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时练习(含解析)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时练习(含解析)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时期在台州打败倭寇的将领是谁( )
A.文天祥 B.岳飞 C.戚继光 D.郑和
2.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该诗的作者应为( )
A.岳飞 B.戚继光 C.卫青 D.霍去病
3.戚继光以诗明志:“遥知岛夷浮天际,未敢忘危负中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台湾被殖民者侵占 B.南海地区出现危机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4.1936年郁达夫赋词歌颂他:“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这里的“他”最终实现了“杀尽倭奴”的夙愿。据此判断郁达夫歌颂的“他”是( )
A.戚继光 B.岳飞 C.寇准 D.郑和
5.早期殖民掠夺中,侵占中国澳门的是( )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6.“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 )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余里的明代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半岛
C.大西洋沿岸 D.美洲大陆
8.比较下列三幅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殖民扩张的速度
9.李亚敏在《国际海洋秩序演进中的中国》中指出:“15世纪前期,中国处于亚洲海洋伙伴的中心,扮演了主导角色……明朝前期,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能力达到了顶峰……我国古代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大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到达亚洲海洋秩序的顶峰,政府之所以会大力支持,前提条件是( )
A.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君主开明
C.国力强盛 D.推行友好外交政策
10.某校七年级开展古代历史人物专题展览。同学们搜集了四位历史人物的邮票,这些历史人物所代表的专题应是( )
A.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 B.开拓西域的探险家
C.弘扬佛法的高僧 D.远渡重洋的航海家
11.15世纪初郑和船队把一些生产工具和技术、 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受到当地人欢迎:至今索马里等地仍然把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与中国友好的象征。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 B.加深了对沿途风土人情的了解
C.打破了与世界隔绝状态 D.增进了明朝与沿途国家的友谊
12.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鉴真东渡 图2 玄奘西游 图3 郑和下西洋
(1)图1、图2两位高僧生活在我国哪一朝代?他们的活动分别推动了和哪个国家的文化交流?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早在汉朝时已开始海上对外交往。两宋年间,由于游牧民族盘踞西北地区导致陆上丝路中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维基百科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图3反映的事件是中国古代空前的航海壮举,请问它发生在哪个朝代?郑和航行最远到达的地点是哪里?主要目的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郑和描述船队远航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他的远航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义?
(2)郑和在远航中需要用到什么来指示方向?这一发明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的他有什么光辉的业绩?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在该朝代哪个国家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以及郑和船队能够远洋航行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发达的海外贸易和郑和下西洋的共同影响。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倭寇猖獗,戚继光在台州打败倭寇,故C符合题意;文天祥抗元,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消灭了倭寇,维护了人民利益和安全,他写诗明志说“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B项正确。
3.D【详解】根据材料“戚继光以诗明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生活在明朝中后期,那时候,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经过九战九捷打败了倭寇。诗中的“危”指的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D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戚继光,排除A项;这里的“危”不是这的南海地区,也不是新疆地区,排除BC项。故选D项。
4.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A项正确。
5.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早期殖民掠夺中,侵占中国澳门的是葡萄牙人。1553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借口,赖在岛上不走,并在岛上修筑要塞,进而逐渐侵占了中国澳门,B项正确;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均与侵占澳门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密切了汉与吐蕃的关系,属于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②唐朝时期,玄奘西行至印度加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③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国同日本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
7.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地点不是郑和远航最远到达的地方,排除;故选A。
8.C【详解】西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宋代制瓷业发达,宋代瓷器畅销海内外,因此宋代的海外贸易之路也称为“宋代海上瓷器之路”,促进了宋代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明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同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联系。因此三幅图片反映的事件都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三幅图片反映的事件都是和平交往,不是殖民扩张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9.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强盛,为了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因此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到达亚洲海洋秩序的顶峰,政府之所以会大力支持的前提条件是国力强盛,C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就已开通,不是明朝时期达到达亚洲海洋秩序的顶峰,政府之所以会大力支持的前提条件,排除A项;君主开明指的是鼓励对外交往,支持航海事业,但不能成为能够达到亚洲海洋秩序顶峰的前提条件,排除B项;大规模航海活动需要强大的国力作后盾,推行友好外交政策不是能到达亚洲海洋秩序的顶峰的前提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10.A【详解】根据图片“张骞、玄奘、鉴真、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促进了唐朝与天竺、日本的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因此四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专题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A项正确;开拓西域的探险家与张骞有关,与玄奘、鉴真、郑和无关,排除B项;弘扬佛法的高僧与玄奘、鉴真有关,与张骞、郑和无关,排除C项;远渡重洋的航海家与郑和有关,与张骞、玄奘、鉴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D【详解】依据“15世纪初郑和船队把一些生产工具和技术、 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受到当地人欢迎:至今索马里等地仍然把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与中国友好的象征”可见,郑和远航促进了明朝与沿途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郑和远航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郑和远航促进了明朝与沿途国家的友好交往,没有体现加深对沿途风土人情的了解,也没有体现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排除BC项。故选D项。
12.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宣扬明朝政府的国威,排除A项;“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唐朝。日本、天竺(或印度)。
(2)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造船业发达和指南针的发明;陆上丝路的中断等。
(3)明代。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展示国力;同时也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详解】(1)根据图1鉴真东渡、图2玄奘西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图2两位高僧生活在我国唐朝;鉴真东渡,促进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玄奘西游,促进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的原因,是由于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造船业发达和指南针的发明;陆上丝路的中断等。
(3)根据材料一图3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空前的航海壮举,它发生在明朝;郑和航行最远到达的地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展示国力;同时也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14.【答案】(1)明朝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3)戚继光抗倭;爱国精神、淡泊名利等;葡萄牙。
【详解】(1)根据材料“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弘扬明朝国威,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在远航中需要用到指南针来指示方向;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为欧洲人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后打开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
(3)根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思是作为一个守卫海疆的军人,我所立下的军功,不是为了封候,是为了能够守卫海疆。戚继光是明朝著名抗倭将领,他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随后与率兵进入福建、广东、剿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戚继光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答案】(1)范围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等;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答出三点即可)
(2)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条件: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先进科技(指南针)的运用;统治者的支持等(答出两点即可)
(3)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和平交往作出贡献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以从贸易范围、商港以及管理机构几个方面来回答。如从范围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等;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等方面回答出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主要表现。
(2)最远到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条件:根据所学可从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的运用;统治者的支持等方面任答两个能够远洋航行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和平交往作出贡献等方面来回答宋代发达的海外贸易和郑和下西洋的共同影响。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