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生物学试题(答案)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生物学试题(答案)

2026届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
生物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第Ⅰ卷的答案用铅笔准确填涂,第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答案均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年2月,联合国发布了首份《世界迁徙物种状况》报告,为野生迁徙物种的保护工作敲响警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迁徙物种可为植物授粉及捕食害虫,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人类对野生迁徙物种的威胁,主要是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C.许多鸟类在冬季向南方迁移,这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属于群落演替
D.迁徙动物的周期性移动不会影响迁徙区域的种群密度
2.在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认为狼是鹿的天敌,因此下令捕杀狼群,以保护鹿群的数量。这一决策导致狼群数量急剧下降,鹿群数量则迅速增加,总数超过了十万只。然而,这种人为干预导致了森林后期出现植被破坏、土壤裸露等问题,最终鹿群的数量锐减至八千只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后期鹿群的数量减少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B.狼捕食鹿后最终可以获得鹿个体中10%~20%的能量
C.森林中各种生物构成食物链的数量金字塔都是正金字塔
D.森林碳循环过程中,CO2仅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3.因纳塔栎对重金属具有较强耐性,生长快,景观效益好,科研人员欲引种来修复铅锌矿区被污染的土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引种时还需考虑纳塔栎是否适应当地气候
B.Pb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可聚集到食物链顶端生物
C.Pb等重金属不可通过水、大气等形式扩散,不具有全球性
D.矿区修复后的群落结构,可能与开采前的有所差异
4.土壤碳封存是指通过将CO2储存于土壤,以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措施。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碳的同时,能将一部分易降解的有机碳转化成更难降解的微生物残体碳,在土壤中积累下来,该过程称为土壤“微生物碳泵(MCP)”。MCP效率用相同时间内微生物残体积累的总量和呼吸总量的比值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高MCP效率可以促进土壤碳封存,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B.动物的遗体、残骸被微生物同化后用于生长繁殖的能量可转化为残体碳
C.与MCP效率低的土壤相比,MCP效率较高的土壤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D.植物枯枝落叶输入的量以及土壤环境都会对土壤MCP效率产生影响
5.非洲大蜗牛是一种适应力极强的入侵陆生螺,广泛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威胁多种农作物和人类健康。科研人员研发一种新型诱杀剂(由植物提取液和提取于非洲大蜗牛的腺体信息素组成),并将不同的诱杀剂喷洒于蜗牛的食物上比较其防治效果,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信息素的引诱效果最佳但对非洲大蜗牛不具有毒害作用
B.相较于农药A和农药B,新型诱杀剂的使用量可减少
C.与农药A和农药B的比较可评估新型诱杀剂的诱杀效果
D.使用新型诱杀剂不属于生物防治,但可以减少污染环境
6.2024年12月13日,《科学》杂志公布了本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其中,科学家Zehr等发现了一种名为贝氏布拉藻的海藻可通过“硝基质体”这种新型细胞器来固定氮气,并认为该细胞器是古海藻吞噬了一种名为UCYN-A的固氮细菌进化而来,颠覆了以往真核生物无法直接从大气中固定氮气的认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UCYN-A和蓝藻都属于自养型原核生物
B.原始贝氏布拉藻与吞入的UCYN-A最初构成原始合作关系
C.推测硝基质体可能和叶绿体一样,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D.可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硝基质体的固氮过程
7.研究发现,某近岸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有16个,菱形海线藻为夏季绝对优势种,窄细角毛藻和远距角毛藻为秋季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夏季比秋季大,其生态位重叠程度秋季比夏季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夏季菱形海线藻的数量最多,但其对该海域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却不大
B.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比秋季大,表明其在夏季可利用的资源更广泛
C.窄细角毛藻和远距角毛藻在秋季生态位重叠程度高,说明两者竞争激烈
D.近岸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及其生态位在夏秋季的明显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8.我国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0多个,但由于各种阻隔导致野生大熊猫被分散为多个种群,形成“大熊猫孤岛”。通过建设大熊猫廊道,使相邻区域不同种群的大熊猫可以互相“串门”,降低小种群灭绝风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增加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B.保护区内竹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
C.大熊猫孤岛阻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生殖隔离
D.建设大熊猫廊道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9.二化螟和褐飞虱是水稻种植中常见的两种害虫,稻虱缨小蜂具有趋光性,可将卵产在褐飞虱的虫卵内繁殖。研究人员调查某水稻田生态系统中褐飞虱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稻虱缨小蜂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图中b点褐飞虱种群增长最快,b点后种群数量下降可能与二化螟、稻虱缨小蜂有关
C.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稻虱缨小蜂的种群密度
D.若d点后,该种群数量下降至e点,则可能是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发生了改变
10.在鱼塘适量种植莲藕,能达到水净、鱼肥、景美、藕增产的多重效益。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莲藕和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鱼与莲藕的种间关系为共生关系
B.该系统中鱼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荷叶的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
C.莲藕直接吸收过剩鱼饲料和鱼粪便,是水体不容易被污染的主要原因
D.该模式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符合绿色生态发展观
11.千岛湖分布着众多岛屿,商陆是岛屿上的入侵植物,食果鸟取食商陆果肉有助于其种子繁殖和传播,研究发现周围空旷的岛屿被商陆入侵程度比周围密布小岛的岛屿更严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商陆、食果鸟等岛上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食果鸟对商陆的取食减缓了商陆入侵
C.若岛屿物种丰富度较高,商陆入侵程度较轻
D.食果鸟的活动范围可影响商陆在不同岛屿的入侵程度
12.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而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蚜虫吸取植物汁液为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多
B.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C.题中所述食物网中,瓢虫占据第三、四营养级
D.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
1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类型和去向(d表示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方式不相同
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
14.图1、2、3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与D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细胞唯一的生活场所
B.图2中若A的能量增加X,B的能量最多增加Y,则Y=0.2x
C.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3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D.从研究内容来看,图1、2、3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15.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温室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捕食的影响。一个温室的温度适宜且恒定,另一个温室的温度较高模拟气候变暖,每个温室中有一定数量的禾本科植物,且有大、小两个不同物种的蜘蛛及其猎物(不同体型的昆虫)。大型昆虫多为肉食性,中型昆虫多为杂食性,小型昆虫多取食禾本科植物。如图为两种蜘蛛的猎物在恒温和高温下生物量相对值的变化。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两种蜘蛛倾向于捕食体型较大的猎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性别比例预测两种蜘蛛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气候变暖会导致大、小两种蜘蛛的种间竞争强度减弱
C.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大、小两种蜘蛛所结蛛网网孔的面积变大
D.气候变暖时小型昆虫生物量增加可能与禾本科植物数量增加有关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除特别标注外其余的每空1分共计55分)
16.(10分)在草原上,苜蓿、黄芩是昆虫和田鼠的食物,而昆虫又是田鼠的食物。某实验小组
调查了一段时间内不同体长田鼠的食性比例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上的昆虫和田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随着田鼠体长增加,
其所需的能量增加,但生产者的同化量有限,田鼠食性比例改变的意义可能是
。体长为12 cm 的田
鼠群体增重100g,理论上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黄芩 g。
鹰在田鼠高密度区捕食体型较大的田鼠,专一病原体在田鼠间传播导致田鼠患传染病,这两种方法均可防止田鼠大爆发,与化学防治相比,该类方法的优点有
(答出2点)等。
动物一般有领域行为,即占有和包围一定的区域,不允许其他同种个体侵入,该区域内含有占有者及其族群所需的各种资源。一些鸟类可依靠鸣叫、行为炫耀等保卫自己的领域。从能量传递的角度进行分析,体重相同的杂食性鸟类的领域范围一般 肉食性鸟类。鸟类保卫领域的过程存在的信息类型有
17.(13分)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典型的梯田。金秋时节,稻田里饱满的稻穗低垂着头,鸭子畅游,稻花鱼肆意翻跃,不少游客于田间赏景拍照,投饵喂鱼……充满乐趣,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该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梯田中进行稻—鱼—鸭立体农业生产模式,该“稻鱼鸭共生系统”中,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这一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流经这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水稻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另一去向是 。
(2)适度投入一定数量的鱼和鸭,可以清除稻田里的虫害,还可以
(写出两点),这样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杀虫的目的是
(3)传统稻田由于长期被弃置而逐渐发展为荒草地,这属于______演替,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 。
18.(10分)近年来,野猪泛滥成灾,多地发生野猪毁农伤人事件。为及时防控野猪危害,某地林业局开展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对野猪进行标记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野猪的 。目前常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代替标记重捕法,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2)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大增加了山林中野猪的数量,若要从食物角度计算野猪的环境容纳量,需要调查的信息有 (答出两点即可)。
(3)野猪性成熟周期快,雌性野猪约18个月性成熟,一年可产两胎,每胎可产2-12头。有学者认为,该地野猪的种群数量将呈增长趋势。据图a、b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山林附近的村庄常遭野猪侵袭,农田中的玉米是野猪偏好啃食的作物,建设公路后更增加了野猪对人类的侵扰频率,而薄荷散发的气味能够驱赶野猪。为减少野猪和人生活空间重叠,同时不影响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野猪种群的延续,请据图c提出该地的综合改造方案:

19.(11分)为研究典型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动态变化,研究者于2013年和2018年对湖北省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中的天然次生林进行调查研究,该区域的遥感图像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科学家研究该天然次生林中的物种数目,即群落的 ,发现从2013年至2018年,该项指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据上图,从影响群落演替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回答一点即可)。
科学家对该天然次生林中十种优势植物的生态位展开了调查,获得生态位重叠指数(反映不同物种之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和竞争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 (填序号)与其他九种植物均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且图中种间竞争最激烈的两种植物是 (填序号),随着群落的发展,两种植物可能会发生 ,从而降低种间竞争,实现长期共存;也可能由于种间竞争过于激烈,出现另一种发展结果:

(3)研究期间,该天然次生林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对群落的积极意义是 。
20.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 特征(填“空间”或“数量”)。该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态系统,原因是 。
(2)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会发出鸣叫,并且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

(3)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1 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 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
2 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
对照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 ,狗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 。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应为 。
若 ,则假说成立。
2026届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
生物科试题参考答案
1-5:BACCD 6-10:CACBD 11-15:BACBD
16.(共10分)
(1)捕食和种间竞争(1分)(减少营养级数目,)减少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有利于维持其种群数量稳定(2分)3250(2分)
(2)不污染环境;能有效地保护防治对象的天敌,发挥持续控制作用;成本低;对人畜安全;防治对象不易产生抗性(答出2点且合理即可,2分)
(3)小于(1分)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2分)
17.(13分)(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2分)
杂草、水稻、浮萍(1分)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饵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2分)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1分)
(2)鱼和鸭的粪便为水稻供肥;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清除稻田里杂草 (2分)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分)
(3)次生(1分)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分)
18.(10分)(1)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1分) 减少对野猪造成的干扰(或可长时间连续监测或可保障调查者人身安全或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2分)
(2)野猪的食物总消耗量、食物类型、每只野猪的食物消耗量、食物的季节性变化等(2分)
(3)有可能,成年雌性比例高于成年雄性,且幼体野猪占了较大比例,说明种群的繁殖能力强(或不可能,亚成体野猪的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其在成长中存在较高的死亡率或其他不利因素)(3分观点1分理由2分)
(4)①将薄荷分散种植在玉米田的各角落(或在村庄及玉米田周边种植薄荷形成隔离带);②公路两旁建隔离栏后,建立生态廊道连通两地山林(2分)
19(11分)(1) 物种丰富度(1分) 研究区域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人类活动干扰少。(研究区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较少;或研究区域内环境变化较小)(2分)
(2) ③(1分) ⑥和⑧(2分)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重叠部分逐渐减小)(1分)
一种植物消失(或竞争力弱的消失),另一种植物留存(2分)
(3)有利于群落中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2分)
20. (11分)(1)空间(1分) 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生物与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2分)
(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2分)
(3)雄性或雌性环颈雉(1分) 环颈雉的天敌(1分)
同时向池塘中分别抛出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2分)
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2分)
试卷第2页,总8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