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集团校中考历史段考试卷(3月份)(含解析)
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集团校中考历史段考试卷(3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
1. 《周口店记忆》中记载:“……另外,还发现了打制成的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以上考古发现可证明北京人( )
A. 用石器猎取动物 B. 过着群居生活 C. 懂得采集果实 D. 能够制作工具
2. 半坡遗址中曾发掘出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的菜籽等。这表明( )
A. 早期建筑有所发展 B. 私有观念深入人心 C. 农业聚落初步形成 D. 国家形态已经产生
3. 都江堰的治理坚持“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这是其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注重( )
A. 设计精巧美观 B. 政府的扶植 C. 人与自然和谐 D. 人民的支持
4. 《史记》中记载了一次秦朝廷议的场景,廷尉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伐,周天子弗能禁。”由材料可知,李斯明确反对(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5. 青岛某中学九年级的李华同学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设计整理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部分)”(如图)。图片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 注重灌溉工具的变革 B. 重视生产工具的演变与改进
C. 以农业的种植为中心 D. 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
6. “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中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元素是( )
A. 注重文化 B. 传播儒学 C. 考试选拔 D. 公平竞争
7. 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 民族政权并立 B.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地方军阀割据 D. 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8.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 )
A. 封建制度的腐朽 B. 科学技术的落后 C. 西方列强的侵略 D. 八股取士的影响
9.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基本价值的认同。下列图片说明了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特征是( )
A. 儒学的独尊和完善 B. 尊师重教的风气 C.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 皇权的不断强化
10. 古典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剧中经历过许多磨难的窦娥被冤屈后,临死发出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上述戏曲表演艺术源于( )
A. 昆曲 B. 宋词 C. 元曲 D. 明清小说
11.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抱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霍去病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邓世昌
12.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一位名叫唐泰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复仇的故事。“伯爵”这一封号最可能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 西周分封制 B.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C.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D.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13. 如图两幅图分别是不同时期的圣母主题绘画,图一与图二的不同说明( )
A. 人是衡量世界万物的进步尺度 B. 追求人性的美体现了思想解放
C. 封建专制是民主和自由的天敌 D. 神圣仪式才是信仰虔诚的体现
14.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 13世纪后,西欧出现了手工工场
B. 文艺复兴是一次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C.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D.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 “一个民族解除他们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和上帝意旨,采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这一说法应来自于( )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16.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论述道:“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18-19世纪,欧洲、美洲许多国家成功践行了启蒙思想,实现了“人心的改变”,主要史实包括( )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
②法国大革命中颁布《人权宣言》
③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独立宣言》
④拿破仑第一帝国颁布《法典》
⑤巴黎公社
A. ①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③④
17. 13、14世纪,欧洲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推动了欧洲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如图反映出的变化是( )
A. 殖民扩张的开始 B. 庄园经济的瓦解 C. 租地农场开始兴起 D. 手工工场的兴起
18. 如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①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后进行殖民掠夺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资本输出成为殖民侵略的主要方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9.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建立,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也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
A. 只适合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B. 是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C. 极大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只适合中俄两国的暴力革命
20. 从18世纪末开始,借助于蒸汽和钢铁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经济和国际力量的平衡,它作为新技术的先驱全面超越了它的对手,在推动全球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其它任何帝国无法达到的程度。材料中的“它”应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日本
21. “5月10日(星期日)黄昏,当英军在教堂里祈祷时,米鲁特第三骑兵连的‘士兵’,在市民和郊区武装农民的配合下,发动了起义。起义者打开了牢房,释放了被捕者,封锁了交通要道……经过一夜行军战斗,起义者很快占领了古都德里城。”材料记录的是( )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印度民族大起义
22. 1879年的明治政府官员数是14963名,其中陆军3005名,海军887名,合计3892名,约占总数的26%。1885年成立的伊藤内阁,组阁时的全部10个阁僚职务中军人占6个。这反映出明治天皇统治时期( )
A. 军人在政府中影响力大 B. 政府十分重视国防建设
C. 政府已完全被军人控制 D. 政府建立了新式的军队
23.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发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者相同的历史作用是( )
A. 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 B. 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 都完全消除了种族之间的矛盾 D. 都改变了国家的性质
24. 请为如图两幅图片命名一个主题( )
A. 贫富分化的加剧 B. 工业比重增加
C. 人口迅速增长 D.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膨胀起来的民族经济扩张力之间的世界规模的大碰撞。材料中世界规模的“大碰撞”主要指的是( )
A. 商品价格竞争 B. 贸易保护壁垒 C. 列强军备竞赛 D. 争夺世界霸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藏族民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使吐蕃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材料二①在我国各民族间,相互借用词汇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这是生活的需要决定的,是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决定的,尤其是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小聚居、大分散这一民族分布情况所决定的。如维吾尔族借用的汉语词汇有:韭菜、花椒、凉面、亩、斤、两……,以及共产党、解放军等大量的政治词汇。新疆及西北的汉族也借用了许多维吾尔族语词汇,如馕(维吾尔族烤饼)、皮亚孜(洋葱)等等。
——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三
辽政权地域内并不产茶,饮用的茶全部来自于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辽代具有茶叶图像元素的墓室壁画出现于澶渊之盟后,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多。结合壁画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辽人的茶事活动,涉及礼仪、人际交往、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张景明《辽代壁画中的茶饮及相关问题》
材料四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 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蕃和亲对吐蕃发展带来的影响。
(2) 依据材料二,写出产生①处历史现象的因素。结合所学,写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的表现。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辽人饮茶的发展趋势。
(4) 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的原因。
27. 仔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引发了英国革命,资产阶级希望实现对君主专制的民主化改造,将君主变成能够体现其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一目标,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材料二:1871年,岩崎弥太郎买下几艘小轮船,创办了三菱轮船公司。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明治政府让其负责军事运输,并拨赠给其13艘轮船。第二年,当局将所有官船卖给三菱,并在15年内给予其巨额“航线补助金”。
材料三:农奴制改革后,解放了的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以外,还经营手工业或商业这样既有利于活跃城乡的经济生活,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随着商品经济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致富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增多,于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发展起来;大工厂迅速取代了手工工场,成为俄国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大工厂应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 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潮流是什么?
(2) 材料二中三菱轮船公司的创建与发展主要得益于日本的哪次非凡改革?具体跟哪一项改革措施有关?
(3) 据材料三,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作用。
(4) 据上述材料,概括促进社会进步的因素。
2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19世纪的美国、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美、德诞生。1870-1913年,美国工业增长8.1倍,德国工业增长4.6倍。到1913年美、德工业产值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第二位。
——根据九年级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二:观察如图两幅图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美国和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就各任举一例。
(2) 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绞肉机”“地狱”之称的战役及一战对欧洲的影响。
(3) 以上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请任意角度,提炼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周口店遗址发现100周年之际,根据21位专家学者、管理员、老讲解员的回忆编写而成的口述史著作《周口店记忆》发布。书中记载:“……另外,还发现了打制成的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以上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打制成的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比较早期建筑,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私有观念,排除。
C.据材料“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0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可知,半坡遗址出现了大量的房基、窖穴、墓葬,这些反映了半坡氏族时期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符合题意。
D.我国国家形态产生于夏商和西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列表对比记忆河姆渡人和半坡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状况,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都江堰的治理坚持‘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可知,都江堰在修建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修建的外观,材料考查的是都江堰设计的内涵,排除A项;都江堰有政府的扶植,但是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涉及人民的支持,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史实,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期、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可知李斯明确反对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即周天子分封亲属和功臣等为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交战,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的局面。
故选:D。
本题以李斯的言论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本题以秦朝廷议中李斯的发言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5.【答案】B
【解析】耧车是播种工具,是现代条播机的雏形;翻车是灌溉工具;曲辕犁是唐朝农民结合南方水田生产的需要改进犁的架构而创造的新式耕犁;秧马是宋朝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插秧工具,人们骑坐秩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图片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重视生产工具的演变与改进,B项正确;“灌溉工具”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具改进,不是农业种植,排除C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耧车、翻车、曲辕犁、秧马都是农业生产工具。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影响很多,但具有超越时空永久生命力的是它追求公平公正的理念,D项正确;注重文化、传播儒学、考试选拔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重点掌握科举制对后世选官用人制度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科举制蕴含的公平竞争的原则影响后世。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就是民族政权并立.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后来,辽和北宋先后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金与南宋议和,出现了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
故选A.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知道宋、辽、西夏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解析】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的禁止和限制对外贸易,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城、锦衣卫印、南京贡院科举考场、军机处”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统治中心在北京;为了巩固统治,设置了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时期设置了军机处,使皇权达到了顶峰。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学的独尊和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尊师重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机构日益膨胀,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了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特征是皇权的不断强化。
10.【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杂剧作家中,以关汉卿最负盛名,他的名作《突娥冤》描写了弱女子窦娥遭人诬陷,最后被贪官斩首的悲惨故事,以此揭露当时的政治黑暗。“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故事情节和“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的台词都出自关汉卿的《窦娥冤》。故元曲戏曲表演艺术源于元曲。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关汉卿的《窦娥冤》。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元曲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题干中的这首军歌反映了戚继光有关。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解析】8世纪前期,查理 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国王--贵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农民。骑士在中古西欧是指那些拥有封地的职业武士,对封君忠诚、尊重妇女、舍生取义是骑士的道德。在中古西欧成为骑士是一个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誉。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见下图),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一位名叫唐泰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复仇的故事为依托,考查欧洲封建社会。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
13.【答案】B
【解析】图一中的圣母带有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神情呆滞,不可亲近;图二中的圣母则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和幸福,像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展示了人性的美,追求人性的美体现了思想解放。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解析】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文艺复兴是一次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而选项ACD只是现象,而没有体现本质.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的相关史实。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解析】据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推翻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国诞生。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独立宣言》符合“一个民族解除他们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这一说法,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倡导平等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独立宣言》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独立宣言》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是在1689年,是在17世纪,不符合题意。1789年,制宪议会在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成功践行了启蒙思想,实现了“人心的改变”。1776年,大陆会议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独立宣言》成功践行了启蒙思想,实现了“人心的改变”。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颁布的《法典》成功践行了启蒙思想,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巴黎公社和法国的启蒙思想无关。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18-19世纪欧洲、美洲许多国家成功践行了启蒙思想,实现了“人心的改变”主要史实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法典》、巴黎公社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法典》、巴黎公社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13、14世纪出现的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配备工具与给付工资,而由工人提供劳动和生产商品可以得出,商人与工人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手工工场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D符合题意;殖民扩张的开始源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欧洲农村开展垦殖运动,农奴逐渐通过购买劳役豁免权等方式获得自由,导致庄园经济逐渐瓦解,排除B项;租地农场的兴起是14世纪一些富裕农民雇佣无地和少地农民建立租地农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手工工场的兴起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手工工场的兴起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欧洲对亚洲输出玉米、番薯和白银,对非洲和美洲输出武器、粮食和日用品,说明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①③正确,C项正确;19世纪上半期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与图片时间不符;通过图示可知,商品输出是殖民侵略的主要方式,②④错误,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资本的原始积累、英国的殖民扩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资本的原始积累、英国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C
【解析】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1864年,欧洲各国工人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相继展开。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故选:C。
本题以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1864年,欧洲各国工人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相继展开为依托,考查《共产党宣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以及意义。
20.【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从18世纪末开始,借助于蒸汽和钢铁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经济和国际力量的平衡,它作为新技术的先驱全面超越了它的对手,在推动全球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其它任何帝国无法达到的程度”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成为世界工厂,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干的表述,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影响,知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D
【解析】根据“土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度民族大起义,1600年,英国开始入侵印度,随着英国殖民掠夺的加深,印度人民掀起了反抗殖民掠夺的斗争。1857年,印度土兵不堪压迫和宗教歧视,率先起义,占领德里和章西。英军进攻章西,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后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印度民族大起义具有广泛性,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D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土兵”无关,排除A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起义者很快占领了古都德里城”无关,排除B项;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2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879年的明治政府官员数是14963名,其中陆军3005名,海军887名,合计3892名,约占总数的26%。1885年成立的伊藤内阁,组阁时的全部10个阁僚职务中军人占6个。”可知,军人在政府中所占比重很大,说明其在政府中影响力大,A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说明在明治政府官员数中军人占的比重较多,没有涉及到政府十分重视国防建设,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说明在明治政府官员数中军人占的比重较多,没有说明政府是否被军人控制,排除C项;题干材料只是说明在明治政府官员数中军人占的比重较多,没有提及政府是否建立了新式的军队,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措施以及影响。
2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农奴,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A项正确;俄国1861年改革维护了沙皇专制统治,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有利于北方政府在南北战争中扭转不利战局,从而维护国家统一,排除B项;俄国1861年改革并不彻底,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美国废除奴隶制后种族矛盾依然存在,排除C项;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并未改变美国国家的性质,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D
【解析】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工业革命造成贫富分化加剧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业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农业,都属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故D符合题意;ABC说法不全面,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爆发,世界规模的“大碰撞”主要指的是争夺世界霸权,D项正确;ABC项不是世界规模的“大碰撞”,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26.【答案】【小题1】影响:根据材料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便吐蕃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结合所学可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故答案为: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小题2】因素:根据材料“这是生活的需要决定的,是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决定的,尤其是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小聚居、大分散这一民族分布情况所决定的。”表明因素是:生活的需要;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我国各少数民族小聚居、大分散这一民族分布情况。
故答案为:生活的需要;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我国各少数民族小聚居、大分散这一民族分布情况。
表现: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的表现,服饰:汉族服饰在北朝街道上处处可见,而北朝人民也常习着汉族服饰。语言:孝文帝以后北朝人民汉语成为其必备的学习语言,是民族交融的一大显著特征。制度:北朝在进驻中原后,倡导学习中原制度,以促进民族交融,巩固政权,为大一统民族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等。(言之有理任写一点得分)
【小题3】趋势:根据材料“辽代具有茶叶图象元素的墓室壁画出现于澶渊之盟后,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多。结合壁画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辽人的茶事活动,涉及到各种礼仪、人际交往、音乐舞蹈等方面。”可知,辽人饮茶的发展趋势是辽人饮茶逐渐普及;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故答案为:辽人饮茶逐渐普及;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题4】原因:根据材料“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可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的原因是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
故答案为: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27.【答案】【小题1】变化:封建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主潮流: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或:资产阶级统治的初步确立)。
【小题2】明治维新;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小题3】活跃城乡的经济生活,提供广阔的市场;壮大俄国资产阶级队伍;使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4】革命或改革;新兴资产阶级的推动;政府推动(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英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体现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潮流、日本明治维新以及措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的因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体现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潮流、日本明治维新以及措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的因素等知识。
28.【答案】【小题1】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德国:本茨制造出汽车(答案不唯一,国家和发明成就对应正确即可)。
【小题2】战役:凡尔登战役;影响:削弱了欧洲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小题3】本题答案不唯一,提炼一个观点进行论述即可。观点:科技革命利弊兼存,进步性为主。阐述:科技革命的进步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进步,科技革命促进经济近代化;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科技革命也存在一定问题:近代科技革命,特别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现代化武器产生,如飞机、大炮、坦克,还有化学武器,被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社会第一次巨大灾难出现;科技革命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产生,危及人类生存。结论:综上所述,虽然科技革命存在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但是积极作用为主,所以科技发展应该兴利除弊。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知识点,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树立专题意识,以科技革命为切入点,整合三次科技革命成就及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