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训练题(答案)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1978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经济建设的发展
C.党和国家经济中心转移
D.经济特区的建立
3.下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表(部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30 000 35 343 38 728 40 712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农民自行承担风险。”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是( )
A.一家一户为单位
B.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C.政社合一,统一经营
D.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5.1978—1982年,农村改革使城乡农贸市场得到恢复和繁荣,出现了农民长途贩运、异地经商,还出现了各种专业市场,如浙江温州、台州、义乌等地的小商品市场。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对外开放首先从浙江省开始
C.国内改革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6.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据此可知,深圳特区( )
A.推动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B.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C.推行了政企分开的模式
D.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7.如图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部分重大科技成果,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绿色 B.创新
C.协调 D.开放
8.十八大以来,“中国向世界传递了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声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自倡议提出至今,已经有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个跨境项目开始实施”。材料中多个跨境项目的实施说明了( )
A.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B.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C.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D.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优越性
9.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10.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1.《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
A.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1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在北京召开。时光倒转到2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下列内容属于十六大的是 ( )
A.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3.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确立这一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14.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这充分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16.小华同学要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下图所示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 )
标题 1.对外开放的窗口 2.一夜崛起之城 3.经济特区的代表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17.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走向世界”的是 (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8.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 (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非选择题
19、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年份外贸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金额 进口金额 出口金额
1980 381.4 200.2 181.2
1985 696.0 422.5 273.5
1990 1 154.4 533.5 620.9
1995 2 808.6 1 320.8 1 487.8
2000 4 742.9 2 250.9 2 492
2003 8 509.9 4 127.6 4 382.3
资料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统计数字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时间 历史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建立
1984年 中国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通过材料一,1980年到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对比进口和出口金额,你又发现了什么信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从材料二大事记中分别找出“伟大觉醒”“伟大创造”的事件各一例。并选择一个说明理由。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
时间 阶段 内容
1978—1984年 改革启动、局部试验阶段 改革重点在农村,中心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成功强烈冲击着仍停留在传统框架内的城市,城市改革开始了试点探索阶段
1984—1988年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探索阶段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企为中心,承包制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形式,同时试点租赁制、股份制等
1992—2002年 经济体制改革框架构建阶段 1992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明确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制度
2002年至今 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并不断深化
——邱家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
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分别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5BCCBC 6-10DBCBB 11-15DBDAA 16-18DBA
19、(1)外贸总额不断增长;出口和进口金额都在增长、外贸出口金额逐步超过进口金额。
(2)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触。
(3)“伟大觉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伟大创造”: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或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以上三个事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无论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改革开放中的创新,是伟大的创造。(言之有理即可)
20、(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观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论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国企改革;从局部实验到全面探索,再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演变,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摸索,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工作路线。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