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简介(刘墉简介夫人)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20多年前的一部《宰相刘罗锅》,让刘墉跃升为清朝最家喻户晓的一代名臣,更让刘墉清正廉洁的形象深入人心。

>刘墉简介(刘墉简介夫人)

但是,电视剧中的内容大多都是杜撰加工而成,真实历史中的刘墉既没当过宰相,也不是罗锅,甚至做过很多随波逐流之事。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海报)

刘墉简介(刘墉简介夫人)

刘墉确实有“浓墨宰相”之称,那是因为他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其实,早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实现君权最大化,就已经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度,所以,刘墉的“浓墨宰相”与张居正的“宰相之杰”一样,都只是一种美誉,而不是说他们真的担任过宰相一职。而且,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实际上已经是位极人臣,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而刘墉毕生的最高官职只是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其朝野影响力远不及张居正。所以,他的“浓墨宰相”远不及张居正的“宰相之杰”实至名归。

而“刘罗锅”的叫法纯属民间的误传。史料记载,嘉庆皇帝曾开玩笑将刘墉称呼为“刘驼子”,民间百姓由此想当然地认为刘墉就应该是个罗锅,岂不知,那时刘墉已经八十多岁,身高极高(据说超过了一米九),又常年躬身读写,所以晚年出现驼背是很正常的。而年轻时候的刘墉却是个身材高大笔挺的美男子。

古代选拔官员,向来以“身、言、书、判”为先决条件,排在首位的“身”就是指形体外貌,纵观历朝历代,凡其貌不扬者根本不可能高中,更何况是严重驼背之人呢?所以,年轻时候的刘墉,绝不可能是罗锅。

(刘墉与乾隆剧照)

另外,真实历史中的刘墉虽然学富五车,但他并未中过状元。按照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的说法,在当年的殿试中,刘墉的试卷确实名列第一,但由于乾隆皇帝想提拔一位平民才子,所以刘墉才与状元失之交臂。(注:刘墉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父刘统勋是乾隆朝的股肱之臣,官做得比刘墉还大。)而在其他官方正史记载中,刘墉与状元的距离就更远了。

不是宰相,不是罗锅,也不是状元,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刘墉的品行也并非电视剧中塑造的那般完美无瑕。

诚然,刘墉确实是个清官,但他与前辈海瑞截然不同,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他也非常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保全自己。

(刘墉画像)

电视剧乃至文学作品中的刘墉,不但敢于与大贪官和珅正面对决,甚至敢当面劝谏甚至顶撞乾隆皇帝。但真实历史中的他,虽然做到了不与和珅同流合污,但也没有与其针锋相对。因为在乾隆皇帝活着的时候,刘墉的地位远不能与和珅相比,他不会傻到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对于乾隆皇帝,刘墉更是毕恭毕敬,从不敢僭越失礼,甚至,他还很会拍马乾隆的马屁。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一生写过四万多首诗,创历史之最,相当于《全唐诗》的总和。但即便是不擅诗词的现代人,也能看出乾隆的诗词写得的确不怎么样。而在刘墉做江苏学政(主管江苏省的教育)时,他却曾亲笔上疏给乾隆,大意就是说:皇上,您的诗那真是举世罕见的精品,我读过后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已经在我们江苏刊印推行了,现在我奏请把您的诗作大规模刊印,全国推广。

平心而论,刘墉还是很有几分才学的,他难道看不出乾隆诗词的好坏?非也!他只是懂得一个道理——在官场混,一定要与顶头上司搞好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出头之日。果不其然,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乾隆皇帝向来最爱舞文弄墨,见有人如此赏识他的作品,自然是非常开心。所以,此封奏疏之后,刘墉便步步高升,官运亨通。

但是,乾隆朝后期,刘墉却屡屡犯错,官声渐晦。

(《宰相刘罗锅》剧照)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在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了科考贿赂案,刘墉因失察而受到处罚。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刘墉作为上书房总师傅,因为对其他皇子的师傅监管不严再被降职。(注:出自《清史稿刘墉传》,原文为: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寻授内阁学士,三迁吏部尚书。)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的会试主考官,却因阅卷草率,导致科考结果不公,乾隆大怒。

嘉庆皇帝即位后,刘墉受到重用,但嘉庆对刘墉的为官态度也不十分满意,他曾多次指责刘墉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出自《清史稿》,原文为:“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

以上种种可见,刘墉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臣。那么,是刘墉能力不济吗?笔者认为不然,刘墉还是非常有水平的,他的失察,他的怠政,实际上都是一种自我保护。

(刘墉剧照)

真实的官场与电视剧不同,想要在一片污浊中独善其身是非常难的,若要官场长青,必须做到“内圣外王”,即在恪守底线的同时也要懂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身边的人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刘墉不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他事事都要追究,人人都要追查,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围绕在他左右替他办事了。

但必须强调的是,虽然刘墉也曾做过一些随波逐流的事,但笔者认为,他仍不失为一个好官。因为,他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在大是大非上决不妥协,即便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也决不。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乾隆皇帝举行归政大典,正式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是为嘉庆皇帝。此前,乾隆已经当了整整六十年的皇帝,对权力的贪恋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他在归政大典上迟迟不肯交出玉玺。

面对这种情况,群臣无人敢多言,唯有77岁高龄的刘墉站出来,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然后自己孤身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玉玺。在刘墉的三寸不烂之舌下,乾隆终于同意交出玉玺,禅位大典这才顺利进行下去。

这就是著名的“争大宝”事件,被当时前来参加禅位大典的朝鲜官员记录在《李朝实录》中,可信度颇高。

(刘墉画像)

由此可见,刘墉虽然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出淤泥而不染,但他的确有底线,知轻重,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妥协,仍不失为一代贤臣。

这就是真实历史中的刘墉,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却是一个刚正不阿的马屁精,一个智商情商双高的大牛人。

参考资料:《清史稿》、《李朝实录》、《乡园忆旧录》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