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 581年他建立隋朝,589年他统一了全国。请问“他”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宋太祖 D. 唐太宗
2. 每一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征。隋唐时期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
A. 文明初露曙光 B. 分裂走向统一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 标志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 澶渊之盟 B. 黄巢起义 C. 安史之乱 D. 八王之乱
4.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描述的是(  )
A. 翻车 B. 曲辕犁 C. 秧马 D. 筒车
5. 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两个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李渊 B. 秦始皇 C. 赵匡胤 D. 杨坚
6.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 市舶司 B. 宣政院 C. 台湾府 D. 广州十三行
7. 为纪念岳飞,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因为他()
A. 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 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 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8.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 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 建立元朝 D.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9. 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设立()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0.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时候,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A. 维吾尔族 B. 满族 C. 藏族 D. 回族
11.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中的“闯王”是(  )
A. 陈胜 B. 张角 C. 黄巢 D. 李自成
12. “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这是周杰伦根据我国明朝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改编的中国风系列歌曲,这部巨著是(  )
A. 《天工开物》 B. 《农政全书》 C. 《三国演义》 D. 《本草纲目》
13.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一位抗倭将领维护祖国海防安全的决心。他是(  )
A. 鉴真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14. 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主要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提高了办事效率 C. 加强了文化专制 D. 强化了君主专制
15. 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领土,清乾隆时管辖新疆的机构是(  )
A. 宣政院 B. 伊犁将军 C. 驻疆大臣 D. 乌里雅苏台将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0分)
1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缔造了今天幸福的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刘洵等《旧唐书》
(1) 材料一中的“天可汗”将谁嫁到青藏高原,促进了该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获此尊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尽管宋辽盟约)常给人“城下之盟”的印象,但是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须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寿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2) 材料二中的“城下之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这一事件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以帝师领院事,掌全国释教僧徒,兼治吐蕃之境。下辖吐蕃三道宣慰司及僧录司、僧政司、都纲司等衙。
——宋濂、王祎《元史》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中央设立的管理西藏的机构,并指出它设立的意义。
材料四: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张传氢《中国古代史纲》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清朝同内部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史实。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从开科取士以来,五代各朝录取人数基本维持在14人左右……到宋太宗时期,录取人数猛增到3000多人,录取总数超过前6代总和。为从根本上杜绝请托行为和泄题事件的发生,宋代进一步加强锁院制度;进一步创新弥封、誉录制度。对科举及第者更加重用和优待,进士出身可直接封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五代至宋代科举制度探析》
材料三: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于是教育重心就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指出明朝科举制度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首先就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其次,他还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第三,他还推行“更戍法”,使禁军将领经常调动,不得久任。……实行这些措施,既是为了使士兵知艰难、识战斗,更重要的是防止将帅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避免骄兵悍将犯上作乱。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隋唐五代两宋卷》
材料二:
图A:元朝行政机构示意图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摘编自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三: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典章制度的初期就已经对元代的权相祸国有所警惕,因此,朱元璋在给予丞相大权的同时,采取了各种措施限制和削弱宰相的权力。……而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的谋反则是促使朱元璋废相的一个直接触发因素。
——摘编自李子龙《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太祖为防止武将专权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
(2) 材料二图A中的哪一机构负责监察事务?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相”的主要原因。朱元璋对明朝地方官制进行了怎样的改动?
19.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 州郡典》卷一七七
(1) 材料一中的“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得益于哪一个著名的工程?
材料二: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唐)杜佑《通典》卷七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在经济上的措施。
材料三: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 据材料三,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0.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百科全书”。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历史、艺术、文化、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发行邮票的题材。下面一组邮票折射中国古代部分外交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邮票名称:玄装西行
简介:高僧玄奘西行求法访遍名寺,研习佛法。
——七下《中国历史》
① 邮票名称:海上丝绸之路
简介: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解读纪特邮票》

邮票名称: ______
简介: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剑桥中国史》
③ 邮票名称:广州十三行
简介:清政府指定其专营对外贸易而关闭其他港口……此后中国逐渐落伍。
——《盛极一时的天子南库》

(1) 邮票①中玄奘前往何地求法?哪部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2) 邮票②中中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这项发明产生了什么影响?
(3) 请将邮票③名称补充完整。此次海上航行最远到达何处?
(4) 邮票④及其简介反映了当时清政府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此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 结合四枚邮票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至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
(6)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这对我们今天国家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隋朝。隋文帝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当时人口激增,粮仓丰实,史称“开皇之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坚建立隋朝与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2.【答案】C
【解析】隋唐时期,我国历史出现了大统一的局面,封建经济繁荣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的时期。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说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最主要的特点是繁荣与开放。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知识点。公元6世纪到10世纪,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先后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对外交往活跃。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解析】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标志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4.【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该工具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舀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其介绍的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翻车虽然也是灌溉工具,但不是利用水力自行灌溉。曲辕犁和秧马都不是灌溉工具。A是东汉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B是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C是宋朝发明的生产工具。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成就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成就的相关知识,能够解读材料并准确记忆是做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故选:C。
本题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为切入点,考查赵匡胤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北宋建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在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的掌握情况。宋朝时,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朝商品经济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7.【答案】A
【解析】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不断取得对金军的胜利,有望收复中原,宋高宗等投降派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但是岳飞精忠报国、奋勇抵抗侵略的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传颂,为了纪念岳飞这种精神,建立岳王庙。A项符合题意;组织抗元,宁死不屈与文天祥有关,排除B;收复台湾,维护主权与郑成功有关,排除C;斥逐沙俄,捍卫统一与康熙帝抗击沙俄有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解析】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故选:A。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功绩。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创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创立于隋朝,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D
【解析】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回族的形成的相关史实。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回族的形成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解析】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中的“闯王”是李自成。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闯王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
12.【答案】D
【解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明朝时期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理解李时珍的医学成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明朝时期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故选:D。
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时,1757年维吾尔族回部上层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发动叛乱,1785年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掌握伊犁将军的设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16.【答案】【小题1】文成公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
【小题2】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小题3】宣政院。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小题4】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
【小题5】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平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交融;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境内各民族和谐统一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以及相关史实、澶渊之盟以及意义、宣政院的设置以及意义、清朝同内部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史实、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以及相关史实、澶渊之盟以及意义、宣政院的设置以及意义、清朝同内部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史实、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等知识。
17.【答案】【小题1】变化:由看门第到看才能。(意思相近即可)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2】发展:录取人数迅速增加;制度更加规范与完善;对录取者更加重用和优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3】新变化:考试命题必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文体必须采用八股文;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负面影响: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朝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明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明朝科举制度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明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明朝科举制度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等知识。
18.【答案】【小题1】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推行“更戍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2】机构:御史台。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小题3】主要原因:元代权相祸国的历史教训;宰相胡惟庸谋反。改动: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朝皇权强化与八股取士、陈桥兵变和北宋的政治、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元巩固统一的措施。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
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明朝皇权强化与八股取士、陈桥兵变和北宋的政治、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元巩固统一的措施,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19.【答案】【小题1】隋朝大运河。
【小题2】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小题3】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等相关史实。
20.【答案】【小题1】郑和下西洋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解析】(1)邮票①中玄奘前往天竺求法。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邮票②中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邮票③名称是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邮票④及其简介反映了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结合四枚邮票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至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6)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对我们今天国家的发展的启示是对外开放国运昌盛,政策封闭国运衰落,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固步自封,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等。
故答案为:
(1)天竺;《大唐西域记》。
(2)指南针;先后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闭关锁国;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从开放交流到闭关保守。
(6)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他国的文明成果等。
本题考查玄奘西游、指南针、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玄奘西游、指南针、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