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永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
(高考选择性考试试卷,考试时长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2.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示意图,其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手工业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 C.皇权强化顶峰 D.赋税制度改革
3.下图所示是1977 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件造型精美、纹饰繁复的战国青铜冰鉴。冰鉴是一件双层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在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或其他食物,以达到冷藏的目的。这说明战国时期
A.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 B.礼乐制度受到高度重视
C.民众需求刺激技术创新 D.粮食储存技术显著提升
4.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
A.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 B.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C.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 D.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5.“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仅装针头一项,就包括两三道工序,装针头,把针涂白。甚至外包装,都成为专门的职业。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生产4800枚针。”《国富论》中记述的这一现象( )
A.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 B.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C.反映了机器生产的流程 D.降低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6.19世纪英国曾存在一种职业——“叫醒工”。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早晨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叫醒工”的出现反映了英国( )
A.工厂制度兴起发展 B.时间观念日益增强 C.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D.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7.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时间 事件
1771年 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92年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厂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化进程
C.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扩展 D.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
8.19世纪初,“面包加油沥(烤肉时滴下的肥油)”是贫民家庭常见的膳食组合。到19世纪末,工人的餐桌上也出现了肉类,兰开斯特的人均每周肉食量在两磅左右。1881年的一份报告说,英国人的肉食消费大大超过了面包支出,牛奶、禽蛋、黄油、奶酪支出超过了土豆支出。这反映出( )
A.价格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B.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消费的风气
C.世界市场改变了工人的饮食习惯 D.工业革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9.下面两幅图片中科技成果应用的共同影响是( )
A.促使劳作方式转化为集约型 B.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C.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 D.开启了美国苏联在太空领域的竞争
10.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生产者变为食物的采集者
B.工业革命以工场代替工厂,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C.信息革命的发展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D.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使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1.“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重要板块之一,是一个聚焦数字经济,贯穿全年的国际性赛事。2022年,大赛设置数字医疗、数字“双碳”、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数字共富七大专题赛,探索互联网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全球范围内高质量推动互联网产业精准对接,为全球互联网共治共荣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大会力量。这反映出( )
A.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C.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 D.科技进步改变社会生活
12.隋唐时期,木材商人主要在关中西部的陇右地区采购,然后贩卖至长安、洛阳等地区。明清时期,木材商人转而深入川、湘、云贵、赣、闽等地采购,然后沿长江水道及海路转运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杭州等城市。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B.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丝绸之路的起点转变
13.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14.唐宋有关借贷契约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代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15.明清时期,双林镇的绸庄常“赊丝于机户,即收其绢,以牟重利”;在南浔镇以产“苏经”闻名,农家“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值,谓之料经”;宁波的鱼业牙行,分鲜行和里行,都对渔帮放款,约定以所获鲜、咸水产抵偿借款。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江南市镇商品经济高度专业化 B.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
C.商人逐渐成为生产组织的主体 D.货币供求矛盾催生商业发展
16.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一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 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17.欧共体成立后不久,美国工商界便提出“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口号,以避免欧共体的歧视性关税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刚刚运作,日本跨国公司便把投资重点转向墨西哥,企图通过这个跳板来减少关税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出现这些现象说明区域集团组织( )
A.成为发达国家利用的工具 B.会导致世界贸易摩擦加剧
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具有一定封闭性和局限性
18.某一国际金融机构,主要帮助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的短期所需的资金,期限一般为3—5年,利率由4%到6%。2010年,我国成为该组织第三大成员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一国际金融机构是( )
19.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
A.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B.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C.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 D.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
20.19世纪后期,巴黎的城市排水系统中,地下的管道系统供水管、煤气管和通信电缆等管线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地下共同沟(工程术语,隧道结构的一种)的早期雏形。据此可知当时巴黎的地下管道系统设计
A.旨在应对城市化的弊病 B.受到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C.提升了民众的卫生意识 D.得益于新能源的广泛开发
21.1801年到1851年,英国新增城市数量为119个,但同时也有40个城市消失了,这时期英国城市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建设新城 B.圈地运动 C.城市环境恶劣 D.工业革命
22.1998年,法国空客公司停止了与我国合作的 AE—100 的项目;1999年年底,美国波音公司在兼并麦道公司后关闭了原麦道与我国合作的MD—90生产线;2017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 C919 成功实现首飞。材料反映了( )
A.我国遵循的和平发展理念 B.美国对我国的敌视态度
C.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D.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23.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名旅游者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 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 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24.汉代史书记载:“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告诫人们“凡果落地,隔夜尚不可食,而况虫蚊食者乎?见之者切不可会。”据此可知在当时( )
A.已产生疫病预防的观念 B.封建迷信意识广为流传
C.传统中医药学领先世界 D.民众普遍关注食品安全
25.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关于防止流行性脑膜炎的指示》。“一五”时期,卫生部又先后颁发了《关于防疫站暂行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饮用水水质标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关于防治疟疾规划》。这些举措( )
A.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B.利于推动卫生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C.表明疫病防控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D.体现出民众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26.19世纪,英国议会相继出台《1848年卫生法》《1855年疾病预防法》《1858年医疗法》《1875年公共卫生法》,并对居民供水、污物处理、医院管理、地方防疫等方面做出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 )
A.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B.促进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
C.体现政府重视疫病的研究 D.有效推动防疫体系的建立
27.在湖北襄阳九连墩发掘的战国晚期1、2号墓中出土乐器90余件,其中钟磬是按照墓主人卿大夫身份的“判悬”方式进行排列,此外还出土有重巫、尚怪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鹿角立鹤等。这体现了( )
A.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B.音乐文化的巫术气息 C.礼制为重的精神追求 D.墓葬文化的宗教色彩
28.《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反映出中华先民( )
A.原始的天人感应观 B.与天抗争的不屈精神 C.对自然的最初认知 D.具有崇尚英雄的传统
29.唐朝王室在继承隋《九部乐》的基础上,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编制形成了燕乐、清商伎(传统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等十部乐,推动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了高峰。这折射出当时( )
A.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 B.文化上的兼容并包 C.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 D.统治者的生活奢靡
30.据下表判断( )
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越南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
C.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
二、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12分,33题18分。)
31.劳动工具的进步促进农业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造价低廉,并且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修理,也就更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同样一把锄头,可用来翻地、开沟、起垄、中耕、收获,同样一把镰刀可以用来收割各种作物,南方的耕犁既可下水田,也可以上山耕梯田。由于通用性广,一个地区的农具种类虽然为数不多,却可以完成各种作物的多种作业。 ——摘编自陈文华《试论我国传统农业工具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农具的特点,并列举两种古代的灌溉工具。(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6 分)
32.(12分)
材料一
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11月5日)
材料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部分)成就数据表
类别 2001年 2020年
货物出口占全球份额 4.3% 14.7%
制造业增加值 3.5万亿元 26.6万亿元
服务出口额 3243亿元 1.9万亿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 570亿元 1.1万亿元
国际经贸发展史是如何验证“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这一规律的?选择20世纪以来的典型史实进行论述。(12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英国初期的防疫成果并不理想,进入封锁防疫第三周,疫情并没有得到明显控制,日检测能力未能达到预期水平,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从疫情防控有效性的角度来说,英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缺乏针对性,既没有及时阻止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又未能顺利切断传染途径,无法阻止疫情多次反复传播,甚至还因为医疗物资与床位紧缺,放任轻症患者进行居家隔离,对感染者防护措施不当,不重视病毒特性,不严格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对疑似病患进行检测和救治,出入境没有设立体温监测点,不对确诊病患行动轨迹进行追踪,不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检验排查,最终导致疫情蔓延。
——摘编自李瑾《英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从确保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到多措并举关心关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从加强人文关怀、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到稳妥有序解除管控措施、逐步推进复工复产。在这场捍卫人类健康福祉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战斗中,中国始终坚持国际合作,开展防控和救治经验分享,推动联合科研攻关,携手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以自己的作为和担当,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战“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到中国责任! ——摘编自郑昌华《中国文化是抗疫斗争的深沉力量》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初期“防疫成果不理想”的表现及原因。(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抗疫理念。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疫所体现出的进步性。(6分)永昌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C C B B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B C B C D D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A A B D A B B B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0分)
(1)特点:造价低廉,就地取材;通用性广;适用性强。(任写两点得2分)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2分)
(2) 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任写3 点得6分)
32.【答案】(12分)
参考答案示例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意为国际经贸往来植根于各国互通有无的需要,合作共赢,否则就会导致倒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各国一方面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加大出口,造成恶性竞争,激化各国矛盾,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加剧国际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二战爆发。而中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扩大货物出口,丰富外贸的内容;一方面带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成为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引擎。可见,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33.【答案】(18分)
(1)表现: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日检测能力较低;死亡率高;缺乏有效的防疫措施;未能阻断疫情。(任写4点得4分)
原因:疫情防控政策缺乏针对性;医疗资源紧张;数据不准确导致政策判断失误;错误类比,将新冠肺炎与流感类比;对其它国家疫情防疫数据存在错误认知;政策设计本末倒置,未能及时纠偏。(任写4点得8分)
(2)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2分)
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本思想、不屈精神的进步性;中医药学的进步性;革命文化和科学理论的进步性。(任写2点得4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