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安徽省阜阳九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九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1.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一编中写道:“……一九二九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颗骨和躯干骨化石。……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 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2. 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领袖人物。为了了解这一时期的伟人事迹,我们可到下列哪一地方参观学习( )
A. 轩辕故里 B. 秦兵马俑
C. 孔子庙 D. 仲景堂
3. 有网友评价秦始皇:“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吞并八荒,六合一统,千古一帝,夺万世之潇洒。”该网友评价的主要是秦始皇哪一方面的功绩( )
A. 开始启用“皇帝”称号 B. 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C.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 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 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和法制的统一等,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 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 )
①丞相②刺史③御史大夫④太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5. “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鹤对舞……二进为堂屋,堂上置蹲酒,主客对酌……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东汉画像砖中这一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反映了( )
A. 光武中兴,人民生活安乐 B. 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
C. 外戚专权,政治腐败不堪 D. “文景之治”,经济繁荣发展
6. “一次次地回望,回望长安城内的万家灯火。……你为干戈而来,为凿空西域而来,匈 奴虏你十年,你……却收获了一条灿烂千年的丝路。”材料中的“你”是( )
A. 甘英 B. 张骞 C. 班勇 D. 班超
7. 司马迁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史记》记事详实,内容丰富。下列内容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 )
A. 河姆渡聚落的兴衰 B. 探寻秦国崛起的原因
C. 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D.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8. 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 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赢政 D. 铁木真
9. 某位历史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名人卡片(如图)。其中,空格处不能填写的内容是,( )
A. 数学名著《缀术》
B. 3.1415926-3.1415927
C. 先进历法《大明历》
D. 著有《水经注》
10.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 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过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 孝文帝、明成祖等在其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 长安 B. 咸阳 C. 洛阳 D. 成都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1. 半坡聚落时期,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饲养的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12. 灵渠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13.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14. 在中国古代史上,发生过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1) 200年,曹操在 ______ 中大败袁绍,为以后统有北方打下基础。
(2) ______ 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莫定了基础。
(3) ______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
15.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卓著。
(1) 东汉时,宦官 ______ 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2)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不仅擅长针灸,而且发明了麻醉药剂“ ______ ”,创编出“五禽戏”。
(3)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了“ ______ ”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3.0分)
16. 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受同样的惩罚…
---译自《史记 商君列传》材料二:(魏孝文帝)平常喜欢读书,手不释卷。“五经”的要义,看过之后就能讲出来…..史传百家,没有不涉猎的。善谈《庄子》《老子》,尤其精通释义…并且擅长写各种文章,一气呵成,不改一字。
---摘编自《后魏书》译文
(1) 阅读材料,说说,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改革的内容?依据材料指出,这一法令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材料中的观点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观点类似。
(2) 阅读材料二说说,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孝文帝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其改革内容。
(3)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两次成功的改革。你认为促使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一点即可)你认为评价一次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言之有理即可)
17. 制度可以保障国家的长久兴盛,但一成不变的制度却会把国家送进坟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周室笼络天下的时候,尚且害怕外界的侵犯;抵御侵犯的措施,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的屏障。
--译自《左传 禧公二十四年》材料二前 606年,楚庄王……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左传 宣公三年》材料三巧妙措施
(1) 依据材料一说说,材料涉及的是什么制度?“周室”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 阅读材料二说说,楚庄王问鼎中原是以什么名义号令诸侯的?这段材料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特征?
(3) 阅读材料三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言之有理即可)
1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面貌”为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
任务一【政治形势-分裂酝酿统一】
(1) 请指出上图中实现了短暂统一的政权。简要概括上图所体现的政治特征。
任务二【经济发展-落后走向发展】
当时南方的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拙,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的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种积极性的推动下,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2) 依据材料,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有何积极影响?
任务三【民族关系-碰撞之中融合】
(3) 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边疆地区迁人内地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图二、图三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任务四【科技文化-传承不乏创新】
(4) 请用一句话指出图四中著作的历史地位。图五中的书法作品有何特点?图六中作品的作者是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故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解析】“轩辕故里”是黄帝的故乡,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制造舟车等,为以后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尊称为“人文初祖”。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领袖人物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黄帝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黄帝的有关内容。
3.【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他还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有网友评价秦始皇的话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始皇的有关内容。
4.【答案】C
【解析】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置,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汉武帝创设了对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据此分析可知②③均具有监察的功能,而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故选:C。
“监察制度”“监察功能”“秦汉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本题需掌握以上四种官职的设置及功能。
5.【答案】A
【解析】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鹤对舞……二进为堂屋,堂上置蹲酒,主客对酌……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这一画面反映了光武中兴时期人民生活安乐的场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
6.【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一次次地回望,回望长安城内的万家灯火。……你为干戈而来,为凿空西域而来,匈 奴虏你十年,你……却收获了一条灿烂千年的丝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你”是张骞。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的掌握,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7.【答案】B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选项A是在原始社会时期;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C是在东汉时期;选项D是在东汉末年。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史记》的相关史实。《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史记》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解析】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唐时期,儒家学说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形成“儒家文化圈”。明清时期,儒学由传教士传到西方。18世纪,儒学在欧洲引起广泛讨论。20世纪,西方出现了钦佩孔子的高潮,形成了东方文化热。因此说材料中的“圣贤”指的正是孔子。
故选:B。
本题以孔子的影响为依托,考查的是孔子历史贡献及其影响的知识.
本题以孔子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孔子历史贡献及其影响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9.【答案】D
【解析】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南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空格处不能填写的内容是著有《水经注》。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祖冲之与郦道元。南朝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祖冲之与郦道元的贡献。
10.【答案】C
【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由于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迁都。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1.【答案】× 将“半坡”改为“河姆渡”
【解析】半坡聚落时期,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饲养的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半坡”改为“河姆渡”。
本题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 将“灵渠”改为“都江堰”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题干表述错误,应将“灵渠”改为“都江堰”。
故答案为:
×;改正:将“灵渠”改为“都江堰”。
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3.【答案】√ √
【解析】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了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铁农具与牛耕使用的意义。
14.【答案】【小题1】官渡之战
【小题2】赤壁之战
【小题3】淝水之战
【解析】(1)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并采用谋士计策袭击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故答案为: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3)淝水之战。
本题以在中国古代史上,发生过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15.【答案】【小题1】蔡伦
【小题2】麻沸散
【小题3】治未病
【解析】(1)东汉时,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东汉末年名医华佗不仅擅长针灸,研制成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实施手术时减轻病人痛苦,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创编出“五禽戏”,被人们誉为“神医”。
(3)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故答案为:
(1)蔡伦。
(2)麻沸散。
(3)治未病。
本题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卓著为切入点,考查秦汉科技成就。
本题以秦汉科技成就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受同样的惩罚…”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鞅变法的内容。依据材料指出,这一法令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材料中的观点与诸子百家中法家学派观点类似。
(2)据材料二“(魏孝文帝)平常喜欢读书,手不释卷。‘五经’的要义,看过之后就能讲出来…..史传百家,没有不涉猎的。善谈《庄子》《老子》,尤其精通释义…并且擅长写各种文章,一气呵成,不改一字。”可知,材料突出说明了孝文帝喜爱、重视汉文化。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围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立足实际;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家学派。
(2)喜爱、重视汉文化。学说汉话;提倡与汉人通婚;等等。
(3)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立足实际;等等。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7.【答案】
【小题1】(1)据材料一“当周室笼络天下的时候,尚且害怕外界的侵犯;抵御侵犯的措施,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的屏障”可知,材料一涉及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室”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周王室的安全。
(2)据材料二“前606年,楚庄王……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可知,楚庄王问鼎中原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诸侯的;这段材料反映出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特征。
(3)据材料三可知,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领导。
故答案为:
(1)分封制;为了保障周王室的安全。
(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4)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领导。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
【小题1】(1)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短期统一。图②中所代表的朝代是西晋。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出现了大分裂,政权分立,因而说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
(2)根据材料二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东汉以来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调整和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使江南得以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3)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边疆地区迁人内地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图二汉人胡食图与图三胡人汉服图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这一现象的出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图四是《齐民要术》,贾思勰是北朝著名农学家,他的代表作品《齐民要术》,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被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书中介绍了北方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图五《兰亭集序》,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图六是《女史箴图》,东晋的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故答案为:
(1)西晋;政权分立。
(2)原因:东汉以来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调整和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江南得以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3)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收放自如,浑然天成;顾恺之。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三国两晋南 北朝的历史面貌”为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为切入点,考查西晋的短暂统一、江南经济的开发、北人南迁、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农学和艺术成就。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