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10)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含解析))

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10)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含解析))

2025届中考生物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10)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考情分析
考点要求 新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动物的运动 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中明确列出“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牵拉着骨围绕关节进行的” 动物的运动考点常以选择题、综合题等形式考查,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等以文字、图形等形式呈现。 动物的行为考点考点常以选择题、综合题等形式考查,重点考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判断、学习行为的特征等内容。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多结合生态保护情境。
动物的行为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出社会行为的特征,了解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考情分析
1.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对觅食、御敌和繁衍意义重大。下列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壁虎遇到危险时会断尾求生
B.蜜蜂跳舞
C.长尾猴发现天敌时向同伴发出示警声
D.老虎用尿液划定领地范围
2.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能体现先天性行为的是( )
A.望梅止渴 B.老马识途 C.鹦鹉学舌 D.作茧自缚
3.每年罗平油菜花盛开的时节,都会吸引外地的养蜂人来“追花酿蜜”,养蜂人带来的蜜蜂对油菜花的作用主要是( )
A.促进开花 B.防治害虫 C.提供养料 D.帮助传粉
4.某同学接快速飞过来的篮球时不得要领,造成手受伤。下图是他受伤部位的X光片,他手部骨头可能发生了( )
A.骨折 B.脱臼 C.骨裂 D.骨质增生
5.某生物小组开展“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获得如图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取食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训练次数越多,小鼠获取食物所用的时间越长
C.2月龄小鼠比1月龄小鼠获取食物所用的时间更短
D.神经系统发育越完善,动物学习能力越弱
6.做眼保健操过程中,涉及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的协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坚持做眼保健操,对预防近视有一定的作用
B.做眼保健操时,离不开神经系统复杂而精巧的调节
C.做眼保健操时,手臂屈肘,肱二头肌肌群舒张
D.做眼保健操时,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牵引其附着的骨绕骨连结活动
7.某同学在课外劳动实践时,完成松土这一动作,包括以下步骤:①骨骼肌收缩;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③骨绕关节转动;④相应的骨受到牵引。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
8.模型构建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某同学利用木板、螺丝、松紧带等材料制作了一个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如图所示。木板、螺丝、松紧带分别代表运动中的( )
A.骨、肌腱、关节 B.骨、肌腱、骨连结
C.骨、关节、骨骼肌 D.骨、骨骼肌、骨连结
9.下列关于投篮动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成该动作需要骨骼肌提供动力
B.投篮过程需要多个系统协调完成
C.动作①和②的完成都需肘关节参与
D.动作②将篮球扔出时肱三头肌为舒张状态
10.下列关于动物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结组成
B.人体完成某项动作至少要有两组肌肉配合
C.运动的产生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D.哺乳动物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就能实现运动
11.如图为失去雏鸟的红雀连续给浮到水面求食的金鱼喂食。下列对红雀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先天性行为
②学习行为
③由遗传物质决定
④由环境因素决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对下表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51 28 4
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
B.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这种行为只由遗传物质决定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13.“引体向上”是锻炼臂肌、腹肌、背肌等骨骼肌群的一项简单的体育健身活动,在完成该项动作时,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需要通过骨,关节和肌肉的灵活配合才能完成
B.不仅需要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等其他系统的参与
C.一块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需附着在同一块骨上,以牵拉骨产生运动
D.四肢外的关节活动范围大,使运动更加灵活
14.握拳时大拇指要向手心运动。如图是人右手掌心面骨骼及部分肌肉示意图,叙述错误的是( )
A.握拳时拇收肌处于收缩状态
B.握拳骨骼肌牵拉骨绕着关节运动
C.拇短掌肌两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D.握拳动作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
15.为防止野猪糟蹋庄稼,农民在田边的高树上安装高音喇叭,播放狮啸虎吼的录音。野猪头几次听到喇叭响纷纷逃窜,时间久了竟置若罔闻。下列相关的判断不正确的( )
A.播放录音意在制止野猪的取食行为
B.喇叭一响,野猪纷纷逃窜是社会行为
C.野猪对录音置若罔闻是学习行为
D.播放录音利用了野猪的防御行为
16.动物能利用动作、声音和气味等给同伴传递信息。下列动物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蚂蚁通过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
B.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C.蝶蛾类雌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
D.小狗通过尿液标记“领地”
17.甲图表示投篮动作,乙图是骨骼肌牵拉骨运动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动作①到动作②的过程,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乙图中⑤模拟关节,关节既牢固又灵活,适于完成各种动作
C.乙图中④舒张,③收缩牵引①②绕着⑤运动,可模拟完成屈肘动作
D.甲图中投篮动作不仅靠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其它多个系统的配合
18.校园内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甲、乙两图分别是关节和骨骼肌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关节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B.关节的灵活性只与6有关
C.能够收缩为运动提供动力的是骨骼肌
D.一块骨骼肌由7和9固定在同一块骨上
19.骑自行车是人们喜爱的有氧运动之一。骑车时需要合适的车把和鞍座高度、科学的姿势和用力方式等,这样可以避免造成膝关节损伤。请据图回答问题:
(1)骑自行车时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__________组肌肉相互配合。
(2)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构成,其中__________将骨骼肌的两端连在不同的骨上。
(3)骑自行车屈肘时,肱二头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肱三头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两空均填“收缩”或“舒张”)。
(4)骑自行车时,关节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其位于关节结构的[ ]__________中。关节周围由[ ]__________包裹着,使关节更牢固([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5)蹬车时除了运动系统参与外,还需要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和控制。骑自行车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的供应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__________系统(运输物质)等系统的配合。
(6)人的运动系统由骨、肌肉和关节组成,请简单描述运动产生的过程:__________。
20.“骑”聚天全,破风前行!10月29日,2024年“环茶马古道”雅安公路自行车赛骑进“二郎山下水涧天全”,来自国际国内的顶尖选手上演了精彩的激情与速度大戏,经过1小时10分钟的激烈比赛,天全赛段圆满完赛。
(1)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__________构成。骑行时,运动员相应__________收缩牵拉骨绕__________转动,完成蹬车运动。骑行不仅依赖运动系统的参与,还依赖__________的调节以控制骑行的速度。
(2)图一中参赛选手举起双臂庆祝即将取得的胜利,此时,他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处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状态。比赛取得胜利离不开平时的艰苦训练,运动员经过训练,图二中的[ ]__________增厚,从而增加了关节的牢固性。
(3)长时间高强度的骑行会造成膝关节负担过重,导致图二中[ ]__________磨损,增加骨与骨之间的摩擦。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部分患者膝关节损伤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图三)可知,导致膝关节损伤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占比最高的是__________。该调查结果对你进行体育运动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1.2023年3月1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封面文章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谭垦研究团队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揭示出了蜜蜂在蜂群中掌握“摇摆舞”的一个关键要素。他们发现,这套交流系统并非像过去以为的那样是完全天生的,后天的社会化学习也十分重要。外出侦查花蜜或花粉的工蜂回到蜂巢后,会在同伴面前跳“摇摆舞”,该舞蹈可指示蜜源的位置,但指示方向如果存在误差,就会影响蜂群获取食物的效率。为探究蜜蜂如何跳出指示方向精准的“摇摆舞”,某研究人员再现了谭垦研究团队的实验设计,将“羽化”仅一天的新工蜂作为观察对象标记后,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蜂群特征 观察被标记的新工蜂跳“摇摆舞”的时间点
A蜂群 完全由新工蜂构成 第一次跳舞(A1) 连续采蜜20天后(A2)
B蜂群 由新工蜂和有经验的老工蜂构成 第一次跳舞(B1) 连续采蜜20天后(B2)
(1)“摇摆舞”是蜜蜂利用动作在群体中进行__________的一种方式。A蜂群中没有老工蜂,但它们仍可通过跳“摇摆舞”指示蜜源的位置,说明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对比__________两组实验说明向有经验的个体学习,可以降低工蜂第一次跳舞的偏离角度,对比A1和A2两组实验,工蜂跳“摇摆舞”指示蜜源方向的精准度在提高,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实验选用“羽化”仅一天的新工蜂作为观察对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4)蜜蜂是一类典型的具有__________的动物。许多人都有过被蜜蜂蜇的经历。蜇人的蜜蜂是蜂群中的工蜂。当工蜂遇到敌害时,不得已会使用螯针,螯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一起拉出,很快这只工蜂就会死去,请你解释工蜂的这种行为具有的意义是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壁虎遇到危险时会断尾求生,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壁虎通过断尾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从而逃脱。然而,这种行为并不涉及信息的交流,它更多的是壁虎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A符合题意。
B.蜜蜂跳舞是蜜蜂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它们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来传递关于食物来源的方向和距离的信息。这种交流方式对于蜜蜂群体的觅食活动至关重要,B不符合题意。
C.长尾猴发现天敌时向同伴发出示警声,这是一种声音交流方式。长尾猴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来警告同伴天敌的到来,从而帮助群体共同应对威胁。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动物的御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C不符合题意。
D.老虎用尿液划定领地范围,这是一种化学交流方式。老虎通过在领地边缘留下自己的尿液来标记领地,其他老虎通过嗅闻这些尿液来识别领地的主人并避免侵犯。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动物的领地行为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D
解析:ABC.“望梅止渴”、“老马识途”、“鹦鹉学舌”都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ABC不符合题意。
D.“作茧自缚”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一种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蜜蜂并不能直接促进植物开花。植物的开花通常是由其内部的生物钟和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共同调控的,A错误。
B.虽然蜜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并不直接防治害虫。蜜蜂主要通过传粉来促进植物的繁殖,而不是通过捕食或驱赶害虫来保护植物,B错误。
C.蜜蜂并不直接为植物提供养料。它们通过采集花蜜和花粉来制作蜂蜜和蜂蜡等食物,但这些食物是供蜜蜂自己食用或用于繁殖的,并不是直接提供给植物的养料,C错误。
D.蜜蜂是众所周知的传粉昆虫。它们在采集花蜜和花粉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上,从而促进了植物之间的传粉。对于油菜花这样的虫媒花来说,蜜蜂的传粉作用尤为重要,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A.骨折通常表现为骨骼的断裂或碎裂,常伴随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X光片中未见此类现象,故排除骨折,A错误。
B.脱臼通常是指关节脱离其正常位置。在X光片中脱臼会表现为关节错位或关节之间的间隙变化。根据所给的X光片,明确有骨头移位,故判断为脱臼,B正确。
C.骨裂是指骨头上出现细小裂缝,但不完全断裂,因此在X光片上其表现为极细小的线条,往往不易察觉。而题目中的X光片中明确有骨头移位,符合脱臼而非骨裂的现象,C错误。
D.骨质增生指的是骨头上长出额外的骨质沉积,通常表现为骨头边缘的增厚或隆起,且该过程常见于中老年人慢性退行性变。X光片中未见此类增厚或隆起,故排除骨质增生,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析:A.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A错误。
B.由图数据可知训练次数越多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越短,B错误。
C.由图数据可知2月龄比1月龄小鼠获取食物时间更短,C正确。
D.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新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作用获得。动物的学习行为主要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动物越高等,大脑越发达,动物的学习能力就越强,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解析:A.眼保健操可以缓解眼睛疲劳,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达到预防近视的作用,故A正确
B.做眼保健操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其中神经系统调节起调节作用,故B正确。
C.做眼保健操时,手臂屈肘,肱二头肌肌群收缩,肱三头肌肌群舒张,故C错误。
D.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因此做眼保健操时,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牵引其附着的骨绕骨连结活动,故D正确。
故选C。
7.答案:A
解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某同学在课外劳动实践时完成松土这一动作,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①骨骼肌收缩,④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③骨绕关节转动。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C
解析: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所以,题图中:木板、螺丝、松紧带,分别代表运动中的:骨、关节、骨骼肌。故选C。
9.答案:D
解析:A.由分析可知,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则完成投篮动作需要骨骼肌提供动力,A正确。
B.动物的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因此投篮过程需要多个系统协调完成,B正确。
C.根据题图和分析可知,动作①和②的完成都需肘关节参与,肘关节起支点作用,C正确。
D.动作②时,人体的肘部伸展,此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D错误。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A.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包括关节、半可动骨连结和不可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故A正确。
BC.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至少需要两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故BC正确。
D.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故D错误。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①③:失去雏鸟的红雀连续给浮到水面求食的金鱼喂食,这种行为并不是红雀通过后天学习或经验积累得来的,而是它生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行为。这种行为是由红雀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①③正确。
②④:学习行为是动物在后天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模式,主要由环境因素决定。这种行为需要动物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适应,与先天性行为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然而,在题目描述的情境中,并没有提到红雀是通过学习或经验积累来形成给金鱼喂食的行为的,因此这种行为不属于学习行为。②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动物的绕道取食是由生活经验获得的,是一种学习行为,A正确。丙“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的学习能力最强,B正确。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C错误。动物越低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D正确。
13.答案:C
解析: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需附着在不同的骨上,以牵拉骨产生运动,C错误。
14.答案:C
解析:A.当握住拳时,大拇指要向手心运动,这需要拇收肌的收缩来实现。拇收肌的收缩会产生力量,使大拇指向手心方向移动,故A正确。
B.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后,就会收缩,并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握拳动作就是骨骼肌牵拉骨绕关节运动的一个例子,故B正确。
C.骨骼肌通常附着在两块不同的骨骼上,当骨骼肌收缩时,它会产生力量,通过肌腱等结构牵拉骨进行运动。如果拇短展肌两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那么它就无法产生牵拉骨进行运动的力量,故C错误。
D.握拳动作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反应,它需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才能完成。神经系统通过接收和解释来自大脑的信号,协调肌肉的运动,从而实现握手动作,故D正确。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A.由题干可知为防止野猪糟蹋庄稼,某地农民在田边的高树上安装高音喇叭,狮子和老虎都以野猪为食,可见播放录音意在制止野猪的取食行为,A正确。
BD.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它动物伤害的行为。因此,野猪头几次听到喇叭响纷纷逃窜,不属于社会行为(群体内没有组织和分工),是利用了野猪的防御行为,B错误,D正确。
C.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所以野猪时间久了对录音置若罔闻是学习行为,C正确。
故选B。
16.答案:B
解析:A.蚂蚁通过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这是利用化学物质(气味)进行信息传递,与声音无关,A错误。
B.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这是利用声音进行信息传递的典型例子。母鸡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来吸引小鸡,B正确。
C.蝶蛾类雌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这也是利用化学物质(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传递,与声音无关,C错误。
D.小狗通过尿液标记“领地”,这是利用化学物质(尿液中的信息素)进行信息传递,同样与声音无关,D错误。
故选B。
17.答案:A
解析:A.甲图中,动作①到动作②的过程是伸肘过程,此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A错误。
B.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乙图中,⑤模拟关节,关节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B正确。
C.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乙图中④肱三头肌舒张,③肱二头肌收缩牵引①②骨绕着⑤关节运动,可模拟完成屈肘动作,C正确。
D.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D正确。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A.关节在运动中主要起支点z作用,而不是杠杆作用。杠杆作用通常是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A错误。
B.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形成的密闭的关节腔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这些特点使关节具有灵活性。因此,关节的灵活性与6关节软骨、5关节腔内的滑液有关,B错误。
C.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肌腹是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受刺激而收缩,为运动提供动力,C正确。
D.肌腱是骨骼肌两端较细的部分,髋关节附在不同的骨上,有固定作用;因此,一块骨骼肌由7和9跨过关节,固定在相邻的至少两块骨上,D错误。
故选C。
19.答案:(1)两/二/2
(2)肌腱
(3)收缩;舒张
(4)③关节腔;②关节囊
(5)神经;循环
(6)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会收缩并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解析:(1)骑自行车时,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两组肌肉的相互配合。这是因为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的。
(2)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构成。肌腱是骨骼肌两端的结缔组织,它坚韧而有弹性,将骨骼肌的两端连在不同的骨上。这样,当骨骼肌收缩时,就能带动骨进行运动。
(3)骑自行车屈肘时,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而肱三头肌处于舒张状态。这是因为屈肘动作需要肱二头肌的收缩来拉动前臂向上弯曲,而肱三头肌则放松以允许这种弯曲发生。
(4)骑自行车时,关节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关节滑液由关节囊分泌,而主要在③关节腔中起作用。此外,关节周围由②关节囊包裹着,这使得关节更加牢固。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它紧密地包裹在关节的外面,对关节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
(5)蹬车时,除了运动系统参与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负责协调和控制肌肉的运动,以确保动作的准确和流畅。同时,骑自行车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的供应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消化系统负责提供营养物质,呼吸系统负责提供氧气,而循环系统则负责将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肌肉中。
(6)人的运动系统由骨、肌肉和关节组成。运动产生的过程是: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它会收缩并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和协调才能顺利完成。
20.答案:(1)骨、关节、肌肉;骨骼肌;关节(或骨连结);神经系统
(2)收缩;舒张;1关节囊
(3)4关节软骨;运动动作不规则;掌握运动动作要领,热身、配戴护具、强度适当等
解析:(1)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构成。这三者协同工作,使得人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在骑行时,运动员的骨骼肌通过收缩产生力量,这种力量牵拉骨,使骨绕关节进行转动。这种转动运动是骑行时蹬车动作的基础。
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需要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来精确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发送神经冲动到肌肉,使其收缩或放松。在骑行时,神经系统会根据运动员的意愿和当前的运动状态,调节肌肉的收缩力度和速度,从而控制骑行的速度。
(2)当参赛选手举起双臂庆祝即将取得的胜利时,他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处于收缩和舒张状态。这是因为举起双臂是一个需要肌肉力量克服重力的动作,肱二头肌作为主动肌会收缩,而肱三头肌则作为拮抗肌在此时舒张。
运动员经过训练,图二中的1关节囊会增厚,关节囊是连接两块骨的结缔组织,它的增厚可以增加关节的牢固性,使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能够更稳定地发挥。
(3)长时间高强度的骑行会造成膝关节负担过重,导致图二中4关节软骨磨损。关节软骨是覆盖在关节面上的一层光滑、有弹性的软骨组织,它能够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保护关节。一旦关节软骨磨损,就会增加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导致关节损伤。
根据生物兴趣小组的调查结果,导致膝关节损伤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运动动作不规则。这启示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掌握正确的运动动作要领,避免因为动作不规范而造成的损伤。此外,还可以采取热身、配戴护具、控制运动强度等措施来保护关节,减少损伤的风险。
21.答案:(1)通讯/信息交流;蜜蜂跳“摇摆舞”这一行为与遗传有关
(2)A1和B1;工蜂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
(3)避免其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学习行为
(4)社会行为/社群行为;有利于种群的生存繁衍
解析:(1)“摇摆舞”是蜜蜂利用动作语言在群体中进行通讯(或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是蜜蜂特有的通讯方式,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来传递关于蜜源位置的信息。
A蜂群中没有老工蜂,但它们仍可通过跳“摇摆舞”指示蜜源的位置,这说明蜜蜂跳“摇摆舞”这一行为与遗传有关,是蜜蜂生来就具备的一种能力。
(2)对比A1和B1两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B蜂群中有经验的老工蜂存在时,新工蜂第一次跳舞的偏离角度较小。这说明向有经验的个体学习,可以降低工蜂第一次跳舞的偏离角度,提高跳舞的准确性。
对比A1和A2两组实验,工蜂在连续采蜜20天后,跳“摇摆舞”指示蜜源方向的精准度在提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工蜂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它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更准确地通过舞蹈来传递蜜源位置的信息。
(3)实验选用“羽化”仅一天的新工蜂作为观察对象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其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学习行为。新工蜂由于没有经验,它们的跳舞行为更多地依赖于遗传和本能,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研究蜜蜂跳舞行为的先天性因素以及后天学习对其的影响。
(4)蜜蜂是一类典型的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它们之间分工明确,共同协作来完成各种任务。当工蜂遇到敌害时,会使用螯针进行防御。虽然这会导致工蜂牺牲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行为对于种群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保护种群免受敌害的攻击,还可以威慑其他潜在的威胁者,从而维护种群的稳定和安全。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