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学试题(答案)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学试题(答案)

丰城九中高二下学期生物第一次段考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日期:3.2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 “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由于早期片面追求数量增长,而忽略树种选择和水分供应等,种植了大量纯林。黄土高原的造林强度已经接近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极限。人工纯林短期内可能会迅速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引发碳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增加等生态危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北”防护林和黄土高原的造林计划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问题
C. 人工纯林的营养结构相对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D. “三北”防护林和黄土高原的改造体现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2. 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构建了某鱼类种群出生率、死亡率与其种群数量关系的生态学模型。仅基于模型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小于a 或大于 c 时,种群数量将下降
B. 种群数量在a~c 时,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 b点时种群出生率最高,种群数量应为K/2
D. 为持续获得较大捕获量,该种鱼当年最大捕捞量为 (c-a)
3. 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若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170和80,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
B. 冷杉能在群落甲中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 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75
D. 群落甲中冷杉数量很多,因此冷杉在该群落中占据优势
4. 新疆野苹果是现代栽培苹果的原始祖先。近年来,由于受到病虫害、过度放牧等影响,新疆野苹果已处于灭绝的边缘。下图为额敏县和新源县新疆野苹果种群年龄结构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额敏县新疆野苹果种群的成龄个体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 新疆野苹果老龄个体随时间推移逐渐死亡,导致新源县种群比额敏县先衰退消亡
C. 由过度放牧和砍伐等人类活动引起的群落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D. 为了防治苹果蠹蛾虫害,用雌蛾体内分离的信息素诱杀雄蛾属于化学防治
5. 甲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B. 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C. 从甲图可知,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0降到了K2-K3之间
D. 乙图中A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也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
6. 为了研究游客投喂对某森林公园内野生猕猴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见图。下列关于游客投喂对猴群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猴群的种群增长率一直增加
B. 降低了园区内猴群的环境阻力
C. 使猴群数量增加,可能导致外溢
D. 降低种群密度对猴群数量的制约作用
7.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群落的结构和外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季节性
C. 淡水鱼养殖的混合放养主要利用了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群落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性
8. 海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上岸产卵的行为促进了海洋与陆地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龟卵孵化过程中,巢穴的物质和能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龟卵中的能量来自母龟同化的能量
B. 螃蟹能取食幼龟和死亡胚胎:说明螃蟹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 巢穴周围的绿色植物能将根插入发育中的龟卵吸收营养,说明二者存在寄生关系
D. 巢穴中的部分物质通过雨水冲刷回到海洋,可为近海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9. 为了防治莲藕食根金花虫,研究者在藕田套养以莲藕食根金花虫为食的泥鳅、黄鳝,并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套养方式 莲藕食根金花虫防治率(%) 藕增产率(%)
单独套养泥鳅 81.3 8.2
单独套养黄鳝 75.7 3.6
混合套养泥鳅和黄鳝 94.2 13.9
A. 混合套养更有利于防止莲藕食根金花虫、提高藕增产率
B. 3种套养方式都显著提高了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C. 混合套养中泥鳅和黄鳝因生态位重叠而存在竞争关系
D. 生物防治优化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0.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 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 “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 对朱鹮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11. 长白山的针阔叶混交林中,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此外还生长了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林冠层中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林中层生活着山雀、啄木鸟和莺等,林下层则生活着画眉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针阔叶混交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均存在垂直分层
B. 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的生态位相同,种间竞争激烈
C. 林中层可为山雀、啄木鸟和莺等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
D. 针阔叶混交林中,各种植物和动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12. 为让群众共享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果,政府以自然山水为基底,打造“步道千里、穿山连城”的生态廊道。串联森林景区、公园绿地、滨海湿地等城乡人文山水资源,开辟“新型绿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路径。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建立生态廊道能促进不同割裂区域种群间基因交流
B. “新型绿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C. 打造“步道千里、穿山连城”的生态廊道属于就地保护措施
D. 新型绿道能为市民提供游憩空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二、多选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13.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中常将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大豆和玉米间作,大豆蚜虫的数量明显降低,其迁入初期暴发增长速度减慢,大豆根部形成的根瘤菌能提高土壤氮元素的含量,促进大豆和玉米的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大豆、玉米、大豆蚜虫种群密度,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B. 大豆、玉米间作种植的农田,除草灭虫能提高大豆环境容纳量
C. 大豆蚜虫迁入初期种群数量一般呈“J”形增长
D. 大豆和玉米间作的事实说明大豆和玉米生态位完全相同
14.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是一种在同一养殖水域内科学搭配多营养层级的水生动植物养殖模式。某地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为:上层养殖海带等藻类、中层养殖牡蛎等贝类、底层构建人工鱼礁来养殖海参等杂食动物。如图为该养殖区部分结构和能量流动示意图(a~d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养殖模式需考虑不同营养层级生物间的生态互利性及养殖生物的容纳量
B. 该养殖模式可以体现生态工程的“协调、整体”原理
C. M1为被牡蛎同化的能量,包括产品输出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浮游动物→牡蛎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c)/(a+b+c)×100%,d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5. 下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0 21 58
鸡 8 10 2 3
A. 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 该生态系统中鸡和人粪便中能量可被农作物再次同化利用
C. 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
D. 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16. 二化螟和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长的主要害虫,二者取食水稻后,水稻会产生具有不同“气味”的挥发性物质。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图1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比,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稻螟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属于生物防治
B. 二化螟取食水稻后,水稻产生的“气味”能吸引稻螟赤眼蜂
C. 该事例说明了信息可在二化螟和稻螟赤眼蜂之间双向传递
D. 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生
三、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17. 为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小组将100mL酵母菌菌液接种到固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在不同时间点取样,再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对溶液中酵母菌数量的计数,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该方法在计数时需使用的材料用具有_____、显微镜等。
(2)图中导致①②③曲线差异的原因是培养液更换频率不同,则培养液更换频率最快是第_____组,理由是_____。营养物质的减少会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下降,这属于_____(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3)④和⑤均未更换培养液,导致其K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其原因除了与营养物质大量减少有关外,还可能与_____(答出2点)等因素有关。
18. 智慧农业园开创了一套“鸡+鸭+鱼+菜”农业新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可形象的描述为:空中蔬菜随风摇曳,鱼塘里鱼儿游来游去,鱼塘上空立体鸡舍,鱼塘水面鸭子怡然游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2)图2为能量流经叉尾鮰的示意图,其中叉尾鮰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3)鸡食用饲料后排出的粪便里含有生物酶,有利于鱼塘中粪便的降解和硅藻、螺旋藻生长,硅藻、螺旋藻对鱼塘水体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上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4)该生态系统几乎没有“废物”产生,同时各组分间存在适当的比例、有序的结构,这两方面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19. 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为提高牧草产量,缓解牧草资源压力,研究者以引进的两种牧草(老芒麦、披碱草)为材料开展试验(单独种植),探究有机肥对两种牧草生长及其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部分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牧草 处理 生物量(kg) 株高(cm) 土壤pH 茎叶比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细菌 真菌
老麦芒 CK 1.74 88.2 7.63 2.2 1.2 1.8
有机肥 2.21 98.4 7.48 2.0 1.5 1.7
披碱草 CK 2.15 91.3 7.46 1.9 1.3 1.7
有机肥 2.36 104.2 7.32 1.6 1.7 15
注:CK表示对照组;茎叶比是评定饲料品质重要指标之一,叶比重越高,饲料品质越好。
(1)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草原生物群落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演替。
(2)推测两种牧草混合种植后,二者在竞争中更占优势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
(3)研究者认为,有机肥处理后不但能缓解土壤盐碱化程度,也能提高饲料的品质,依据是_______。
(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度分析,施用有机肥中的营养物质属于______。有机肥处理后,虽然两种牧草根际真菌多样性指数均下降,但赤霉菌数量会增多,其意义在于_______。
(5)进一步研究发现,真菌AMF的根外菌丝可帮助土壤腐生菌分解有机物,增加土壤养分水平,并迅速将养分转移给植物,AMF根内定殖与根外菌丝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产物。AMF与牧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0. 科研人员通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含多种微生物)、引种植物等措施,将污染严重的某湿地建设成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下图表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________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其中丙表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碳元素在图1中甲、乙、丙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
(2)每当繁殖季节,水面上水鸟嬉戏交颈,上下翻飞,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就是鸟类中的“戏飞”求偶现象,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湿地中的鱼类在觅食过程中的游动引来了鸟类,鸟类捕食行为逼迫鱼类躲避捕食,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还可以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21. 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利用方式,但对牧草会造成一定的生物胁迫。面对生存压力,牧草会启动耐牧(调配初级代谢产物修复损伤补偿生长)和避牧(产生次级代谢产物诱导化学防御)两种防御机制。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沙漠化,同时也会促使草原的优势物种由草本植物转变为灌木植物而出现灌丛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食草动物啃食胁迫会诱导牧草产生大量单宁等次级代谢产物并储存在叶片,这属于______防御。牧草防御机制的形成是牛羊与牧草______的结果。
(2)研究表明,大量灌丛化会导致草本植物减少和鸟类增多,原因是______。灌丛与周围草地比,产生的枯枝落叶更多,但土壤中的腐殖质却更少,从生物因素角度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3)在对沙漠化的草原修复初期,有人提出暂时保留灌丛有利于恢复草原生态,你认为提出上述观点的理由是______。
丰城九中高二下学期生物第一次段考 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日期:3.2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二、多选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13题答案】
【答案】ABC
【14题答案】
【答案】CD
【15题答案】
【答案】AB
【16题答案】
【答案】ABD
三、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17题答案】
【答案】(1) ①. 抽样检测法 ②. 血细胞计数板
(2) ①. ① ②. ①的种群增长最快,说明其环境条件最有利,则其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更换频率最快 ③. 密度
(3) ①. 初始营养物质的含量不同 ②. 代谢废物的积累、溶液的pH下降
【18题答案】
【答案】(1)(螺旋藻、忧遁草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2) ①. 叉尾鮰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 ②. 叉尾鮰捕食者的粪便(下一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 (3)直接和间接 (4)循环、整体
【19题答案】
【答案】(1)次生 (2) ①. 披碱草 ②. 对照组中披碱草生物量和株高均高于老芒麦
(3)有机肥处理后土壤pH降低,茎叶比降低
(4) 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 分解土壤有机物,为牧草提供养分
(5)互利共生
【20题答案】
【答案】(1) ①. 甲、乙、丙 ②. 消费者 ③. 含碳有机物
(2) ①. 行为 ②.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③.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 ①. 负反馈调节 ②. 抵抗力
【21题答案】
【答案】(1) ①. 避牧 ②.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2) ①. 灌木高大(和根系发达),在与草本植物竞争中处于优势,同时灌木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②. 灌丛下方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更多,加快了腐殖质的分解
(3)在对草原修复初期,灌丛的存在可起到保水和防止土壤荒漠化的作用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