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西南大学附高2022—2023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记载 出处
(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天下篇》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哀公七年》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齐策四》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 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史记·封禅书》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2.项羽入关时曾坑杀秦人,与秦人结怨。当时有人建议定都关中,项羽答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故舍弃关中而建都楚地彭城,自谓万无一失。据此可知,项羽定
都彭城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
A.社会基础 B.军事防御
C.经济发展 D.自然环境
3.《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张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
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A.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C.体现出法律儒家化趋势 D.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
高一 历史 第1页(共6页)
4.史料记载:“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
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由此可见,曹操的做法
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弱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开创了流民屯田的范例 D.有利于北方地区经济恢复发展
5.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为: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
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6.下表为出土唐代敦煌户籍材料中关于居民“受田”数量的记录(单位:亩)。这可用来说明
年代 户数 永业田(无需还官) 口分田(需还官)
应受 已受 未受 应受 已受 未受
天宝元年(742年) 43 1180 1075 105 4820 757 4063
大历四年(769年) 18 540 449 91 1790 541 1249
A.国家严控土地交易 B.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C.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D.敦煌小农大量破产
7.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
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辽中京城的营建
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 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
C.反映出对中原文明的认同 D.表明其统治中心逐渐南移
高一 历史 第2页(共6页)
宋代农村市场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农闲季节,农民“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将自身和技艺作为商品投入市场。这表明,当时农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
A.促进了乡村社会的交流 B.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使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永嘉学派,南宋时期兴盛于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叶适也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
张。据此可知,永嘉学派
A.受到了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B.与心学体系一脉相承
C.维护程朱理学官方哲学地位 D.反空谈义理而重事功
10.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下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
这可以用来说明
材料 出处
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 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 关汉卿《越调·斗 鹌鹑·蹴鞠》
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毬落, 晓星疏。 无名氏《阀阅舞射 柳蕤丸记》
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
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 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11.明太祖圣谕:“朕有天下,更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所以承者,朕命也。宣者,代言之也。
布者,张陈之也。所以政者,军民休戚,国之利病。所以使者,必去民之恶而导民之善,使知有畏从。”该谕的实行
A.提升了儒学地位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优化了中枢决策机制
12.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右图所示农具道:“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
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这种农具的使用A.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标志着精耕细作模式的成熟C.实现了农业动力的变革
D.提高了农业播种的效率
13.清代来华传教士郎世宁被誉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师之一,他的作品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
实的艺术概括,又添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其主要意图是
A.推动中西绘画技术的融合 B.适应清廷文化专制政策
C.提高个人在清宫中的地位 D.减轻西画东传中的阻力
14.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这
表明当时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
C.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 D.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
15.1885 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
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A.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公元前 212年,秦始皇征用大量民力,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高速公
路”。它起于秦朝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向北直达九原郡,全部用黄土夯实,长 736公里,平均宽约 30 米,最宽处达50 米。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到达
阴山脚下,投入与匈奴的战事。近些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直道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缩短工时,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筑路,司马迁《史记》“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上就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
洼的山谷”。
——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
材料二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诸多东西走向的大山、东流入海的大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
供了给养,也造成了南北的阻隔。在分裂时期,秦岭、淮河、长江等还曾多次成为不同政权控制区的分界线与对抗的前沿。为了沟通南北,隋朝在统一后不惜消耗大量国力,开通了著名的大运河。安史之乱后,大运河成为了唐朝的命脉,“东南八道财赋”经由这条通道不断输往政治
中心长安,军队的调遣、政令的传达也非常依赖这一要道。同时,南方的丰富物产,如稻米、茶、丝绸等也顺着这条商业通道不断运销北方,运河南段的扬州依托优越地理位置发展成了当时最繁荣的城市。唐末,运河被起义军切断,唐朝走向灭亡。
—— 摘编自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历史背景和目的。(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状况,并说明唐中后期大运河 的地位和作用。(11分)
高一 历史 第4页(共6页)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镇”的演进简表
北魏 在北方、西北设置沃野、敦煌、焉耆等军镇,防御柔然等的侵扰,发挥军事功能。
唐 一度“凡天下上镇二十(镇兵五百人),中镇九十(镇兵三百人),下镇一百三十 五(镇兵三百人以下)。”
安史之乱后,镇数大增,镇将凭借兵权干预地方行政、财政事务,县官“束手委 听”成为常态。因有兵士“早暮巡警”,“居民依军成市”的现象日益多见。
北宋 宋初,下令“盗贼、斗讼先委镇将者,诏县令及尉复领其事”。 后又规定,“诸镇 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兼酒、税之事。”
据元丰三年(1080)成书的《元丰九域志》载,当时全国共有 1875 个镇,平均每镇有超过 200户居民。
——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材料二 明清江南市镇行政管理简表
市镇类型 管理模式 代表
一般市镇 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交通要道市镇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 苏州府震泽镇、汾湖镇
一些富裕市镇 设课税司掌收商税 松江府新场镇、唐行镇
少数重要市镇 设立府厅级官员(如同知)驻镇掌 管治安、税收等 苏州府同里镇、湖州府南浔镇
规模较大市镇 委派县级副职(如县丞)驻镇掌管 治安、税收等 吴江县盛泽镇、奉贤县四团镇
钞关、港口市镇 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 常熟县福山镇、嘉兴府乍浦港
—— 据张海英《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
根据材料一,指出镇在宋代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12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至明清加强对镇的管理的历史启示。(6分)
高一 历史 第5页(共6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 1898 年至 1910 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高一 历史 第6页(共6页)高一历史半期参考答案
1—5 BACDA 6—10 CCADB 11—15 CADBD
16.(19分)
(1) 历史背景:国家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秦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匈奴为患;筑路技术的积累、发展。(一点2分,共6分)目的:巩固统一;便利军队调动,反击匈奴。(一点1分,共2分)
(2) 状况:山川阻隔,交通不便。(1分)地位:是唐朝的命脉;是军事要道;是政令传达的要道;是商业要道。(一点1分,共4分)作用:减轻南北地理阻隔,密切南北联系(或促进南北贸易发展);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或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加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控制;维系了唐朝的统治(或增加了唐朝的财政收入,利于维护唐朝军事安全,利于维持表面统一)。(一点2分,3点6分)
17.(24分)
(1) 变化:数量大幅增加,分布更为广泛,居民总数大增;由以军事功能为主演变为以经济功能为主;镇将权力日益萎缩,被监官等取代。(一点2分,共6分)
作用:使“镇”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扩大了财政来源,巩固宋朝统治。(一点2分,共6分)
(2) 特点: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所创新;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管理模式;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一点2分,共6分)
(3)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城镇治理体系;行政管理要注意因地制宜;不断加强城镇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健全法制和基层民主。(一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18.(12分)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
信息:集中于沿海地区。(2分)
分析: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一点2分,共6分);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抵御外侵。(一点2分,共4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