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化学试题(答案)
NH
东城区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3)13
-CH-CH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7
(4)CH COOH HCO CHCOO+H2O+CO2
(5)「.酮羰基碳碳双键
第一部分(共42分】
i.CH3-CH=CH一CHO加聚
题号
1
(6)abc
2
3
4
5
6
7
C2 Hs
答案
A
A
B
C
C
()2C,H,C1+NH,+Ca(OH,加热.加压,HN-C,H,+CaCl十2H,0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18.(10分)
答案
D
D
A
B
D
(1)CS2和CC1,均为非极性分子,依据相似相溶原理,CS,能溶解在CC1,中
第二部分(共58分】
(2)萃取、分液(3)O
15.(12分)
(4)密度
(1)离子(2)6(3)48
(5)a.A型立方体8个顶点离子种类不一样,不能做到无隙并置
(4)CaC2+2H2O->Ca(OH)2+C2 H2
b.
(5)确保除去H2S和PH,避免干扰后续实验
(6)还原
(7)①HOCH2-C=C-CH2OH
(6)58.5X(25-)
0
2(2-1)·x
②nHO、入入OH
0
19.(12分)
16.(11分)
(1)平面三角形2
(2)①中白色沉淀溶解,②中黄色沉淀不溶解
(1)C2HO(2)46(3)CH2CH2OH
(3)③中存在平衡[Ag(NH):]+一Ag+2NH,加入盐酸时,H和NH反应,c(NH)降
(4)
C.H
低,上述平衡正移,c(Ag)升高,Ag和C1厂反应生成AgC1沉淀
H
.H
·H
(4)当均滴到第4滴时,④中Q(AgCI)=c(Ag+)·c(CI)
H
(5)
逐滴加入0.01mol·L-1
AgNO,溶液
6eV2)
.5)3:26)2<9V,-
3mL0.01mol·L-
先产生黄色沉淀
(7)CH,CH,OH+CH,COOH浓疏CH,COOC,H+H,0
NaCl溶液
后产生白色沉淀
△
3mL0.01mol·L-
17.13分》
KI溶液
(1)间二甲苯
(6)小大
(2)浓硫酸、浓硝酸
注:学生答案与本答案不符时,合理答案给分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2页)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共2页)东城区 2022 - 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 一 检测
高 二化 学 2023 7
本试卷共 8 页 ,共 100 分 。 考试时长 90 分钟 。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
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0 16 Na 23 C1 35 5
第 一 部分
本部分共 14 题 ,每题 3 分 ,共 42 分 。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选出最符合题 目
要求的 一 项 。
下列产品的主要成分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是
A · 热塑性聚氨酯轮胎 B. 纯棉坐垫 C. 镁合金轮毂 D. 硅太阳能电池板
2 . 下列物质属于酮的是
A. CH3 0 CH3 B. CH3 C NH2 C. CH3 C CH3 D. CH3 C 0 CH3
3 . 下列有机反应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2 = +Br2 FeBr3 2 = B +H2
B. C2 H5 Br+NaoH 乙 →醇 CH2 = CH2 +NaBr+H2 0
C · OH+Na2 C03 → ONa+NaHC03
D. CH3 CH0+2CU(OH) 2 十NaoH → CH3 COONa+CU2 0 3H2 0
4 . 下列微粒的中心原子是 sp2 杂化的是
A. CH3 B. CH3+ C. NH4+ D. NH2
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元
B. 麦芽糖既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银镜反应
C. 油脂氢化后产生的人造脂肪中碳原子均为 sp3 杂化
D. 由纤维素制备纤维素乙酸酯时 ,纤维素中的基发生了酯化反应
6 . 下列各组物质既能用溴水鉴别 ,也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的是
A畅 苯和甲苯 B. 己烷和己烯 C. 己烯和己炔 D. 己烯和甲苯
7 . 迷迭香酸是从蜂花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酸性物质 ,其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
(
OH
)不· 正· 确· 的是 HOOC
A 迷迭香酸分子存在顺反异构体
(
OH
) (
B
·
迷
香酸分子中含有
1
个手性碳原子
) (
6
mol
Br
2
HO
)C 1 m1 迷 香酸与浓路水反应时最 消耗 。
D. 1 mol迷迭香酸与烧碱溶液共热反应时最多消 。H
耗6 mo1 NaoH
8 . 胆矾(CUSO4 5H2 0) 的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H
H
)S / S
H 0 H H 0 H
H / /H H / /H
H H H 0 H
S 0 S
0 0 H H 0 0
A · 基态 CU2+ 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是 AI A A A
3d
B. H2 0 中氧原子的 VSEPR 的价层电子对数是 4
C. SO42 中的 O S O 的键角小于 H2 0 中的 H 0 H 的键角
D. 胆矾中的 H2 0 与 CU2+ 、H2 0 与 SO42 的作用力分别为配位键和氢键
9 . 下列事实能说明苯酚中羟基活化了苯环的是
A 与乙醇相比 ,苯酚能与 NaoH 反应
B. 与乙烷相比 ,苯酚能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
C. 与乙醇相比 ,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常温下)
D. 与苯相比 ,苯酚更易与 HNO3 发生取代反应
10 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cl = cl 中含有两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
B. 顺-2- 丁烯与反 -2- 丁烯与氢气的加成产物不同
CH3
c. CH3 C CH3 在铜催化下能被氧气氧化为醛
OH
D. CH3 C=C CH3 中的所有碳原子均处在同 一 直线上
11 . 下列事实不能用氢键解释的是
A · 氯气比氯化氢更易液化
B. 邻羟基苯甲醛比对羟基苯甲醛的沸点低
C. 接近水的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大于 18
D. 在冰的晶体中 ,每个水分子周围紧邻的水分子数 目小于 12
高 二化学
第 1 页 (共 8 页)
高二化学
第 2 页 (共 8 页)
(
数
子
) (
Ⅱ
) (
①
H
CH
2
CH
2
NHCH
2
CH
2
NH
2
→
) (
有机试剂b
) (
NH
3
) (
CH
2
) (
CH
) (
CH
3
) (
②
) (
-
-
CH
3
) (
尾气
处理
) (
d
) (
b
) (
C
) (
加成
) (
还原
氧化
氧化
) (
一定
)
12 . 由 N 生成 M 的过程如下
(
①
KOH
) (
-
CHO
)N
② -H20
M
OH
(
①
) (
已知
:
R1
CHO
+R2
CH
2
CHO
) (
R1
CH
CH
CHO
→
R
CH
=
C
CHO
)KOH ② H2 0 1
R2 R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M 中的含氧官能团为醛基
B. 可用酸性 KMno4 溶液检验 M 中的碳碳双键
C. N 的结构简式是 。HCCH2 CH2 CH2 CH2 CHO
D. 由 N 生成 M 时 ,①发生了加成反应 ,②发生了消去反应
13 . 石墨烯和石墨炔都是新型二维材料 ,其结构片段分别如下所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墨烯与石墨炔均不能导电
B. 石墨烯和石墨炔是碳的两种核素
(
碳原
)C. 按照 " 均摊法 " ,环 I 和环 Ⅱ 中
子数之比为 2 :9
D. 若石墨烯和石墨炔 中 的碳原子
相同 ,则二者用于形成 π 键的电
石墨烯片段 石墨炔片段
数也相同
14 . 哌嗪(G)及其衍生物(H 、J)是 一 类重要的化工原料和药物中间体 ,其合成路线如下 。
CH2 NH2
(
有机试剂a
>
N
-H20
) (
CH
2
) (
0
) NH2
(
N
) (
HN
NH
)CH2 CH2
(
F
) (
H
) (
G
)E
(
CH
OH
CH
) (
CH
2
NH
CH
2
) (
CH
3
)
(
C6H14N2
J
)
OH
已知 :a 和 b 均为链状有机化合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G 和 H 互为同系物
B. b 的分子式为 C3 H7 NO
C J的结构简式是 HN NH
/
(
CH
3
)H3C
D. NH2 (CH2 ) 2 NH2 和 a 按照物质的量之比 1 :2 可生成 H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 ,共 58 分 。
15 · (12 分)乙炔是有机合成 的重要原料 。 利用电石可制备乙炔 ,电石的主要成分为
cac2 ,还含有 cas 和 ca3 P2 等少量杂质 。
I . cac2 的结构
一 种 cac2 的晶胞如右图所示 。
(1)cac2 晶体属于 (填晶体类型)晶体 。
(2)每个 ca2+ 在 个阴离子构成的多面体中心 。
ca2+ ·· C22-
(3) 一 个 cac2 晶胞中 ,含有 个 键和 个 π 键 。
Ⅱ . 制备乙炔并检验其性质
饱和食盐水
(
a
)
电石 硫酸铜 溶液 溴的四氯 化碳溶液 高锰酸钾 酸性溶液
已知 : i . cas 、ca3 P2 能发生水解反应 ;
i . PH3 能被 CUS04 、Br2 及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 。
(4) a 中生成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实验过程中 ,b 中溶液一 直保持蓝色的目的是 。
(6)实验过程中 ,C 、d 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均褪去 。 其中 ,C 验证了乙炔能与 Br2 发
生加成反应 ,d 则说明乙炔具有 性 。
(
0
)Ⅲ 由乙制备生物可降解塑料 PBS(H[腿 H)
(7)利用乙炔和甲醛合成 PBS 的路线如下 。
C2H2
CH20
条件
PBS
①A 中存在 键且 A 、C互为同分异构体 。A 的结构简式是 。
②B 和 D 生成 PBS 的化学方程式是
高 二化学
第 3 页 (共 8 页)
高二化学
第 4 页 (共 8 页)
(
H
2
C
催化剂
(C8
H
N
)
) (
E
催化
F
C
12
G
) (
D
加热
、加压
H
) (
C8H
0)
(C8
HgNO
2)
) (
反应①
(
C
OH
2
NCI
)
16 · (11 分)有机化合物 A 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研究其结构及性质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
· 测定分子组成
4畅 6 g 有机化合物 A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 0 3 mol H2 0和 0 . 2 mol C 2 。
(1)该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式是 。
Ⅱ . 确定分子式
该有机化合物的质谱信息如下 。
0
8
6
4
2
20 25 30 35 40 45
质荷比
(2)A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Ⅲ . 确定结构简式
有机化合物 A 的核磁共振氢谱有 3 组峰 ,峰面积之比为 1 :2 :3 。
(3)A 的结构简式是
Ⅳ . 解释性质
(4)有机化合物 A 能与水互溶的原因是 A 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 。在方框中画出
1 个 A 分子中两个不同的原子分别与 H2 0 形成的氢键(氢键用 " … " 表示) 。
V . 测定某 A 溶液中 A 的物质的量浓度(CA) ,步骤如下 。
①酸性条件下 ,向 V mL A 溶液中加入V1 mL Cn mol · L 1 K2 cr2 07 溶液 。 A 被
氧化为 B(B 比 A 少 2 个氢原子 ,多 1 个氧原子) , cr2 O27 被还原为 cr3+ 。
②充分反应后 ,向①中加入过量 KI 溶液 。
(14H+ +cr2 027 +6 === 2cr3+ +32 +7H2 0)
③向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 C2 mol · L 1 Na2 S2 O3 溶液 ,达到滴定终点时 ,消耗
的体积为 V2 mL(I2 2S2 023 ─— 2I +S4 026 ) 。
(5)①中参与反应的 A与 K2 cr2 07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6)结合实验数据 ,得 CA = mol L 1 (用代数式表示) 。
(7)A 与 B 在 一 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 ,其化学方程式是 。
17 · (13 分)利多卡因是常用局部麻醉药 ,其一 种合成路线如下 。
A 试剂a B
K2CO3
(
C2H5
) (
HN
-C-
CH
2N
)(C2H402) 脱水 (C2H20) (C2H2OC12)
(
H3C
) (
I
)CH3 C2H5
多步
转化
(
利多卡因
)NH3 、 ca(OH)2;
(C2H5cl) 反应② (C4H 1N)
/ 碱性条件 /
已知 : N H + cl C N C
/ 脱除 Hcl /
(1)A 的名称是 6
(2)A→B所用的试剂 a 是 。
(3)与 C 含有相同官能团( " NH2 )的芳香族类同分异构体还有 种 ,其中
存在手性碳原子的结构简式是 。
(4)E 能与 NaHCO3 反应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 F 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 、 。
.F 与 (填结构简式) 一 起通过 (填 " 加聚 " 或 " 缩聚 " )反应来
0
制备聚酯0 CH CH2 C。
HC=CH CH3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
a. D 可通过水解 、氧化 、氧化三步获得 E
b. 利多卡因既能与 Hcl 反应 ,又能与 NaoH 反应
C. 反应①中 K2 CO3 提供碱性条件 ,促进反应的发生
(7)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高 二化学
第 5 页 (共 8 页)
高二化学
第 6 页 (共 8 页)
(
ccl
4
(少量
乙醇
、
H2O
)
)
18 (10 分)利用 Nacl 晶体结构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NA) 。
精制 ccl4
粗 ccl4 中溶有 一 定量的 CS2 ,试剂 a 为 KOH 、H2 0 、乙醇混合液 ,用于除去 CS2 。
(
cacl
2
) (
粗
CC
14
)试剂a ccl4 H20 干燥的
分液 ( 乙醇) 过滤 蒸馏 ccl4
i
(1)从分子结构角度解释 CS2 能溶于 ccl4 的原因
(2)步骤 i 的 目 的是除去 ccl4 中 的大量乙醇 ,该步骤利用的分离提纯方法为
(3)步骤 i 中 ,cacl2 中 的 ca2+ 可以与 H2 O 和乙醇形成配位键 ,其中配原子是
Ⅱ . 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
实验1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步骤如下 。
①准确称量 25 mL 容量瓶的质量为 m g
(
C1
) (
4
)C
②将 Nacl 充分干燥后 ,转移至上述容量瓶中 ,准确称量其总
重为 m2 g 。
(
Nacl
)③将精制后 的 ccl4 由 滴定管加入容量瓶至刻度线 ,消耗
/
ccl4 的体积为 V mL 。
(4)结合实验 1 中 的数据可知 :实验 1 的 目 的是测定 Nacl 晶体的
(填物理量名称) 。
实验2 :利用 X 射线衍射实验测定 Nacl 晶体结构 。
Nacl 晶体中存在 A 型和 B 型两种立方体重复单元(如下图所示) ,且 A 、B
中存在的粒子种类和数 目均相同 。
○ Na+
(
x
cm
)● cl
A型 B型
(5) a. 从结构的角度解释 A 型立方体不是 Nacl 晶胞的原因 : 。
b. 通过平移(不能旋转)A 型和 B 型两种立方体可得到 Nacl 晶体中粒子排
列的周期 。 用 " ○ "在 B 型立方体中标出 Na+ 的位置 。
(6)结合实验 1 和实验 2 数据 ,可得 NA = mol 1 (用代数式表示) 。
19 (12 分)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比较 Agcl 和 AgI 的溶度积(ksp )大小 。
【实验 I 】
①
3 mL 0 . 01 mol · L- 1
(
1
.
5
mL
2%氨水
)Nacl溶液
(
3
mL
0
.
01
mol
·
L-
1
AgNO
3溶液
) (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得无色溶液 (记为溶液a )
②
(
3
)mL 0 . 01 m olL
(
1
.
5
mL
2%氨水
)KI溶液
(
沉淀不溶解
) (
AgN
03溶液
)3 mL 0 . 01molL- 1 黄色沉淀
已知 :[Ag(NH3 ) 2 ] + =—Ag+ +2NH3
(1)AgNO3 中阴离子的 VSEPR 模型名称是 Ag(NH3 ) 2 ] + 中 Ag+ 的配
位数为 。
(2)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KP (Agcl)>k,p (Ag) 。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为进 一 步证明上述结论 ,甲 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
【实验 Ⅱ 】将①中溶液 a 分成 3 等份 ,并向其中逐滴加入试剂 X 。
装置 实验编号 试剂 X 现象
试剂X ---- 溶液a ③ 8 . 5 mL 0 . 01 mol · L 1 盐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 8 . 5 mL 0 . 01 mol · L 1 Nacl 溶液 无明显现象
4 滴 0 . 01 mol · L 1 KI 溶液 有黄色沉淀产生
(3)结合③和④ ,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③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可能原因 : 。
(4)对比④和 ,证实了 KSP (Agc1)>KSP (AgI) 。 利用 Q 、KSP 的关系解释上述结论
成立的理由 6
(5)利用 0 . 01 mol · L 1 AgNO3 溶液 、0 . 01 mol I 1 Nacl 溶液和 0 . 01 mol · 1
KI 溶液 ,参照实验 呈现形式 ,设计实验Ⅲ ,证明 K SP (Agcl)>K P (Ag) 。
【实验Ⅲ】
(6)查阅资料可知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 一 是晶体中共价键成分的百分数 。 推
测 K P (AgI) 比 K P (Agc1)小的可能原因是 :I 的电负性比 cl (填 " 大 "
或 " 小 " ,下同) ,AgI 晶体共价键成分的百分数比 Agcl 晶体中的
高 二化学
第 7 页 (共 8 页)
高二化学
第 8 页 (共 8 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