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海南省重点大学 附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海南省重点大学附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如图是创作于1951年的宣传画《陈永康互助组向全国农民挑战》(陈永康:农民,水稻栽培专家,50年代华东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该作品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 B. 社会主义建设已初见成效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局部试点 D. 农村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为10个,1950年新增9个,1951年新增1个,1952年和1953年没有新增国家。针对这一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提出( )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 如图为1960年和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城镇人口的变化示意图。这反映了( )
A.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D. “左”倾错误得到完全纠正
4. 如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主要影响该图曲线走势的时代因素是( )
A.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B. 政府对人口政策的调整
C. 对外开放格局建立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5. 进入21世纪,“台独”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要求反对和遏制“台独”活动。为此,大陆方面( )
A. 推动汪辜会谈 B.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 提出“九二共识” D. 制定《反分裂国家法》
6.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
A. 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 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7.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说明当时()
A. 法典严格保护私有财产 B. 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
C. 契约关系受神意的支配 D. 平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8. 它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地中海世界和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它”是( )
A. 波斯帝国 B. 亚述帝国 C. 罗马帝国 D. 赫梯帝国
9. 亚历山大东征时,一批有才识的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随军出征。他们搜集资料,采集标本,把东方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介绍到了希腊。这可说明,亚历山大( )
A. 推动了文化交流 B. 进行了军事改革 C. 推广了希腊文明 D. 强化了君主专制
10. 如图为中古西欧一制度示意图。这一制度( )
A. 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B. 具有鲜明等级色彩 C. 重在维护国王利益 D. 利于社会统一稳定
11. 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 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 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 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 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2. 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学术机构智慧馆,下辖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局,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活动。在这里收藏了数万册希腊文、古叙利亚文、梵文、希伯来文等著作,为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提供了典籍和人才。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 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 B. 实行了文化扩张的政策
C. 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D.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13. 7世纪40年代,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统治阶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后果是,日本( )
A. 进入了幕府政治时期 B. 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
C. 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D. 推行锁国政策以抵御外敌
14. 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古代文明产生的多元性 B. 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
C. 美洲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D. 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
15. 15世纪的欧洲,大量肉类需用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价值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则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价格已经是印度的 50倍。这一现象()
A. 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加速 B. 促进了欧洲对金属的开采
C. 加快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D. 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
16.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A. 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 B.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 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D. 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17. 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A. 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 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 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18. 16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开始从葡萄牙人那儿购买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为了完成老客户的订单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购买胡椒。这一事实表明,当时()
A. 葡萄牙已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B. 欧洲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C. 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 D. 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
19. 近代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许多金匠、石匠、木匠和其他那些可怜的工资劳动者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优秀的神学家”的社会现象。这场运动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科学革命 D. 启蒙运动
20. 学者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许多进步贵族。这可以印证,拿破仑统治()
A. 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B. 沉重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
C. 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 动摇了欧洲民族国家观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 材料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
年代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3.5% 50.5% 36.4% 5.1%
工业制成品 46.5% 49.5% 63.6% 94.9%
材料二
——材料一、二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
22.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材料一 如果说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则是人类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进军,是人们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这个探索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种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它促使了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尹虹《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没有文艺复兴运动中打碎神学奴役枷锁,解放人性行为,便不可能出现18世纪的“争取人权”的口号。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个性和自由意志到启蒙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是一个发展过程,从争取人性、人权到提倡“主权在民”,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两者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伟大斗争,而且有一些共同点。当然,二者在内容和要求上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例如14、15世纪时,人们在政治观上主张强化王权,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而18世纪末则坚决反对“朕即国家”。
——摘编自对明翰《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独立战争的硝烟未尽,美国却已险象环生:根据1777年《邦联条例》建立的邦联国会,名为国家领导机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自身威望难于建立。1786年,马萨诸塞州负债累累、陷入绝境的农民们在独立战争的退伍军人丹尼尔 谢斯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凸显了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无力在外交折冲中保护美国利益,英国拒不履行《巴黎条约》,而且与西班牙联手对合众国进行经济封锁;对内,则无法领导和协调13个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邻为壑、不相往来。国内经济严重萧条,国债年息高达1200万美元,而国家年收入仅20多亿美元。
——摘编自百度词条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
(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但是,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邦联政府面临的困境。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国家结构形式发生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一、二,全面评价美国建国初的宪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1年”“《陈永康互助组向全国农民挑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陈永康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合作的尝试,体现了当时农民对农村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故选D项;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而不是1951年,故排除A;
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不是1951年,故排除B;
1958年中国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而不是1951年,故排除C。
2.【答案】D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和1953年没有新增国家”可知,材料反映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较少,1952年和1953年没有新增国家,针对这一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D项正确;
新中国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1962年与1960年相比,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城镇人口下降,下降的原因是1960年,国家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缩减城镇人口,克服经济困难,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发生在1965年,排除C项;
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人口流动规模和增长率不断提升,可见影响人口流动规模增长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流动人口增长的是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并非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所示时期人口流动受社会经济、市场调节因素较大,并非是政府人口政策主导的,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开放与人口流动的关系更主要的体现在国际间的流动,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05年3月,全国人大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D项正确;
1993年汪辜会谈,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三者均发生在20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两岸关系演变的历程及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历程。
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6.【答案】B
【解析】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高质量发展,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正确;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C错在“已完善”,排除;材料和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
7.【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一定程度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这有利于调解社会关系,B正确;
A与材料无关,排除;
C说法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要求学生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它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地中海世界和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历史上唯一将地中海世界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希腊等古代文明发源地统一在一起的帝国是罗马帝国,C项正确;
波斯帝国未能征服希腊及以西地区,排除A项;
亚述帝国的势力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排除B项;
赫梯帝国未能控制地中海世界,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大河文明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时,一批有才识的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随军出征。他们搜集资料,采集标本,把东方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介绍到了希腊”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将希腊文化带到了东方,并将东方文化带到了希腊,推动了文化交流,A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军事改革,排除B项;
推广希腊文明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内容,排除C项;
材料强调亚历山大对文明交流的影响,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图中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领主给予附庸土地,附庸效忠领主,提供军事支持,农奴、骑士、封君和国王之间存在严明的等级,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制度是契约关系,是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制度中的采邑制中的从属关系,欧洲各级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直接上级,隔级之间无效忠关系,这种关系不是重在维护国王利益,也不利于社会统一稳定,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等信息可知,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获得了自治权,适应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
封君封臣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排除A项;
12、13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
12、13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并且根据题干可知,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重视文化,通过国家级学术机构智慧馆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活动,并且收藏了大量来自东西方的文化书籍,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可以说阿拉伯帝国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D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陈述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活动推动了其文化繁荣,但无法得出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这一结论,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提及阿拉伯帝国实行文化扩张政策,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需要结合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7世纪40年代......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改革为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C项正确;
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的时间是12世纪,排除A项;
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是伴随着日本庄园的形成和扩大,其时间在9世纪中期日本的平安时代,排除B项;
日本推行锁国政策是在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可知,非洲和美洲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并建立国家制度,说明非洲和美洲发展具有统一性,B项正确;
A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统一性,而非强调美洲文明的独立性,排除C项;
材料内容强调了非洲和美洲文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没有体现其根源,无法得出两者文明的同源性相关的结论,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香料价格高涨,是欧洲商业危机的表现,由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所导致的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C项正确;
社会转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转型,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贵金属的需求,排除B项;
材料没有地理知识无关,得不出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考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知,1596年,巴伦支带领3艘船,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同时其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其航行探索到了人类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C项正确;
哥伦布到达美洲是1492年,排除A项;
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排除B项;
巴伦支的航行没有促进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是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A项正确;
材料与“破坏生态环境”无关,排除B项;
“改变人们饮食习惯”的说法片面,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项;
“阻碍美洲农业发展”的说法片面,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及所学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史实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6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葡萄牙已经开辟了欧洲直通亚洲的新航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能够直接大量从亚洲购买胡椒,促使威尼斯不得不从里斯本购买胡椒,B项正确;
葡萄牙垄断东西方贸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排除C项;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中美洲,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金匠、石匠、木匠等变成了神学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产生的加尔文新教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简化宗教仪式,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很多手工业者加入加尔文教,B项正确;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科学革命强调“科学与实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需要结合宗教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帝国统治区域内的商人、专门职业者和许多进步贵族支持拿破仑,主要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符合这些人群的利益,C项正确;
材料中的人们支持拿破仑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不是传播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B项;
拿破仑统治也激化了与欧洲各国家的矛盾,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拿破仑战争,需要结合拿破仑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拿破仑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小题1】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逐渐上升;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上升快且跃居首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稳步上升。
【小题2】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趋势;产业结构升级(或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直接分析得出;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二的时间,结合所学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答案】【小题1】特点:是在精神世界中的探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重视现世生活和科学实验。
历史意义: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小题2】主要内容: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
【解析】1.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文艺复兴的内容、性质以及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答案】【小题1】(1)困境:邦联政府软弱无力;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引发农民反抗;对外无力维护美国利益;对内无法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国内经济萧条,政府无力偿还债务。
【小题2】变化:从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
【小题3】 评价:积极: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的理想;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防止了专制出现,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消极:是资产阶级民主,具有阶级性;存在严重的种族、社会歧视问题。
【解析】1.
本题考查美国的宪法和政治体制。第一问需要结合美国宪法颁布的背景来解答;第二问和第三问结合美国宪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美国的宪法和政治体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本题考查美国的宪法和政治体制。第一问需要结合美国宪法颁布的背景来解答;第二问和第三问结合美国宪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美国的宪法和政治体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题考查美国的宪法和政治体制。第一问需要结合美国宪法颁布的背景来解答;第二问和第三问结合美国宪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美国的宪法和政治体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