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3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检测卷
历史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温馨提示:
亲爱的同学:在辛勤的付出后,你一定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收获。这个时刻到来了,请认真细心地对待每一道习题吧!这份练习题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2.《中国政治制度论纲》中说:“从武王开始,经过周公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属、功臣勋将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汉朝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5.写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是小史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6.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曾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大小和卓叛乱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D.东北地区遭到沙俄的入侵
7.对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描述正确的是( )
A.《本草纲目》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等
B.《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红楼梦》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
D.“国粹”京剧兴起于唐朝中后期
8.“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时间 B.背景 C.过程 D.影响
9.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B.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C.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0.“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口号体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这些口号出自( )
A.五四运动 B.华北危机 C.皖南事变 D.重庆谈判
11.与下图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红军长征 B.秋收起义 C.九一八事变 D.井冈山会师
1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该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材料描述的是( )
A.国共合作 B.辽沈战役 C.南昌起义 D.西安事变
13.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示意图。该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1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如图中三位人物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6.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其中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17.下图信息有误的是(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间:1953年底 提出者:周恩来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使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大厦前升起
A.时间 B.提出者 C.内容 D.影响
18.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诺贝尔奖颁发给当年研究团队中的耀眼明星,实至名归。此句中的“耀眼明星”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屠呦呦 D.杨利伟
19.有学者认为,从政治到军事、从法律到诗词、从建筑到美术,人们往往以罗马古典文明为良师益友。下列属于罗马古典文明成就的是( )
A.奴隶制民主政治 B.金字塔 C.《荷马史诗》 D.《十二铜表法》
20.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直接分封自己的人为封主,与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法兰克王国 B.古代日本 C.阿拉伯帝国 D.古代印度
21.“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
A.庄园制度的兴起 B.租地农场的产生
C.手工工场的产生 D.工厂制度的建立
22.“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该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的( )
A.历史背景 B.发展过程 C.重要影响 D.主要条件
23.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这标志着( )
A.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B.法国大革命的高潮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D.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2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九年级小历同学制作了《美国内战》的年代尺,其中横线处应填的是( )
A.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B.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光荣革命 D.萨拉托加大捷
25.《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其作者是( )
A.但丁 B.华盛顿 C.牛顿 D.达尔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唐在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先进的中国文化有力地辐射到了周边国家,并逐渐成为这些国家的主流文化。
材料二 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碰撞、融会,就其内容、层面和过程来看,大体上先是物质接触,进而制度借鉴,最后是精神交往。西学的传入以及中国人对西学内涵的了解,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据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名称。列举两位唐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家。结合唐朝时期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一中划线部分加以说明。(5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比较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2分)
27.(14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失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夜,孙中山曾到北京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采纳他提出的仿效西方、以求“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的改革主张。但因时局紧张等原因,李鸿章并没有接见他。上书的失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于是于1894年的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在他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一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
——摘编自郑大华《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3月从这里(西柏坡)出发到北京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魏四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材料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提出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民生方面提出的主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说明其中“新”的具体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键一招”是哪一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并说明“新的历史性跨越”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奋斗目标二”的具体内容。(2分)
28.(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大爆发。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财产占有形式、生产调节方式、生产管理体制等方面向更高的层次调整,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较大的空间。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全国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年到1958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开荒地区从50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
——摘编自李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史》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2分)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是否成功,并说明理由。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5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
(4)综上所述,归纳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2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是大战关键性的一年,交战双方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本国的人力、物力投入战争。德国把重点放在西线,以法国凡尔登要塞为目标发动强大攻势,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的兵力……这一战役,双方伤亡近八十万人,故此役又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此战后德国军力开始衰落,逐渐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摘编自刘鹏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斯大林格勒的5万民兵和7.5万名市民立即投入战斗与红军并肩作战。全市的街道和广场都变成激烈的战场,苏军浴血奋战,为争夺每一个街区、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甚至为每一层楼都展开反复的残酷的战斗……这场战役以苏军的辉煌胜利而结束,法西斯军队的总损失大约是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以及3000架飞机。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939-1945》
(1)材料一中的“交战双方”指的是哪两大军事集团?(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是什么?(2分)
(3)阅读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023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检测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A B B A C D D A A D C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C D A C C A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史记》(1分);李白、杜甫、白居易、吴道子、阎立本、颜真卿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日本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等(2分,符合题意、任答一点即可);
(2)观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技术,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历程(2分,观点明确)。
论述: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戊戌变法则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4分,条理清晰,符合史实);
(3)汉唐时期中国文化有力地向周边辐射,近代中国则学习、借鉴、融会其他国家文化;不同文化应交流互鉴,创造性发展,做到文明互鉴等(2分,符合题意、任答一点即可);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孙中山认识到用和平方式救中国已经行不通(2分,符合题意即可);平均地权(2分);
(2)开国大典的举行(2分);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等(2分,符合题意即可);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2分,符合题意、任答两点即可);
(4)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
28.(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国家干预经济,指导社会生活(2分,意思相近也可);
(2)不成功(1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没有冲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2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2分,符合题意、任答两点即可);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分);
(4)国家实际情况的变化(2分,任答一点即可);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2分);
(2)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分);
(3)(示例)观点: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损失(2分,观点明确)。阐述: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一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超过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两百万人以上,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得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死亡人数高达5500万,军人占3200万;约有3500万人负伤;4500万人被捕或放逐。由此可见,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损失(6分,表述清晰、符合史实)。

2023年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