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散文(什么叫散文散文的含义是什么)

《勾践栖会稽》

>什么叫散文(什么叫散文散文的含义是什么)

吴王阖闾、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名人;勾践退保会稽,向吴国请和以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吴,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事:记述其人其事的《勾践栖会稽》是历史散文中的名篇。栖,鸟停留在树上,引申为居住,停留,很形象。

春秋的时候,吴、越是邻国。前六世纪,越国国君允常在楚国的帮助下称王。与吴王阖闾对抗,结成仇怨,时常打仗。前479年,允常死了,他的儿子勾践即位,立志为父报仇。前494年,夫差与勾践战于夫椒,夫差大胜。勾践退守会稽,派大夫文种向吴国请和,吴王允许越国做吴国的属国。

夫差战胜越国以后,欲与北方的大国争霸。前485年,吴国水师自海上攻齐。翌年,大破齐师于艾陵。前482年,夫差率大军北会诸侯于黄池,与晋国争做盟主,他匆忙回国向越求和。勾践估量当时还不能灭吴,答应与和。过了4年(前478年),越又攻吴,破吴师于笠泽。前473年,越灭吴。

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

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

建旌提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

之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攻

势,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

勇怯尽应,三军皆哗釦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什么叫散文(什么叫散文散文的含义是什么)

成语“如火如荼”就出自这里,记述吴王夫差亲自率领三万军队于黄池向晋国挑战的实况,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吴军军容整齐和战斗前的热烈场面。文中多字生僻,其所指离今天非常遥远,但其白如荼,赤似火,玄胜墨的比喻,不得不令我们叹为观止。

《诸稽郢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

越吴议和中,《国语》又分别记叙了两件事:诸稽郢促成议和;伍子胥反对议和。

诸稽郢,诸稽,复姓,越国大夫。

越国处于劣势,起议和之心,诸稽郢临危受命。郢利用吴王的目光短浅和好慕虚荣,采取“捧杀”的手段,运用巧妙婉转的辞令,达到了求和的目的。

申胥,即伍子胥,吴国大夫。他犯颜进谏,指出越国求和是别有所图,却遭否决。

二人各为其主,所言皆精彩异常,但“听众”吴王夫差却做了致命的选择:

郢的“甜言蜜语”让吴王笑逐颜开,“吴王乃许之,荒成不鞠”,——达成口头和议,没有举行盟誓仪式。郢暗自得意,赚得盆满钵满,以为“双赢”,既解了越国之危,又助长了吴王的骄纵,为其后灭吴,赢得了时间,准备了条件。

而伍子胥的进谏,却如“对牛弹琴”,“苦口良药”不合吴王的口味;眼睁睁看着吴国一步步走向灭亡而无计可施,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一“促”一“反”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其留给后世的思考是深远的。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