制度三省六部制 B. 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
C. 行省制度忽必烈改制 D. 废除丞相封诸子为王
6. 梁启超于1922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曾说:“任凭你象尧舜那么圣贤,象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象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他意在说明( )
A.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C. 专制统治历史悠久 D. 封建思想彻底消除
7. 1938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历经22天血战,中国军队在德安磨溪万家岭地区围歼日军第106师团,击毙日军3000余人。该战役属于(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武汉会战 D. 徐州会战
8. 长津湖战役中,杨根思奉命坚守高地,负责切断美军南逃路线,连续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后,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彰显了志愿军战士( )
A. 团结一致、生命至上 B.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C. 保家卫国、不怕牺牲 D. 敢为人先、举国同心
9. 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等领域。这反映我国( )
A.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C.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D.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0. 有学者评价“他”使庞大的波斯帝国在地图上消失,促使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东方加强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该学者评价的“他”是( )
A. 屋大维 B. 克洛维 C. 伯里克利 D. 亚历山大
11. 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通过了《航海条例》,规定输入英国的产品只能由英国船只或北美殖民地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也只许英国船只运送。这表明英国当时意在( )
A. 同西班牙争夺拉美殖民地 B. 同法国争夺海上霸权
C. 同葡萄牙争夺亚洲殖民地 D. 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
12. 这份文件“以人权和法治为核心,凝结了启蒙运动中政治、法律及社会思想的精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迈入自由与民主的历史进程”。该文件是( )
A. 《查士丁尼法典》 B. 《权利法案》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民法典》
13. 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提倡国民说洋话、穿洋装,天皇甚至身穿洋服,脚蹬法式陆军长靴,一副洋人的打扮。上述变化源于明治政府(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实施殖产兴业 C. 提倡文明开化 D. 建立新式军队
14. 如图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中的占比变化图,据此可知( )
A. 美国已经出现“新经济” B. 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C. 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D. 西欧和日本政治地位提高
15. 2002年,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这反映了( )
A. 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已开启 B. 欧元有助于加强民众的情感认同
C.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已完成 D. 欧元凸显了民众重要的身份地位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6. 隋炀帝主持修建的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7. 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18. 2006年,青藏公路全线通车,被高原人民亲切称为“吉样的天路”。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9.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德国人狄塞尔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便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近代中国社会“沉沦”有一个“谷底”,这个“底”出现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近代中国虽然“沉入深渊”,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进步的力量开始酝酿和壮大,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跃出这个“谷底”后,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摘编自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
(1) 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社会沉入“谷底”的表现,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2)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约扩张的时空图
(1)图中A和B分别是哪两个国家?根据材料一指出北约扩张的时空特征。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处于重大的转折时期,旧的格局已经结束,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国际政治发展方向尚未明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近半个世纪的紧张对峙已不复存在,但是危及世界和平、导致国际形势紧张的因素并未根本消除。美国为维持其霸主地位和促进世界格局的单极化,竭力推动北约东扩。
一一摘编自林少航《北约东扩及其影响分析》
(1)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约加速扩张的原因及其影响。
(2)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北约本质的认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主题: ______
(1)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并完成示意图中字母处的填空。
材料二:数百年奔流激荡,曾经苦难深重,如今意气昂扬。在科学真理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大地发生历史巨变,我们无比坚定,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顽强奋斗中,信仰的光芒熠熠闪烁,伟大的事业青春盎然,我们无比自豪,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2021年6月,新华社发表《中国没有事负社会主义》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二中“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的一个观点加以解释。(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甲骨文中有各种农作物的名称,如稻、麦、黍、稷等”可知,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使用的文字,稻、麦、黍、稷等甲骨文的出现反映了商朝农业发展状况,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不出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排除B项;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使用的文字不能佐证夏朝进入农业社会,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甲骨文的出现时期及其历史地位。
2.【答案】B
【解析】A.材料并未涉及华夏民族形成的相关内容,排除A。
B.根据材料“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里头遗址考古、分封制与宗法制”可知,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属于早期国家的产生阶段,故B正确。
C.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C。
D.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夏商周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西域都护统管西域诸国”可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统治管理,将西域地区纳入我国管理版图,扩大了西汉的统治疆域,故B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排除A;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不是西藏的管辖,排除C;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不能杜绝西域诸国军事冲突,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本题主要考查设置西域都护府的目的,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A
【解析】A.根据图示“匈奴、鲜卑、羯、氐、羌”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历史信息,故A正确。
B.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涉及汉族与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的民族关系,排除B。
C.“盛唐时期各族已归附中央”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
D.材料与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B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专权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到宋神宗时期,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入不敷出,边疆战事失利,基于以上原因,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根据题意,B项正确;两汉时期,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而题干材料是11世纪前后,排除A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不但与题干材料不符,时间上也不符,排除C项;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封诸子为王,明朝建立的时间是1368年,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弊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弊端。
6.【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结合题干材料可知,A项正确;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专制统治历史悠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封建思想彻底消除,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知识。
7.【答案】C
【解析】万家岭战役属于武汉会战的一部分。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以重创。日军死伤惨重,基层军官损失殆尽,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被迫空投两百多名军官加强力量。这次战役,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000余人,C符合题意;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排除A;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排除B;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武汉会战,知道万家岭战役属于武汉会战的一部分。
本题考查武汉会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解析】A.“团结一致、生命至上”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B.“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模仿人物的体现,排除B。
C.根据材料“杨根思奉命坚守高地,负责切断美军南逃路线,连续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后,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可知,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志愿军具有保家卫国、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故C正确。
D.“敢为人先、举国同心”属于两弹一星精神,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精神,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抗美援朝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构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举措之一,D项符合题意;共建“一带一路”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排除B项;构建“一带一路”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要措施。
10.【答案】D
【解析】为了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灭掉了波斯帝国。经过10年的征战,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了到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D项符合题意;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排除A项;克洛维统一了法兰克王国,排除B项;伯里克利是古雅典的首席执政官,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亚历山大东征的经过及其影响。
11.【答案】D
【解析】A.英国与西班牙为争夺海上霸权在1588年发生大海战,与英国政府的《航海条例》无关,排除A。
B.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英国与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B项与时间范围不符,排除B。
C.英国同葡萄牙争夺亚洲殖民地,与史实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通过《航海条例》,针对的是荷兰的海上贸易,当时荷兰海上贸易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所以英国此举的目的是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英荷争霸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英荷争霸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C
【解析】A.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排除。
B.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排除。
C.由题干中的“以人权和法治为核心,凝结了启蒙运动中政治、法律及社会思想的精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等基本原则,体现了启蒙运动时期的民主思想,正确。
D.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人权宣言》,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以人权和法治为核心,凝结了启蒙运动中政治、法律及社会思想的精华”。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人权宣言》的认识。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提倡国民说洋话、穿洋装,天皇甚至身穿洋服,脚蹬法式陆军长靴,一副洋人的打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明治政府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导致的。日本为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其主要内容在于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材料信息正是文明开化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实施殖产兴业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建立新式军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以及影响。
14.【答案】C
【解析】观察图表可知,与1955年相比,1976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中的比重下降,而西欧和日本的比重上升,这说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C项符合题意;美国出现“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图表只是涉及经济占比的变化体现不出政治地位的高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对图表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欧元的流通对欧洲民众的认同感的作用,即欧元有助于加强民众的情感认同,B项符合题意;欧元的流通是经济上的措施,不能反映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已开启,排除A项;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已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欧元的流通对欧洲民众的认同感的作用,而不是欧元凸显了民众重要的身份地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欧元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史实。
16.【答案】×,“长安”改为“洛阳”
【解析】隋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始开凿大运河。自605年起,隋炀帝下令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故题干表述错误,把“长安”改为“洛阳”。
故答案为:
×;“长安”改为“洛阳”。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中心以及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中心以及意义等知识。
17.【答案】√,√
【解析】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将“青藏公路”改为“青藏铁路”
【解析】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青藏铁路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青藏公路”改为“青藏铁路”。
本题主要考查青藏铁路的知识点。注意题干信息和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青藏铁路的相关史实。
19.【答案】×,狄塞尔改为本茨
【解析】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狄塞尔改为本茨。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发明汽车的是本茨。
20.【答案】【小题1】表现:《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等。特征:中国社会沉入谷底,同时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小题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阶级上的准备。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启。文化上: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为五四运动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辛亥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辛丑条约》的影响,识记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小题1】(1)图中A和B分别是俄罗斯和德国,根据材料一看出,北约扩张的时空特征是逐步东扩,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2)根据材料二“危及世界和平、导致国际形势紧张的因素并未根本消除。美国为维持其霸主地位和促进世界格局的单极化,竭力推动北约东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约加速扩张的原因是美国为维持其霸主地位和促进世界格局的单极化,其影响是造成国际局势紧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便利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对北约本质的认识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侵略集团,以称霸世界为目的,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故答案为:
(1)俄罗斯和德国;逐步东扩,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2)美国为维持其霸主地位和促进世界格局的单极化;造成国际局势紧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便利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3)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侵略集团,以称霸世界为目的,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北约与华约、世界格局多极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约与华约、世界格局多极化等相关史实。
22.【答案】【小题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或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小题2】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十月革命”“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苏联解体”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会议都体现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史实,可确定主题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为马克思主义诞生;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故B为社会主义制度。
(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根据题干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作答。如观点: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阐释: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地主阶级的的自强求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三民主义都未能救中国;五四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征程。遵义会议以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革命,是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建立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彰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正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观点: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阐释: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模式僵化,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协调,问题重重。20世纪八十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路线进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到巨大的挫折。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世纪,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总之,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革命从来没有背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故答案为:
(1)主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或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A马克思主义诞生;B社会主义制度。
(2)观点一: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阐释: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地主阶级的的自强求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三民主义都未能救中国;五四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征程。遵义会议以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革命,是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建立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彰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正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观点二: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阐释: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模式僵化,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协调,问题重重。20世纪八十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路线进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到巨大的挫折。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世纪,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总之,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革命从来没有背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苏联解体的相关内容,中共二十大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识记苏联解体的相关内容,识记中共二十大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