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溶液浓稀的表示 第1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及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同步练(答案) 2024-2025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
7.3 溶液浓稀的表示
第1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及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
1.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 NaCl 溶液”的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 )
A.在该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5
B.100 g水中含有20 g NaCl
C.在该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6
D.50 g该溶液中含有NaCl的质量为10 g
2.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所示为蒸发硝酸钾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
A.在①→②过程中,硝酸钾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硝酸钾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实验室要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钾溶液,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计算:配制该溶液所需氯化钾固体的质量为8.0 g
B.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钾固体
C.溶解:将称量好的氯化钾固体倒入量筒溶解
D.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贴好标签的试剂瓶并盖好瓶塞
4.现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1)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g,量取水的体积为 mL(水的密度为1 g/mL)。
(2)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①上述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
②B操作过程中若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则应 ,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间。
(3)下列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的是 (填序号)。
①所称取的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向烧杯中倒水溶解时部分水洒出
③装瓶时部分溶液洒出
④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
C.某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D.10 g某物质溶于90 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是10%
2.0 ℃时,将12 g硝酸钾溶于48 g水中,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将此溶液分为三等份:
(1)取第一份溶液,将温度升高10 ℃(无水分损失),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2)取第二份溶液,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2倍,需加入硝酸钾固体 (结果保留到0.1 g)。
(3)取第三份溶液,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需加水 。
3.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t3 ℃时,将20 g物质丙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0.1%)
(3)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下,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t1 ℃时,用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B.t2 ℃时,甲、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C.将t3 ℃时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丙>乙
4.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硝酸钾溶液”的实验:
(1)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溶解KNO3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 ④计算
(2)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
(3)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硝酸钾,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她称取的硝酸钾实际质量为 g(该托盘天平5 g以下用游码)。
5.(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农业生产中常用15%~20%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其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使干瘪的种子漂浮而除去。小李选种时发现甲池中有大量种子漂浮,乙池中只有少量干瘪的种子漂浮。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B.20%的氯化钠溶液是20 ℃时的饱和溶液
C.甲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
D.乙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在15%~20%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D
2.D 解析:A.①→②的过程中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不变,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B.②是恰好饱和的溶液,②→③为恒温蒸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则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变大;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D.②是恰好饱和的溶液,②→③为恒温蒸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则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变大,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3.C 解析:量筒用来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试剂,不能用来溶解溶质,溶解在烧杯中进行。
4.(1)15 85 (2)①EBACD ②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 (3)①④
解析:(1)氯化钠质量=100 g×15%=15 g,需水85 g,即水的体积是85 mL。(2)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正确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故正确步骤是EBACD;②B操作过程中若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试剂轻了,砝码重了,故应该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间。(3)①所称取的氯化钠固体不纯,杂质的质量也算成是氯化钠的质量,故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②溶解过程中,部分水洒出,溶剂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③溶液具有均一性,故部分溶液洒出,对质量分数无影响;④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水的体积偏大,故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
课后提升
1.B 解析:不饱和溶液改变温度恰好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形成的溶液还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某物质放入水中如果与水反应,溶质的质量不一定是10 g,溶剂不一定是90 g,所以质量分数不一定是10%。
2.20% (1)20% (2)6.7 g (3)20 g
解析: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20%,每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2 g÷3=4 g,每份溶液中溶剂质量为48 g÷3=16 g。(1)硝酸钾溶液温度升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2)设需要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x。×100% =2×20%,解得:x≈6.7 g,则需要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6.7 g。(3)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y。×100%=20%×,解得:y=20 g,则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20 g。
3.(1)丙>甲>乙 (2)16.7%
(3)降低温度 (4)BC
解析:(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6.7%。(3)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下,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4)t1 ℃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大小是丙>甲>乙,用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A正确;t2 ℃时,甲、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含溶质质量无法判断,B错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计算为×100%,将t3 ℃时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2 ℃,甲、乙成为此温度的饱和溶液,丙成为不饱和溶液,丙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t3 ℃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由于:t2 ℃时甲的溶解度>t3 ℃时丙的溶解度>t2 ℃时乙的溶解度,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甲>丙>乙,C错误。
4.(1)④③①② (2)玻璃棒
(3)试剂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12.0
解析:(1)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即④③①②。(2)配制溶液全过程所用仪器:称量使用托盘天平、胶头滴管、量筒,溶解时还会用到烧杯和玻璃棒,装瓶时用到细口瓶。(3)由题中图示可以看出托盘天平的使用错误,物码放反了,由正确称量:“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得出:试剂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15 g-3 g=12 g。
5.D 解析: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20 ℃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6.5%,则20%的氯化钠溶液不是20 ℃时的饱和溶液;甲池中有大量种子漂浮,乙池中只有少量干瘪的种子漂浮,说明甲池、乙池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且甲池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池;在农业生产中常用15%~20%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其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使干瘪的种子漂浮而除去,乙池中只有少量干瘪的种子漂浮,说明乙池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在15%~20%。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