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2-2023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2-2023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2023.06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说:“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自汉代起,“祖功宗德”成为历代帝王庙号制定的基本原则,但“曹魏有三祖,朱棣为成祖,福临(清顺治帝)为世祖、玄烨(康熙帝)为圣祖”的现象也曾频频出现。这说明庙号的制定意在( )
A.凸显专制皇权的威严 B.传承儒家的礼乐制度
C.塑造君主的开明形象 D.彰显以德治国的理念
2.春秋时期的历史名人大多既掌管民政,又带兵打仗,而到了战国时期,诸国的文官和武官大多做了区分,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知识的专业区分增强 B.贵族势力逐渐衰落
C.皇帝的权力逐渐扩大 D.文官政治逐渐成熟
3.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4.如下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5.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文书的基本构成情况。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
类别 数量 组成 出土地或文献出处
土地买卖文书 44件 买地券及实用土地买卖文书 集中在南京及其周围、武昌鄂州、长沙、桂林、始兴地区
人口买卖文书 至少13件 买婢券、买奶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新疆吐鲁番、塔里木
其他买卖文书 至少4件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新疆吐鲁番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无息借贷、有息借贷和质押借贷)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等土地租赁
A.南方租佃关系比北方普遍 B.国家对农民控制力减弱
C.市场的经营秩序较为规范 D.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
6.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的设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腐败严重
7.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 )
类型 比例(%) 时期 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10~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 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8.下图为中国古代文献中“仁”“礼”词汇出现频率变化图。对隋唐时期“仁”的频率变化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道教佛教盛行冲击儒学地位 B.国家统一需要强化思想控制
C.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社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交流
9.王安石的“理财”方针是“不加赋而国用足”,即通过国有资本刺激商品生产与流通,使经济总量提高,他颁布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等,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刺激消费、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成效。王安石理财举措最接近于( )
A.自由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重商主义 D.计划经济
10.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 )
少数民族首领 措 施
耶律阿保机 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
李元昊 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
完颜阿骨打 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
忽必烈 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 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
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
11.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
12.史书记载,宋真宗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诚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上述现象反映了宋代( )
A.君主专制遭受冲击 B.实现了君臣共治
C.民主制度初现端倪 D.士大夫忠君思想
13.关于元代宫殿的中轴线,早期观点认为在明清故宫中轴线的西侧,50年前,北京开展了元大都考古调查,认为明清紫禁城的中轴线与元代宫城的中轴线是一致的,这一观点后来成为主流看法。然而,争论并没有终止。2016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组考古成果,包括首次发现的元代地层、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以及宫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葬坑等。因元代地层能够验证元皇宫的位置,故这一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
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此可知( )
A.历史结论必须与考古研究成果相印证 B.历史研究会随着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果
C.所有已“盖棺定论”的历史都不可信 D.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最接近历史真相
14.下表为清代中国赴日商船所载商品种类数量统计情况。对其数据变化原因的合理解释是( )
时间 船只(艘) 生丝(斤) 丝棉织品(斤) 糖(斤) 药材(斤) 颜料染料(斤) 矿物(斤) 皮草(张)
1711年 54 50267 2002149 4475490 778860 570817 13327601 85821
1804年 11 2413 14366 7256000 9092181 412298 270543 2294
A.中日之间贡赐贸易加强 B.日本蚕丝织造业有很大进步
C.殖民扩张危及中日商贸 D.中国民族资本得到长足发展
15.下表是宋明清时期江南苏州府市镇数量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市镇的发展得益于( )
北宋元丰年间 明嘉靖年间 清乾隆年间
镇 市 镇 市 镇 市
吴县 1 — — — 6 2
长洲县 0 — 4 4 12 5
昆山县 0 — 5 4 12 3
常熟县 3 — 5 9 8 30
吴江县 0 — 4 3 7 10
A.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6.广州和上海都是近代重要的外贸港口。对于下图中的数据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单位:万磅)
A.茶叶开始成为外贸商品 B.广州失去外贸垄断地位
C.阻碍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17.对下面曲线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A和E是阻碍近代中国进步的根源 B.B类企业发展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
C.C是略带若干资本主义因素的官营企业 D.D为近代前期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18.某学者在一篇文章中说:“(19世纪末)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气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这表明当时( )
A.政治变革渐成为时代潮流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社会各界支持义和团运动 D.清朝廷有意重启戊戌变法
19.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时期( )
A.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架构 B.公务员制度的内容
C.责任内阁制度的实行情况 D.留学生的职业规划
20.图1、图2是1917年《新闻报》刊登的两幅漫画。图1中文字为“死灰尚欲复燃耶”,图2中文字为“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漫画的寓意在于( )
A.反对袁世凯复辟 B.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C.讽刺军阀间混战 D.捍卫民主与共和
21.周朝建立后,统治者反复强调“用保义民”“用康保民”“唯民其康义”“惠康小民”,文献中还有“裕民”“民宁”“恤民”等相关记载。这些言论和记载( )
A.旨在强调对小农经济重视 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观念
C.说明周朝放弃了鬼神思想 D.确保了周朝的长治久安
22.有人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排列座次(如图2)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些文字( )
A.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B.具有较强的象形表意性
C.显示出大河文明的辉煌 D.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23.某历史课题小组为了研究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搜集了如下两幅图片。出现下图所述变化主要取决于( )
各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
A.生产关系的调整力度 B.世界市场的完善状况
C.拥有海外市场的多少 D.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
24.从长城遗址来看,秦汉的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的城墙,而是纵深交错、有些缺口的,以供和平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而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封闭城墙。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A.明长城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 B.明朝国力与秦汉差距较大
C.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 D.明朝政府禁绝了对外贸易
2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时期有关党的教育思想研究的关键词频次、中心度的统计节选。这反映出我国教育( )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序号 关键词 中心度
1 劳动教育 286 1 思想体系 0.69
2 劳动 64 2 体力劳动 0.67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0 3 党的教育方针 0.66
4 党的教育方针 26 4 建设者 0.57
5 新时代 23 5 劳动 0.55
6 生产劳动 21 6 劳动教育 0.46
7 思想体系 15 7 接班人 0.38
8 接班人 14 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0.37
9 大学生 12 9 学校 0.32
10 学校 11 10 学堂 0.32
11 教育 11 11 劳动价值观 0.32
12 马克思主义 11 12 劳动创造 0.32
13 思想政治教育 10 13 思想政治教育 0.21
14 毛泽东 10 14 大学生 0.17
15 体力劳动 9 15 劳动素养 0.17
16 建设者 9 16 生产劳动 0.15
A.开始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凸显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
C.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体现服务国家建设的追求
二、非选择题
26.(19分)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绪论 一、概念界定 1.清末新政:…… 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 正文 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①《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1月 ②《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 ③《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8月 ④《商会简明章程》,1902年7月 ⑤《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 ⑥《清政府议设商部谕》,1904年8月 ⑦《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1902年 ⑧《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上谕》,1905年 ⑨《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8分)
(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5分)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6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版画既是艺术作品,也是武器:版画家们既是艺术家,更是战士。围5为版画家李桦1935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怒吼吧,中国》,被称为“版画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结合所学知识,以“《怒吼吧,中国》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达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为1921年我国妇女报刊史上的第一份画报《解放画报》中的三幅画。
图1描绘了一只手腕处标有“父权”的大手,手里紧紧握着五个男女。
图2描绘了一女子深夜苦读新书,丈夫在其身后流露出欣慰的表情。
图3描绘了一女子双手举着“经济”巨石,走在“解放之路”的大道上。漫画上方写着“负着责任才可以到解放之路”。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漫画塑造的妇女人物形象加以阐释。
高二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1.A据题干内容可知,从汉朝开始,历代把“祖功宗德”作为制定庙号的标准,但是却出现了曹操称太祖、曹不称高祖、曹壑称烈祖、顺治帝称世祖、康熙帝称圣祖等现象,充分说明庙号的制定要凸显出皇权至上的特点,其目的在于要显示出专制皇权的威严,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礼乐制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的准则,而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B项;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常用“祖”字或“宗”字,以显示其地位,与其形象无关,排除C项:庙号的制定在于彰显其在宗族中的地位,与其执政理念无关,排除D项。
2.B春秋时期贵族势力较大,贵族作为封君,是民政、军事都掌握的,战国时期贵族势力衰落,君主用官僚取代贵族,官僚是区分文武的。这是权力阶层变动导致的,不是知识本身的专业区分导致的,故B项正确而A项错误;战国尚无皇帝,C项错误;文官政治指的是文官高于武官,文官掌握行政系统,而战国如秦国是军功爵位制,武官更强势,D项错误。
3.B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即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故选B项;郡县制为地方管理制度,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战国时已经形成郡县制,与实现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没有借鉴西周地方管理,排除D项。
4.D画像砖上的东汉豪强地主,人丁兴旺,粮仓充实,丰收宴会的场面宏大,显示出地方豪强地主的实力强大,成为威胁中央的隐患,故选D项:画面展现的是豪强地主的实力膨胀,不是国家政治的清明与否,排除A项;西汉初期时休养生息的政策,画像砖表现的东汉时期,排除B项:画面中表现的豪强地主的奢侈生活,并非农民,排除C项。
5.C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土地买卖”、“人口买卖”、“其他买卖”、“借贷”、“租佃”等方面都有一定数量的文书,说明在商业中具有契约意识,经营秩序相对规范,故选C项:材料中为商业买卖的契约文书,代表是签订双方的买卖契约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排除A项;材料的主题是商业买卖文书,涉及土地、人口及其他买卖等,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力应该体现在户籍管理上,排除B项;表格中只有“人口买卖”这一栏跟人口有关,但出土地只有吐鲁番和塔里木,不能因而说人口迁移范围扩大,排除D项。
6.A据材料“由郡国长官推荐”到“由吏部下的设考功司专门负责”可知,唐代“考课”相对于汉代而言,逐渐由地方可以参与变为中央统一组织,说明唐代中央集权得
到强化,故选A项;对官员的考核不属于行政权力的范畴,故其变化亦与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监督管理权力的日益集中,但无法看出其方法和模式,故无法反映出其是否制度化,排除C项;据材料“对官员的定期考核”可知,“考课”是一种常规管理制度,是对官员的日常约束,此制度的变化只能说明国家对官员管理的日益规范,而与官员是否腐败严重无关,因为无论官员是否腐败严重,对其考核都是要有的,排除D项。
7.B据材料联合家庭占比由10.4到51.2,可知联合家庭的占比变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颁行的两税法主要以资产多少为收税标准,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收原则,因此农户隐瞒户口的现象减少了,家庭规模也扩大了,促使农民家庭人口由核心家庭向联合家庭整合,故选B项;小农经济衰退和瓦解始于鸦片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敦煌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精耕细作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量,材料并不能得出精耕细作的发展,排除D项。
8.A据表格材料数据可知,从春秋至清朝,“仁”“礼”词频均经历了一次波峰和一次波谷,“仁”的最高点在隋唐,“礼”的最高点在魏晋,两者最低点均在元朝,其中,在魏晋时期,门阀世族依靠“礼”维系社会等级制度,随着“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在此期间逐步走向制度化,“礼”的社会地位大幅提升。隋唐时期,“仁”词频升至最高点,“礼”词频大幅下降,安史之乱以后,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古文运动,抵制世家大族之“礼”,否定汉魏以来的官方儒学,主张重续儒学道统,先秦儒学之仁义道德由此进一步得到重视。至元朝,在第一任皇帝忽必烈的打压下,汉族儒士被逐渐疏远和压制,加之当时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致使儒学发展受阻,“仁”“礼”词频由此降至最低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迟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故选A项;国家统一需要强化思想控制,但隋唐时期思想是统一的,只是在不同阶段的主流思想是不同的,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中国古代文献中“仁”“礼”词汇出现烦率变化,没有明确中华文化具体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项;社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交流,
但材料仅涉及到中国古代文献中“仁”“礼”词汇出现频率变化,没有明确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故“社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9.B“通过国有资本刺激商品生产与流通,使经济总量提高,他颁布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等”即加强国家经济领域内的干预作用,类似于当代的国家干预经的凯恩斯主义,故选B项;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立,不干预经济的发展,王安石变法则主张用国家力量来调控国家经济运行,排除A项;重商主义是虽然重视国家财富,但它的财富来源为别的国家,增加自己国家的财富总和,而王安石变法没有增加国家财富总和,只是改变了分配方式和流通方式,排除C项;计划经济是国家编制发展经济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实施,王安石生在一个重义轻利的时代,动用国家力量制作经济发展计划是不现实的,排除D项。
10.C据题干表格可知,辽、西夏、金、元等政权的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的文化、制度等,这就会加速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由此可知,在这些政权中,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游牧民族的封建化,故选C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政治制度等,但是并不能证明其汉文化素养深厚,排除A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张向汉族学习,但是并不能说明其文化已经走向没落,排除B项;“因俗而治”属于地方治理层面,与表格内容无关,排除D项。
11.B《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均体现了两宋城市饮食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商品化程度高,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说明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直至1903年清末新政才被废除,排除A项;坊市格局被打破指的是商业区和居住区界限的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排除D项。
12.D皇帝“欲封刘氏为贵妃”遭到宰相抵制,“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说明史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两则史料反映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希望君主做明君,体现了忠君思想,故选D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排除A项;宋朝时期君主专制趋势较隋唐增强,“君臣共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民主制度出现于近代,排除C项。
13.B据材料“首次发现的元代地层……重要的意义”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最新考古成果的发现,有助于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甚至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故选B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有些历史史实无法通过考古成果印证,排除A项;“都不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历史研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不一定最接近历史真相,排除D项。
14.B题干数据中,清朝康熙到嘉庆年间,中国出售给日本的生丝及丝棉织品的数量锐减,可以用“日本自产生丝及丝棉织品增多”加以解释,故选B项;中国赴日本商贸的船只数锐减,且中国对日本出售的生丝、丝棉织品及皮革急剧下降,与中日贡赐贸易加强不符,排除A项;此时西方殖民对中日商贸的破坏力十分有限,排除C项;中国民族资本产生于19世纪后期,排除D项。
15.A据材料“宋明清时期江南苏州府市镇数量增长情况”和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元丰间镇兴起,到明万历年间各市镇的数量均有增长,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城镇数量增长,故选A项;明清时期政府抑商政策加强,并非松弛,排除B项;材料“江南苏州府市镇数量增长情况”反映市镇的发展情况,未涉及城市经济功能的比较,无法得出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明朝中后期,主要表现为受工业领域出现雇佣关系,排除D项。
16.B据材料可知,1844年至1860年,广州出口茶叶数量呈下降趋势,上海茶叶出口量呈上升趋势,在1851年上海茶叶出口量超过了广州,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保留了广州一个对外口岸,中国货物出口和洋货进口集中在广州,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后,上海也成了通商口岸,上海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优于广州,所以上海的茶叶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广州,故选B项;茶叶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是重要的外贸商品,排除A项;1861年洋务运动创办了最早的近代工业安庆内军械所,1844年至1860年的中国尚无近代工业,排除C项:此时期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排除D项。
17.D根据材料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56年判断D类为民族资本主义形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前期资产阶级领导的社会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D项:根据材料时间A类1840年之前就存在且一直占据主导,直至20世纪50年代左右消失可以判断A类是封建小农经济,根据时间1927—1949年判断E类是官僚资本主义,阻碍近代中国进步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A项;根据时间19世纪六十年代到20世纪初可以判断B类为洋务企业,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入侵,排除B项;根据时间1840—1949年判断C类为外国资本形式,排除C项。
18.A从材料信息可知,经历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人们发现清政府“不足图治”,这一情况表明清政府需要进行变革来挽救统治危机,政治变革渐成为时代潮流,故选A项。材料里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排除B项。材料里没有体现出社会各界支持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清朝廷要改革,并不是要重启戊成变法,排除D项。
19.C据材料“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棋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铃的签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二年是1913年,民国政府实行责任内闹制,民国总统签署的文件需要内阁总理附署,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已经是北洋政府,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责任内阁制,并不是公务员制度,排除B项:留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政府派遣留学生有关,而材料是政治制度,排除D项。
20.D“竟欲携属子以号召耶”,“死灰尚欲复燃耶”,表明是反对封建思想,反对封建复辟,目的是捍卫民主共和,故选D项:反对袁世凯复辟是在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反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是在1915年,实质是反对袁世凯复辟,排除B项:“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表明是封建思想的反弹,与军阀混战无关,排除C项。
21.B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商周之际天命观由天命恒常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材料中“用保义民”、“用康保民”、“裕民”、“恤民”均为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小农经济指个体农粉经济,是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周朝统治者将天命观发展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周朝并没有放弃天命鬼神的思想,排除C项:周朝统治者奉行敬天保民的思想,但最终周朝还是灭亡,所以这些记载和言论不能“确保了”周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22.C结合所学知识,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代表,圣书字是古埃及的文字代表,甲骨文是古中国的文字代表,三者都代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成就,故选C项:材料并未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分析不同时期文字的改进完善,排除A项;埃及圣书字由意符、音符和定符组成,是一种语词一音节文字,既不是表音文字也不是表意文字,它是界于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文字类型,排除B项;材料中三种文字实际上对应了三个文明区,而且都是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区,所以三种文字是农耕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
23.D1870—1913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但由于各国对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不同,所以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故D项正确。
24.C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的长城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职能,据此可知秦汉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处于时紧时松的状态,而到了明代,由于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中原与北方关系紧张,因此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进一步强化,说明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故选C项;修筑长城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军事防御,这一职能不能发生变化,排除A项:明朝强盛时期,国力领先于秦汉,排除B项:“禁绝”一词过于绝对,明朝并未禁绝对外贸易,排除D项。
25.D从表中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词汇体现了教育服务于当前社会的劳动,即社会主义建设,故选D项;从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侧重于教育服务当前建设,而不是全而发展,排除A项:从表中可以看出“思想体系”“教育方针”可见教育的功能是服务于当前的建设,而不简单是劳动,排除B项;“某一时期有关党的教育思想研究的关键词频次、中心度的统计节选”仅这些关键词无法判断全国教育体系的建设状况,只能判断教育的侧重方向,排除C项。
26.(1)清末新政: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8分)
(2)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5分)
(3)(6分)
示例1:
第一章 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一节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溯源 第二节 晚清法律制度的变革 一、订立商律 二、刑法的变革 三、民法的编订 第三节 晚清法制的近代化
示例2:
第二章 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一节 晚清社会经济巨变 第二节 晚清工商制度变革 一、设立商部 二、工商业法规的制定 三、工商社团组织的建立 第三节 工商制度的近代化
示例3: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第一节 西学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第二节 晚清教育制度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制度的开创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27.示例:
《怒吼吧,中国》创作于1935年,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或民族矛盾加深),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4分)
画面中,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住的中国人,象征着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中华民族:他张开嘴在怒吼,象征着中华民族正在奋起挣脱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势力的压迫:他的一只手正伸向身旁的匕首,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拿起武器,为民族前途进行战斗: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推翻一切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解放。(7分)
该画体现了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甘沉沦的斗争精神,起到了呼唤同胞们觉醒与抗争、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积极作用。(4分)
29.示例:
图1通过揭露妇女受到的封建社会纲常礼教的压制,主张妇女冲破封建父权束缚,追求人权与自由。
图2主张妇女通过阅读接受教育,并走向社会。
图3主张妇女谋求经济独立,即依靠自我谋求解放。(6分)
民国时期,政治上,内忧外患加剧,救亡图存与政治启蒙成为时代需要;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随着西方民主、科学、平等思想的传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兴起,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这些均推动了广大女性的觉醒。总之,《解放画报》是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它从爱情婚姻、妇女经济独立、妇女教育、妇女与男子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将妇女问题与当时的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10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