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16—2017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适应性练习

(锁定)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16—2017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适应性练习

(锁定)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适应性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呈现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张之洞
【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此题为图片选择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观察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林则徐禁烟运动中虎门销烟的浮雕。据题意要求选出浮雕所展示事件领导者的选项,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下列活动与孙中山无关的是(  )
A.成立兴中会 B.创立同盟会
C.创办黄埔军校 D.开国大典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题干直接设问考查与孙中山无法的活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后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办黄埔军校,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与他无关。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与孙中山有关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3.民族觉醒激发出强大的民族力量。1919年,这股“民族力量”汇聚成(  )
A.虎门销烟 B.五四运动 C.红军长征 D.抗日战争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集会演讲,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准确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4.下图是一张历经岁月而残缺不全的毕业证书。据残存部分判断,此证书颁发的机构应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福州马尾船政学堂 D.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的时间“民国十三年”可知是公元1924年,ABC项不符合图片时间,D项建立的时间是1924年,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有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5.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这里”是(  )
A.南昌 B.南京 C.井冈山 D.延安
【答案】A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题干里的“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告诉我们,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的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共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南昌起义的有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6.《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4月。“……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歌词“敌人”是(  )
A.美国军队 B.英国军队 C.日本军队 D.法国军队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里的“《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4月”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驻守东北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结果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直到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7.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准确识记
8.口号,见证着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发展才是硬道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口号;③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的口号;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口号。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9.火花(火柴商标纸)是时代的缩影。下图火花反映的时代意义是(  )
A.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B.时光荏苒,日新月异
C.民族革命,曙光普照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火柴商标纸上的时间九月十八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所以反映的时代意义是警钟长鸣,勿忘国耻,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九一八事变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0.2014年6月热播的电视剧《十送红军》讲述了十个普通红军战士在战略大转移途中的成长、抗争与牺牲的故事。与该剧情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 B.长征 C.抗战 D.土改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红军”“战略大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到1936年中国红军为了保存革命的基干力量,进行了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长征的有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1.某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解放战争时期的资料,可供参考的是(  )
A.《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B.《百团大战形势图》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D.《朝鲜战争》纪录片
【答案】C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B两项的战役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D项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C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点评】本题通过设置情境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
12.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应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3.宣传壁画烙上时代的印记。图中所示内容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是(  )
A.瞎指挥 B.浮夸风 C.共产风 D.高速度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此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考查社会主义导读探索中的相关知识点。观察图片可知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时期的宣传画。据题意要求选出图片所示内容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出现问题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表现得是浮夸现象,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导读探索中的相关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14.对联折射社会的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庆改革春风,昔日至今朝迎开放社会。”反映哪一历史事件?(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上述对联中提到了“改革”、“开放”,歌颂了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故选D。
【点评】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15.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1964年10月,第一颗,爆炸成功”,相关(  )
A.原子弹 B.导弹核武器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事件的记忆情况。阅读题文要求选出“1964年10月,第一颗,爆炸成功”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原子弹爆炸成功。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事件的记忆情况。本题难度适中。
16.《新中国外交启示录》写道:中国外交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象征。这里所指的外交成果是(  )
A.重返联合国 B.中美建交 C.中日建交 D.乒乓外交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准确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B、C、D所述均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通过“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我们可判断出这一外交成就指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准确认识。本题难度适中。
17.下图是2014年11月将在北京举办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会议会标。该组织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C
【知识点】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8.古印度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商人属于(  )
A.首陀罗 B.吠舍 C.刹帝利 D.婆罗门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古印度种姓制度中商人属于的等级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19.下图所示内容是林申同学整理的笔记要点。由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文艺复兴 B.三角贸易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此题为图片选择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点。观察图片根据图片内容14-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可知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据题意要求,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20.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原因是(  )
A.殖民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B.封建专制统治十分腐朽
C.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D.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激化
【答案】C
【知识点】分析英、美、法三国早期资产革命的异同
【解析】【分析】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相同点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的认识。
21.“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指瓦特哪一发明创造?(  )
A.改良蒸汽机 B.发明汽船 C.发明内燃机 D.研制飞机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瓦特发明创造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民法典》 D.《共产党宣言》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D。
【点评】还应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等知识。
23.关键词: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描写拿破仑英雄业绩。相关的是 (  )
A.《英雄交响曲》 B.《命运交响曲》
C.《悲怆奏鸣曲》 D.《月光奏鸣曲》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所列四项均为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歌颂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4.下图所示经济发展状况,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识记。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图中所示经济发展状况,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完成。故此题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25.20世纪初,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  )
A.蒸汽汽船 B.航天飞行器 C.蒸汽火车 D.内燃机汽车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航天飞行器);A项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C项是瓦特发明的,D项是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6.纸币是一个国家的世界名片。下图为英国发行的纸币图案,图中的科学家应是(  )
A.托尔斯泰 B.莎士比亚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纸币中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物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他的著作是《物种起源》。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图片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二、问答题
27.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探索后的抉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由: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此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点。
三、综合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项目 国别 参战舰数 装甲情况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 火炮总数 鱼雷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4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3)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答案】(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概括含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
(2)差距: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
(3)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管带名字:邓世昌。
(4)略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是: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是: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舰队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是: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可见,中国在一定的方面还是在科技和军事力量上比日本差不少,这是当时的国家状况。(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点评】本题考查了甲午战争的英国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15世纪,欧洲各国君主为了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为了与亚洲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二:西方对全球的了解
材料三:(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正处于黑暗的人们。
——迪亚士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人海上探险的目的有哪些?
(2)结合所学,写出最早到过1500年地图A处大陆的航海家的名字。据两图所示西方对全球了解的变化,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3)迪亚士认为,海上探险“将光明带给正处于黑暗的人们。”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目的:强化王权,传教,与亚洲进行直接香料贸易。
(2)航海家:哥伦布。作用:世界逐步连成一体。
(3)是否同意:不同意。理由:欧洲人海上探险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掠夺黄金、开辟海外市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1)此题为材料问答题,通过材料一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阅读材料一,获取材料信息有:14-15世纪,欧洲各国积极扩张,为了与亚洲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由此可知材料一叙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据题意要求欧洲人海上探险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传教,与亚洲进行直接香料贸易。(2)此题为图片材料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概述历史的能力。观察图片可知西方16—19世纪对全球了解的变化。题文要求结合所学,写出最早到过1500年地图A处大陆的航海家的名字。据两图所示西方对全球了解的变化,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早到过1500年地图A处大陆的航海家的名字是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有三: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亚非美的贫困。(3)此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题文迪亚士认为,海上探险“将光明带给正处于黑暗的人们。”这一观点我们是持否定态度的,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海上探险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掠夺黄金、开辟海外市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30.阅读和观察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所以说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达到顶峰。(2)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第二个甲午年是195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发展中国的工业;根据材料三种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办不了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本题俗语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培养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点评】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次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次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对比两次战争的结局,对于今天中日面临的问题和走向要有正确的认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住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至20世纪末我国设立的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个?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海南或海南省
(2)例一:观点:经济特区是对内改革的试验田。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住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例二:观点: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论述: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通过开办经济特区,中国利用外国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在特区先行先试,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取得成功经验再推广至全国,降低了风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并且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提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如:例一:观点:经济特区是对内改革的试验田。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住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二:观点: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论述: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通过开办经济特区,中国利用外国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在特区先行先试,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取得成功经验再推广至全国,降低了风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特区的知识,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锁定)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适应性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呈现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张之洞
2.下列活动与孙中山无关的是(  )
A.成立兴中会 B.创立同盟会
C.创办黄埔军校 D.开国大典
3.民族觉醒激发出强大的民族力量。1919年,这股“民族力量”汇聚成(  )
A.虎门销烟 B.五四运动 C.红军长征 D.抗日战争
4.下图是一张历经岁月而残缺不全的毕业证书。据残存部分判断,此证书颁发的机构应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福州马尾船政学堂 D.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5.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这里”是(  )
A.南昌 B.南京 C.井冈山 D.延安
6.《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4月。“……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歌词“敌人”是(  )
A.美国军队 B.英国军队 C.日本军队 D.法国军队
7.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8.口号,见证着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发展才是硬道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火花(火柴商标纸)是时代的缩影。下图火花反映的时代意义是(  )
A.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B.时光荏苒,日新月异
C.民族革命,曙光普照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10.2014年6月热播的电视剧《十送红军》讲述了十个普通红军战士在战略大转移途中的成长、抗争与牺牲的故事。与该剧情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 B.长征 C.抗战 D.土改
11.某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解放战争时期的资料,可供参考的是(  )
A.《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B.《百团大战形势图》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D.《朝鲜战争》纪录片
12.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3.宣传壁画烙上时代的印记。图中所示内容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是(  )
A.瞎指挥 B.浮夸风 C.共产风 D.高速度
14.对联折射社会的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庆改革春风,昔日至今朝迎开放社会。”反映哪一历史事件?(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15.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1964年10月,第一颗,爆炸成功”,相关(  )
A.原子弹 B.导弹核武器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16.《新中国外交启示录》写道:中国外交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象征。这里所指的外交成果是(  )
A.重返联合国 B.中美建交 C.中日建交 D.乒乓外交
17.下图是2014年11月将在北京举办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会议会标。该组织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货币基金组织
18.古印度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商人属于(  )
A.首陀罗 B.吠舍 C.刹帝利 D.婆罗门
19.下图所示内容是林申同学整理的笔记要点。由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文艺复兴 B.三角贸易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20.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原因是(  )
A.殖民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B.封建专制统治十分腐朽
C.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D.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激化
21.“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指瓦特哪一发明创造?(  )
A.改良蒸汽机 B.发明汽船 C.发明内燃机 D.研制飞机
2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民法典》 D.《共产党宣言》
23.关键词: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描写拿破仑英雄业绩。相关的是 (  )
A.《英雄交响曲》 B.《命运交响曲》
C.《悲怆奏鸣曲》 D.《月光奏鸣曲》
24.下图所示经济发展状况,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25.20世纪初,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  )
A.蒸汽汽船 B.航天飞行器 C.蒸汽火车 D.内燃机汽车
26.纸币是一个国家的世界名片。下图为英国发行的纸币图案,图中的科学家应是(  )
A.托尔斯泰 B.莎士比亚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二、问答题
27.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探索后的抉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项目 国别 参战舰数 装甲情况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 火炮总数 鱼雷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4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3)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15世纪,欧洲各国君主为了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为了与亚洲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二:西方对全球的了解
材料三:(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正处于黑暗的人们。
——迪亚士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人海上探险的目的有哪些?
(2)结合所学,写出最早到过1500年地图A处大陆的航海家的名字。据两图所示西方对全球了解的变化,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3)迪亚士认为,海上探险“将光明带给正处于黑暗的人们。”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阅读和观察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住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至20世纪末我国设立的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个?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此题为图片选择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观察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林则徐禁烟运动中虎门销烟的浮雕。据题意要求选出浮雕所展示事件领导者的选项,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题干直接设问考查与孙中山无法的活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后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办黄埔军校,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与他无关。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与孙中山有关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3.【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集会演讲,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准确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4.【答案】D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的时间“民国十三年”可知是公元1924年,ABC项不符合图片时间,D项建立的时间是1924年,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有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A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题干里的“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告诉我们,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的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共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南昌起义的有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里的“《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4月”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驻守东北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结果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直到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准确识记
8.【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口号;③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的口号;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口号。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9.【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火柴商标纸上的时间九月十八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所以反映的时代意义是警钟长鸣,勿忘国耻,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九一八事变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红军”“战略大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到1936年中国红军为了保存革命的基干力量,进行了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长征的有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B两项的战役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D项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C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点评】本题通过设置情境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
12.【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应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此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考查社会主义导读探索中的相关知识点。观察图片可知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时期的宣传画。据题意要求选出图片所示内容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出现问题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表现得是浮夸现象,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导读探索中的相关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14.【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上述对联中提到了“改革”、“开放”,歌颂了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变化,故选D。
【点评】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15.【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事件的记忆情况。阅读题文要求选出“1964年10月,第一颗,爆炸成功”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原子弹爆炸成功。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事件的记忆情况。本题难度适中。
16.【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准确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B、C、D所述均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通过“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我们可判断出这一外交成就指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准确认识。本题难度适中。
17.【答案】C
【知识点】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8.【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古印度种姓制度中商人属于的等级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19.【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此题为图片选择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点。观察图片根据图片内容14-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可知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据题意要求,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20.【答案】C
【知识点】分析英、美、法三国早期资产革命的异同
【解析】【分析】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相同点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的认识。
2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瓦特发明创造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D。
【点评】还应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等知识。
23.【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所列四项均为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歌颂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4.【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识记。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图中所示经济发展状况,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完成。故此题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25.【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航天飞行器);A项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C项是瓦特发明的,D项是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6.【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纸币中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物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他的著作是《物种起源》。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图片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7.【答案】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由: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此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点。
28.【答案】(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概括含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
(2)差距: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
(3)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管带名字:邓世昌。
(4)略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是: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是: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舰队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是: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可见,中国在一定的方面还是在科技和军事力量上比日本差不少,这是当时的国家状况。(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点评】本题考查了甲午战争的英国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29.【答案】(1)目的:强化王权,传教,与亚洲进行直接香料贸易。
(2)航海家:哥伦布。作用:世界逐步连成一体。
(3)是否同意:不同意。理由:欧洲人海上探险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掠夺黄金、开辟海外市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1)此题为材料问答题,通过材料一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阅读材料一,获取材料信息有:14-15世纪,欧洲各国积极扩张,为了与亚洲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由此可知材料一叙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据题意要求欧洲人海上探险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传教,与亚洲进行直接香料贸易。(2)此题为图片材料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概述历史的能力。观察图片可知西方16—19世纪对全球了解的变化。题文要求结合所学,写出最早到过1500年地图A处大陆的航海家的名字。据两图所示西方对全球了解的变化,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早到过1500年地图A处大陆的航海家的名字是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有三: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亚非美的贫困。(3)此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题文迪亚士认为,海上探险“将光明带给正处于黑暗的人们。”这一观点我们是持否定态度的,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海上探险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掠夺黄金、开辟海外市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所以说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达到顶峰。(2)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第二个甲午年是195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发展中国的工业;根据材料三种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办不了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本题俗语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培养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点评】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次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次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对比两次战争的结局,对于今天中日面临的问题和走向要有正确的认识。
31.【答案】(1)海南或海南省
(2)例一:观点:经济特区是对内改革的试验田。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住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例二:观点: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论述: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通过开办经济特区,中国利用外国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在特区先行先试,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取得成功经验再推广至全国,降低了风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并且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提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如:例一:观点:经济特区是对内改革的试验田。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住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二:观点: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论述: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通过开办经济特区,中国利用外国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在特区先行先试,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取得成功经验再推广至全国,降低了风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特区的知识,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