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体温稳定的调节—2023-2024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分层练(有解析)
2.4体温稳定的调节 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1.下列有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 皮肤血管收缩
C. 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D. 用酒精擦拭皮肤
2.2022年8月,重庆酷暑难耐,山火频发,“山火骑士”成为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另一个标签。救火过程中,部分“山火骑士”患上“热射病”。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的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射病”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热射病”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严重损伤
C. 炎热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加快,散热量超过寒冷环境
D. 远离高温环境,多喝淡盐水可以预防“热射病”
3.当人骤然遇冷时,皮肤表面会产生“鸡皮疙瘩”,其直接原因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收缩
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皮肤立毛肌收缩
知识点2 体温稳定的调节
4.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5.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表示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6.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最容易发生中暑。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中暑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
B.中暑时可能会引起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C.中暑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代谢加快
D.中暑说明机体体温调节功能是有限的
知识点3 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
7.大多数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都会有炎症反应,造成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症状,某感染者从发热到降温的体温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发热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B.寒战和出汗分别能导致ab段和cd段体温变化
C.ab段发生时感染者血浆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
D.发热能通过血管舒张促进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运输
8.2022年夏天的持续高温引发多地森林火灾。在高强度的灭火战斗中,救援人员身体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
B.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以减少产热
C.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
D.由于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能力提升】
9.下列关于人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恒定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B. 热量来源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产热
C. 热量散出主要是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D. 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0.体温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下列与人体体温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炎热环境中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B.寒冷环境中正常人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产热量最多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D.体温感觉中枢位于下丘脑中
11.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症状,部分人高烧至39℃左右。药物布洛芬可以减少炎症性物质的产生,使用后会有明显的止痛效果。除此之外布洛芬还具有抑制下丘脑活性的功效,能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减少后,可以加快散热的速度,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炎症性的物质会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疼痛等症状
B.退烧药布洛芬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过程属于激素调节
C.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引起明显的发热
D.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因此发热期间不能加盖棉被
12.将家兔从30℃移到10℃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再将家兔从10℃移回到30℃环境中,下列关于家兔生理反应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家兔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能维持体温的恒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家兔的正常体温是39℃左右,家兔在30℃环境下,体内的酶活性和10℃接近
C.家兔移回到30℃的环境后,散热减少的同时还会增加产热,最终体温维持正常
D.家兔移到10℃环境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会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13.下图所示是人在寒冷的冬天从温暖的室内进人冰天雪地的室外后,一段时间的产热量变化曲线,请结合图解分析。下列叙述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是( )
A.曲线c点以后对应的时间内,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曲线ab段对应时间段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C.曲线bc段对应时间段内,产热减少的原因是酶活性下降
D.曲线ac段对应时间段内,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14.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导致人体发热。如图为发热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手脚冰凉的现象导致散热减少
B. 体温升高到38.5℃之后的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 TRH和TSH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
D. 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
【综合素养】
15.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系统控制着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体温经常会受到内外因素如代谢、气温、湿度、风速等变化的干扰,这些干扰能通过温度感受器反馈到脑,经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整合,再调整产热器官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以建立新的体温平衡。回答下列问题:
(1)盛夏时,人从室内走到炎热的室外,皮肤中相关感觉神经元的___(填部位)末梢处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一方面传至___,使人产生热觉,进而在行为上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兴奋传至毛细血管时,将引起血管反射性___,以增加散热,维持新平衡。
(2)在寒冷冬天,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室外时,下丘脑释放___激素增多,间接促进甲状腺分泌T3、T4,同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___直接增强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使机体产热增加。
(3)剧烈运动时,___的产热量大幅增加,为维持体温平衡,通过反射使___(器官)的活动大大加强,以增加散热。
(4)恒温动物下丘脑存在的调定点机制如图,当中枢活动温度超过调定点温度时,温感受器活动加强,使散热过程加强,冷感受器活动减弱,使产热减少;反之亦然。外周温度变化也会影响调定点,当皮肤受到热刺激如捂热水袋时,冲动传入将使调定点温度___,机体产热下降,散热加强。在感冒发热等病理状况下,下丘脑调定体温的温感受器的敏感性将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量,A错误; B、外界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错误; C、外界寒冷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C错误; D、用酒精擦拭皮肤,酒精挥发带走热量利于人体散热,D正确。
故选:D。
2.答案:C
解析:A正确,体温升高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B正确,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较高温度下会出现损伤,例如题目中热射病患者有意识障碍。
C错误,寒冷环境中机体和外界温差大于在炎热环境中,故寒冷环境中散热更多。
D正确,热射病由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故应远离高温环境并补充淡盐水以预防热射病。
3.答案:D
解析: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打寒战,A错误;
B.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不会产生鸡皮疙瘩,B错误;
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不会产生鸡皮疙瘩,C错误;
D.当人骤然遇冷时,皮肤表面会产生“鸡皮疙瘩”,其直接原因是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D正确。故选:D。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有关知识。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A项正确;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B项错误;下丘脑既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也有体温调节的功能,C项正确;条件反射的发生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6.答案:C
解析:A、中暑是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失调,会影响体内酶的活性,导致代谢紊乱,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A正确; B、中暑是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失调,可能会引起机体产热大于散热,B正确; C、中暑是高温导致,机体应该是减少产热,增大散热,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减慢,C错误; D、中暑发生的这些症状都是由于内环境失调导致的,说明机体体温调节功能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C。
7.答案:A
解析:AC、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患者出现炎症反应,从而使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热增多,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分泌,而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支配,A错误,C正确;
B、寒战能增加产热,导致ab段体温变化,出汗使散热增加,导致cd段体温变化,B正确;
D、发热后体温升高,机体为增加散热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从而促进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运输,D正确。
故选A。
8.答案:B
解析: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在高强度的灭火战斗中,由于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因而散热量也增加,此时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A正确;在高强度的灭火战斗中,救援人员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旺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B错误;由于高强度的灭火战斗,救援人员汗流浃背,饮水受限,这个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故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C正确;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控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由于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使排尿减少,D正确。
9.答案:D
解析:A、体温恒定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 B、热量来源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安静状态下是主要是肝脏产热,运动状态下主要是骨骼肌产热,B正确; C、人体散热途径有汗液的蒸发、呼气、排尿和排便等及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主要是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C正确; D、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的激素,D错误。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机体会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汗液排放量来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A正确;
B、寒冷时环境中机体为维持体温恒定,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产热量最多的部位是线粒体,C错误;
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不能直接感受体温的变化,能直接感受体温的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在皮肤和黏膜,感受温度变化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 A、布洛芬可以减少炎症性物质的产生,使用后会有明显的止痛效果,可推测炎症性的物质会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疼痛等症状,A正确;
B、布洛芬能抑制神经中枢下丘脑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
C、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机体出现发热症状,C正确;
D、汗腺分泌增加,蒸发加快,这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也有利于散热,可见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因此发热期间不能加盖棉被,以避免热量不能及时散失,不利于体温下降,D正确。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体温调节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发挥作用,A 正确;家兔是恒温动物,在 30℃和10℃条件下,体温相对稳定,酶活性接近,B 正确;重新回到 30℃环境后,散热减少,产热也会减少,最终维持体温恒定,C错误;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会传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D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体温调节,意在考査考生的迁移应用能力。人体进入寒冷环境时,机体产热量增多,散热量也增多;进入寒冷环境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其能促进氧化分解放能;进入寒冷环境后人体体温基本不变,酶活性保持不变;进入寒冷环境后的体温调节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参与。
14.答案:C
解析:A、在体温的上升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手脚冰凉,导致散热减少,A正确;
B、体温升高到38.5℃之后的持续期,体温恒定,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
C、TRH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垂体细胞,TSH是促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于甲状腺,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C错误;
D、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需要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的参与,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5.答案:(1)树突;大脑皮层;舒张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3)骨骼肌;汗腺
(4)下降;下降
解析:在体温调节平衡中,人体始终需要保持产热虽与散热最的平衡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当人体进入热环境时,皮肤中温觉感受器(温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热觉,同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等活动加强,毛细血管反射性舒张。当人体进入寒冷环境时,一方面通过体液调节,通过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促进T3、T4等激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调控毛细血管、甲状腺等活动。在剧烈运动时人体骨骼肌大量产热为维持体温平衡,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反射性舒张、汗腺活动加强以增加放热。在图中下丘脑调定点机制中,调定点温度是中枢冷感受器和中枢温感受器敏感性曲线的交点,在捂热水袋时,外周体温上升将使中枢冷感受器敏感曲线下移,温感受器敏感曲线上移,调定点温度下降机体产热下降.散热增加。在感冒发热时,为增强免疫,机体冷感受器敏感曲线上移,温感受器曲线下移,调定点温度上升。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