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树勋初级中学2022-2023下学期八年级历史4月测试卷(word解析版)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4月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 周恩来在1948年7月底致电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要求尽力“邀请与欢迎港沪及南洋民主人士及文化界朋友来解放区”“为他们筹划安全的道路”分批运送民主人士北上。这一行动的主要目的是( )
A. 讨论出兵抗美援朝的事宜 B. 邀集各党派代表建立联合政府
C.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2. 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道:“……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土地改革 D.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3. “如果置之不理,美国会得寸进尺,放任美国压到鸭绿江边,这将严重牵制我们的经济建 设。”为此,中共中央做出的决策是( )
A.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进行西部大开发
C.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你认为下列哪一图片不适合陈列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 )
A. B.
C. D.
5. 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可能集中在( )
A. 《千年巨变》 B. 《峥嵘岁月》 C. 《中国新生和巩固》 D. 《伟大转折》
6.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的英雄有( )
A. 杨靖宇 B. 张自忠 C. 左权 D. 邱少云
7. 历史学著作《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的重大成果是( )
①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 )
A.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D. 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9. 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 B.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 开展土改,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D.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0. 历史课上有四位同学,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意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 消灭了地主阶级
C. 解放了生产力 D. 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11.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关系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形成
C. 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D.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12.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它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这一法令出自(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C. 《朝鲜军事停战协定》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3. 读《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 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可行性 B. 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 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D. 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14. 我国在“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农业 D. 商业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述内容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79年 D. 1982年
16. 新中国在过渡时期取得民主政治方面的突出成果是( )
A.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通过了《共同纲领》
C.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7. 土地改革后的农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民,无力购置和使用机械化农具,甚至一些贫苦农民缺乏基本的生产工具;水利建设问题无人承担,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这表明(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 包产到户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C. 有必要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18. 1953年之前,陕西宝鸡地区有10多家以酿酒为业的作坊。1953年底,受农业合作社启发,有几家酿酒作坊率先组成生产合作社,共享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客户,很快取得丰厚经济效益。其他酿酒作坊纷纷要求入社。这体现了( )
A. 宝鸡地区酿酒业出现垄断组织 B. 社会主义工业化促进技术提高
C.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 D. 政府经济建设的领导能力增强
19.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 实行股份制 B. 廉价收购 C. 赎买政策 D. 无偿没收
20. 民族精神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王进喜说:“应当能为革命挑更重的担子,能在最复杂的环境里艰苦工作…” “铁人”王进喜身上展现的民族精神是( )
A. 艰苦奋斗精神 B. 团结合作精神 C. 改革创新精神 D. 与时俱进精神
二、综合题(本题共两小题)(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状况。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图中A、B、分别指的是哪些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没有产生较大社会震荡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顺应时代的需要,完成了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年份 情况
1956年 召开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8年 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 三年困难
1960年 中苏关系恶化
1964年 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到1964年 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
到1965年 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到1966年 新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工业基地
到1966年 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
1967年 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果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加以阐述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周恩来在1948年7月底致电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要求尽力“邀请与欢迎港沪及南洋民主人士及文化界朋友来解放区”“为他们筹划安全的道路”分批运送民主人士北上。这一行动的主要目的是( )
A. 讨论出兵抗美援朝的事宜 B. 邀集各党派代表建立联合政府
C.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8年7月底”和所学可知,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共产党分批运送民主人士北上到解放区,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的有关事宜,D项正确;1948年7月底时,朝鲜战争还没有发生,排除A项;邀集各党派代表建立联合政府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 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道:“……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土地改革 D.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可知,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A项正确;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材料“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无关,排除C项;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心问题是筹备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果置之不理,美国会得寸进尺,放任美国压到鸭绿江边,这将严重牵制我们的经济建 设。”为此,中共中央做出的决策是( )
A.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进行西部大开发
C.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如果置之不理,美国会得寸进尺,放任美国压到鸭绿江边,这将严重牵制我们的经济建设。”可得出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C项正确;加入世界属于经济领域,排除A项;BD项的内容与鸭绿江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4.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你认为下列哪一图片不适合陈列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与抗美援朝战争时间不符,是两个事件,不适合陈列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属于抗美援朝的经过,适合陈列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可能集中在( )
A. 《千年巨变》 B. 《峥嵘岁月》
C. 《中国新生和巩固》 D. 《伟大转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故前四集应集中在《中国新生和巩固》中,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发生在1949-1953年,与《千年巨变》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都发生在建国以后且无法体现《峥嵘岁月》的意思,排除B项;《伟大转折》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题意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的英雄有( )
A. 杨靖宇 B. 张自忠 C. 左权 D. 邱少云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涌现出来的英雄有黄继光、邱少云等,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在东北展开游击战争,排除A项;张自忠于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排除B项;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排除C项。故选D项。
7. 历史学著作《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的重大成果是( )
①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的是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第二次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第三次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故选A项。
8.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 )
A.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D. 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指的是土地改革在政治上的影响,即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D项正确;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项;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土地改革完成后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而不是土地改革在政治上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9. 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 B.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 开展土改,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D.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项正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土地政策,排除A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历史课上有四位同学,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意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 消灭了地主阶级
C. 解放了生产力 D. 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实现工业化, 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关系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形成
C. 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D.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A项史实与结论关系不正确,排除A项;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形成;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它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这一法令出自(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C. 《朝鲜军事停战协定》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它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可知这一法令出自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真正翻身得到解放,D项正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3年《朝鲜军事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抗美援朝取得胜利,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 读《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 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可行性 B. 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 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D. 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不但落后于印度,更远远落后于美国,说明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落后,为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1953年,党和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表格凸显了中国当时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可行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科教兴国的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不仅表明“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而且还涉及“钢铁工业”,D项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我国在“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农业 D. 商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故答案选A。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述内容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79年 D. 1982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新中国在过渡时期取得民主政治方面的突出成果是( )
A.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通过了《共同纲领》
C.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排除A项;《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的,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一次失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7. 土地改革后农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民,无力购置和使用机械化农具,甚至一些贫苦农民缺乏基本的生产工具;水利建设问题无人承担,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这表明(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 包产到户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C. 有必要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土地改革后的农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民,无力购置和使用机械化农具,甚至一些贫苦农民缺乏基本的生产工具;水利建设问题无人承担,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分析可知,这反映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存在很大缺陷,因而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十分必要性,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包产到户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有必要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8. 1953年之前,陕西宝鸡地区有10多家以酿酒为业的作坊。1953年底,受农业合作社启发,有几家酿酒作坊率先组成生产合作社,共享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客户,很快取得丰厚经济效益。其他酿酒作坊纷纷要求入社。这体现了( )
A. 宝鸡地区酿酒业出现垄断组织 B. 社会主义工业化促进技术提高
C.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 D. 政府经济建设的领导能力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有几家酿酒作坊率先组成生产合作社,共享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客户,很快取得丰厚经济效益。”体现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即可以通过加入生产合作社,解决生产、销售中的问题,C项正确;生产合作社不属于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生产合作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无关,排除B项;生产合作社是几家酿酒作坊受农业合作社启发率先成立的或自发行为,与政府经济建设的领导能力增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 实行股份制 B. 廉价收购 C. 赎买政策 D. 无偿没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可知是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业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可知是指新中国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逐步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C项正确;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在1978年前后开始萌芽,排除A项;廉价收购、无偿没收与材料无关,不是我国采取的方法,排除BD项。故选C项。
20. 民族精神是民族兴旺发达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王进喜说:“应当能为革命挑更重的担子,能在最复杂的环境里艰苦工作…” “铁人”王进喜身上展现的民族精神是( )
A. 艰苦奋斗精神 B. 团结合作精神 C. 改革创新精神 D. 与时俱进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应当能为革命挑更重的担子,能在最复杂的环境里艰苦工作…”结合所学知识,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顽强的斗争精神,故题干材料体现了王进喜艰苦奋斗的精神,A项正确;团结合作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材料并没有体现王进喜的团结合作精神,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王进喜的改革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排除C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本题共两小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状况。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图中A、B、分别指的是哪些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没有产生较大社会震荡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顺应时代的需要,完成了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
【答案】(1)工业十分落后。
(2)成就: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武汉长江大桥。
意义:中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小问2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小问3详解】
依据材料“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没有产生较大社会震荡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顺应时代的需要,完成了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 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年份 情况
1956年 召开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8年 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 三年困难
1960年 中苏关系恶化
1964年 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到1964年 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
到1965年 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到1966年 新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工业基地
到1966年 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
1967年 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果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加以阐述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例:观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挫折并存,成就为主。(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中前进。)
阐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许多成果,如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到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到1966年,新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工业基地;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果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等。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可观的经济规律,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一些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等。
结论: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挫折并存,成就为主。(或者,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中前进。)
【解析】观点: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与遇到的挫折,结合所学可得出主题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挫折并存,成就为主。阐述:根据“召开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可得出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许多成果,根据“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等取得的成就进行概括。再根据“文化大革命,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从失误的角度概括挫折方面。最后总结可得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挫折并存,成就为主。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