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5)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含解析)

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5)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含解析)

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5)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考情分析
课标解读 1.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说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2.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说出植物的呼吸作用。3.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主要不同点。 4.举例说出新陈代谢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种子处理技术等)。
全国中考近两年考查情况 核心考点 试题分布 分数 热度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选择题中某一选项 0.5分 ☆
蒸腾作用及应用 选择题:北京市,8;海南省,6 2分 ☆
光合作用及应用 选择题:昆明市,7;淄博市,5; 2分 ☆☆☆
呼吸作用及应用 选择题:绥化市,8;新疆,1;晋中,12; 2分 ☆☆☆
光合与呼吸综合 以读图填空题或实验题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分值占比很大 12分 ☆☆☆
备考指导 绿色植物新陈代谢包括蒸腾作用、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其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中考考试中的重点及难点题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通常会综合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存在相互利用的关系即碳循环。因此曲线题是此类试题的常考题型,也是备考的重点题型。
考点突破
1.树洞画女孩王月绘树洞画轰动全国,央视称其“感动冬天”,三台郪江是春秋战国时期郪王国的都城,那里有很多千年古树,有的树心已经朽烂,变成空心洞。可是,这样的古树还是照样枝繁叶茂。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 )
A.全部韧皮部 B.部分韧皮部
C.全部木质部 D.部分木质部
2.为探究植物蒸腾速率,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装置的气泡会向左移动
B.装置上侧装置的油层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C.实验中水分的出口是叶片上的气孔
D.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用于光合作用
3.某小组设计了甲、乙、丙三套装置,并实施有关植物三大生理作用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甲可用于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B.装置乙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起来
C.装置丙光照时透明袋内壁出现小水珠,即可证明燕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
D.将装置丙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打开阀门,挤压透明袋,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如图是玉米植株置于一定条件下,24小时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曲线。及某兴趣小组绘制的4幅叶肉细胞内二氧化碳(用CO2表示)利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细胞内两种能量转换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B(不包括B点)段对应的是图四表示的过程
B.从B点到E点(不包括B和E点)段对应的是图二表示的过程
C.C点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
D.B、E两点对应的是图三表示的过程
5.如图是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的生理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装置甲放在光下,①中产生气泡,证明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时也能吸收二氧化碳
B.用装置乙探究光合作用,②③内分别盛有清水和酒精,④内碘液用于染色
C.若将装置丙放在光下,蜡烛会燃烧更长时间
D.装置丁中蜡烛熄灭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6.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不正确的是( )
A.0时附近,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B.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该植株一昼夜内在b点时有机物总量积累最多
D.13时以后,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
7.小秦知道了新疆哈密瓜甜的原因后,想探究夜间温度对苹果含糖量(“糖心指数” 越高,含糖量越高)的影响,于是在家人的帮助下,选取同一果园长势相近的果树,分两组进行探究。依据下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摘果日期越晚,含糖量越低 B.夜间温度升高,含糖量降低
C.1组含糖量均高于2组 D.1组夜间有机物消耗少于2组
8.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二氧化碳相对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加,光合作用持续增强
B.在d点之前,甲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图中f点时,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相等
D.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温度适度上升,a、b点位置会下移
9.小明利用下图装置探究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特点,氧气检测仪上显示的数值变化为装置甲中几乎不变、装置乙中减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B.打开开关,挤压瓶身,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都明显变浑浊
C.实验结论之一:新鲜豆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生产上,贮藏粮食时降低氧气浓度属于促进生物的呼吸作用
10.下列有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B.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呼吸作用对生物圈中氧气的含量没有影响
D.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11.我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中和意味着可以抵消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
B.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产生二氧化碳
D.实现碳中和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无关
12.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以下对森林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水,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B.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只能为消费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C.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的一氧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D.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13.我国积极统筹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B.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D.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有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14.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将等量的黄豆芽置于如图实验装置中,打开氧气检测仪,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甲是装置乙的对照实验
B.装置乙中的氧气浓度高于装置甲
C.打开开关后挤压瓶身,装置乙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甲不浑浊
D.实验表明新鲜的黄豆芽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15.小爱同学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素
B.乙装置中试管收集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D.将丁装置中萌发的种子换成煮熟的种子,燃烧的蜡烛也会立刻熄灭
16.某同学研究绿色植物生理作用和种子萌发的实验,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只需要对叶片的正面进行遮光操作
B.乙装置中,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C.丙装置中,向漏斗内倒水的目的是排气,让气体进入试管
D.丁装置中出现的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产生了二氧化碳
17.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将银边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用黑纸遮盖在②处的上下两面,移至光下几小时后,取下叶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脱色是为了去除叶绿素 B.①、②两处均产生了淀粉
C.本实验中有两组对照实验 D.实验可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18.如图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①③④②
B.①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C.③中用黑纸片遮盖部分叶片的作用是形成对照
D.④中小烧杯和大烧杯内的液体分别为清水和酒精
19.垄沟种植是马铃薯常用的耕种方式,图二ABC表示马铃薯植株的三大生理活动,图三是某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小组利用马铃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某一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结果表明,垄沟种植马铃薯能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产30%左右。原因是垄和沟都是直的,有利于通风,可以为图二中的[ ]____________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__。
(2)垄高沟低,既便于排出田里多余的水,又增大了土壤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这都可以使根得到充足的____________,用于进行[ ]____________,释放能量,供根生长所需。
(3)图三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见光部分变蓝色,证明马铃薯叶片在光下产生了____________。马铃薯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是植物体通过叶片和茎的____________运输而来的。
20.下图表示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过程,请据图分析作答:
(1)该实验首先要消耗掉叶片内的有机物,通过图_____________(填序号)步骤可达到此目的;
(2)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遮盖起来,另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起到_____________作用,然后把该叶片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如图②所示。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
(3)在“酒精脱色”步骤中,将绿叶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使______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
(4)经过图④所示步骤的处理后,叶片变成蓝色的是_____________(填“遮光”或“未遮光”)部分,原因是绿叶在光下制造了_____________,该过程中滴加的指示剂是_____________。
(5)在①暗处理中,植物不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约106亿吨)。“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请根据下图,解释植物在“碳中和”中发挥的作用。
(1)图甲表示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动,其中①表示____,②表示____,③表示____。
(2)植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____,通过图甲中___生理活动制造____物,释放出____,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碳中和”。
(3)图乙____时间段,植物可以进行图甲①生理活动,图乙____时间段,植物既进行图甲①生理活动,又进行图甲③生理活动。
(4)图甲③生理活动必须在____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植物在夜间释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比白天的____。
(5)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学生可从哪些小事做起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植物是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树表层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中的筛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没有树心的树,仍然可以获得养料,还能继续活下去。但是一旦树木没有了树皮(或韧皮部),也就割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会死亡。所以树心已经朽烂,变成空心洞。可是,这样的古树还是照样枝繁叶茂,朽烂掉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部分木质部。故选D。
2.答案:D
解析: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A、装置中的植物吸收水槽中的水进行蒸腾作用,因此实验过程中装置的气泡会向左移动,A正确。B、油层隔离了水和空气,因此上侧装置的油层可减少水分的蒸发,B正确。C、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故实验中水分的出口是叶片上的气孔,C正确。D、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D。
3.答案:C
解析:A.甲装置选取一个叶片部分遮光,设置的是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用于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A正确。
B.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特性。乙装置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B正确。
C.丙装置与一个叶片较少的装置作对照,光照时丙装置的透明袋内壁出现较多小水珠,可证明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C不正确。
D.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黑暗处的绿色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将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一昼夜,打开阀门,挤压透明袋,其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正确。
故选C。
4.答案:D
解析:A.甲图中A—B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而图四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可见,甲图中A—B(不包括B点)段对应的应该是图二表示的过程,A错误。
B.从B点到E点(不包括B和E点)段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图二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可见,从B点到E点(不包括B和E点)段对应的应该是图四表示的过程,B错误。
C.6点到18点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18点以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而E点是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C错误。
D.图三表示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相等,可见,B、E两点对应的是图三表示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5.答案:A
解析:A.将甲装置放在光下,金鱼藻光合作用加强,①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证明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不能证明也能吸收二氧化碳,故A错误。
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且酒精不能直接加热;淀粉遇碘变蓝,因此用乙装置探究光合作用,②③内分别盛有清水和酒精,④内稀碘液用于染色,故B正确。
C.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因此若将丙装置放在光下,植物光合作用加强产生氧气,使蜡烛会燃烧更长时间,故C正确。
D.蜡烛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因此丁装置中蜡烛熄灭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故D正确。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根据题图,0时,光照强度为0,故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根据题图,a、c两点是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曲线的交点,说明这两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
C.根据题图,图中abc段的光合作用强度都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故植物的有机物始终在积累,因此,c点有机物总量积累最多,C错误。
D.根据题图,13时后,由于光照强度过强,为避免体内水分的过度散失,叶片上的气孔会部分关闭,导致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D正确。
故选C。
7.答案:B
解析:A.结合图片可知,摘果时间越晚,含糖量越高,A错误。
B.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呼吸作用强,消耗有机物多,含糖量少,1组夜间采取盖膜保温,温度升高,含糖量比2组夜间不盖膜的低,由此可知,夜间温度升高,含糖量降低,B正确。
C.结合图片可知,1组含糖量的曲线都是位于2组的下面,因此1组含糖量均低于2组,C错误。
D.1组含糖量均低于2组,说明1组的夜间有机物消耗比2组多,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解析:A.从图中可见当光照强度足够大时,曲线趋于平缓,光合作用不再“持续增强”而是趋于饱和,A错误。
B.在d点之前,虽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较低,甚至低于其呼吸作用强度,导致净光合作用为负值,但这并不意味着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际上,在光照条件下,甲植物仍然在进行光合作用,只是产生的氧气量被呼吸作用消耗了,B错误。
C.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未出植物体又被光合作用利用,这时在光照下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称为表观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具体表达为:光合作用消耗总二氧化碳=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见,在光照强度为零时,甲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比乙植物更多;在图中e点时,甲乙两植物的表观光合速率相等。说明,f点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强度比乙植物的更强,C错误。
D.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温度、氧气的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即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温度越低呼吸作用就越弱。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温度适度上升,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大,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因此a、b点位置会下移,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A.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A错误。
B.装置甲中煮熟的豆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装置甲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而装置乙中的新鲜豆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错误。
C.由于装置乙中的豆芽是活的,它们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氧气检测仪上显示的数值变化为装置甲中几乎不变、装置乙中减小说明新鲜豆芽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C正确。
D.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生产上,贮藏粮食时降低氧气浓度属于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A正确。
B.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所以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放出二氧化碳,B正确。
C.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吸收氧气,对生物圈中氧气含量有影响,C错误。
D.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多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因此,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2.答案:C
解析:A.生物圈的水循环是大自然中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环节,在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进行蒸腾作用,吸收水分、运输水分、散失水分,从而提高了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A错误。
B.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能为自身和其它生物(包括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B错误。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C正确。
D.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开发和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细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物质和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物质循环是往返循环,B错误。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C正确。
D.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所以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意义,D正确。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A.装置甲和装置乙的区别在于是否煮熟黄豆芽。煮熟的黄豆芽(装置甲)由于细胞已经死亡,不再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可以作为新鲜黄豆芽(装置乙,能进行呼吸作用)的对照实验,A正确。
B.由于装置乙中的黄豆芽是活的,它们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乙中的氧气浓度会低于未经呼吸作用消耗的装置甲(煮熟的黄豆芽不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B错误。
C.装置甲中煮熟的豆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装置甲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而装置乙中的新鲜豆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把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入甲和乙两个装置,甲装置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而乙装置中的蜡烛熄灭,说明黄豆芽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由甲乙装置中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结论,新鲜的豆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A.图甲中,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停留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这部分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色,这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甲装置没有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素”,A错误。
B.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所以,乙装置收集的气体是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错误。
C.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C正确。
D.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图丁里面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消耗了,因此该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不会消耗氧气,因此蜡烛会照常燃烧,D错误。
故选C。
16.答案:C
解析:A.该实验就是以“光”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因此要对叶片的上下两面都进行遮光,使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形成对照,A错误。
B.在光下,该装置中的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B错误。
C.丙装置所示的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瓶内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消耗了,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时倒水的目的是为了将瓶内的气体排入试管,C正确。
D.丁装置所示的实验:燃烧的蜡烛放入瓶内后立即熄灭,说明瓶内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消耗了,D错误。
故选C。
17.答案:B
解析:A.酒精脱色是为了去除叶绿素,因为叶绿素呈绿色,会影响后续滴加碘液后对淀粉显色情况的观察,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从而达到脱色目的,A正确。
B.①处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②处遮光部分没有光照,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所以①、②两处均不能产生淀粉,B错误。
C.本实验中有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①和③,变量是叶绿体,可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另一组是②和③,变量是光照,可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C正确。
D.②处遮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③处有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对比②和③可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D正确。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④中小烧杯内的液体是酒精,用于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大烧杯内的液体是清水,用于水浴加热,D错误。
19.答案:(1)C光合;二氧化碳
(2)氧气;B呼吸
(3)酒精脱色;淀粉(有机物)筛管
解析:(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垄和沟都是直的,有利于通风,可以为C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2)植物根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氧气来自空气中。所以垄高而沟低,既便于排出田里多余的水,又增大了土壤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这都可以使根得到充足的氧气,用于进行B呼吸作用。
(3)图三实验步骤是酒精脱色,目的是将绿叶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淀粉遇碘液变蓝,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见光部分变蓝色,证明马铃薯叶片在光下产生了淀粉。
植物筛管主要存在于维管束中的韧皮部和木质部,起到将养分从叶片向其他部位(如根部和果实)运输的重要作用。马铃薯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是植物体通过叶片和茎的筛管运输而来的。
20.答案:(1)①
(2)对照;光照
(3)叶绿素
(4)未遮光;淀粉;碘酒(或“碘液”)
(5)A
解析:(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中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图①暗处理可达到此目的。
(2)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因此,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遮盖起来,另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起到对照作用,然后把该叶片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如图②所示。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
(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所以酒精逐渐变为绿色溶液,原因是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因此,在“酒精脱色”步骤中,将绿叶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4)经过图④染色所示步骤的处理后,叶片变成蓝色的是未遮光部分,原因是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叶片遮光的部分滴加碘溶液不变蓝色,因为叶片缺少光照,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该过程中滴加的指示剂是碘液。
(5)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是细胞的线粒体内,只有是活细胞时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因此,在①暗处理中,植物不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故选A。
21.答案:(1)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
(2)水分##水;③;有机;氧气
(3)AI;BH
(4)光照;多
(5)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出行,选择使用节能灯具、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用电好习惯
解析:(1)图甲中,①是呼吸作用,这是植物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②是蒸腾作用,这是植物体内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③则是光合作用,这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图甲中的③光合作用生理活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对于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至关重要,因此植树造林等增加绿色植被的措施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3)观察图乙,可以看出在A-时间段,植物可以进行①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时刻都进行)。而在B-H时间段(有光照,且BC段和GH段: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CG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点和G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既进行①呼吸作用,又进行③光合作用。
(4)③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由于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而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时会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在夜间释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比白天要多。
(5)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出行,这样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还可以选择使用节能灯具、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以及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用电的好习惯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做到,将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