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津县相衙镇王铎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七年级历史期中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2. “白蜡明经”、“大魁天下”、“一举成名”,这些成语都与以下哪种制度有关( )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3. 文物具有多元的史证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的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 B.C.D.
4. 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下列哪一情景不应该出现?( )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经济 B.李白吟诗《蜀道难》
C.唐朝政府禁绝中外交往 D.农民使用曲辕犁在田间耕种
5. 下图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 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B. 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C. 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D. 安史之乱、宋金和议
6. 七年级三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民族关系的发展
7. 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我国古代哪部典籍?( ) A.《日本书纪》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
8. 考古发掘宋代墓葬时,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壁画,在汉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样现象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 B. 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
C. 民族之间仇恨逐渐扩大 D. 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
9.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出自宋代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句描述情景与下列选项相符的是( )
A. 安史之乱B. 陈桥兵变C. 南宋抗金D. 澶州之战
10.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1.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其共同目的( ) A.扩大疆域 B.整顿吏治 C.创新行政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12. 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最早创作于下列哪个朝代(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3. 元朝统治的岁月是短暂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元朝时期,由中央政府首次实施直接行政管辖的地区包括( ) ①西藏 ②海南 ③台湾 ④新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4. 我国的对外贸易,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到两宋的海外贸易为主,其原因有( )
①北方战乱,陆地丝绸之路不畅 ②南方相对安定 ③造船技术提高 ④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15.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设置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促进了民族团结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16. 诗词向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下列诗词(节选)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是(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A.抗击的对象都是金 B.作者都是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
C.都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D.都抒发了作者的报国情怀
17.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族④南宋-赵构⑤金-阿保机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③④⑤
18. 钱钟书《中国文学史》中记载:“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领域繁荣都数到“宋代”的其中一个原因是( )
A.宋词的发展 B.宋代瓦子的出现 C.宋代实现全国统一 D.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19. 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
A.赵匡胤和铁木真B.赵匡胤和忽必烈C.赵构和铁木真D.赵构和忽必烈
20.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下列对此时期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A.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文官 B.武则天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十国的政权都在南方
21.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极度繁荣的时期,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在北宋都城东京不可能进行的活动是( )
A. 在汴河边观看赛龙舟 B. 在瓦子里看好戏
C. 到固定的“市”中购买商品 D. 在夜市上吃小吃
22. 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南宋时期史实的是( )
A.“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3. 今天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元朝时已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下列文物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 B. C. D.
24.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指南针、火药等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
B. 印刷术的运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 元代的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D. 火药在宋元时期被广泛运用
25.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 (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控制剧烈的土地兼并 D.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二、非选择题(26题17分,27题17分,28题16分)
26. 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
材料二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材料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材料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对外交往非常活跃,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在唐朝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的过程中,许多人物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唐太宗因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而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2分)列举一例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实。(2分)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人们,显示出怎样的精神风貌。(2分)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一位唐朝时期书法、绘画方面的著名人物。(2分)
根据材料一、二、三则材料,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3分)
根据材料四说出,当时唐朝的哪种陶瓷器闻名中外?唐朝时对外交往密切,请举出一例唐朝时期相互往来的史实。(4分)
以史为鉴,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对现今的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何借鉴意义?(2分)
27.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 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三
图1 图2
材料四 千百年来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自唐以降,陕北黄土高原上水、旱、风、雹横行肆掠……而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度开发得到了优厚的回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材料五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一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2分)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五季纷争”反映出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什么历史时期?材料二认为“东南渐重”的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如图1所示物品最早出现于何时?为鼓励图2所示的贸易活动,宋朝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3分)
材料四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2分)
(5)材料五反映出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6)结合以上探究,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2分)
28.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的变革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故常与知州争权。——《宋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据材料一,说一说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最大合理性”分别是什么。(4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设置通判的目的。为控制地方财赋宋朝还设置了什么官职?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和西藏地区的中央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在中央,负责全国监察事务的机构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这些制度变革的历史给我们今天国家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