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中高级中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中高级中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齐市第八中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有着重视历史记载的传统,尤其是涉及上古时期带有传说色彩的史料记载,如都邑之地必有城垣,而考古学的发现却带来了关于上古时期“大都无城”的思考。这表明
A.考古发现更新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B.古代修史方法不当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C.考古资料可与文献资料相互补正 D.考古学主要关注社会上层的文化遗存
2.古人很早就开始利用铜器铭文研讨历史。汉代经学家曾以铭文作为立论根据,《礼记·大学》引用《汤盘》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祭统》载有《孔悝鼎》的全部铭文,并总结说:“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这表明,铜器铭文
A.承担了维系宗法制度的作用 B.彰显先代德治与变革精神
C为儒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D.具有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
3.以史书性质的演变而言,最初各国之史,尽由史官所写,其性质完全为官书,为贵族所垄断,私人无作史书者。苟其欲之,亦无史料足供撰述。及春秋之末,渐有私人著述,史书亦不外此例。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私学兴起推动了教育普及 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
4.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B.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
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
5.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来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不享有正式官吏应有的薪俸和升迁途径。这就是里吏。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职律文称“以其里公卒、土五(伍)年长而毋(无)害者为典、老”。据此可知
A.基层官员的产生具有早期民主色彩 B.选官加强了各阶层的流动
C.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D.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
6.表1是西汉前期部分封邑民户数量统计表。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王国问题亟待解决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D.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7.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8.曹操逼杀孔融、荀彧等人,世家大族在这样的形势下,暂时向曹魏政权屈服。曹丕在废汉建魏前夕,却不加留难地通过了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向政府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据此可知,曹丕实施“九品官人法”
A.缘于察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 B.激化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C.以获取世家大族政治支持为目的 D.使社会的流动性得到显著加强
9..北朝《齐律》列有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隋代《开皇律》称之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唐律疏议》对之进一步修订,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这些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政治统治中封建法律的儒家化 B.古代法律内容的完善与细密
C.佛教传播影响当时法律的制定 D.法律条文凸显人人平等特征
10.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据此可知,唐代两税法的实施折射出
A.政府严格控制户籍 B.人民生活的富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社会矛盾的缓和
11.有学者指出,募役法“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该学者认为,募役法
A.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B.致使宋代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 D.打击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
12.宋元以后,小麦取代小米成为北方人的主食。宋室南渡之后,都城临安的面食种类不下汴梁。仅蒸制食品就有五十多种,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羊肉馒头、千层饼、烧饼、春饼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这一现象缘于
A.大量的人口流动 B.饮食习惯的改变
C.种植结构的调整 D.农业生产力提高
13.明太祖时规定,典卖人典卖田十时,必须向官府纳税,在契约上加盖红色官印,形成“红契”并办理相关法律程序即可。这表明宋代
A.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B.政府放松土地买卖的限制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赋税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
14.明代何良俊认为:“先儒言经术所以经世务……舍五经而言学,则学非其学矣。”归有光也说过:“盖汉儒谓之讲经,而今世谓之讲道。夫能明于圣人之经,斯道明矣。”这说明当时
A.程朱理学走向衰落 B.空疏学风受到批评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
15.明清之际的张岱是私人修史的著名学者,在其《越中三不朽图赞》中选取人物最多的是关于理学、忠烈、忠杰、忠谏、孝烈、生孝等12目,以便“见道学诸公则自知有愧衾影,见忠节诸公则自惭有亏忠孝,见清介诸公则自恨纠缠名利,见文学诸公则自悔枉读诗书”。据此可知,张岱
A.主张重新建立儒家的伦理规范 B.提倡修史须有近代的思维方式
C.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 D.注重修史内容以实现经世致用
16.清初,统治者沿用前朝的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即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要经过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康熙时起,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官员们反复表白“唯有皇上,不知其他”。这一变化
A.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C.提高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题,第17题12分,第16题16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摘自《左传》
材料二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
——摘自《汉书》
材料三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
——摘自《唐会要》
材料四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摘自《明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8分)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奏汉以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张帝王将“民惟邦本作为治国之要”。汉代民本思想在继承和总结以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其显著特征就是关注民生。贾谊曾明确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且强调“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民本思想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民”,而是将民作为评价政绩的标准。唐初的魏征和李世民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节力役;息边争;不违农时;大办农业,使耕者有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赈灾百姓;慎刑罚。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家,既不像先秦民本思想家那样强调民在邦国中的地位,劝诫统治者要得民心,亦不像汉唐以后强调人民载舟覆舟的历史作用,他们所强调的是人民作为人的权利,尤其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
——摘编自赵树森《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并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高二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D B C C D C A C C A B B D B
17.(12分)
(1)刘康公: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得到运用;
汉文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德宗:藩镇割据,经济残破,百姓负担沉重;
明太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8分)
(2)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统治政策、时代潮流等。(4分)
18.(16分)
(1)内容:民为立国之本;爱民、重民、利民、教民、恤民;以仁政治民;明清时期出现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6分,答三点即可)
原因:先秦民本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基于现实统治的需要;汲取前代王朝灭亡的教训;政治家、思想家的推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措施: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实行青苗法;改革学校,培养人才。(3分)
原则:①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②理财为重;③教化为先;④注重实际(实事求是)(3分,答三点即可)。
19.(12分)
(1)礼仪教育与训练;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 (6分)
(2)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6分)
20.(12分)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进展·对外贸易与沟通;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进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进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