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4-2025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27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的选
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1.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和生物体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C.细胞学说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D.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下列有关“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顺序中正确的是()
①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罗伯特·虎克一发明显微镜)
②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旺一《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③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德国魏尔肖一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④人体的解剖和观察(比利时维萨里一《人体构造》)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池塘中动植物种类繁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荷花和蜻蜓都含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结构层次
B.“蜻蜓立在小荷上这一生命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协调配合
C,荷花和蜻蜓的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存在差异
D.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小荷、蜻蜓和其他生物一起共同形成了群落
4.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切片时,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明暗情况依次为()
A.多、大、亮B.少、小、暗C.多、小、暗D.少、大、暗
5.关于大肠杆菌和水绵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真核生物
B.能量代谢都发生在细胞器中
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都具有核糖体
6.大肠杆菌、颤蓝细菌、青蛙细胞和人体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A,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
C.细胞膜、细胞质、核膜
D.细胞壁、细胞膜、核膜
7.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尿道炎较难治愈。如图是支原体结构模式图,正确的是()
细胞膜
细胞质
DNA
核糖体
RNA
A.支原体细胞不含有染色体
试卷第1页,共6页
B.支原体细胞质中不含有核糖体
C.支原体细胞含有一个大型线状DNA分子
D.支原体细胞体现原核细胞统一性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等
8.下列关于归纳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B.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C.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完全归纳法,由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可信的
D.根据人的骨酪肌细胞具有细胞核得出人的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不完全可信
9.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生物中既有自养生物又有异养生物
B,细胞的多样性即不同细胞的结构完全不同
C.真核生物是指动物、植物等高等生物,细菌、病毒和真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D,人体的血小板、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所以这两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
10.如图所示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②备宿③体
⑦ ⑨
A.发菜为单细胞生物,只属于生命系统层次中的①
B.学校人工湖中全部的动物植物构成生命系统层次中的⑤
C.绿色开花植物无生命系统层次中的③
D.病毒只具有个体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
1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氧
B.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
C.相同质量的糖类比脂肪所含的能量多
D.蓝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12.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有()
A.Fe、Mm、Zn、Mg
B.Zn、Cu、Mn、Ca
C.Zn、Cu、B、Mn
D.Mg、Mn、C、Mo
13.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都能找到,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B.微量元素指在生物体中含量微少,且并不重要的元素
C.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D.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是生物体所需要的元素
14.显色反应常被用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下列有关检测实验错误的是()
A.用斐林试剂检测蔗糖,水浴加热后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B.斐林试剂的乙液经稀释后可作为双缩脲试剂的B液使用
C.淀粉遇碘变蓝色,可利用该现象检测组织样液中的淀粉
D.使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时,可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试卷第2页,共6页27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D D A A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A C D A D D C
21.(1)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AB是真核细胞,CD是原核细胞
(2)系统
(3) A和D A含有叶绿体,D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自养
(4) 右上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详解】(1)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细菌)、D(蓝细菌)细胞是原核细胞,A(高等植物细胞)、B(高等动物细胞)是真核细胞。
(2)A是高等植物细胞,与B动物相比,A植物缺少系统这一生命系统层次。
(3)A含有叶绿体,D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他们是自养型生物。
(4)视野中的图像位于右上方,由于在显微镜下是倒像,所以实际上图像位于左下方,因此使用显微镜观察需要向右上方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2.(1) ①④ ②③ 暗 能
(2)右下方
(3)顺时针
(4)8
(5)B
【详解】(1)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则需要的放大倍数较小,而图中的镜头为①、②为目镜,放大倍数①是5×,②是16×,③、④为物镜,放大倍数③是40×,④为10×。因而可用镜头组合①④观察到数目较多的细胞;要想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则可用高倍显微镜,则可用的镜头组合为②③;在观察时,同一条件下,③比④的视野光线更“暗”,因为实际观察到的面积更小;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可用绿色植物叶片(如菠菜叶片)作实验材料,因为其中有大液泡,且含有叶绿体,因而可以吸水和失水,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2)用低倍镜观察根尖细胞分裂图像时,发现某分裂细胞处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把它移到视野中央,装片移动方向是向右下方移动,因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
(3)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显微镜下呈倒像,上下倒,左右倒,若高倍镜下观察到叶绿体围绕液泡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中叶绿体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
(4)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32个细胞,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因此,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扩大了4倍,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32/4=8个。
(5)视野中能看到的异物可能存在于三个地方,目镜、物镜、装片上,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则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即B正确。
故选B。
23.(1) Fe、Mn、B、Zn、Mo、Cu 水,蛋白质
(2) 自由水(自由水/结合水) 增强
(3) 水 无机盐
(4) 双缩脲 紫
(5) 苏丹Ⅲ 酒精
24.(1)Cu、Zn、Fe
(2) 离子 0.9% 等于
(3) 完全培养液 甲组植物叶片绿色,正常生长,而乙组植物叶片发黄,生长不正常 Mg为植物生长的必须元素。
【详解】(1) 细胞中的常见微量元素有Fe、Mn、B、Zn、Mo、Cu等,题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Cu、Zn、Fe。
(2)绝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部分是细胞内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和细胞外液相等,称为生理盐水。其浓度和血浆浓度大致相等,临床上一般多用于治疗脱水或术后补液等。
(3) Mg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实验目的是验证Mg是植物必需元素,因此自变量是是否含有Mg,因变量是植物的生长状况。乙组是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应加完全培养液。一段时间后观察,甲组植物叶片绿色,正常生长,而乙组植物叶片发黄,生长不正常。由此可得出结论:Mg为植物生长的必须元素。
25. 洗去浮色 橘黄 双缩脲试剂 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斐林 砖红色沉淀 水浴加热 3 方法3得到的提取液颜色为浅黄色,颜色干扰小;还原糖浸出充分
【详解】(1)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使用50%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产生紫色反应。
(3)①马铃薯提取液中含有葡萄糖等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②据表分析,三种马铃薯提取液制备方法中,方法3最符合检测还原糖的要求,原因是方法3得到的提取液颜色为浅黄色,颜色干扰小;还原糖浸出充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