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重庆市渝北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渝北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 “对于隋炀帝来说,尽管他率先意识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也不能马上就把首都迁到南方去。所以他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沟通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他采取的办法是( )
A. 开创科举制 B. 修建大运河 C. 营造洛阳城 D. 三次征辽东
2. 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 八王之乱 B. 七国之乱 C. 安史之乱 D. 陈桥兵变
3.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 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4. 实现富国强兵,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变法图强,其措施中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从而增加国库收入的措施是
A. 募役法 B. 农田水利法 C. 方田均税法 D. 保甲法
5. 如图大金得胜陀颂碑坐落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德胜镇石碑崴子屯,是金代第五帝世宗完颜雍为追记先祖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功业而立。碑文用了两种文字,一种文字是汉文,另一种文字最有可能是( )
A. 满文 B. 女真文字 C. 西夏文字 D. 契丹文字
6. 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
A. 耕地面积的增加 B. 科学技术的突破 C. 对外贸易的发展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7.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 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金史 世宗本纪》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材料表明( )
A. 辽、金和宋始终和睦相处 B. 民族文化交融
C. 端午节是汉族特有的节目 D. 宋朝经济繁荣
8. 《千年风云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一书摘录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位名人、学者对成吉思汗的评论,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下列活动不属于成吉思汗“传奇一生”的是( )
A. 统一蒙古各部 B. 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
C. 定国号为大元 D. 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9. 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知识的对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 八股取士 B. 厂卫制度 C. 设立三司 D. 废丞相制
10.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 规模较大 B. 利润丰厚 C. 技术先进 D. 和平交往
11. 学习历史,要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过的真实情况。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戚继光抗倭解除了倭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B. 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C. 军机处利于皇帝独掌政权,使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 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12. 某历史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中国古代史专题知识介绍,其中一个篇目展示了如下图片,据此判断该篇目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 )
A. 城市的建筑规模 B. 农业技术的改进 C. 手工业工艺改进 D. 商业的发展状况
13. 列表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能直观的对数据作出对比。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变化状况,呈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全国在册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亩
1753年 4901万公顷 4.00
1766年 5205万公顷 3.75
1812年 5259万公顷 2.36
A. 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B. 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
C. 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D.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14. 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各不相同,掌握好了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才能加深。请根据以下课题,判断最符合的阶段特征是( )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间的交融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5.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沿海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往返时间、船员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反映了当时清朝( )
A. 官场腐败 B. 文化专制 C. 重视农业 D. 闭关锁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5.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上册》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2) 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时代特征。根据图三,指出唐朝的社会风气。
材料三:(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实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与朝廷官员一半对一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由于唐太宗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隋唐时期 下册》
(3)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填“O”。
A.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民族的“天可汗”。 ______
B.唐太宗时,中原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方式保持固定不变。 ______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______
材料四: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唐代僧人不畏艰险,传佛学佛者,络绎不绝。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年),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雕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3卷)
(4) 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玄奘、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
(5) 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设置机构,有效管辖
(1) 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并指出元朝设置的机构的意义。
(2) 请参照示例,从图片二、三中任意选择一幅图片,说明清朝对西藏采取的管辖措施,并归纳元清两朝对西藏采取管辖措施的共同特点。
示例:元朝时,元世祖册封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材料三:汉藏交流,相互促进
由于元代西藏被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和元朝对西藏的具体施政以及西藏和祖国内地之间官员、僧人、商贾的相互来往,进一步推动了西藏和内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发展,共同促进和繁荣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在内的统一的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清朝时期,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更加紧密,大批藏僧进京城学习、供职、主持寺庙法事等,把藏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带入中原。同时内地的大臣、军队驻扎西藏,汉族商人入藏贸易等都为藏汉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一摘编自《西藏在线 元明清朝时期》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清两朝对西藏有效管辖产生的共同影响。
(4) 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18. 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某校开展“中国古代文化寻根探源”活动,请你结合所学,完成探究。
探究一:伟大工程
明朝长城示意图 长城沿线的关城是重要的防御据点和关卡……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厮杀的长城关口成为熙熙攘攘的贸易市场,一个拆除了民族壁垒的封建大国的全国贸易市场正在形成,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1)据图指出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根据材料,概括长城主要功能发生的变化。
探究二:科技著作
(1) 科技著作是传承科技的媒介。根据所学知识从图一、图二、图三中任选两本科技著作进行简介。
探究三:古典文学
(2) 古典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出上面年代尺上②处代表性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并举出①对应的代表作品。
探究四:科技发明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一一摘编自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不正确,请填“×”。
A.图中的印刷术是隋唐时期的匠人毕昇用木头刻字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______
B.培根说的“第三种”东西外传,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______
(4) 综上,围绕“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角度,谈谈你的建议或感悟。
19. 阅读下列材料:
朝代 主要事件
唐朝 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北宋 宋真宗时,取得澶州之战的胜利,打退辽军;辽与宋议和,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南宋 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金军后撤;宋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元朝 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
清朝 乾隆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对于隋炀帝来说,尽管他率先意识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也不能马上就把首都迁到南方去。所以他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沟通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他采取的办法是修建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是安史之乱时的惨状。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3.【答案】A
【解析】从题目中的“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其举措是派文臣做知州。这项政策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改变了五代以来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切入点,考查北宋的统治措施。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举措包括募役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是政府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该项改革措施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是政府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该项改革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该项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保甲法是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该项改革措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稳定了统治秩序,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选项C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故题干中碑文用了两种文字,一种文字是汉文,另一种文字最有可能是女真文字,B符合题意。满文、西夏文字和契丹文字分别与清政权、西夏政权和辽政权有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政权是女真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宋夏金政权并立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解析】从课本所学知识容易知道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朝至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再加上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主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江南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应重点掌握,并从中总结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7.【答案】B
【解析】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这反映了辽金两国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文化的交融,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
8.【答案】C
【解析】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ABD都属于成吉思汗“传奇一生”,不符合题意,排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C不属于成吉思汗“传奇一生”,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忽必烈建立元朝,与铁木真无关。
9.【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朝代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故C符合题意;八股取士、厂卫制度、废丞相制都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10.【答案】B
【解析】“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说明技术先进;规模较大;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材料没涉及郑和远航利润大小问题,故B不是郑和远航特点。
故选:B。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
11.【答案】B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故B符合题意;ACD不是描述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结论,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的区别和联系。
12.【答案】D
【解析】“唐朝长安城”反映了唐代市坊界限的信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明清商帮(晋商)”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代的商业繁荣。由此可见,题干的主旨是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故D符合题意。“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明清商帮(晋商)”与城市建筑规模无关,排除A;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和手工业工艺改进,排除B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13.【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均耕地/亩不断下降。故B符合题意;表格内容说明耕地面积不断增长,排除A;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不是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
14.【答案】B
【解析】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间的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宋元时期,排除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5.【答案】D
【解析】据题干“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沿海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往返时间、船员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故选:D。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知道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小题1】〇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统治者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2)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根据图三可知,唐朝的社会风气是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A.“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民族的‘天可汗’”的表述材料没有涉及。
B.据材料“(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实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与朝廷官员一半对一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可知,“唐太宗时,中原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方式保持固定不变”的表述违背了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
C.据材料“由于唐太宗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可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的表述是从材料信息中得出的。
(4)根据材料四“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可知,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是研习佛学,翻译佛经,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玄奘口授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根据材料四“鉴真……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可知,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有传授佛法,促进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介绍中国的科技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要努力发展经济等。
故答案为:
(1)统治者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2)繁荣与开放;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A.〇。
B.×。
C.√。
(4)研习佛学,翻译佛经,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玄奘口授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传授佛法,促进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介绍中国的科技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要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要努力发展经济等。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关系、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唐朝经济的繁荣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关系、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唐朝经济的繁荣等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元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官员是驻藏大臣,元朝设置的机构的意义: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小题2】清朝对西藏采取的管辖措施: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清两朝对西藏采取管辖措施的共同特点有:政府管辖,保卫疆土。
【小题3】共同影响:加强了汉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等。
【小题4】认识:国家要制定正确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要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元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解题关键是结合史实、归纳认识。
本题考查了汉藏交往发展的史实,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归纳认识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长城沿线的关城是重要的防御据点和关卡”,结合所学可知,明长城修建的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侵扰。依据材料一中的“清朝建立后,昔日浴血厮杀的长城关口成为熙熙攘攘的贸易市场,一个拆除了民族壁垒的封建大国的全国贸易市场正在形成,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结合所学可知,明长城主要功能发生的变化:由军事防御工程到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2)选取探究二中的图一、图二科技著作,结合所学可以简介:《本草纲目》,作者是李时珍,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天工开物》,作者是宋应星,是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探究三,结合所学可知,年代尺上①处对应的朝代是元朝,其中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窦娥冤》。②处对应的朝代是明清时期,其代表性文学艺术为小说。
(4)依据探究四中的图示,A处图中的印刷术是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匠人毕昇用木头刻字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所以A处错误。依据探究四中的“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结合所学可知,应是指南针,培根说的“第三种”东西指南针外传,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所以B处是正确的。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角度,感悟:要加强民族的交流与合作;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要发展民族文化;要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等。
故答案为:
(1)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侵扰。变化:由军事防御工程到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2)选取探究二中的图一、图二科技著作,结合所学可以简介:《本草纲目》,作者是李时珍,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天工开物》,作者是宋应星,是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①处对应的代表作是《窦娥冤》。②处对应的代表性文学艺术为小说。
(4)A.×。B.√。
(5)感悟:要加强民族的交流与合作;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要发展民族文化;要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等。
本题考查了宋词、指南针的应用、元曲、明长城和明朝三部科技巨著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识记史实、归纳认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宋词、指南针的应用、元曲、明长城和明朝三部科技巨著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识记能力和归纳认识的能力。
19.【答案】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选择“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乾隆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观点可拟为:元、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据题干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清朝时,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元、清重视对边疆地区管辖,进一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
观点:元、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论述: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清朝时,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结论:元、清重视对边疆地区管辖,进一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乾隆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元、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