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生物学二轮复习 专题五 课时2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2025届高中生物学二轮复习 专题五 课时2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课时2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重点1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知识盘查】
1.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
提醒 ①真核生物DNA的非基因区发生碱基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突变的基因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
②自然条件下,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
③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间,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如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受精过程中也不发生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未引起生物性状改变的三大原因
3.与细胞癌变有关的2个注意事项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一类正常基因,共同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调节作用。
(2)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涉及一系列的原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致癌突变的积累。
4.几种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的常考类型
5.“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提醒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不育的原因:不含同源染色体;三倍体不能产生可育配子的原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曾经这样考】
1.(2023·湖北卷,16)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可检测识别区间的任意片段,并形成杂交信号。某探针可以检测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特定DNA区间。某果蝇的Ⅱ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部分区段发生倒位,如下图所示。用上述探针检测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体上“—”表示杂交信号),结果正确的是(  )
2.(2022·北京卷,5)蜜蜂的雌蜂(蜂王和工蜂)为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是单倍体,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此不能得出(  )
A.雄蜂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B.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体细胞的一半
C.蜂王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不同
3.(真题重组)遗传维持了物种的稳定性,而变异增加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为进化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判断关于可遗传变异说法的正误。
(1)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2021·辽宁卷,4B)(  )
(2)某膜蛋白基因CTCTT重复次数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突变。(2020·江苏卷,9A)(  )
(3)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中。(2019·海南卷,11A)(  )
(4)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2019·江苏卷,4B)(  )
(5)某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基因座位上分别分布着A和a基因,其成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者互换。(2021·浙江1月选考,25A改编)(  )
(6)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2019·江苏卷,4A)(  )
(7)高等植物细胞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020·全国卷Ⅱ,4C)(  )
(8)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与染色体变异无关。(2020·江苏卷,8D)(  )
(9)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2019·江苏卷,4C)(  )
【还会这样考】
1.(2023·广东汕头一模)如图所示,一条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当染色体的端粒断裂(图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图③)。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
B.图④和图⑤分别表示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
C.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
D.题述变异可能包括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
2.(2024·湖北武汉调研)实现基因重组的方式之一是染色体互换。科学家用性染色体构型如图所示的果蝇作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已知Y染色体不携带图示基因,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Ⅰ后期也会发生基因重组
B.图示雌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均发生了结构变异
C.若亲本果蝇未发生染色体互换,则F1雄果蝇X染色体构型均异常
D.若F1中出现两种性状均为野生型的个体,则亲代果蝇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3.(2024·天津滨海八所重点学校联考改编)某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如图是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出现如图所示现象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B.基因A和基因a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该初级精母细胞一定能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四种配子
D.若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使基因A和基因a之间发生基因重组
重点2 生物有共同的祖先,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知识盘查】
1.两种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项目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不同点 ①进化局限于 水平;②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③未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未能阐明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的改变;③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④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共同点 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明确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
提醒 ①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实质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②生物进化了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也一定表示生物发生了进化。
③Aa个体连续自交n次,假设无突变无淘汰等,后代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3.明确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曾经这样考】
1.(2024·甘肃卷,7)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2.(真题重组)地球上现存丰富多样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长期进化形成的。判断关于生物进化叙述的正误。
(1)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2022·辽宁卷,3B)(  )
(2)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2022·辽宁卷,3D)(  )
(3)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2021·湖南卷,8B)(  )
(4)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2021·浙江1月选考,14D)(  )
(5)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2021·浙江1月选考,14B)(  )
(6)水葫芦大量生长提高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2021·江苏卷,8D)(  )
【还会这样考】
1.(2024·北京丰台统考)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个体容易被杀死,而有抗药性变异的非敏感个体容易存活;但敏感个体更容易度过越冬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例说明生物变异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B.使用杀虫剂后有计划地停用,有利于降低种群中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
C.杀虫剂诱导害虫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杀虫剂的使用对该种群性状进行了筛选,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
2.(2024·湖南怀化模拟)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具有抗盐碱、耐淹等优势。第一株野生海水稻发现于1986年的湛江海边,袁隆平团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通过常规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海水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是常规育种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B.盐碱地的土壤环境导致了抗性基因的出现
C.人工筛选过程使水稻朝着抗盐、抗碱、抗病的方向进化
D.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海水稻改变了其基因型频率
3.(2024·河南名校联盟)趋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甚远的生物,由于栖居于同一类型的环境之中,从而演化为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或功能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环境下形态特征相似的生物属于同一物种
B.趋同进化中,功能相似的生物基因频率变化相同
C.趋同进化中,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趋同进化中,突变和重组决定进化方向
4.(2024·九省联考黑、吉卷,4)蜂兰花释放信息素,吸引雄长脚蜂与其“交配”,以提高授粉效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蜂兰花的适应性是定向突变的结果
B.蜂兰花通过信息传递促进自身种群的繁衍
C.蜂兰花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突变与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导致与释放信息素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课时2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重点1
知识盘查
5.单倍体
曾经这样考
1.B [根据题干“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并形成杂交信号”,结合题图信息可知,倒位发生在探针识别区域的中部,倒位发生后,倒位两端都是DNA探针可以识别的区域。故选B。]
2.B [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是单倍体,因此雄蜂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B符合题意;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其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不符合题意;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不同,蜜蜂的性别决定与染色体数目有关,而果蝇的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D不符合题意。]
3.(1)× 提示 基因甲基化影响的是转录,基因中的碱基序列不变,不属于基因突变。
(2)× 提示 CTCTT重复次数不同,基因碱基序列不同,会引起基因突变。
(3)× 提示 可发生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
(4)× 提示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5)√
(6)× 提示 基因重组会导致出现新表型,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7)× 提示 雌雄同体的高等植物如豌豆、水稻没有性染色体。
(8)× 提示 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9)√
还会这样考
1.B [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A正确;图④的着丝粒已经一分为二,图⑤表示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发生随机断裂后移向细胞两极,故图④和图⑤都处于细胞分裂的后期,B错误;据题意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C正确;若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断裂的部位发生在某个基因内部,则可能会造成该基因部分碱基的缺失而发生基因突变;若该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片段互换,即基因重组;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故题述变异可能包括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D正确。]
2.D [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这两个过程都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图示雌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另一条X染色体上有来自Y染色体的附加臂,两条X染色体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若亲本果蝇未发生染色体互换,又知亲本雌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则F1雄果蝇X染色体构型均异常,C正确;由题干可知,基因D和基因b控制两种不同的野生型性状,亲代果蝇不发生染色体互换,F1中也会出现两种性状均为野生型的个体,D错误。]
3.B 
INCLUDEPICTURE"L159.tif" INCLUDEPICTURE "E:\\新建文件夹\\2025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学(琼京津……)\\配套学生WORD文档\\L159.tif" \* MERGEFORMATINET
[基因A和基因a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或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若发生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四种配子;若发生基因突变,则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aB、ab(或Ab、ab、aB或AB、aB、Ab或Ab、ab、AB)的三种配子,C错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使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基因重组,基因A和基因a是等位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重点2
知识盘查
1.个体 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 突变和基因重组 隔离
2.种群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自然选择 隔离 生物与无机环境
曾经这样考
1.A [花期隔离只是会导致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但不一定导致出现了生殖隔离,花期隔离不能说明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A错误;花期隔离使得2个种群间不能进行交配,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B正确;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都能导致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交配,都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故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D正确。]
2.(1)× 提示 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
(2)√
(3)× 提示 变异是生物自身产生的,不是选择的结果。
(4)× 提示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其基因库的变化有差异。
(5)× 提示 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
(6)× 提示 降低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还会这样考
1.C [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个体容易被杀死,而有抗药性变异的非敏感个体容易存活;但敏感个体更容易度过越冬期,说明生物变异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的变化,A正确;使用杀虫剂后有计划地停用,种群中敏感型个体比例会增大,有利于降低种群中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B正确;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与杀虫剂的使用无关,C错误;杀虫剂起选择作用,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D正确。]
2.B [杂交育种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是常规育种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由于该野生海水稻发生基因突变而适应了盐碱地的土壤环境,而不是盐碱地的土壤环境导致了抗性基因的出现,B错误;袁隆平团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人工筛选过程使水稻朝着抗盐、抗碱、抗病的方向进化,C正确;由于在培育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人工筛选,使表现出抗盐、抗碱、抗病性状的基因型频率也不断升高,所以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海水稻改变了其基因型频率,D正确。]
3.C [同一环境下形态特征相似的生物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趋同进化中,功能相似的生物,其基因频率变化不一定相同,B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进化方向,D错误。]
4.A [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蜂兰花释放信息素的目的是提高授粉效率,因此蜂兰花通过信息传递促进自身种群的繁衍,B正确;可遗传变异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因此蜂兰花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突变与基因重组,C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故自然选择导致与释放信息素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共39张PPT)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课 时 2
目 录
重点1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生物有共同的祖先,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重点2
知识盘查
曾经这样考
重点1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还会这样考
1.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
提醒 ①真核生物DNA的非基因区发生碱基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突变的基因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
②自然条件下,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
③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间,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如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受精过程中也不发生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未引起生物性状改变的三大原因
3.与细胞癌变有关的2个注意事项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一类正常基因,共同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调节作用。
(2)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涉及一系列的原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致癌突变的积累。
4.几种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的常考类型
5.“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提醒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不育的原因:不含同源染色体;三倍体不能产生可育配子的原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单倍体
B
1.(2023·湖北卷,16)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可检测识别区间的任意片段,并形成杂交信号。某探针可以检测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特定DNA区间。某果蝇的Ⅱ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部分区段发生倒位,如下图所示。用上述探针检测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体上“—”表示杂交信号),结果正确的是(  )
解析 根据题干“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并形成杂交信号”,结合题图信息可知,倒位发生在探针识别区域的中部,倒位发生后,倒位两端都是DNA探针可以识别的区域。故选B。
B
2.(2022·北京卷,5)蜜蜂的雌蜂(蜂王和工蜂)为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是单倍体,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此不能得出(  )
A.雄蜂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B.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体细胞的一半
C.蜂王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不同
解析 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是单倍体,因此雄蜂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B符合题意;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其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不符合题意;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不同,蜜蜂的性别决定与染色体数目有关,而果蝇的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D不符合题意。
3.(真题重组)遗传维持了物种的稳定性,而变异增加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为进化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判断关于可遗传变异说法的正误。
(1)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2021·辽宁卷,4B)( )
提示 基因甲基化影响的是转录,基因中的碱基序列不变,不属于基因突变。
(2)某膜蛋白基因CTCTT重复次数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突变。(2020·江苏卷,9A)( )
提示 CTCTT重复次数不同,基因碱基序列不同,会引起基因突变。
×
×
(3)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中。(2019·海南卷,11A)( )
提示 可发生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
(4)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2019·江苏卷,4B)( )
提示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5)某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基因座位上分别分布着A和a基因,其成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者互换。(2021·浙江1月选考,25A改编)( )
×
×

(6)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2019·江苏卷,4A)( )
提示 基因重组会导致出现新表型,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7)高等植物细胞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020·全国卷Ⅱ,4C)( )
提示 雌雄同体的高等植物如豌豆、水稻没有性染色体。
(8)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与染色体变异无关。(2020·江苏卷,8D)( )
提示 该发育过程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9)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2019·江苏卷,4C)( )
×
×
×

B
1.(2023·广东汕头一模)如图所示,一条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当染色体的端粒断裂(图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图③)。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
B.图④和图⑤分别表示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
C.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
D.题述变异可能包括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
解析 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A正确;图④的着丝粒已经一分为二,图⑤表示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发生随机断裂后移向细胞两极,故图④和图⑤都处于细胞分裂的后期,B错误;据题意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C正确;若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断裂的部位发生在某个基因内部,则可能会造成该基因部分碱基的缺失而发生基因突变;若该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片段互换,即基因重组;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故题述变异可能包括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D正确。
D
2.(2024·湖北武汉调研)实现基因重组的方式之一是染色体互换。科学家用性染色体构型如图所示的果蝇作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已知Y染色体不携带图示基因,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Ⅰ后期也会发生基因重组
B.图示雌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均发生
了结构变异
C.若亲本果蝇未发生染色体互换,则F1
雄果蝇X染色体构型均异常
D.若F1中出现两种性状均为野生型的个体,则亲代果蝇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这两个过程都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图示雌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另一条X染色体上有来自Y染色体的附加臂,两条X染色体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若亲本果蝇未发生染色体互换,又知亲本雌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则F1雄果蝇X染色体构型均异常,C正确;由题干可知,基因D和基因b控制两种不同的野生型性状,亲代果蝇不发生染色体互换,F1中也会出现两种性状均为野生型的个体,D错误。
B
3.(2024·天津滨海八所重点学校联考改编)某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如图是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出现如图所示现象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B.基因A和基因a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
顺序不同
C.该初级精母细胞一定能产生基因型为AB、
Ab、aB、ab的四种配子
D.若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使基因A和基因a之间发生基因重组
解析 
基因A和基因a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或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若发生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四种配子;若发生基因突变,则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aB、ab(或Ab、ab、aB或AB、aB、Ab或Ab、ab、AB)的三种配子,C错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使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基因重组,基因A和基因a是等位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重点2 生物有共同的祖先,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知识盘查
曾经这样考
还会这样考
1.两种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项目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不同点 ①进化局限于______水平; ②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③未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未能阐明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的改变;
③________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______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个体
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
突变和基因重组
隔离
项目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共同点 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明确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
种群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提醒 ①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实质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②生物进化了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也一定表示生物发生了进化。
③Aa个体连续自交n次,假设无突变无淘汰等,后代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自然选择
隔离
生物与无机环境
3.明确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A
1.(2024·甘肃卷,7)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解析 花期隔离只是会导致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但不一定导致出现了生殖隔离,花期隔离不能说明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A错误;花期隔离使得2个种群间不能进行交配,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B正确;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都能导致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交配,都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故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D正确。
2.(真题重组)地球上现存丰富多样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长期进化形成的。判断关于生物进化叙述的正误。
(1)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2022·辽宁卷,3B)( )
提示 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
(2)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2022·辽宁卷,3D)( )
(3)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2021·湖南卷,8B)( )
提示 变异是生物自身产生的,不是选择的结果。

×
×
(4)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2021·浙江1月选考,14D)( )
提示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其基因库的变化有差异。
(5)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2021·浙江1月选考,14B)( )
提示 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
(6)水葫芦大量生长提高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2021·江苏卷,8D)( )
提示 降低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
×
×
C
1.(2024·北京丰台统考)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个体容易被杀死,而有抗药性变异的非敏感个体容易存活;但敏感个体更容易度过越冬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例说明生物变异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B.使用杀虫剂后有计划地停用,有利于降低种群中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
C.杀虫剂诱导害虫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杀虫剂的使用对该种群性状进行了筛选,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
解析 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个体容易被杀死,而有抗药性变异的非敏感个体容易存活;但敏感个体更容易度过越冬期,说明生物变异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的变化,A正确;使用杀虫剂后有计划地停用,种群中敏感型个体比例会增大,有利于降低种群中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B正确;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与杀虫剂的使用无关,C错误;杀虫剂起选择作用,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D正确。
B
2.(2024·湖南怀化模拟)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具有抗盐碱、耐淹等优势。第一株野生海水稻发现于1986年的湛江海边,袁隆平团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通过常规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海水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是常规育种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B.盐碱地的土壤环境导致了抗性基因的出现
C.人工筛选过程使水稻朝着抗盐、抗碱、抗病的方向进化
D.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海水稻改变了其基因型频率
解析 杂交育种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是常规育种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由于该野生海水稻发生基因突变而适应了盐碱地的土壤环境,而不是盐碱地的土壤环境导致了抗性基因的出现,B错误;袁隆平团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人工筛选过程使水稻朝着抗盐、抗碱、抗病的方向进化,C正确;由于在培育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人工筛选,使表现出抗盐、抗碱、抗病性状的基因型频率也不断升高,所以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海水稻改变了其基因型频率,D正确。
C
3.(2024·河南名校联盟)趋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甚远的生物,由于栖居于同一类型的环境之中,从而演化为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或功能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环境下形态特征相似的生物属于同一物种
B.趋同进化中,功能相似的生物基因频率变化相同
C.趋同进化中,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趋同进化中,突变和重组决定进化方向
解析 同一环境下形态特征相似的生物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趋同进化中,功能相似的生物,其基因频率变化不一定相同,B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进化方向,D错误。
A
4.(2024·九省联考黑、吉卷,4)蜂兰花释放信息素,吸引雄长脚蜂与其“交配”,以提高授粉效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蜂兰花的适应性是定向突变的结果
B.蜂兰花通过信息传递促进自身种群的繁衍
C.蜂兰花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突变与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导致与释放信息素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解析 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蜂兰花释放信息素的目的是提高授粉效率,因此蜂兰花通过信息传递促进自身种群的繁衍,B正确;可遗传变异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因此蜂兰花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突变与基因重组,C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故自然选择导致与释放信息素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限时练13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6题,每小题3分,7~14题,每小题4分,共50分。
【精准强化】
重点1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1.(2023·广东卷,4)下列叙述中,能支持将线粒体用于生物进化研究的是(  )
线粒体基因遗传时遵循孟德尔定律
线粒体DNA复制时可能发生突变
线粒体存在于各地质年代生物细胞中
线粒体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2.(2024·河北廊坊一中一模)吖啶橙能镶嵌于两个相邻的碱基对之间,使部分DNA双螺旋松开,这两个碱基对的距离被拉大一倍。这样的DNA在复制过程中,DNA链会增加或缺失一个碱基,造成移码突变。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使用吖啶橙诱变基因,会使染色体上增加或减少一个片段
吖啶橙诱变造成的移码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表达的多肽链延长
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体的性状改变
若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则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3.(2024·北京昌平统考)粉蕉(ABB)果肉紧实,偶尔会产生可育种子。研究者利用粉蕉与野生蕉(BB)杂交得到粉杂1号(ABBB),其中A、B表示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粉蕉品种A染色体组中具有同源染色体
低温处理可诱导粉蕉植株产生可育种子
粉杂1号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粉杂1号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含量可能增多
4.(2024·河北卷,3)核DNA受到损伤时ATM蛋白与受损部位结合,被激活后参与DNA修复,同时可诱导抗氧化酶基因H的表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细胞在修复受损的DNA时,抗氧化能力也会提高
ATM在细胞质合成和加工后,经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H蛋白可减缓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细胞衰老
ATM基因表达增强的个体受辐射后更易患癌
5.(2024·广东汕头质监)普通牡蛎(2n=20)在产生配子之前,性腺的发育会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导致品质下降。用适宜浓度的6-DMAP诱导普通牡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次级卵母细胞,抑制其第二极体释放,再与普通牡蛎的精子结合获得三倍体牡蛎,可避免牡蛎繁殖期间品质下降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三倍体牡蛎是不同于二倍体牡蛎的新物种
三倍体牡蛎培育过程涉及染色体数目变异
三倍体牡蛎减数分裂时能形成15个四分体
抑制普通牡蛎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也可获得三倍体牡蛎
6.(2023·江苏百校联考)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为某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的分裂受阻
图中野生芭蕉、有子香蕉和无子香蕉是三个不同的物种
若图中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则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可能有4种
该过程说明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重点2 生物有共同的祖先,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2024·黑吉辽卷,8)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8.(2024·东北育才中学质检)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根据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受精前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生殖隔离,以下资料为生殖隔离的实例:
实例1:早熟白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所得的F1自交不产生种子;
实例2:将太平洋紫海胆和红海胆的精、卵放在一起,形成的都是同样物种的受精卵;
实例3:鸟类的人工授精实验中,异种精子进入雌鸟体内不能运动;
实例4:山羊和绵羊杂交,胚胎早期发育正常,但一般不能发育成杂种羊。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上述实例中至少有3个属于受精前生殖隔离
太平洋紫海胆和红海胆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实例2和实例3都属于受精前生殖隔离中的配子隔离
实例1和实例4所属的生殖隔离方式完全相同
9.(2024·武汉市质检)自毒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同类植物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的现象。例如油松挥发油能显著抑制油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油松通过这种方式可降低自身种群密度
油松通过这种方式可降低地区生物多样性
自毒作用是油松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
油松与其他树种套作可减轻自毒作用
10.(2024·江西九校联考)一般认为,寄生动物需要招募共生微生物来降解植物细胞壁,从而侵袭植物。但研究发现,在植物上寄生的两种不同线虫中都有同种编码细胞壁降解酶的基因,这种基因与细菌的基因非常相似,且不存在于其他线虫类群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具有降解酶基因的线虫可以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两种不同线虫的细胞壁降解酶基因频率一定相同
基因突变是这两种线虫获得该基因的根本原因
线虫、植物及微生物之间通过自然选择协同进化
【综合提升】
11.(2024·河北邢台部分学校联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第二年三倍体结的西瓜,为可遗传变异,但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②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的配子发育来的单倍体植株含四个染色体组,是可育的
③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④基因突变一定导致基因上携带的遗传信息改变
⑤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种子
⑥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这体现了普遍性
⑦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两项 三项 四项 五项
12.(2024·河北卷,6)地中海沿岸某陆地区域为控制蚊子的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
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
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
13.(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7)热带雨林中某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以植物甲的叶片为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植物甲产生的某种毒素抵制了该昆虫的取食,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避免自身受到伤害,二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该昆虫和植物甲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现象
该昆虫的捕食不利于植物甲的适应性进化
植物甲产生的毒素对昆虫造成了选择压力
非生物因素会影响该昆虫和植物甲的进化
14.(2024·广东卷,11)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用M、m分别表示突变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发现,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m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m不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
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
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
限时练13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1.B [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核基因的遗传,线粒体基因属于细胞质基因,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A错误;线粒体DNA复制时可能发生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古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C错误;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之一,线粒体不能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D错误。]
2.D [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但不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置和数量,A错误;基因突变时,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都有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或者滞后出现,从而导致肽链缩短或延长,B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等原因,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也可能不变,C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改变,D正确。]
3.A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B表示不同的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是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的,所以粉蕉品种A染色体组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低温处理可诱导粉蕉植株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基因型为AABBBB的植株,可产生染色体组成为ABB的配子,B正确;利用粉蕉(ABB)与野生蕉(BB)杂交得到粉杂1号(ABBB),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故粉杂1号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粉杂1号为多倍体,其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D正确。]
4.D [细胞在修复受损的DNA时,诱导抗氧化酶基因H的表达,合成更多的抗氧化酶(H蛋白),导致抗氧化能力提高,A正确;H蛋白为抗氧化酶,其可减缓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细胞衰老,C正确;ATM基因表达增强的个体中,ATM蛋白易与受损部位结合,被激活后参与DNA修复,因此ATM基因表达增强的个体,受辐射DNA损伤后更易被修复,不易患癌,D错误。]
5.B [三倍体牡蛎不育,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不能算一个物种,A错误;三倍体牡蛎有三个染色体组,二倍体牡蛎只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培育过程涉及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三倍体牡蛎由于染色体无法正常配对,不能形成15个四分体,C错误;抑制普通牡蛎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会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是四倍体,D错误。]
6.C [分析题图,图中利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导致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成为4n,其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秋水仙素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而不是着丝粒分裂受阻,A错误;二倍体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都是可育的,但它们的杂交后代三倍体无子香蕉是高度不育的,因二者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而三倍体无子香蕉也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若图中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则有子香蕉的基因型是AAaa,二者的杂交后代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可能有AAA、AAa、Aaa和aaa,共4种,C正确;该过程说明生殖隔离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
7.C [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所以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进而影响生物的进化,故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B正确;群落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故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不同生物的DNA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可以揭示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可以揭示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故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D正确。]
8.C [实例1中早熟白菜和甘蓝型油菜杂交得F1,但F1自交无法产生种子,这属于受精后生殖隔离;实例2中将太平洋紫海胆和红海胆的精、卵放在一起,但形成的受精卵都属于原有物种的受精卵,即二者精、卵不能融合,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这属于受精前生殖隔离中的配子隔离;实例3中异种精子进入雌性体内不能运动,也无法完成受精作用,这也属于受精前生殖隔离中的配子隔离;实例4属于受精后生殖隔离。由上述分析可知,A错误,C正确;太平洋紫海胆与红海胆不是一个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其全部基因不能共同构成一个基因库,B错误;实例1和实例4虽然都属于受精后生殖隔离,但实例1中的杂交后代能够存活,而实例4中的杂交后代不能存活,因此它们所属的生殖隔离方式并非完全相同,D错误。]
9.B [油松挥发油能显著抑制油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从而降低自身种群密度,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自毒作用可降低油松种群密度,由于油松种群密度的降低对其他物种影响未知,所以无法判断该种方式下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B错误;自毒作用是油松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自毒作用,油松可降低自身种群密度,可使剩余油松获得足够的光照和营养,C正确;分析可知,油松与其他树种套作可以减轻自毒作用,D正确。]
10.D [具有降解酶基因的线虫可以降解植物细胞壁,但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和pH等,故具有降解酶基因的线虫不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A错误;两种不同线虫是进化而来的,两种不同线虫的细胞壁降解酶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由题干“这种基因与细菌的基因非常相似,且不存在于其他线虫类群中”,推测这两种线虫获得该基因的方式可能是基因重组,C错误。]
11.A [①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第二年三倍体结的西瓜,为可遗传变异,但它不可育,因此也不是一个新物种,①正确;②八倍体小黑麦的配子发育来的单倍体植株含四个异源染色体组,是不可育的,②错误;③若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是两对或多对基因,当两对或多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时,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导致基因重组,若两对或多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也可因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③错误;④基因突变是基因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而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的排列顺序中,因此基因突变一定导致基因上携带的遗传信息改变,④正确;⑤单倍体植物往往没有种子,因此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⑤错误;⑥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这体现了随机性,⑥错误;⑦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⑦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12.B [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加,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减弱,推测区域A中(喷洒杀虫剂)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B正确;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大小不同,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不同,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区域A中蚊子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该过程中蚊子会发生进化,但不一定能快速形成新物种,D错误。]
13.B [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正确;该昆虫的捕食有利于植物甲的适应性进化,B错误;植物甲产生的毒素对昆虫造成了选择压力,适应的会生存,不适应的会被淘汰,C正确;非生物因素会影响该昆虫和植物甲的进化,如外界环境的改变,D正确。]
14.C [m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信息无法判断m是否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B不符合题意;m的频率升高是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由题干信息“EDAR基因……有关”推测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上升,D不符合题意。]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