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蓝溪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蓝溪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蓝溪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时,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  )
A.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 农业是区域帝国形成的基础
C. 技术进步有利于文明扩展 D. 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
2.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
A. 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B. 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
C. 延缓了殖民扩张过程,推动文明发展 D. 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
3. 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1996年,国家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200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这反映出(  )
A. 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可以确保粮食安全
B. 粮食贮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C. 消除饥饿与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D. 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都是为了解决“吃得饱”问题
4. 随着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世界各地开始种植和饲养不同的农作物和牲畜,饮食结构也因而不同,东亚地区很少吃牛肉,但是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材。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存环境不同 B. 宗教习俗不同 C. 历史传统不同 D. 生产方式不同
5. 如表是中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载。该表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时间 出处 记载内容
南北朝 《齐民要术》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南宋 《农书》 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明代 《沈氏农书》 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
A. 精耕细作 B. 耕地充足 C. 男耕女织 D. 集体劳作
6. 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与其他机器的改进弥补了体力的差异,妇女和儿童被大量雇用从事生产劳动,成年男性成了产业后备军,男性劳动力因失去了他们的力量型优势而贬值。同时,工厂中的工人为了与失业工人竞争,不得不接受微薄的工资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由此可见,工业革命(  )
A. 彻底改变了传统家庭道德观 B. 导致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C. 加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D. 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7. 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  )
A. 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
C. 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D. 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视角
8. 明清时期,闽人种甘蔗的本事名闻海内外,他们将种植方法带到菲律宾、爪哇等地;所到之处通常伴随着同乡贸易商的跟进,逐渐在东南亚形成势力庞大的华商群体。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福建甘蔗种植技术领先世界 B. 福建商帮逐渐主导海内外贸易
C. 人口膨胀推动海外移民兴盛 D. 农业性移民推动海外商贸往来
9. 1543-1544年,在英国的埃克塞特,一夸特小麦的价格不到10先令,两年后上涨到19先令……几经波折到1556-1557年涨到32先令。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市场需求大于生产力发展实况 B. 政府超发货币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C. 商业革命背景下物价全部上涨 D. 社会动荡引发了民众恐慌性采购
10. 中国通商银行开办后,在北京、福州、天津、广州等地设立了分行,“用人办事以汇丰银行章程为准则”,分董或经理多为捐纳的候补道员、豪绅、退职官吏,很少是有银行专门知识的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民族工业经营理念落后 B. 洋务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C. 商业经营管理新旧并存 D. 官方强力介入银行经营
11. 下面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
1863年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据内容推知,英国(  )
A. 抑制了工业有害生产 B. 城市管理走向制度化
C. 建立了卫生防疫体系 D. 政府主导建设工业化
12. 明中期汉水改道后,汉口逐渐转变为良港,各处商民集聚,逐渐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商业分工趋于弱化 B. 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
C. 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D. 集镇经济功能的增强
13. 自永乐迁都后,漕运已然成为国之命脉,朝廷内府所需物资及军队屯驻所需粮草皆由漕运实现。1438年,明朝廷正式诏令,允许“顺带随船土宜(地方特产)”,其后允许携带农业特产的数额不断增加,流通的地方特产也越来越多。这一政策变化(  )
A.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发展 B. 说明政府强化了经济管控
C. 缩小了南北方的经济差距 D.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14. 1933年杭徽公路通车后,皖南、浙西北之间直接快速连接,沪杭的近代产业和经营方式由此可以快速传播到徽州,徽州也可将聚集的山区物产运至区域内各地市场,或经过杭州输至省内外及出口国外。这表明杭徽公路的开通(  )
A. 推动了城市功能转变 B. 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C. 引发了交通方式变革 D. 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
15. 20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爆发鼠疫,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要求独立主持东北防疫事宜。外务部施肇基坚决反对俄、日的主张,并进一步提出只有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而且主持东北防疫的绝不能是外国人。由此可见,当时东北的防疫(  )
A. 坚决反对国际医疗援助 B. 遏止了西方列强侵华野心
C. 关乎到民生与国家主权 D. 确立了近代公共防疫体系
16. 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 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 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 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英国社会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议会立法
1802年 《学徒道德健康法案》,保障棉纺厂和其他工厂学徒工的健康和道德情况
1819年 规定工厂童工的工作条件,任何纺织工厂不得底佣不满?岁的儿童,16周岁以下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
1825年 禁止儿童在夜间工作
1833年 制定工厂视察员制度,赋予视察员实地检查、监督和违规罚款的权力
1860年 煤矿规范法令提高安全标准并禁止雇佣12岁以下儿童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针灸术传入日本。隋唐时期,日本的留学生和遣唐使来华,医药学是他们学习的重点之一。同一时期,印度佛教医方明经书相继被翻译为中文,朝鲜、东南亚的药物和医术也不断传入中国。公元651-798年,每年从阿拉伯、波斯驶往中国贩卖香药等货物的船只达4000余艘。五代时,李珣著《海药本草》,专门介绍外来药物。宋代,受阿拉伯医学的影响,药物制剂有了改进,出现了“九衣”。明清时期,中国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景彪《古代中外医药的交流互鉴》材料二:金鸡纳原产南美,可用来治疗疟疾等发热性疾病。从1640年至1776年,金鸡纳树皮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至欧洲。19世纪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金鸡纳的主要成分奎宁被提取出来,其药用价值逐步得到证实。1820年,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在欧洲得到官方认可。英国陆军部、荷兰和法国殖民地农业部都将奎宁列为必备药物,这极大降低了士兵和移民的死亡率。随着欧洲对奎宁需求的激增,金鸡纳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南美各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产品,然而非科学的采集方法导致金鸡纳树皮日益稀缺。为摆脱对南美洲金鸡纳的依赖,欧洲人开始在锡兰、缅甸、爪哇等地陆续砍伐了几十万英亩的森林用以种植金鸡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园网络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1853-1939)》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外医药交流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鸡纳从一个地方性药用植物逐渐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历史上的医药交流,谈谈你的认识。
19. 【街道命名与人文内涵】
街巷的命名可以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如表为我国部分城市街道名及命名原因:
街道名 地点 名称来源
先烈路 广东广州 在这条不到4公里的先烈路上,分布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等多处纪念场所。
延乔路 安徽合肥 1927年7月4日晚,29岁的陈延年被秘密押赴刑场执行死刑。他拒不下跪,被乱刀杀害。1928年,26岁的陈乔年被杀害于上海龙华。这条路就是为纪念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命名,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
刘家麒路 湖北武汉 1937年10月,山西忻口保卫战开始,刘家麒亲自指挥部队反复冲锋,战斗十分惨烈。16日,刘家麟在前线督战中英勇殉国。刘家麟生前路过武汉时,他只在武昌的家中与亲人相会了不到两个小时。为纪念这位抗战英雄,将原日租界内一条路命名为“刘家麟路”。
金石路 陕西西安 近年命名的一条新建道路,位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设有火炸药燃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由于火药研制的相关原料在古代也被称为“金石药”,故采词“金石”作为道路专名,同时寓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科研精神。
夏弦街 湖北武汉 1966年“围湖造田”产生的汉阳四新国营农场在进入21世纪发展成现代化的宜居新城四新片区。片区有处由春诵街、夏弦街、秋礼街、冬书街组成四季街,多所优质小、初、高学校在此办学,街名源于《礼记 文王世子》里的“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商代的大学)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指《尚书》),典书者诏之。”
请从材料中选取2个或2个以上城市街道名,围绕“街道命名的人文内涵”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住房是民生福祉的基础。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解决住房“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随着知青大量回城,政府长期实行低租金,抑制购房的意愿,企业没有资金维护现有住房,加剧了城镇住房的紧张程度。同时,住房的低流动性将职工和企业紧紧“捆”在一起,“困住”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住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允许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从福利分房到货币购房,刺激了地产商的投资热情,激发了居民的购房热情,促进了全国城镇住房供应量的快速增长,让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陈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70年变迁:回顾与展望》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可知,随着技术的进步,文明得到了扩展,C项正确;
技术进步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排除A项;
材料没有强调农业和帝国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证明食物采集阶段时期人类活动单一,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关键信息“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可以看出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B符合题干的意思;
ACD都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对物种交流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1996年,国家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200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可知,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200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这反映了消除饥饿与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是通过立法手段就可以实现的,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粮食储存问题”,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安全是为了解决“吃得饱”问题,食品安全是为了吃得健康,故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粮食安全问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世界各地开始种植和饲养不同的农作物和牲畜,饮食结构也因而不同,东亚地区很少吃牛肉,但是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材”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亚地区因农耕需要而惜牛,而西方因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影响下往往重视畜牧业发达,牛成重要食材,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深受生产方式不同的影响,D项正确;
东西方的确存在生存环境的巨大差异,但这不是造成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
“宗教习俗”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不能作为根本原因,排除B项;
C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可以得出,材料主要涉及农作物的密度和产量的辩证关系问题,这个就属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范畴,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没有提到耕地,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也没有提到劳作方式,即“男耕女织”或“集体劳作”,排除C项、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后......的工作。”可知,这表明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C项正确;
选项彻底改变了传统家庭道德观,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经济结构失衡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不能说明妇女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世界的观念,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视角,D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信息技术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未涉及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信息技术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未涉及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排除B项;
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材料“明清时期,闽人种甘蔗的本事名闻海内外,他们将种植方法带到菲律宾、爪哇等地”反映农业生产种植活动推动了人群的迁移,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领先”“主导”表述绝对,排除A、B项;材料不能得出人口膨胀推动海外移民兴盛,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明清对外贸易的概况。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出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材料反映的是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的价格革命,C项正确;
价格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排除A项;
料反映的是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的价格革命,无法体现政府超发货币,排除B项;
材料并非民众恐慌性采购造成物价上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通商银行的分董或经理多为捐纳的候补道员、豪绅、退职官吏,很少是有银行专门知识的人,这体现了商业经营管理具有落后性;但中国通商银行用人办事以英国汇丰银行章程为准则,引入外国新的商业经营形式。由此可知,当时商业经营管理新旧并存,C项正确;
银行不是民族工业,排除A项;
中国通商银行开办于1897年,而洋务运动于1895年甲午战败后宣告破产,排除B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63年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1875年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城市问题,推动了英国伦敦城市化的进程,议会通过立法、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来处理社会问题,促进了城市管理走向制度化,B项正确;
“抑制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不足以说明英国建立卫生防疫体系,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进程,需要结合城市化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进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根据“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可知,材料反映汉口镇形成了专业街肆,集镇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材料反映商业分工强化,排除A项;
材料没有强调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排除B项;
“抑商政策日益松弛”的说法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D
【解析】材料“漕运已然成为国之命脉,朝廷内府所需物资及军队屯驻所需粮草皆由漕运实现”“其后允许携带农业特产的数额不断增加,流通的地方特产也越来越多”有利于促进跨区域贸易的繁荣,D正确;
ABC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杭徽公路通车后......各地市场”可知,杭徽公路的开通,方面了沪杭及徽州之间的联系,使各自的商品可以通过公路进行交流,促进各自经济发展,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功能的转变,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交通方式的变革,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而且主持东北防疫的绝不能是外国人,可见,控制疫情不仅可以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还涉及到国家主权的安全,C项正确;
施肇基反对外国人主持东北防疫,但是没有反对外国人参与救助,排除A项;
单纯的防疫主张与措施,无法遏止西方侵略的野心,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主张,但未展现政府的具体举措,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防疫工作,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防疫工作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防疫工作,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艾灸等中医知识从中国传入欧洲,使得欧洲医学领域出现了崇尚中医诊疗的风尚,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互补性,故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出“领先世界”,故排除C项;
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明交流,需要考生掌握中医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明交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辩证地分析此问题。根据材料“议会立法”的内容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议会颁布法案和作出规定,加强对工厂童工权益的保护。这些法案和规定所发挥的作用,积极方面:结合所学从有助于保护童工的权益、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英国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完善等角度分析;局限性: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和工业革命时代的局限性来分析。
故答案为:
19世纪以来,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加强了对工厂的童工权益的保护。这些法案一方面有助于保护童工的权益,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英国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完善;另一方面受到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不能彻底根除童工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持续时间久;交流形式多样;交流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具有双向性双惠性;影响深远;
【小题2】原因:金鸡纳自身的价值;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传播;欧洲殖民扩张的需要;世界市场的推动;,政府的推广;科学技术的发展;
【小题3】认识:各国医药交流能够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医药学的建立应承担互惠互利、平等的原则;药用植物的引进种植要注重生态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中外医药的相关知识,应注重掌握古代中外医药交流的特点。
(2)本题考查古代药物作为商全球性品药物的原因。应注重掌握经济发展对医药学的影响。
(3)本题由古今药物交流的发展趋势,分析归纳在医药交流上的启示。
本题考查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成就及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交流,旨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定位到时空,并结合时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材料相结合进行解答的能力。
19.【答案】依据材料“分布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等多处纪念场所”,“这条路就是为纪念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命名”,“1937年10月,山西忻口保卫战开始,刘家麒亲自指挥部队反复冲锋,战斗十分惨烈”,得出以先烈路、延乔路和刘家麟路为代表的城市街道名称凝结着不朽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
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角度入手,列举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的状况,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有无数像陈延年、陈乔年这样的爱国青年克服万难,甚至以生命的代价为后世开辟出了“繁华大道”;列举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爱国将领们甘愿以身殉国,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斗争。
最后总结,得出人们通过街道命名来纪念革命先烈,不仅为城市刻下历史印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更能将革命先烈们爱国、勇敢、坚毅、自强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不断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故答案为:
论点:以先烈路、延乔路和刘家麟路为代表的城市街道名称凝结着不朽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
论述: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有无数像陈延年、陈乔年这样的爱国青年克服万难,甚至以生命的代价为后世开辟出了“繁华大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爱国将领们甘愿以身殉国,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斗争。
人们通过街道命名来纪念革命先烈,不仅为城市刻下历史印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更能将革命先烈们爱国、勇敢、坚毅、自强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不断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城镇职工住房的紧张;原有住房分配制度的阻碍;改革开放的需要。
【小题2】意义:缓解了城镇居民住房紧张问题;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背景;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
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