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联盟校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化学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 ,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 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 ,请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 ,请保持答题纸清洁 ,不折叠、不破损 。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12 Na-23 Cl-35.5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60 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涂答案选项.)
1.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与吸收的总量相等,达到相对“零排放”,中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研究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再利用 B. 倡导践行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
C. 扩大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 D.持续加大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
2.某化学实验小组书写的化学式、俗名以及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
A. NaOH、苛性钠、碱 B. C2H5OH、酒精、无机物
C. CO2、干冰、有机物 D. Na2CO3、小苏打、盐
3.成语“云蒸霞蔚”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丁达尔效应。下列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溶液 B. 溶液
C. 溶液 D.胶体
4.反应可用于壁画修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结构示意图为 B. 中子数为16的磷原子:
C. 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1 D. 、、互为同素异形体
5.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NaCl晶体、 B.熔融的NaOH、酒精
C.铜、二氧化硫 D.熔融的、硫酸溶液
6.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是( )
A.溶液 B.熔融态的NaCl C.NaClO溶液 D.HCl气体
7.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
A.
B.
C.
D.
8.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A.溶解 B.蒸发 C.转移 D.定容
9.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在同温同压下的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另一个盛有H2和Cl2气,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 原子数 B. 密度 C. 质量 D. 摩尔质量
11. 标准状况下,①6.72L②个③5.6g④0.5molHCl,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体积大小:④③①② B. 质量大小:④③②①
C.密度大小:④②①③ D.原子数目:③①④②
12.下列溶液与20mL2mol/LNaNO3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
A. 10mL2mol/LMg(NO3)2溶液 B. 50mL0.8mol/LAl(NO3)3溶液
C. 40mL0.5mol/LCu(NO3)2溶液 D. 10mL2mol/LAgNO3溶液
13.氯水中含多种微粒,往有色鲜花上滴加氯水,使鲜花褪色的微粒是( )
A. B. C. D.
14.某一由硫酸钠、硫酸铁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则为( )
A.0.15mol B.0.2mol C.0.3mol D.0.4mol
15.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了制备氯气的方法。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A.制取Cl2 B.除去Cl2中的HCl C.收集Cl2 D.吸收尾气中的Cl2
A. A B. B C. C D. D
16.下列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A. 乙醇和乙酸混合物可以通过分液进行分离
B. 将实验尾气通过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尾气中的氯气
C. 除去固体混有的少量,用热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的方法除去
D. 将两个石墨电极插入饱和溶液,接通电源后导电,可证明是电解质
17. 当和的氧原子个数之比为1:1时,下列两者的比例关系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量之比为2:3 B. 质量之比为6:5
C. 原子个数之比为8:9 D. 硫原子个数之比为1:1
18.数字化实验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相连,实现实验数据的即时采集和分析。下图是光照过程中氯水的pH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pH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引起了溶解度的减小,氯气逸出
B.光照使氯水中的次氯酸分解产生了盐酸,溶液的酸性增强,导电能力也增强
C.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氯水的颜色变浅,故氯水应该储存于棕色瓶中
D.新制氯水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可能发生化学反应NaOH+HCl=NaCl+H2O
19.下列关于氯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气在常温下能与铁反应,故不能用铁罐存放液氯
B.点燃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可以制取氯化氢
C.氯气氧化性很强,一般都能将金属氧化为它的最高价态
D.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所以氯元素只有-1和+7价
20.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
A 取出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有机液体 先将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只烧杯,再将上层有机液体从下端管口放出
B 配制200mL 1 NaOH溶液 准确称取8.0g NaOH固体,放入2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振荡摇匀
C 检验某工业纯碱中是否含有NaCl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硝酸,最后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取少量试液,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40 分)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21.(6分) 下列物质中①CO2②乙醇③熔融NaCl④CuCl2溶液⑤固态Na2CO3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只填序号,下同),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所给状态下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
22.(14分)(1)标准状况下44.8L的的质量为________克。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0.92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g/mol
(2)1mol中含有______mol质子,______mol电子。
(3)某2L溶液中所含的的物质的量是3mol,所含的的物质的量是______,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
(4)20 g A物质和14 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物质、3.6 g D物质和0.2 mol E物质,则E的摩尔质量为______。
23.(11分)实验室用处理过锌粉灰(主要成分为和)提取制备的流程如下:
(1)浸取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浸取时使用溶液,实验室需配制溶液。
①需要用量筒量取98%的浓硫酸(密度为)的体积为___________。
②实验中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定容时操作:洗涤移液后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___________。
④下列操作会导致硫酸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___。
a.移液前容量瓶中存在少量蒸馏水 b.引流时液体流出瓶外
c.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d.浓硫酸稀释后没有冷却直接转移入容量瓶
(3)“操作”是分离锌和铜。
①该步操作的名称为___________。
②对分离出的氧化铜洗涤干燥可获得纯净的氧化铜。检验洗涤干净的操作为___________。
24.(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l2的性质并制备氯水,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Ⅲ中夹持装置已略去,其中a为干燥的品红试纸,b为湿润的品红试纸。
回答下列问题:
(1)盛装浓盐酸的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装置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在装置Ⅲ中观察到b的红色褪去,但是并未观察到“a无明显变化”这一预期现象。为了达到这一实验目的,你认为应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之间添加洗气装置,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装置Ⅴ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联盟校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化学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D C B B D B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C C C B A C C
(6分) ③⑤ , ①② , ③④
22.(14分)(1)88,46(2)9,10(3)1.5mol,0.75(4)108g/mol
23.(11分)(1) (2分)
(2) ①. 5.6mL (2分) ②. 100mL容量瓶 ③. 胶头滴管 ④. 至离刻度线处,改用胶头滴管继续滴加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⑤. bc (2分)
(3) ①. 过滤 ②. 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洗涤干净
24.(9分)答案(1)分液漏斗
(2) (2分)
(3) ①. Ⅱ ②. Ⅲ ③. 干燥
(4) ①. 吸收多余的,防止污染环境 ②. Cl2 + 2NaOH= NaClO+NaCl + H2O(2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