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血糖平衡的调节—2023-2024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分层练(有解析)
2.2血糖平衡的调节 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1.在马拉松比赛中,某运动员每小时至少要消耗300g糖类,但运动员的血糖仍维持在3.9~6.lmmol/L,那么运动员补充血糖的主要途径是( )
A.喝饮料补充 B.肌糖原分解 C.肝糖原分解 D.氨基酸转化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单糖。下列关于人体内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是人体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受激素的调节
B.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能经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
C.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可被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肝糖原
D.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人体脂肪组织细胞可转变为甘油三酯
知识点2 血糖平衡的调节
3.下列选项描述的生理代谢变化中,不符合正常人体进食后状态的是( )
A.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胰液素增多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C.支配胃肠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D.肝细胞摄取葡萄糖增多
4.妊娠糖尿病是女性妊娠期间可能患的一种糖尿病,妊娠结束后病症逐渐消失。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可介导葡萄糖跨膜运输。临床发现患有妊娠糖尿病孕妇的胰岛素水平高于健康孕妇。如图是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持续很高,可能会导致胎儿的生长发育异常
B.胰岛素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
C.患者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GLUT-4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孕妇
D.如果孕妇通过诊断确诊为妊娠糖尿病,应每餐合理控制糖类的摄入量
5.下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表示参与该过程的两种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两种激素能在同一细胞内合成
B.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a、b两种激素的功能虽然不同,但两者所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
D.a激素和a激素受体的识别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能力提升】
6.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7.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不属于胰岛素抵抗的是( )
A.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能力下降
B.组织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活性下降
C.组织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受阻
D.含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移动受阻
8.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某些糖尿病患者胰岛分泌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InR受损后,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提高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
B.与正常人相比,该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偏高
C.正常人的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而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D.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9.Akita小鼠是一种糖尿病模型小鼠,该小鼠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干扰了胰岛素二硫键的形成,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累积在内质网中,导致相关细胞的内质网功能持续紊乱,并最终启动该细胞的凋亡程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导致Akita小鼠血糖含量比正常小鼠高
B.Akita小鼠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大量凋亡
C.内质网功能紊乱会诱发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
D.Akita小鼠体内肝脏细胞合成糖原的速率减慢
10.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X、Y和Z表示相关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信息分子Y为神经递质,X和Z为相关激素
B.图中信息分子X与Z作用的组织细胞有所不同
C.图中受体1和2均为糖蛋白,但空间结构不同
D.葡萄糖直接调节胰岛细胞的活动属于激素调节
11.肥胖者血浆中过多的脂肪酸会使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如图表示正常人、非糖尿病肥胖者和糖尿病肥胖者在口服100g葡萄糖后血糖变化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肾上腺和胰岛等的分泌来调节血糖含量
B.甲代表的是非糖尿病肥胖者,其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C.乙代表的是1型糖尿病肥胖者,其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D.丙代表的是正常人,其胰岛素进入细胞参与降低血糖浓度
12.为研究药物A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将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分为4组,进行为期24周的两项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见下表,数值均表示与该患者空腹时相关指标相比发生的变化。安慰剂不含任何药理成分、外形和真药相像,已知二甲双胍可以治疗糖尿病。HOMA2-β指数提高,表明胰岛B细胞功能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方法 餐后血糖浓度(mmol/L) HOMA2-β指数
甲组 药物A -2.83 2.56
乙组 安慰剂 -0.5 -0.72
丙组 药物A+二甲双胍 -5.54 3.82
丁组 安慰剂+二甲双胍 -2.97 1.4
A.乙组能反映精神安慰对餐后血糖浓度的降低具有一定的作用
B.表中数据显示药物A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比二甲双胍大
C.甲、丙中的药物A发挥的降低餐后血糖浓度的作用效果相差很大
D.药物A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的处理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最好
13.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下图表示三种类型的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Y1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B.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C.若靶细胞是肝细胞,则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抑制肝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转化
D.①②③均属于自身免疫病,①②可以通过口服胰岛素得到改善
14.胰高血糖素可激活肝细胞中的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经主动运输进入肝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B.饥饿时,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b被活化
C.磷酸化酶a能为肝糖原水解提供活化能
D.胰岛素可直接提高磷酸化酶a的活性
【综合素养】
15.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1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所致;2型糖尿病常因肥胖、焦虑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如图表示正常人和两种糖尿病患者摄入葡萄糖后胰岛素含量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其中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___________(至少写出2种)。
(2)图中A、B、C分别表示__________,C的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A、B的原因是__________。
(3)胰高血糖素样肽1(GIP-1)是由小肠L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在血糖浓度升高时其可通过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肝细胞分泌FGF21,后者能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s(能激活GLP-1受体)是新型降糖药,为了证明该药物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可将患病小鼠随机均分为A、B两组,等量正常小鼠为C组,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并计算平均值,每天向A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GLPIRAs,.每天向B组、C组小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连续处理数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若结果为__________,则可证明GLPIRAs有明显的降血糖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糖类,此时补充血糖主要依靠肝糖原分解,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非糖物质虽然可以转化为糖类但是量很少。
故选:C。
2.答案:B
解析:人体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葡萄糖是人体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葡萄糖的含量受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的调节,A正确;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不能经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B错误;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被转化为肝糖原或被氧化分解,C正确;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人体脂肪细胞可转变为甘油三酯,D正确。
3.答案:A
解析:A、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A错误;B、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使血糖降低,B正确;C、正常人体进食后,支配胃肠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促进胃肠蠕动、消化,C正确;D、正常人体进食后,在胰岛素作用下,肝细胞摄取葡萄糖增多,使血糖降低,D正确,故选A。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持续很高,可能会导致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进而导致胎儿的生长发育异常,A正确;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妇的血糖含量偏高,则应每餐合理控制糖类的摄入量,D正确。
5.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激素是胰岛素,b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A错误;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B正确;a(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b(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两者的作用效果相抗衡,但两者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如肝脏细胞,C正确;a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与a激素受体结合后调节生命活动,该识别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6.答案:D
解析:空腹时健康人的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不是恒定不变的,A错误;空腹时,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较低,其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B错误;运动时细胞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同时肝糖原会不断分解以补充血糖,即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有消耗也有补充,C错误;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D正确。
7.答案:A
解析: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若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则机体胰岛素含量不足,这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A错误;组织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活性下降、组织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受阻、含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移动受阻都会导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综上,B、C、D正确。故选A。
8.答案:A
解析:A炎症因子对神经元摄取葡萄糖起抑制作用,InR受损后,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抑制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A错误;B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偏高,B正确;C由图可知,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C正确;D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9.答案:B
解析:Akita小鼠无法合成正常的胰岛素,而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因此Akita小鼠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减慢,故Akita小鼠血糖含量比正常小鼠高;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因此Akita小鼠胰岛B细胞大量凋亡;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内质网功能紊乱后会启动该细胞的凋亡程序,而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因此,内质网功能紊乱会诱发某些特定基因(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而该细胞是胰岛B细胞。
10.答案:D
解析:图中的信息分子Y是神经递质,x是胰岛素,z是胰高血糖素,A项正确。胰岛素可作用于肝脏细胞、肌肉细胞等各种组织细胞,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B项正确。受体1和2均为糖蛋白,但空间结构不同,C项正确。葡萄糖可以直接调节胰岛细胞分泌信息分子X和Z,该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而非激素调节,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血糖含量变化可知,丙血糖变化在正常值之间波动,其属于正常人,但胰岛素的受体在细胞膜上,D错误。甲血糖高,为糖尿病肥胖者,且其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B错误。乙代表的是非糖尿病肥胖者,但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血糖峰值提前,C错误。
12.答案:C
解析:A、表格数据显示,使用安慰剂后,餐后血糖浓度略有下降,所以精神安慰对餐后血糖浓度的降低具有一定的作用,A正确; B、甲组与丁组比较,单独使用药物A, HOMA2-β指数比丁组更高,说明药物A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比二甲双弧大,B正确; C、二甲双胍可以治疗糖尿病,丙组使用了二甲双胍,无法和甲组比较药物A的作用,C错误;D、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丙组,药物A和二甲双胍同时使用,餐后血糖浓度降低的最大,并且HOMA2-β指数最高,所以药物A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的处理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最好,D正确。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Y1、Y2、Y3是浆细胞分泌的三种抗体,作用原理不同。胰岛B细胞可以直接感受血糖浓度升高而分泌胰岛素,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以后,使胰岛B细胞无法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从而不能分泌胰岛素,A正确;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A正确;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机会减少,若是肝细胞,则Y3的作用结果可使肝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转化过程减弱,C正确;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把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后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失去作用,因此不能口服,D错误。
14.答案:B
解析:胰高血糖素不进入细胞,而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A错误;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磷酸化酶b活化,B正确;酶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C错误;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糖原的合成而不是水解,因此胰岛素不能提高磷酸化酶a的活性,D错误。
15.答案:(1)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
(2)正常人、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C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较低,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血糖浓度较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3)促进;等量生理盐水;等量生理盐水;组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且与C组相近,B组血糖浓度几乎不变且明显高于C组
解析:(1)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其中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
(2)1型糖尿病胰岛素含量很低且摄食后含量变化不明显,可推测B为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含量不会低于正常人,但血糖浓度较高,故A可代表正常人、C代表2型糖尿病患者。C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较低,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血糖浓度较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3)FGF21能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GIP-1)是由小肠L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据此可推测,胰高血糖素样肽1(GIP-1)对肝细胞分泌FGF21能起到抑制作用,为了证明GLP1RAs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是否使用GLP1RAs,因此,实验组小鼠应注射一定量的GLP1RAs,而两个对照组(患病鼠和正常鼠)需要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若实验组血糖浓度显著降低且接近于正常组,而患病鼠对照组的血糖浓度几乎不变且明显高于正常鼠,则可证明GLP1RAs有明显的降血糖的作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