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项复习训练——元素周期律(含解析)
2024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项复习——元素周期律
一、单选题
1.(2021高三上·常州月考)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X、Z的质子数之和是2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X
Y
Z W
A.原子半径Z>W>Y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
C.氢化物的稳定性X>Z
D.X的氢化物与Y的氢化物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2.(2022高三上·抚顺期中)《明会典》中记载:“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这里黄铜是铜锌合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锌、铜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区
B.在铜、锌中,第二电离能与第一电离能相差较大的是锌
C.在潮湿空气中,与黄铜中的铜相比,纯铜中的铜更容易被腐蚀
D.用黄铜不用铁铸造“通宝钱”,主要因为黄铜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3.(2022·重庆市)“逐梦苍穹之上,拥抱星辰大海”,航天科技的发展与化学密切相关。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北斗三号”导航卫星搭载计时铷原子钟,铷是第ⅠA族元素
B.“嫦娥五号”探测器配置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C.“祝融号”火星车利用正十一烷储能,正十一烷属于不饱和烃
D.“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使用塑料航天面窗,塑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4.(2023·宜宾模拟)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X、W最低负化合价之和为-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Y Z
X W
A.原子半径: X>Y
B.单质的熔点: X> W
C.X与W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D.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Z> W
5.(2023·日照模拟)铁铝铅榴石主要成分为,其组成也可写成的氧化物形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组成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的p区
B.晶体硅的熔点比二氧化硅晶体高
C.基态铝原子核外电子有7种不同的空间运动状态
D.中Fe(II)与Fe(III)的个数比为2:1
6.(2022·房山模拟)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推测,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事实 推测
A Na、Al能够与盐酸反应置换出H2 Mg也一定能与盐酸反应置换出H2
B H3PO4是中强酸,H2SO4是强酸 HClO4是强酸
C Si是半导体材料,Ge也是半导体材料 IVA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半导体材料
D Ca与冷水较易反应,Mg与冷水较难反应 Be与冷水更难反应
A.A B.B C.C D.D
7.(2023高三上·湖南月考)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且X、Z的原子序数之和是Y、W的原子序数之和的。甲、乙、丙、丁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M是某种元素对应的单质,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且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上述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沸点:丁<丙,热稳定性:丁>丙
B.X、Y、Z、W四种元素能够形成两种常见的酸式盐,且能反应生成N
C.Y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可以为1∶1
D.基态Y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为3
8.(2022·淮南模拟)一种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组成的化合物在化学和医药工业中常用作还原剂(如图所示,其中一表示化学键,可能为单键或双键),X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层数的3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Z>Y>X>W
B.Y与X、Y与W形成的化合物化学键类型一定相同
C.X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于碳酸
9.(2021高三上·嘉定模拟)下列说法不符合ⅦA族元素性质特征的是( )
A.易形成-1价离子
B.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C.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D.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10.(2023·重庆市模拟)R、X、Y、Z均为短周期元素,R与X同族,X的原子半径在这四种元素中是最小的,和均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R的原子序数大于Z,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Z原子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的氯化物水溶液呈酸性 B.X的单质还原性比R的单质强
C.Y位于第三周期第VIA族 D.Z的原子半径比Y小
11.(2022高三上·武冈期中)W、X、Y、R、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由这些元素形成的化合物A结构如下图所示。Y和Z元素均位于周期表的第16列,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X可以与Y、Z分别组成化合物和,其中沸点相对低的是
B.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是
C.若化合物B由X、Y、W、R组成,B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D.该化合物中的Y不是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12.(2023·呼和浩特模拟)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W、X、Y所在的族均不相邻,族序数按Y、W、X、Z的顺序依次增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X>Y>Z
B.W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小于X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C.W、X、Z可形成共价化合物
D.一定条件下,Y的单质能将W从WX2置换出来
13.(2022·中卫模拟)M可合成高分子材料聚醚砜,结构式如图所示,其中短周期主族元素R、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Z位于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结合质子能力: W<Z
B.单质的沸点Y<X
C.1molM 分子中含有8mol双键结构
D.把ZY2通入石蕊溶液中先变红后褪色
14.(2022高三上·大兴期末)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X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X
Y Z W
A.离子半径: B.还原性:
C.酸性: D.氢化物稳定性:
15.(2023·沧州模拟)化合物A主要用作磷化铝中间体,也用于医药,其结构如图所示。已知:W、X、Y、Z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Z的某种单质是生命活动中不能缺少的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
B.化合物A中Y显价
C.简单氢化物稳定性:
D.由W、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抑制水的电离
16.(2022高三上·南京月考)短周期元素X、Y、Z、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他们组成一种团簇分子,结构如图所示。X、M的族序数等于周期数,Y是地壳中最丰富、分布最广的元素,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团簇分子的分子式为 X2Z2M2Y6
B.简单离子半径:Y>M
C.工业上常电解熔融的ZY制取Z单质
D.第一电离能: M<Z
二、综合题
17.(2022·南平模拟)耐HF腐蚀的催化剂,可应用于氟化工行业中的氯循环(如图)。
(1)Ru的价电子排布式为,该元素位于第 周期 族。
(2)上述转化过程中涉及的有机反应类型有 。
(3)可通过液化分离出HCl中大多数的HF,从结构角度解释两者沸点差异的原因 。
(4)、、的晶体结构如图(和中实线部分为晶胞)
①晶胞中有 个Ru,O在晶胞的位置为 。
②已知与载体晶体结构(堆积方式、晶胞参数)越相似,催化效果越好。载体中掺杂的原因是 。
18.(2022高三上·海淀期中)与溶液条件相比,晶体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产物选择性高、易于分离提纯等优点。
(1)氟元素在有机晶体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有重要价值。
①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六氟苯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
②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苯 六氟苯 (填“>”或“<”),依据电负性解释其原因: 。
(2)分子间作用力影响晶体中分子的堆积方式,进而影响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选择性。
①已知:苯和六氟苯的熔点分别为5.5℃和5.2℃,将二者混合后得到的“混晶”(二者比例为1:1),其熔点上升至23.7℃。三种晶体中的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 (填“苯”、“六氟苯”或“混晶”)。
②已知:紫外光下,两个碳碳双键可加成为四元环(环丁烷)的结构。紫外光下,分子X在溶液条件下反应得到2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加成产物,在晶体条件下只能生成1种加成产物Z,推测Z的结构简式为 (不考虑立体异构)。
(3)A与B经以下两种途径均可获得E。
①已知:与在铜盐催化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反应得到含结构的分子。E的结构简式为 。
②将B更换为B',发现A与B'无法形成晶体,证实了晶体条件下发生反应时氟原子的必要性。B'的结构简式为 。
③猜测氟原子可能的作用:影响晶体中分子的堆积方式、增强了的活性和 。
19.(2022·宁乡市模拟)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2)⑤、⑥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填元素符号)。
(3)⑦、⑧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较强的是 (用化学式表示)。
(4)⑤、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0.(2022高三上·潍坊期末)锌及其化合物在医药、科研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Z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区,基态Zn原子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 种。
(2)一种锌的配合物结构如图所示。
中心离子提供空轨道的能级是 ;H、C、Cl、Br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N原子的杂化方式共有 种。该配合物中H-N-H键角为109.5°,而NH3分子中H-N-H键角为107°,原因是 。
(3)ZnO立方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A点原子的分数坐标为(),则B点原子的分数坐标是 。该晶胞中距离最近的两个Zn原子间的长度为anm,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ZnO晶体的密度为 g·cm-3(用代数式表示)。
21.(2022·昆明模拟)胆矾化学式为CuSO4·5H2O。实验证明CuSO4·5H2O中有4个水分子为配位水分子,其结构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铜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位于周期表中第 周期 族。
(2)胆矾中S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H、O、S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3)胆矾中存在的化学键有配位键、 。
(4)含硫化合物SOCl2的VSEPR模型是 ,试分析该分子中健角∠Cl-S-O大于∠Cl-S-Cl的原因是 。
(5)立方铜晶胞中铜原子的配位数为12,则每个晶胞中有 个铜原子,铜原子的半径为rcm,则铜晶体的密度为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值用NA表示)。
答案解析部分
1.B
设X的质子数是n,则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Z是n+7,实验n+n+7=21,解得n=7,这说明X是氮元素,Y是F元素,Z是硅元素,W是S元素。
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原子半径是Z>W>Y,A不符合题意;
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Z<W,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B符合题意;
C.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是X大于Z,则氢化物的稳定性X>Z,C不符合题意;
D.氨气能与HF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NH4F,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图示为短周期的一部分,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Y在第二周期,Z、W在第三周期,设X的原子序数为x,则Z的原子序数为x+7,X、Z的质子数之和为21,则:x+x+7=21,解得:x=7,故X为N、Y为F、Z为Si、W为S元素,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2.B
A.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锌、铜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区,A不符合题意;
B.原子轨道中电子处于全满、半满、全空时最稳定,Cu失去一个电子后3d轨道全满, 再失去一个电子较困难;Zn失去一个电子后4s能级上有1个电子,再失去1个电子比Cu容易,所以铜的I1与I2相差较大,而锌的I1与I2相差较小,B符合题意;
C.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电化学腐蚀,锌的金属性强于铜,因此黄铜(铜锌合金)制品比纯铜制品更不易产生铜绿,C不符合题意;
D.由选项C可知,黄铜较稳定,而铁较活泼,故用用黄铜不用铁铸造“通宝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元素周期表的ds区包括第IB和第IIB元素;
C.黄铜是铜锌合金,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原电池后,铜是正极材料,被保护;
D.黄铜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3.A
A.铷是碱金属,位于第ⅠA族,故A符合题意;
B.太阳能电池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B不符合题意;
C.烷烃都是饱和烃,因此正十一烷属于饱和烃,故C不符合题意;
D.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A.铷属于碱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第ⅠA族;
B.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烷烃均为饱和烃;
D.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
4.C
A.P核外有3个电子层,O核外有2个电子层,P的原子半径大于O,故A说法不符合题意;
B.磷的单质常温下为固体,Cl2常温下为气体,磷的单质熔点高于氯气,故B说法不符合题意;
C.P和Cl形成化合物可以是PCl3和PCl5,故C说法符合题意;
D.F的氢化物为HF,Cl的氢化物为HCl,F的非金属性强于Cl,因此HF的稳定性强于HCl,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半径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半径增大;
B、磷为固体,氯气为气体,固体的熔点高于气体;
C、磷和氯可以形成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
D、氢化物的稳定性即比较非金属性。
5.C
A.组成元素中O、Al、Si、Pb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的p区,但Fe位于d区,A不符合题意;
B.已知Si(s)和SiO2(s)均为原子晶体,且键长为:Si-Si键>Si-O键,通常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即键能:Si-O键>Si-Si键,键能越大,熔化需要的能量越高,其熔点越高,即二氧化硅的熔点高于晶体硅的熔点,B不符合题意;
C.已知Al是13号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3s23p1,故基态铝原子核外电子占据7各原子轨道,即有7种不同的空间运动状态,C符合题意;
D.由原子手恒可知,Fe3Ox中x=4,设Fe3Ox中Fe(II)为a个,则有2a+3(3-a)=8,即得a=1,即设Fe3Ox中Fe(II)与Fe(III)的个数比为1:2,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A、铁在d区;
B、原子晶体的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
C、7个轨道则有7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D、四氧化三铁可以看成Fe2O3·FeO判断。
6.C
A.Mg的活泼性介于Na和Al之间,Na、Al能够与盐酸反应置换出H2,可知Mg也一定能与盐酸反应置换出H2,A合理;
B.同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增强,H3PO4是中强酸,H2SO4是强酸,而HClO4的酸性要强于H2SO4,所以HClO4是强酸,B合理;
C.Si是半导体材料,Ge也是半导体材料,是因为二者均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上,并不是IVA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半导体材料,如C元素位于IVA族,但不是半导体,C不合理;
D.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所以Be的活泼性不如Mg,Mg与冷水较难反应,则Be与冷水更难反应,D合理;
故答案为:C。
A.同周期从左到右间金属性逐渐减弱;
B.同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增强;
C.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上是半导体材料,同族元素存在递变性;
D.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
7.B
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乙是,会分解生成氧气与氢气,据转化关系易知M是;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丁是;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N是,丙是,则甲是硫化物;X、Z的原子序数之和是Y、W的原子序数之和的,Z是Na元素;X、Y、Z、W分别是H、O、Na、S。
A.沸点:,热稳定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
B.能和反应生成,选项B符合题意;
C.、两种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基态氧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为2,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M是某种元素对应的单质,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且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乙在催化剂作用得到M,考虑乙为H2O2,M为O2,丁为水,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则N为SO2,由转化关系可知丙为H2S,故甲为金属硫化物,而X、Z原子序数之和是Y、W原子序数之和的,可推知X为H元素、Z为Na元素、Y为O元素、W为S元素。
8.D
A. 简单离子半径:P3->O2->Na+>H+,故A不符合题意;
B. Y与X形成的化合物Na2O、Na2O2,两种物质中有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Y与W形成的化合物H2O、H2O2,两种物质中只有共价键,有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化学键类型不一定相同,故B不符合题意;
C. X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P2O5中P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C不符合题意;
D. P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磷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A.电子层数越多,越多半径越大; 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B.考虑过氧化物;
C. 利用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绝对值之和进行分析;
D. 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9.B
A.因ⅦA族元素最高正价为+7价,则最低价为7 8= 1价,最外层为7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即易形成 1价离子,故A符合ⅦA族元素性质特征;
B.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则原子半径增大,故B不符合ⅦA族元素性质特征;
C.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则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C符合ⅦA族元素性质特征;
D.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故D符合ⅦA族元素性质特征;
故答案为:B。
ⅦA族元素为卤族元素,最低价为-1价,由上到下,半径增大,非金属性减弱。
10.D
A.R的氯化物是氯化钠,水溶液呈中性,故A不符合题意;
B.X是H元素,R是Na元素,则X的单质还原性比R的单质弱,故B不符合题意;
C.Y是N或P,所以Y不可能位于第三周期第VIA族,故C不符合题意;
D.Z是O元素,Y是N或P,则Z的原子半径都比Y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和均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R的原子序数大于Z,则R为Na元素,Z为O元素,R与X同族,X的原子半径在这四种元素中是最小的,则X为H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Z原子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则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Y为N元素或P元素。
11.B
根据上述分析,W为H,X为C,Y为O,R为Na,Z为S;
A.组成的化合物粉笔为CO2和CS2,CO2和CS2都属于分子晶体,不含分子间氢键,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范德华力增大,沸点增大,因此CS2沸点相对高,故A不符合题意;
B.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O>S>C>H,故B符合题意;
C.组成的化合物可能为NaHCO3、CH3COONa等,溶液显碱性,组成化合物若为NaHC2O4等,因电离大于水解,因此溶液显酸性,故C不符合题意;
D.O需要得到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两个Na失去电子给了两个O,因此该化合物中O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Y和Z元素均位于周期表的第16列,且Z的原子序数较大,则Y为O元素,Z为S元素,根据成键情况可知,R为Na元素,W为H元素,X为C元素。
12.A
A.X、Y的简单离子分别是、,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Z的简单离子是,比X、Y多一个电子层,根据同一周期内的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Z>X>Y,A符合题意;
B.W的简单氢化物是,X的简单氢化物是,分子间存在氢键,分子间没有氢键,故的沸点小于,B不符合题意;
C.W、X、Z可形成共价化合物碳酰氯,C不符合题意;
D.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炭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A.根据同一周期内的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
B.分子间含有氢键,熔沸点较高;
C.碳酰氯是共价化合物;
D.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炭黑。
13.A
A.盐酸是强酸,氢硫酸是弱酸,所以氯离子在溶液中不水解,结合质子的能力小于在溶液中水解的硫离子,故A符合题意;
B.常温下,碳单质为固体,氧单质为气体,所以碳单质的沸点高于氧单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苯环不是单双键交替结构,所以1molM 分子中含有2mol双键结构,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但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所以二氧化硫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但不会褪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A.酸根离子越弱,结合质子的能力越强;
B.依据物质的状态判断;
C.苯环不是单双键交替结构;
D.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但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14.A
A.Cl-、S2-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Cl-<S2-,A符合题意;
B.根据同周期阴离子的还原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故S2-的还原性比大于Cl-的还原性,B不符合题意;
C.由于 的非羟基O原子数是2,而 的的非羟基O原子数是1, 的非羟基O原子数比 多,使得S原子的正电性较大,导致 中-OH的电子向S偏向程度更大,使H+在水分子作用下更易电离, 酸性强于 ,C不符合题意;
D.非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代表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氧的非金属性远大于硫,所以H2O的稳定性也大于H2S,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X位于第二周期,X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4,X为O元素,则Y为P元素、Z为S元素、W为Cl元素。
15.D
A.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则原子半径:,故A不符合题意;
B.化合物A是氨基甲酸铵,A中N显价,故B不符合题意;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则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故C不符合题意;
D.H、N、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硝酸铵促进水电离,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Z的某种单质是生命活动中不能缺少的物质,则Z为O元素,结合成键情况可知,Y为N元素,X为C元素,W为H元素。
16.C
根据分析可知,X为H,Y为O,Z为Mg,M为Al元素,
A.由团簇分子结构可知分子式为 X2Z2M2Y6,故A不符合题意;
B.Y为O,M为Al元素,氧离子、铝离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简单离子半径:Y>M,故B不符合题意;
C.MgO熔沸点较高,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氯化镁冶炼镁,故C符合题意;
D.Z为Mg,M为Al元素,Mg的3s轨道为全满稳定状态,其第一电离能大于Al,则第一电离能:M<Z,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Y是地壳中最丰富、分布最广的元素,则Y为O元素,X、M的族序数等于周期数,则X为H元素,M为Al元素,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原子序数大于O元素,则Z为Mg元素。
17.(1)五;Ⅷ
(2)取代反应 消去反应
(3)F的原子半径比Cl小,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比Cl强,HF中H和F之间的电子对强烈偏向F,HF分子中的H可以和另一个HF分子中的F形成氢键,从而使HF的沸点较HCl高,容易液化分离出HF
(4)2;4个在面上,2个在晶胞内部;RuO2 与载体晶体结构(堆积方式、晶胞参数)越相似,催化效果越好。MgF2掺杂Al3+后晶胞参数和RuO2更接近,所以MgF2 载体中掺杂Al3+
(1)根据Ru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d75s1 可知,该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Ⅷ族。
(2)由丙烷生成1,1,1,2,3-五氯丙烷是取代反应,由1,1,1,2,3-五氯丙烷生成2,3,3,3-四氯-1-丙烯是消去反应。
(3)F的原子半径比Cl小,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比Cl强,HF中H和F之间的电子对强烈偏向F,HF分子中的H可以和另一个HF分子中的F形成氢键,从而使HF的沸点较HCl高,容易液化分离出HF。
(4)①从图中可以看出,RuO2 晶胞中位于顶点和体心的是Ru,有2个,则O有4个,晶胞中的六个氧原子有四个在面上,另两个在晶胞内部。
②RuO2 与载体晶体结构(堆积方式、晶胞参数)越相似,催化效果越好。MgF2掺杂Al3+后晶胞参数和RuO2更接近,所以MgF2 载体中掺杂Al3+。
(1)由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根据有机反应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F、Cl原子分别与H原子形成的共价键键能强弱,以及HF中含有氢键进行分析。
(4)①根据图示信息及均摊法进行解答。
②MgF2掺杂Al3+后晶胞参数和RuO2更接近。
18.(1)第二周期ⅦA族;sp2;>;电负性F>C>H,F原子对苯环有吸电子作用
(2)混晶;
(3)或;;增强了-COOH的酸性
(1)①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二周期ⅦA族,六氟苯中碳原子形成了3个σ键,没有孤电子对,杂化方式为sp2杂化;
②由于F的电负性比C强,C的电负性比H强,F-C键的共用电子对偏向F,H-C键的共用电子对偏向C,故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苯>六氟苯。
(2)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则物质的熔点越高,根据题给已知信息,混晶的熔点最高,则其分子间作用力最大;
②根据X的结构简式,结合已知信息,分子X在溶液条件下反应得到2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加成产物,在晶体条件下只能生成1种加成产物Z,则碳碳双键加成为四元环后,苯环与五氟苯环处于相对位置,整个结构关于中心对称,则Z的结构简式为。
(3)①根据题意,与在铜盐催化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反应得到含结构的分子,则A()与B()在溶液条件、铜盐催化剂作用下可反应得到:,或者;
②根据题意,需比较F原子的必要性则B与B’的差别在于是否有F原子,故B’的结构简式为;
③猜测氟原子可能的作用:影响晶体中分子的堆积方式、增强了的活性,也可能是F的电负性较强, F原子有吸电子作用,增强了-COOH的酸性。
(1)①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二周期ⅦA族。六氟苯中碳原子形成了3个σ键,没有孤电子对。
②电负性:F>C>H,据此分析。
(2)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则物质的熔点越高。
②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碳碳双键可加成为四元环,结合X的结构简式,则2个X发生加成反应后,苯环与五氟苯环处于相对位置,整个结构关于中心对称,据此分析。
(3)①与在铜盐催化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反应得到含结构的分子,据此分析。
②B与B’的差别在于是否有F原子。
③氟原子可能的作用:影响晶体中分子的堆积方式、增强了的活性,也可能是F的电负性较强, F原子有吸电子作用,增强了-COOH的酸性。
19.(1)Na
(2)Na>Al
(3)HCl
(4)OH-+ H+= H2O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同周期从右到左元素金属性增强,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Na;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Na、Al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Al。
(3)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Si、Cl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较强的是HCl;
(4)N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NaOH、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ClO4,NaOH是强碱、HClO4是强酸,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 H+= H2O。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H元素,②为C元素,③为N元素,④为O元素,⑤为Na元素,⑥为Al元素,⑦为Si元素,⑧为Cl元素。
20.(1)ds;15
(2)4s4p;;2;配合物中单原子的孤电子对与形成配位键,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力减小,键角变大
(3);
(1)Zn是30号元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Zn的电子排布式为,,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位于周期表ds区,空间运动状态即轨道数,共有15种;
(2)配合物中中心离子为,排布式为:,提供空轨道的能级是4s和4p;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H、C、Cl、Br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在分子中,C原子为杂化,N原子为杂化,C、N原子的杂化方式共有2种;配合物中单原子的孤电子对与形成配位键,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力减小,键角变大,所以H-N-H键角大于NH3分子中H-N-H键角;
(3)图中A点原子的分数坐标为(),则B点原子的分数坐标是;晶胞中Zn个数为:4,O的个数为:,所以有4个,该晶胞中距离最近的两个Zn原子间的长度为anm,所以晶胞的边长为:,根据。
(1)Zn为30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s区;空间运动状态即轨道数;
(2)提供空轨道的能级是4s和4p;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C原子为杂化,N原子为杂化;孤电子对间排斥力>孤电子对和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孤电子对越多键角越小;
(3)根据均摊法和计算。
21.(1)3d104s1;四;IB
(2)sp3;O
(3)离子键、共价键
(4)四面体形;O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使S=O键对S-Cl键的排斥力大于S-Cl键对S-Cl键的排斥力
(5)4;
(1)Cu为29号元素,原子核外有29个电子,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其3d、4s能级上的电子为其价电子,则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Cu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IB族,故答案为:d104s1;四;IB;
(2)胆矾中S原子形成4个σ键,不含孤电子对,采用sp3杂化;三种元素中O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也偏向O,不容易失去电子,O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H只有1个电子,位于1s轨道,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大,失去电子较难,第一电离能较大,相对来说,S原子的半径较大,失去电子较容易,第一电离能较小,因此H、O、S的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H>S,最大的是O,故答案为:sp3杂化;O;
(3)CuSO4·5H2O中有4个水分子为配位水分子,则用配合物的形式表示为,由图可知,胆矾中Cu2+和O原子之间存在配位键,Cu2+和之间存在离子键,还存在S-O和O-H共价键,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
(4)SOCl2中S原子成2个S-Cl键,1个S=O键,价层电子对数为4,含有1个孤电子对,S原子采取sp3杂化,分子的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O原子半径小,电负性较大,导致S=O键对S-Cl键的排斥力大于S-Cl键对S-Cl键的排斥力,从而使得健角∠Cl-S-O大于∠Cl-S-Cl,故答案为:四面体形;O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使S=O键对S-Cl键的排斥力大于S-Cl键对S-Cl键的排斥力;
(5)立方铜晶胞中铜原子的配位数为12,则其堆积方式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晶胞中Cu原子位于面心和顶点,则每个晶胞中有个Cu原子;铜原子的半径为rcm,则晶胞棱长为,晶胞质量为,体积为,则晶体密度为,故答案为:4;。
(1)Cu为29号元素,根据构造原理书写电子排布式;Cu位于第四周期IB族;
(2)胆矾中S形成4个σ键,不含孤电子对;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最小,H只有1个电子,位于1s轨道,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大,失去电子较难,第一电离能大于S;
(3)胆矾中Cu2+和O原子之间存在配位键,Cu2+和之间存在离子键,还存在共价键;
(4)SOCl2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4,含有1个孤电子对; O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使S=O键对S-Cl键的排斥力大于S-Cl键对S-Cl键的排斥力 ;
(5)根据均摊法计算铜原子数目;根据计算晶体密度。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