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7)人体的四大系统(含解析)

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7)人体的四大系统(含解析)

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7)人体的四大系统
考情分析
课标解读 1.能够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能够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能够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 4.掌握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5.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6.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7.掌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意义。 8.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全国中考近两年考查情况 核心考点 试题分布 分数 热度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与合理营养 是选择题及大题挖空中常考试题 2分 ☆☆☆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呼吸过程 选择题:苏州市,13
大题:黔东南,19;湘潭,35 12分 ☆☆☆
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选择题:常州市,4 2分 ☆
呼吸系统组成与呼吸道的作用 选择题:北京市,10;昆明市,4 2分 ☆☆☆
肺部气体交换 选择题与大题中经常出现 2-12分 ☆☆☆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及安全输血 能说出血液的成分,血细胞的种类和功能,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说出输血的原则,描述各血型输血关系。 血液化验单在生活中常作为身体健康检测的,因此在中考中常与生活和健康结合、常设情景对这类知识进行考查;对心血管的结构与物质在体内运载的途径在中考中常结合图解进行考查。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血液的成分,血细胞的种类和功能,分析血常规化验单,血管的种类和功能。“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示意图”等常结合识图以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考查。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交换,营养物质的吸收、尿的形成、激素的分泌都与毛细血管有关,血液循环与上述知识相结合的题目在中考题目中较多出现。考查的命题点有:心脏的结构,心脏工作原理,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流经各器官或结构时物质变化。
血管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
心脏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描述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说出心脏的结构,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描述心脏的工作原理。
血液循环 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能说出血液流经各器官或结构时物质变化。
泌尿系统的组成 描述泌尿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肾单位的结构,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排泄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中考常见考点,考题多样,最常见的是结合尿液、原尿、血浆成分不同进行分析。考查的命题点有: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泌尿系统的组成,排泄的途径,血浆、原尿、尿液三种液体比较,考查肾单位与形成原尿和尿的场所,以综合题形式考查人体内尿的形成和排出原理,以识图题综合考查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活动。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能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学会根据尿常规化验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说出排尿的意义。
排泄的途径 能描述排泄的途径,区分排泄与排遗
备考指导 人体是四大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是中考试题中的高频考点,而且经常以综合题形式出现。学生需要对人体的内部结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题。
考点突破
1.我们吃的食物进入消化道会发生各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部分淀粉在口腔内分解为麦芽糖
B.蛋白质在胃内全部分解为氨基酸
C.脂肪经胆汁作用形成脂肪微滴
D.脂肪在小肠内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
A.用劣质槽头肉替代五花肉做梅菜扣肉预制菜
B.拒绝食用加入色素和甲醛的鸭血,否则会危害健康
C.有小部分腐烂变质的水果,削去腐烂部分后制成果切出售
D.盒装牛奶中加入大量添加剂,且不在包装袋上的成分中标注
3.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变量是唾液
B.在操作步骤③时,若将两试管放在温度为5℃的水浴中保温对实验没有影响
C.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
D.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4.《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如赤峰对夹、兰州拉面、嘉兴肉粽等,展示了我国多彩的饮食文化。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②是蛋白质的初步消化部位,在⑤中被消化成氨基酸
B.③是胰腺,其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C.④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通过血液运输到⑥
D.⑤是脂肪开始进行消化的器官
5.某同学今天的早餐包括鸡汤面、煎鸡蛋、炒青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条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可在人的口腔中被初步消化
B.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消化吸收后可用于人体组织的更新
C.青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吸收后主要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制定食谱时既要考虑饮食习惯,也要注意比例适当、营养全面
6.如图所示,图甲为某人在呼吸时胸廓容积与肺内气压关系的曲线图;图乙为他的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的a点,膈肌处于图乙的①状态
B.图甲曲线的c点,膈肌处于图乙的②状态
C.图甲曲线的abc段,膈肌舒张,位置上升
D.图甲曲线的cda段,膈肌处于图乙的②→①状态
7.体外膜肺氧合(ECMO)俗称人工肺,是一种为患者进行体外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医疗设备,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时,先用导管1将血液从人体静脉引出,通过装置后,血液经导管2回到人体的动脉。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合器”可为患者直接提供能量
B.“恒温器”可为患者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C.“导管2”中流动的是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D.“氧合器”可增加血液中氧气量和排出二氧化碳
8.人体细胞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必须经过如图中①②③等过程来完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B.②过程中,[a]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C.进入人体的气体和食物都需经过的结构是咽和喉
D.完成③过程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9.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B.在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C.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上下径由小变大
D.C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为0
10.当儿童或成年人因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挤压会导致被救者( )
A.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B.膈顶下降→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减小→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C.膈顶上升→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减小→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D.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
11.如图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图中曲线①和②可以表示的是( )
A.流经大脑的血液中,①表示氧气;②表示二氧化碳
B.流经肺泡的血液中,①表示二氧化碳:②表示氧气
C.流经小肠的血液中,①表示氧气:②表示营养物质
D.流经肾脏的血液中,①表示二氧化碳;②表示尿素
12.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丁代表心脏的四个腔,①—④代表血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心脏的四个腔中,心肌最发达的是丙
B.图中流动脉血的是②④乙丁
C.丁与④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
D.小肠吸收的水分运输到组织细胞时,至少经过甲2次
13.“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独创的诊法。如图所示,“切脉”主要触摸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下列有关桡动脉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管壁厚、弹性大,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跳次数相同
B.其内血流方向为A→B
C.其内流动的是含氧量高、颜色鲜红的血液
D.其在腕部分布较浅,输液可以选择此血管
14.下列有关输血和献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有无偿献血的义务
B.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C.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
D.O型血的人能输入任何血型的血
15.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绘制出了如下简图,其中①②③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为③②①
B.血管管壁的厚薄关系为③①②
C.血管②内的红细胞单行通过
D.血管③是动脉,血管①是静脉
16.某人身体不适到医院看病,做了血液常规化验后得到下面的化验单。通过分析数据可以推测他可能( )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No.0023677 姓名:×××性别:男年龄:29
化验项目 测定值 正常参考值
RBC(红细胞) WBC(白细胞) Hb(血红蛋白) PLT(血小板) 3.5×1012个/L 5×1011个/L 142g/L 210×109个/L 男:(4.0~5.5)×1012个/L. (4~10)×109个/L 男:120~160g/L (100~300)×109个/L
A.体内有炎症 B.患有贫血 C.容易形成血栓 D.凝血慢
17.如图为人体内某结构中的血液流动示意图,其中②表示器官或结构、①③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表示肺时,③中氧气丰富,血液颜色暗红
B.②表示小肠时,③中营养物质可能比①丰富
C.②表示肾小球时,①和③所代表的都是动脉
D.②表示心脏时,①中流动的不一定是动脉血
18.如图为尿液形成流程图,其中甲、乙表示结构,a、b表示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小球、甲和乙共同构成肾单位
B.a、b表示的液体分别为原尿和尿液
C.若用药物麻痹正常人的乙处,则b中会有蛋白质
D.血液流经肾脏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尿素减少
19.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乘组圆满完成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宇航员的生命活动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图甲是宇航员的资料照片,乙~丁为人体部分结构示意图,戊为两种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图甲:宇航员完成各种生命活动主要靠神经系统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图中①侧手臂肘部弯曲时,肱二头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
(2)图乙:宇航员的食品丰富,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丙:出舱活动消耗大量氧气。氧气进入肺的过程中,膈顶部的位置变化方向可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
(4)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图丁的__________(填字母),最终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机物的分解,为宇航员提供能量。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氧气含量的变化可用图戊中曲线__________表示。
(5)原尿中有葡萄糖而尿液中没有,这与肾小管的__________作用有关。
20.“羽世界●共蓉耀”。2024年4月27日—5月5日,“汤尤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在成都举办,经过激烈角逐,中国羽毛球男队、女队均获得冠军。图甲是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部分系统相互协调配合的示意图,图乙是运动员听觉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图甲中,运动员吸入氧气的过程a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运动员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_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状态。氧气进入运动员的组织细胞后,能用于分解细胞中的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为运动提供动力,细胞中发生该氧化分解过程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
(2)运动员产生的部分代谢废物,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经过__________(填图甲中的序号)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约为1.5L,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比赛中,现场观众的加油呐喊声,会刺激运动员__________(填图乙中的序号)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⑥]__________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4)运动员体内各系统能够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因为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这种自我调节包括__________。
21.在近代生理学发展史和生物材料应用中,对尿液形成过程的认识和医学应用经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
资料一:1842年英国的鲍曼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肾脏皮质肾小体内部有一团毛细血管组成的微小球体,外面包裹着一个囊状的结构,后面连接着弯曲的管道。他推测毛细血管球的作用是分泌水分到肾小囊腔,然后溶解和冲洗肾小管所分泌的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资料二:1844年路德维希观察到的肾脏结构与鲍曼基本一致,但是他认为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压力较高,使得血浆中除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可以从通透性高的毛细血管壁滤出,进入肾小囊腔。
资料三:1943年荷兰医生科尔夫材首先研制成功人工肾,后经许多科研工作者的改进,制成了现代多种多样的人工肾,可穿戴式人工肾有望成为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便携式设备,下图为可穿戴式人工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注:生物滤过器可滤过血浆中的尿素、无机盐等小分子,生物反应器对滤过液体具有选择性吸收功能。)
表:肾小球血浆和肾小囊腔液的成分
组别 成分(g/100mL)(g/100mL)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肾小球血浆 90 8.00 0.10 0.72 0.03
肾小囊腔液 98 微量 0.10 0.72 0.03
(1)鲍曼观察到的微小球体、囊状的结构分别为肾单位中____________。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用微细吸管刺入肾小体,吸取包囊内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结果如表,据表分析鲍曼和路德维希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推测,哪位科学家的更合理?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a.肾小囊腔液中的水分比肾小球血浆中的多
b.肾小囊腔液中的蛋白质比肾小球血浆中的少
c.肾小囊腔液中含一定量的葡萄糖、无机盐、尿素等物质
(3)穿戴式人工肾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据上图分析,生物滤过器相当于肾单位中的____________,生物反应器相当于肾单位中的____________及其周围毛细血管。图中的____________(从“A”“B”“C”中选填)中尿素含量最低;____________(从“A”“B”“C”中选填)中成分与尿液相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A正确。
B.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B错误。
CD.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CD正确。
故选B。
2.答案:B
解析:A.“槽头肉”上淋巴较多,会含有一些病毒和细菌,常吃危害健康,故A错误。
B.加入色素和甲醛的鸭血,会危害健康,故B正确。
C.水果会发生腐烂现象,去掉腐烂部分,未腐烂的部分也不能吃,因为腐烂的水果绝大部分已经被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侵蚀,这些有毒物质可以从腐烂部分通过果汁向未腐烂部分扩散,使未腐烂部分同样含有微生物的代谢物,而且有些真菌具有致癌作用,所以,水果尽管是已经去除了腐烂部分,剩下的仍然不可以吃,C错误。
D.盒装牛奶中加入大量添加剂,会危害身体健康;不在包装袋上的成分中标注,不符合题相关规定,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解析: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操作步骤③时,若将两试管放在温度为5°C的水浴中保温”,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降低,不能将淀粉全部消化导致2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而不是对实验没有影响,B错误;1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2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C正确;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D正确。
4.答案:C
解析:A.蛋白质的消化是从②胃开始的,⑤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A正确。
B.③是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含多种消化酶,B正确。
C.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胆汁通过导管流入⑤小肠后,对脂肪有乳化作用,C错误。
D.脂肪在⑤小肠中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D正确。
故选:C。
5.答案:C
解析:A.面条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口腔中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淀粉可在人的口腔中被初步消化,故A正确。
B.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消化吸收后可用于人体组织的更新,故B正确。
C.维生素不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故C错误。
D.制定食谱时既要考虑饮食习惯,也要注意比例适当、营养全面,合理营养,故D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析:A.图甲曲线的a点,胸腔容积小,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表示呼气结束的一瞬间,膈肌处于图乙的①状态,膈肌舒张,顶部上升,胸腔容积小,A正确。
B.图甲曲线的c点,胸腔容积大,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表示吸气结束的一瞬间,膈肌处于图乙的②状态,膈肌舒张,顶部下降,胸腔容积大,B正确。
C.图甲曲线的abc段,胸廓容积变大,表示吸气,膈肌收缩,位置下降,C错误。
D.图甲曲线的cda段,胸廓容积变小,表示呼气,膈肌舒张,位置上升,膈肌处于图乙的②→①状态,D正确。
故选C。
7.答案:D
解析:AD.“氧合器”相当于人的肺,可为患者直接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D正确;
B.“泵”可为患者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错误;
C.“氧合器”相当于人体的肺。血液流经氧合器时,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经氧合器排出;“导管2”中流动的是颜色鲜红的动脉血,错误。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①过程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张与缩小,从而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并非气体扩散作用,A错误。
B.②过程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二氧化碳浓度低于血液,所以使氧气(a)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从血液进入肺泡,而不是二氧化碳进入血液,B错误。
C.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气体和食物都要经过咽。但喉是气体进出的通道,食物不经过喉,C错误。
D.③过程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组织细胞内氧气浓度低于血液,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血液,所以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扩散进入血液,完成此过程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C曲线图中,BC段(B.C两点除外)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肠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10.答案:D
解析: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膈顶上升)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所以,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导致被救者: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由此可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D
解析:A.流经大脑组织细胞的血液中二氧化碳无机盐等代谢废物增多,氧气减少,A错误。
B.从流经肺泡的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图示不符合物质变化情况,B错误。
C.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会显著增多;流经小肠的血液循环部分是体循环的一部分,因此,血液流经小肠后,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会增多,C错误。
D.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成分发生的变化是氧气、养料、尿素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A.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的四个腔中,心肌最发达的是丁左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行程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A错误。
B.图中流动脉血的是②肺静脉和④主动脉,以及乙左心房和丁左心室。肺静脉中流动的是从肺部吸收氧气后的动脉血,主动脉中流动的是从左心室泵出的动脉血。左心房接收的是肺静脉中的动脉血,左心室则泵出动脉血到主动脉,B正确。
C.丁(左心室)与④(主动脉)之间确实有瓣膜,但这些瓣膜是动脉瓣,而不是房室瓣。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用于防止血液从动脉倒流回心室。房室瓣则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用于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回心房,C错误。
D.小肠吸收的水分首先进入小肠周围的毛细血管,然后经过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甲),再通过右心室(丙)泵入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在肺部,水分不会直接参与气体交换,但会随血液流动到左心房(乙),再通过左心室(丁)泵入主动脉,最终分布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供组织细胞使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水分从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只算一次经过甲(右心房),而不是两次,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脉搏指的是动脉的搏动,可以在桡动脉处测得。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一致的。动脉血管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概念、组成及功能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大多数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A正确。
B.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桡动脉内血流方向如图为A→B,B正确。
C.桡动脉内流动的是含氧量高、颜色鲜红的动脉血,C正确。
D.其在腕部分布较浅,输液一般选择静脉血管,D错误。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我国鼓励无偿献血,年龄是18-55周岁,男体重大于等于50公斤,女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经检查身体合格者,都可以参加献血。故A正确。
B.大量输血时应输同型血,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故B正确;
C.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少量失血会刺激人体的造血功能,因此献血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C正确。
D.O型血的人可以输入O型血,故D错误。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A.一般情况下,在图中的三种血管中,③动脉血管血压最高,血流速度最快;①静脉血管血压较高,血流速度较慢;②毛细血管血压最低,血流速度最慢。因此,图中三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为:③>①>②,故A错误。
B.在图中的三种血管中,③动脉血管管壁最厚,弹性最大;①静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较大;②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弹性最小。因此,图中三种血管管壁的厚薄关系为:③>①>②,故B正确。
C.由图可以看出,图中血管②血管内的红细胞单行通过,该血管为毛细血管。在三种血管中,毛细血管的管壁最薄,管腔最细,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与物质交换相适应,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故C正确。
D.根据分析和题图可以看出,①血管是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为静脉;②血管只允许单行细胞通过的血管,为毛细血管,③血管是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为动脉,故D正确。
故选A。
16.答案:B
解析:该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而其他指实验结果和结论标均正常。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增多通常提示体内有炎症或感染。因此,可以推测该患者体内可能有炎症。
17.答案:A
解析:A.②表示肺时,③是肺静脉,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氧气丰富,血液颜色鲜红,A错误。
B.②表示小肠时,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③中营养物质可能比①丰富,B正确。
C.②表示肾小球时,①是入球小动脉,③是出球小动脉,①和③所代表的都是动脉,C正确。
D.②表示心脏时,①是流入心脏的血管,是静脉血管,但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D正确。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尿液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 时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原尿。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成分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又回到了血液循环系统,剩余的水、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在肾小管末端形成尿液。尿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说明可能是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发生了病变,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血细胞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蛋白质和血细胞,故在尿液中发现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因此从图中可知甲是肾小囊,乙是肾小管;ab表示的液体分别是原尿和尿液;由于肾小管与蛋白质的吸收没有关系,若用药物麻醉肾小管,b中不会出现蛋白质;血液流经肾脏后,消耗了氧,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经过肾脏,形成了尿液,因此尿素减少。
故选:C。
19.答案:(1)反射;收缩
(2)④
(3)b
(4)B;d
(5)重新吸收/重吸收
解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神经系统在调节过程中,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当手臂肘部弯曲时,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
(2)宇航员的食品丰富,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④小肠。
(3)当宇航员吸气时,膈肌会发生收缩,b膈顶部会向下移动,即下降。这一动作使得胸腔的容积增大,胸腔内的气压降低,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空气会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完成吸气过程。
(4)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后,会参与肺循环,随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B是左心房;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氧气从血液中释放到组织细胞中,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会逐渐减少,可以用d表示。
(5)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则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最终排出的尿液中并不含有葡萄糖。
20.答案:(1)呼吸运动;收缩;线粒体
(2)①;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3)⑤;听觉神经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解析:(1)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氧气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后,在细胞的线粒体内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的能量用于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及维持体温。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通过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无机盐和尿素。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约为1.5L,主要原因是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3)接受声音的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耳蜗属于感受器。听觉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⑤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⑥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4)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在人体内,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这种自我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1.答案:(1)肾小球、肾小囊
(2)路德维希;c
(3)肾小球;肾小管;B;C
解析:(1)鲍曼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球体和囊状结构,分别对应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肾小囊。
(2)根据表格数据,我们可以对比鲍曼和路德维希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推测。分析数据发现,肾小囊腔液中的水分确实比肾小球血浆中的多,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哪位科学家的推测更合理。然而,肾小囊腔液中的蛋白质比肾小球血浆中的少,这一发现支持了路德维希的推测,即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压力较高,使得血浆中除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可以从通透性高的毛细血管壁滤出,进入肾小囊腔。因此,路德维希的推测更为合理,判断依据是选项b。
(3)根据图示分析,生物滤过器在人工肾中起到了类似肾单位中肾小球的作用,能够滤过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无机盐等。而生物反应器则相当于肾单位中的肾小管及其周围毛细血管,对滤过液体具有选择性吸收功能。在图中,A处为生物滤过器的出口,此时液体中尚未经过生物反应器的选择性吸收,因此尿素含量相对较高。然而,经过生物反应器的处理后,B处液体中的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尿素等废物则继续流向C处。因此,C处液体中的成分与尿液相似,尿素含量也相对较高。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