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一轮复习: 贵州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二)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贵州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二) (60分钟 6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B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B )
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
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3.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C )
A.变法救国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扶清灭洋
4.下列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 D )
A.撤出延安——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C.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围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5.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与该会议相关的史实
是 ( A )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制定了“一五”计划
C.会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通过了土地改革决议
6.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7.伯里克利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的“人民”应该指 ( A )
A.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雅典居民 C.全体希腊人 D.外邦人
8.一位同学整理了一组有关阿拉伯人的成就。这说明阿拉伯人 ( D )
1.阿拉伯数字
2.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
3.把印度的棉花、食糖传到欧洲
4.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
A.开创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C.推动了亚非人民友好往来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9.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对这段话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 C )
A.工业化导致了环境污染 B.城市化造成传染病流行
C.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D.当时英国经济非常落后
10.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章西女王领导、封建王公大量参与,这说明这场起
义 ( C )
A.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目的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C.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目标 D.消除了印度国内的阶级矛盾
11.将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结合、相互印证,能促进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以下两则史料能印证 ( C )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惊慌失措的人们聚集在位于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前。
A.美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B.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
C.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D.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2.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有专家提醒,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没有控制好疫情,病毒就会向全世界蔓延。这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要共同应对 ( B )
A.环境污染问题 B.卫生健康问题 C.世界粮食问题 D.男女平等问题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4.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1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后来这本杂志改名为《新青年》,与北京大学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16.《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17.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
18.(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和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一条连接亚欧的陆上贸易通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摘编自《中国简史》
材料二 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启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成祖又命中官……往使。自1405至1433,二十八年间,凡七奉使,三擒番长。后来奉使海外的,无不盛称和以炫耀诸国。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四 欧洲的航海探险,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初步确立起来。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五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哪位历史人物。从材料中找出这条贸易通道的开通有何意义 (2分)
答:张骞;(1分)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答出一点即可)(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问唐朝哪位高僧在“中日交流的传奇”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哪次改革 (2分)
答:鉴真;(1分)大化改新。(1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
答:郑和下西洋。(或郑和七下西洋)(1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最先因该事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是哪两个国家 (3分)
答:新航路开辟。(或探寻新航路)(1分)西班牙(1分)、葡萄牙(1分)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实行的哪项政策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阅读完以上材料后,请你谈谈我们在对外交往时应如何做。(2分)
答:闭关锁国;(1分)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②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③加强对外交往,积极踊跃参加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答出一点,符合题意即可)(1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1分,第20小题10分,共21分。
19.(11分)民主模式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应尊重主权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正当权利。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20世纪世界历史重要事件简表(部分)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3世纪 意大利等国出现手工工场 1861年 美国内战爆发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775年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890年 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95%以上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石油产量
1779年 英国发生工人捣毁机器运动,一些工厂被毁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33年 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 1948年 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材料二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发展模式。
——摘编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1)17-19世纪,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哪几种 (3分)
答:有三种:第一种是资产阶级革命,第二种是民族解放战争,第三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分)
(2)指出13-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的三种生产组织形式。(3分)
答:手工工场、工厂(或大机器生产)、垄断组织。(3分)
(3)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请写出下列知识卡片①②③处的内容。(3分)
答:①废除农奴制;②共产党宣言;③民族解放。(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就“国家发展道路或模式的选择”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国家发展道路或模式的选择必须与本国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或发展道路。(2分)
20.(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人物。(3分)
答: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交融。(1分)黄帝;(1分)炎帝。(1分)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分)
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 389.3亿元 57 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 150.2元 24 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 307.8万人 3 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答: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上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猛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普及。(3分)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2分)
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分)贵州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二) (60分钟 6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
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
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3.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
A.变法救国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扶清灭洋
4.下列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撤出延安——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C.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围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5.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与该会议相关的史实
是 ( )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制定了“一五”计划
C.会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通过了土地改革决议
6.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7.伯里克利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的“人民”应该指 ( )
A.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雅典居民 C.全体希腊人 D.外邦人
8.一位同学整理了一组有关阿拉伯人的成就。这说明阿拉伯人 ( )
1.阿拉伯数字
2.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
3.把印度的棉花、食糖传到欧洲
4.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
A.开创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C.推动了亚非人民友好往来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9.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对这段话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 )
A.工业化导致了环境污染 B.城市化造成传染病流行
C.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D.当时英国经济非常落后
10.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章西女王领导、封建王公大量参与,这说明这场起
义 ( )
A.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目的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C.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目标 D.消除了印度国内的阶级矛盾
11.将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结合、相互印证,能促进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以下两则史料能印证 ( )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惊慌失措的人们聚集在位于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前。
A.美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B.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
C.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D.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2.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有专家提醒,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没有控制好疫情,病毒就会向全世界蔓延。这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要共同应对 ( )
A.环境污染问题 B.卫生健康问题 C.世界粮食问题 D.男女平等问题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4.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1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后来这本杂志改名为《 》,与北京大学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16.《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17.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长篇诗作《 》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
18.(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和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一条连接亚欧的陆上贸易通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摘编自《中国简史》
材料二 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启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成祖又命中官……往使。自1405至1433,二十八年间,凡七奉使,三擒番长。后来奉使海外的,无不盛称和以炫耀诸国。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四 欧洲的航海探险,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初步确立起来。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五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哪位历史人物。从材料中找出这条贸易通道的开通有何意义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问唐朝哪位高僧在“中日交流的传奇”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哪次改革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最先因该事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是哪两个国家 (3分)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实行的哪项政策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阅读完以上材料后,请你谈谈我们在对外交往时应如何做。(2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1分,第20小题10分,共21分。
19.(11分)民主模式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应尊重主权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正当权利。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20世纪世界历史重要事件简表(部分)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3世纪 意大利等国出现手工工场 1861年 美国内战爆发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775年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890年 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95%以上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石油产量
1779年 英国发生工人捣毁机器运动,一些工厂被毁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33年 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 1948年 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材料二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发展模式。
——摘编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1)17-19世纪,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哪几种 (3分)
(2)指出13-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的三种生产组织形式。(3分)
(3)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请写出下列知识卡片①②③处的内容。(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就“国家发展道路或模式的选择”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20.(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人物。(3分)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分)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 389.3亿元 57 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 150.2元 24 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 307.8万人 3 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